• 沒有找到結果。

分析與討論—認同、社會位置、地方與空間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0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認同、社會位置、地方與空間

在檢視北區的社團所帶來的經驗時,筆者認為,這些原住民族學生社團的核 心價值,或是他們與其他校內的社團不同的地方,其關鍵是在於,它們為其成員 帶來了關於臺灣原住民族社會位置的啟蒙。簡言之,本論文討論的這些北區的原 住民族學生社團,之所以有別於校內的雄友會、花友會等地方性聯誼社團,其關 鍵是在於它們帶來了(關於臺灣原住民族)社會位置的啟蒙。

而在本章,筆者將討論社團經驗、空間經驗如何從事社會位置的啟蒙與再確 認,以及從其中生成的泛原住民族認同。最後,則是透過這些討論,去與段義孚 之無地方性作對話,以期找到一個合乎北區原住民族學生經驗的當代詮釋。

第一節 社團與社會位置的啟蒙/再確認

在本節中,筆者將談論北區原住民族學生社團它們與社會位置的啟蒙、社會 位置的再確認兩者之間的關係。起先,筆者將從社團的各項功能性實踐一一去談 論其中個人與社會的互動,爾後會試著將整個關係系統化、圖像化,以期建立較 清晰的呈現。

一、 社課/例會

在社課/例會方面,以 107 學年度第一學期原聲帶社的例會為例子,第一堂 課討論了是身份認同,第二堂則是談論升學優待的歷史脈絡,第三堂討論了憑補 族正名運動與族群認同,第四五六堂則分別以文創法規、原住民族電視台,和部 落的觀光產業等實例去討論當代原住民族與法律、傳媒和經濟三者的互動。而剩 餘的例會則是討論祭典、藝術展演與社團的年祭。

在例會討論身份認同與升學優待的時候,他們將原住民族學生所受到的汙名 與歧視,以社會結構和歷史脈絡予以解釋。簡言之,這是將原住民族學生背負已 久的「罪與錯」轉移至社會的過程。而隨後處理的正名運動和族群認同,則是讓 學生理解臺灣原住民族的正名過程、族群的當代處境,以及於其中運作的政治性 的機會。和後續數堂例會一樣,它們皆在討論近代至當代原住民族社群的處境。

換言之,這幾堂例會實是一個建立族群社會位置之圖像的過程。

對此,原聲帶社的成員 Y02 亦如此說明:

那時候我們討論最多的是美麗灣,然後溪洲部落,然後反核。我們有一次的 例會還去溪洲部落去認識溪洲,就請部落的朋友去帶。那時候例會給我很多 議題思考上的衝擊,我要去怎麼去思考原住民當代處境,和社會議題的東西

(報導人 Y02)。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1

關於財團開發案與部落之間的協商互動,以及資訊如何在有意的操作下不透明;

關於居住正義和都市更新,以及都市部落如何再現民族的文化慣習和永續治理;

關於資訊不對等、城鄉差距、核廢料放置,以及民族與土地之間的互動和歷史,

例會透過討論與實地踏查,使社團的成員理解當代原住民族的社會位置,讓他們

「思考原住民當代處境,和社會議題的東西」,進而在一次次實踐中,慢慢建立 起對於臺灣原住民族的關懷與認同。

而在搭盧灣社方面,其成員 M01 亦有著類似的啟蒙:

在接觸原住民族議題方面,社團是一個很重要的媒介跟一個討論的空間。我 第一次很震驚的是,那時候知本的卡大地布發生了遷葬的事情,就爆出一連 串抗爭的事情。又剛好那時候搭上 sra 哥上的一堂社課叫作「為土地而走,

為 sra 而走」,我就覺得很震撼,…它是開啟我滿腔熱血的那一種、我好像 應該要做點什麼的心情的那一堂社課(報導人 M01)。

透過卡大地布的反遷葬抗爭,以及社課的講座,M01 認識了原住民族的當代處境 與社會位置。從一無所知,到「很震驚,…覺得很震撼」,再到了後來的想要為 自己、為原住民族做點什麼的。M01 就和多數北區的原住民族學生一樣,在受到 社會位置的啟蒙之後,開始透過自身的改變、透過參與和實踐,慢慢建立起對於 臺灣原住民族的認同。

二、 成果發表活動

在社課/例會之外,社團的成果發表活動也同時有著社會位置的啟蒙與再確 認的功能。成果發表活動作為每年的重點項目,它往往有著較長的籌備期,而在 這期間,社團成員得以花時間去部落學習、接觸部落的祭儀或歌舞,進而獲得部 落經驗,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驗證社會位置的啟蒙,並對它進行再確認。

報導人 I01 便在訪談中說明了籌備成果發表活動時,他與部落互動的收穫與 意義:

對我來說是可以隨著主題去更了解部落事情,像茂林結婚相關的傳統,還有 羅娜的宗教觀、世界觀的流變。讓我們自己社團的人去學習到其他文化或者 是一些部落的經驗。不敢說是部落經驗啦,但有去就可以知道一些,一些物 理性的觀察,知道那個部落長這樣(報導人 I01)。

在籌備的過程中,透過田野調查,以及耆老與青年的訪談;社團成員不僅得以去 了解部落的祭儀、宗教觀或世界觀,也能夠去觀察部落的生活樣貌,進而對臺灣 原住民族的社會位置與當代處境有較實質的體會。另一方面,在原聲帶社年祭籌 備的例子中也是一樣,社團成員得以去思考更多關於原住民族的社會位置、族群 身份,以及相關的認同:

…那時候我們的想法就是讓大家回去部落學習歌舞什麼的,還有請大家寫生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2

命故事,回去家族或是部落或者身邊任何事情你寫成一個故事、辦個展覽,

還有相片展,找一個對你有意義的照片,和你身份認同有意義的照片,然後 寫下你的想法這樣子。

我們的年祭變成我們不是在追求特定的文化學習,或回部落研討,而是我們 從事自己生命經驗的實踐。那個時候我們是有意識地在透過社團的行動去促 成大家回去部落,或是展開對於身份的思考,去作出更深一步的行動。

透過年祭讓你更認識自己的生命跟認同…北區原住民的狀況應該是要去 empower 他們去對自己的身份作更多的省思,省思和感受。讓他們去想說我 以後要跟這個身份怎麼相處,是我就不要去管它呢?還是我就每個步伐都要 跟著它?我是不是不要去批判我這個身份、我的祖籍?都好。至少我那時候 是這樣想啦(報導人 K01)。

儘管報導人 K01 所分享的該次年祭並未全然追求特定(單一部落)的文化學習,

而是鼓勵大家回到自己的部落,蒐集歌舞和故事等材料,並盡可能地參與在部落 其中;但是在這場年祭的籌備與舉辦之過程,原聲帶社成員得以暫時放下一切,

好好地去思考自己的族群身份,並在部落的環境中細細的體會民族文化、作為原 住民族,以及當代原住民族之種種。

此外,在這往返於部落的籌備過程中,不僅是學習和所見所聞;移動時的身 體性實踐──那一次次的上下山與來回數小時的移動,以及從部落弛放的步調、

緊密的社區感,轉換到臺北快速的節奏、生疏的距離感──也有可能讓這些學生 再次體悟到身為原住民族的事實,以及族群之社會位置。簡言之,正是在那些參 與的實踐中、在那個往返的過程中,社團的原住民族學生更加確認了自己是誰。

三、 抗爭與議題參與

在社團帶著它的成員們去從事抗爭,從事議題參與的時候,這種社會位置的 知曉、再次確認與彰顯等等,則變得更加顯著。

首先,抗爭和議題參與多半是由社課/例會醞釀而來。以原聲帶社為例,他 們在議題參與上顯得比較積極,很多抗爭與聲援都是由社團來組織和動員:

我記得我們以前參加是因為我們之前在例會就有討論過了,會討論過然後就 是去。…我們有一年還去到台東參加反核遊行,我們那時候甚至還在他們台 電附近上演行動劇,那也是社團名義去的(報導人 Y02)。

而在這樣的脈絡之下,抗爭和議題參與多半都有著顯著的關於社會位置的表述。

換言之,在社團對其成員啟蒙了關於原住民族之社會位置後,它帶著這些學生們 去進行的議題參與和抗爭,也都是在體現與彰顯這樣的理解和價值。也因此,抗 爭內容幾近皆與原住民族當代處境之改善、原住民族權利的伸張有關。以 K01 為 例,他與一些原聲帶社成員所建立並參與的臺大原住民土地正義調查小組,便是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3

在處理臺灣大學校方與原住民族之間的土地衝突:

我們就真的以臺大原住民學生的身份來關注臺大使用原住民土地的問題,那 也就是針對原住民土地正義的倡議為主軸。只要跟臺大有關的我們都打,因 為這樣比較和我們的身份有關。我們就提高運動的論述或者是框架,然後再 利用這些論述和框架回歸到具體的個案,比方說梅峰呀、實驗林那些的。這 樣的行動好像會比之前那樣按照事件去回應來得好,也可以和那些…總統府 的原轉會呀、偵查委員呀結合到,持續倡議這樣(報導人 K01)。

在該小組的實踐中,原住民族身份與原住民族集體權利之正當性不斷地被反覆論 述著。在這樣的過程裡,小組的實踐不再是只關乎於社會運動,它同時也反過來 影響著這些投身其中的原住民族學生,使他們針對族群之社會位置進行再確認。

易言之,他們愈是投入在這之中,對於原住民族的社會位置便愈能深刻體會。

這樣的體悟,不僅在事件與議題之上得以發現,在理解「原住民族從事抗爭

這樣的體悟,不僅在事件與議題之上得以發現,在理解「原住民族從事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