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2

第四章 北區原住民族學生的空間經驗

在本章筆者將依序呈現原住民族學生在北區活動的路徑、生活的住所,以及 彼此相聚的場所。透過訪談的描述與筆者實際參與的觀感,盡可能地去再現、去 紀錄北區原住民族學生,他們如何在臺北的各個空間內實踐,又是如何與臺北的 各個空間互動。而筆者之所以想要作此呈現的原因在於,這些實踐──無論是空 間的佔領行為、空間意義上的變換,乃至於個人與集體的經驗獲得,都幾乎和北 區這個原住民族學生群體有著關聯性,也和此群體所處在的社會位置有著連繫。

於此,筆者想作出的聲明是:北區原住民族學生在生活空間之中,不僅感知 到了來自空間的情感和意義,更可能產生了關乎社會性的領悟。也正是這些關乎 空間的實踐、正是臺北這樣的都市空間,讓北區原住民族學生這個群體,以及於 都市脈絡下形成之泛原住民族認同,兩者兼得以形成並維持下去。

第一節 路徑:具重複性的空間實踐

在報導人所繪的心理地圖時,筆者在移動軌跡外,亦請報導人繪製了認知中 的臺北地圖。在報導人所繪製的這些臺北地圖中,可以概略地看出一些頻繁出現 的位址,而本章的討論也由此展開:

圖 4-1- 1:報導人 B01 所繪之臺北地圖。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3

圖 4-1- 2:報導人 H01 所繪之臺北地圖。

圖 4-1- 3:報導人 I01 所繪之臺北地圖。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4

圖 4-1- 4:報導人 K01 所繪之臺北地圖。

圖 4-1- 5:報導人 M01 所繪之臺北地圖。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5

圖 4-1- 6:報導人 N01 所繪之臺北地圖。

圖 4-1- 7:報導人 S01 所繪之臺北地圖。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6

圖 4-1- 8:報導人 T01 所繪之臺北地圖。

圖 4-1- 9:報導人 Y01 所繪之臺北地圖。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7

圖 4-1- 10:報導人 Y02 所繪之臺北地圖。

圖 4-1- 11:報導人 N02 所繪之臺北地圖。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8

圖 4-1- 12:報導人 P01 所繪之臺北地圖。

本節將以兩個部份來呈現北區原住民族學生在路徑層次的實踐,首先是上述 這 12 張由報導人所繪的臺北地圖;其次則是報導人另行繪製、部份亦曾於本論 文第二章出現的移動軌跡圖,除了透過這兩個種類的繪圖與分析,筆者亦將以觀 察和訪談的資料去描述北區原住民族學生在往返中的觀察與感受。綜言之,本節 欲透過報導人們規律性的移動路徑、重複性的空間實踐,檢視這些關乎路徑的經 驗如何影響他們與生活空間的互動和關於其之思考。

一、 臺北以內的移動路徑

在以下的篇幅,筆者將根據本節的圖 4-1-1 至圖 4-1-12、報導人所繪之臺北 地圖來進行討論。首先,在報導人所繪製的地圖中,出現了都市生活的住所,住 所的經驗會在下一節進行討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幾個地點的出現:恆光橋、

臺灣大學(尤其是司令台)、大安森林公園、景美橋,這些地點是北區社團在校 際會後會習慣使用的場地。此外,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作為抗爭的場所,也 有著較高的出現率。換言之,這些地點發生的種種之中,有著北區原住民族學生 的共同經驗。集體的實踐包含抗爭與聚會,各式相關的記憶和經驗不僅存於學生 們的腦海或口語,更與這些重要的空間相互地連結著。

同時,許多報導人都在地圖上呈現了飲食的區域和地點,舉凡 Y02 的溫羅汀

(溫州街、羅斯福路與汀洲路)與公館區域,M01、N01,和 Y01 所繪的景美夜 市與師大夜市,I01 地圖中出現的 7-11、OK 等便利商店以及麥當勞──這些地圖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9

上的點是在筆者再三叮嚀其應有一定的重要性與指標性下,報導人們仍舊決定繪 出的地方──其中報導人 I01 更表示便利商店使生活更加便捷,除了節省時間之 外,連鎖商家的食物更免去尋找合胃口的餐廳的麻煩,這樣的現象反映出他們在 外生活的現實考量,沒有時間或空間來下廚,學生們幾乎日日外食,日常生活必 經路線的一些店家聚集地或超商遂也成為路徑中的補給點。

若以個別的角度來閱讀,在 P01 與 S01 所繪製的地圖中,貓空山區、烏來與 福隆被特別畫進來,「其實這裡跟我們部落很像,我們部落前面也是有隘寮溪後 面是山,政大這邊有河也靠山」;「貓空和烏來是我思考的地方,烏來很多山很像 家,沒油去烏來的時候就去貓空。福隆是有錢、想看海再去的。這些都是給我靈 感和放鬆的地方,裡面有家裡的想像、避開市區的地方,讓我緩衝」這些地方的 景色與氛圍與家鄉類似,這樣的熟悉感和山水的一切讓他們感到放鬆、感到舒適,

進而成為臺北生活經驗中重要的環節。而在 B01 與 N02 所繪製的地圖中,僅出 現了臺北車站一帶,以及木柵和公館等區域,是屬於臺北的西區與南區;即便繪 製的方向未必正確,但卻不約而同地在紙上留白了一定空間,在筆者詢問的時候,

也都回以「因為那邊我很少去過」、「那邊我不熟」、「臺北還很大」等答案,也有 其他報導人在訪談中提及相同的見解,只是並未畫出。筆者認為,北區原住民族 學生的都市生活實是在一套邏輯中重複的實踐,日常的覓食、工作與學習;學年 末的活動和大型會後會;住所和學校;購物與娛樂場所,日復一日忙碌於相似的 事情,雖各自相異,但綜觀下來確實有著同質性與規律性。這或許與一般的臺北 市民並無太大的差別,然而細看心理地圖與聆聽經驗後,可以確定報導人與臺北 空間的互動與對其的理解,和北區學生群體以外的臺北人是完全不同的。

總言之,每個報導人所繪的臺北地圖都反映出他們個人的生活歷史與路徑:

耗費四年以上的大學校園;換過一個又一個卻都記憶深刻的租屋點;活躍於臺北 西區與南區;對性傾向感到迷惘而接觸的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或是同志族群聚集 的西門紅樓;只要生了重病都會去的醫院;和交往對象曖昧時的約會地點;常去 運動的球場;時常聚會的友人的住所;消磨近乎整個大學時光的社團辦公室等等。

這些生活空間的總和積累成了報導人的臺北經驗。換言之,透過地圖的繪製與提 問,報導人們的都市/日常生活得以呈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 12 張圖中有半數的報導人都將臺北車站畫入自 己的臺北地圖。這反映的是,對於報導人而言臺北車站不僅是臺北市指標性的建 物,更是通往原鄉部落的必經關卡,車站建築背後的意義是都市和部落的往返、

是回家也是離家。筆者更認為,將臺北車站繪入圖中不僅是標出熟悉的建物,更 指涉了往返的頻率與交通方式,同時也回應到前面章節曾提及的概念:原住民族 的移動是多樣且非單向的。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0

圖 4-1- 13:半數的報導人將臺北車站繪入地圖。

「臺北臺北臺北車站到啦,欲下車的旅客請趕緊下車。頭前是現代的臺北車頭,

我的理想和希望攏在這…」,1990 年發行的《向前走》是林強發行的第一張臺語 專輯,在發行後引起一股新閩南語搖滾風潮。同名的歌曲〈向前走〉更被視為是 新臺語歌運動的代表作品之一。隨著歌曲風靡臺灣社會,這段歌詞已然將臺北車 站化作臺北的象徵,而直至今日,在許多廣告和宣傳上仍採用這首影響深遠的歌 曲來傳達類似的意象。但是,相對於將臺北車站視為機會、未知與奮鬥的比喻,

或將其視為與過去的生活道別的轉折;在原住民族學生的角度,臺北車站所代表 的不僅於此,它更是與部落、與家鄉親友的連結。如此的歸返並沒有受挫於臺北、

被現實擊垮的撤退意涵,反倒像是必須的補給、是維持兩地生活的本質。

因此,地圖上臺北車站的出 現更將北區原住民族學生 生活的路徑由大臺北地區 導向並連結至他們的部落,

它指出了一個更龐大的路 徑。因循著這樣的指示,北 區原住民族學生的地方與 路徑不僅止於臺北,而是往 返於都市和部落之間的。

故此,筆者試著再從報導人 所繪製的另一張關於兩地 移動的心理地圖之中,尋找 出特殊的經驗與感受,進而 討論這些實踐的路徑和模式如何影響報導人和他們所代表的北區群體,在集體認 同與原住民族相關議題的思考。圖 4-1- 14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1

二、 往返兩地的移動路徑

臺北車站為代表的交通運輸系統將臺北的原住民族學生連結至部落,相反亦 然。針對學生的兩地移動,筆者也請報導人製作了移動的心理地圖,T01 與 N01 的地圖在論文的第二章已先引用(圖 2-1-1 與圖 2-1-2),以下是其他報導人的部 份,而後續的討論也將以其為依據:

圖 4-1- 15:報導人 S01 所繪製的移動地 圖。

圖 4-1- 16:報導人 Y01 所繪製的移動地圖。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2

圖 4-1- 17:報導人 B01 所繪製的移動地圖。 圖 4-1- 18:報導人 K01 所繪製的移動地圖。

圖 4-1- 19:報導人 I01 所繪製的移動地圖。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3

圖 4-1- 20:報導人 H01 所繪製的移動地圖。 圖 4-1- 21:報導人 N02 所繪製的移動地圖。

圖 4-1- 22:報導人 Y02 所繪製的移動地圖。

透過閱讀圖中內容與訪談提問,首先可以發現幾位報導人諸如 H01、K01、

S01 與 N02 皆以繪出臺灣本島整體意象的方式來詮釋與部落的移動關係;反映出 部落在花東或高屏地區的學生移動路徑幾近是臺灣島嶼的長度,換言之,回部落 的移動有著一定程度的疲勞與消耗,並不總是清爽體面的上車下車。而部落都位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4

於高屏地區的報導人 S01、I01 與 N01,在路線上顯得較曲折,又因通勤成本高 昂,在圖中出現多個移動方案的搭配和打折的時段,反映出金錢與時間成本的考 量在學生們進行往返時是至關重要的。類似的經驗在 N02 的圖中也可以看到,在 N02 的圖中可以看到鐵路由臺北到臺東移動的時間,以及國內航班到豐年機場的

於高屏地區的報導人 S01、I01 與 N01,在路線上顯得較曲折,又因通勤成本高 昂,在圖中出現多個移動方案的搭配和打折的時段,反映出金錢與時間成本的考 量在學生們進行往返時是至關重要的。類似的經驗在 N02 的圖中也可以看到,在 N02 的圖中可以看到鐵路由臺北到臺東移動的時間,以及國內航班到豐年機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