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7

第三章 北區的社團與原住民族大專學生

本章主要在討論北區的原住民族大專學生社團(以下的「北區原住民族大專 學生社團」多簡稱為社團,而「北區原住民族大專學生」則多簡稱為原住民族學 生或學生),討論涉及了社團的形成;社團之功能,而其功能是透過哪些實踐來 體現;社團的人際網絡與其扮演之角色;社團內部的矛盾與其意義,至於本章的 最後,筆者要談的是,社團之於北區原住民族大專學生的意義是什麼。而這些關 於北區社團的討論,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和都市的脈絡之下的,易言之,這些經驗 與論述,是有其獨特情境的。

第一節 北區的形成與學生加入之動機

來到臺北念書的原住民族大專學生,很快就感受到了環境和過往有所不同。

相異於國高中,大專院校的分發制度消去了地區、區域性的特質,同學間不再擁 有過去「同為花蓮人」甚至「同為某某鄉人」這層地緣關係。而離鄉來到臺北的 原住民族學生又可能成為一個班級中,或一個系內少數幾個或唯一的原住民族學 生。他們之於班級、系所,正如同整個原住民族群之於整個臺灣社會一般。這種 在人生中首次發生的情況使許多原住民族學生感到徬徨與寂寞,儘管在課堂上的 表現並不一定落後於人,但仍常出現的情形是在與同學交流時缺乏共同經驗、在 團體內顯得較難以融入,因此課後如何自處、與他人相處便成了一個問題,而以 原住民族學生組成的社團便成了改善這類情況的契機。

一、 北區原住民族學生社團的出現

大專院校的原住民族學生早在一九六○年代就已透過救國團的山地服務隊 來串連彼此,彼時的活動屬於全國性的參與,也簡略地劃分成各的地區,而臺北 自然落在北區的畫分內。而在一九七○年代,臺北及其鄰近地區的大專院校原住 民族學生便以「北部地區山地大專學生聯誼會」為其主要串聯的平台,臺北各大 專院校的原住民族學生在北山聯的框架下參與活動、結識彼此,然而北山聯初期 的活動仍與過去救國團一般受到當時政府所介入,這樣籠罩在黨國思想與控制的 狀態直至民國八○年代、與原住民族運動高峰重疊的時期才漸漸消退:

原運開始之後就慢慢有學生在拒絕北山聯被當時政府介入的狀況,因為那時 候北山聯他們還有很多教官會來講話什麼的,那些教官也都是黨國組織的一 環啦。那時候就很多學生在作抗議,比如說胡德夫、胡德夫也有拒絕北山聯 被操弄,好像是有一次選舉北山聯的會長有被介入,他們就不想要這種,想 要一個以純淨的原住民學生為主體的聯誼組織這樣(報導人 K01)。

對於北山聯性質的反思部分來自於當時的社會氛圍。彼時的一九八○年代是原住 民族運動開始興起蓬勃的時期,從臺大原住民族學生創立的《高山青》雜誌,到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隔年先後成立的「少數民族委員會」與「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等組織,臺灣 原住民族運動正式以組織化的形態進行,展開一連串正名、土地等族群權益相關 的運動。正因為這樣的時代背景,以及數年下來透過北山聯串聯的效果;除了對 於黨國介入北山聯感到反感,也開始有許多原住民族學生意識到在參與原住民相 關的議題討論或運動時,僅靠北山聯這樣的平台是無法有效組織化並動員原住民 族學生群體的,也缺乏經統整的團體來進行對外聯繫或推展後續活動,或許基於 這樣的原因,各校的原住民族學生開始醞釀成立社團的念頭。

一九九○年代,數個北區原住民族學生社團成立,臺灣大學原聲帶社於 1992 年成立;政治大學搭蘆灣社於 1994 年成立;輔仁大學努瑪社於 1995 年成立;臺 灣科技大學原住民青年社團則於 1996 年成立,而過往北區這樣的畫分仍舊影響 著北部的原住民族學生,它不僅是個稱呼,更指涉了實際互動的對象。北區其他 社團如: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社、東吳大學原住民連心社、文化大學原住民文 化薪傳社、臺北藝術大學擦擦板社、世新大學拿山瑪谷社、臺北商業大學噶瑪巴 斯社,臺北大學原住民之友社宜蘭大學原住民聯誼社等,也都陸陸續續出現。即 便北區的各個社團有著相異的經營模式與路線,但這些原住民族學生社團皆成為 校內匯集原住民族學生意見的重要組織,除了從原住民族的角度思考社會議題,

也透過發表聲明、參與運動等各種管道來關心及倡議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的權益問 題與族群處境。更簡單卻真切地說,各校的社團給予了原住民族學生能夠聚在一 起的地方和能夠彼此相處的時間,而這正是他們所需要、且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有別於這樣的歷史脈絡及社會氛圍,現今的北區原住民族學生在加入 社團前未必是對於自身族群之處境感同身受的,部份的他們加入社團時甚至缺乏 這層意識。在筆者接觸與訪問的北區原住民族學生中,有相當的比例在加入原住 民族學生社團之前是並不知曉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的相關議題與現況;同時,他們 也並非有計畫地加入社團。因此在下個段落,筆者想呈現的是這個有別於過往的 現下,這些北區原住民族學生、本研究的報導人何以選擇加入社團。

二、 現今學生加入社團的緣由

在訪談時詢問報導人加入社團的原因和方式,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屬於「有社 團的哥姊邀請參加迎新」、「覺得有趣就留下來」,也有部份是在高中便聽聞過社 團的種種,也在升上大學後加入。相對於此,帶著身份或族群相關的疑惑而參加 社團的反而是較少的一群:

有社團大使的學姊告知才想來社團看看(會先打電話給新生),都待在社團 一直到大三大四卸下幹部職位才比較淡出,開始打工或忙自己的事(報導人 I01)。

那時候系上有個學長是搭蘆灣社的,也是原住民;我們系上那屆就有五個原 住民,然後學長在迎新說提到搭蘆灣社,在他這麼一講然後我對社團也沒什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9

麼想法後,就想說都是原住民我就去看看,就加入了(報導人 S01)。 在社團聯絡之後,有和高中同校的原住民朋友一起去迎新,然後就加入了。

後來只有我留下來(報導人 M01)。

搭蘆灣是我一開學就加入的,入學前就知道了。因為我有個很好的朋友大我 一屆,他上大學後就會跟我分享社團的故事,我覺得很有趣(報導人 P01)。 我一開始聽到原聲帶以為是唱歌跳舞的社團,那個時候是我重考再進來台大 後,我先進來讀的妹妹跟我說可以加入看看我才來的(報導人 N01)。 當時我對原住民社團滿好奇的,而且高中沒玩社團,看起來很好玩就覺得大 學一定要好好加入社團。好像也是學長姊打電話來招募的(報導人 Y01)。 訪談資料引用至此,可以發現上述幾位報導人之所以參加社團,多半都是在社團 前輩或接觸過社團的友人的邀請下進入,並在覺得有趣後待了下來。簡言之,是 屬於比較因緣際會的加入。而較少數的、帶有積極的個人意向的例子,則反映在 下面引述自 T01 與 H01 的訪談資料:

我大一迎新去過,覺得這社團好像太吵了,人很瘋、又過度關心彼此的感覺,

我就覺得不太適合我。一直到大三以後吧,大三以後因為暑假有去返服,在 那個時候我才對原住民身份比較知道說是怎麼一回事,會想去認識更多原住 民朋友、或去加入他們的群體,所以升大三的暑假參加完返服後算是「回去」

社團吧(報導人 T01)。

因為那個身份呀,我也不會避諱說讓人家知道我的身份,但大家知道後就會 各種質疑,我回答不出來,所以就覺得有機會我應該要知道,然後大學就有,

就這樣了(報導人 H01)。

報導人 T01 認為自己直至大三才真正地參與在社團之中,其原因在於到原鄉服務 後對於原住民族事務、議題和當代處境才開始有了興趣和熱忱;也正是這樣的轉 變,讓他樂於和臺北的其他原住民族學生串聯,並交流彼此的生命經驗。而報導 人 H01 則是在過去求學的歷程中不斷被提問關於自己原住民族身份的種種,在 回答時的支吾其詞讓他對於臺灣原住民族、對於自己感到好奇;這樣的動機讓他 在大學加入了原聲帶社。

整體來說,現今北區原住民族學生選擇加入原住民族學生社團的動機已產生 轉變,有別於各校原住民族學生社團創立之際的原住民族學生在生活中感知到主 流社會的壓迫以及力求發聲而相聚,本研究所接觸到的北區原住民族學生,除了 多半是在受到社團學長姊的招募,並於接觸後覺得有趣才加入和留下;他們和社 團產生連結的核心在於認識文化與接納族群身份,而非過往的前輩是在受到壓迫 與歧視後亟欲掙脫並發聲的結社。即便如此,我們仍可就「為何覺得有趣?」、

「為什麼會因為原住民聚集而覺得舒適?」這方面作思考。換言之,儘管現今的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北區原住民族學生社團成員相聚於社團的原因和初衷已然不同,但他們的生命經 驗仍舊與主流文化或多數族群有著相異之處,與共享著相似成長背景的原住民族 學生結社對他們而言可能是更受青睞的。更甚者,在加入社團後,這層生命經驗

北區原住民族學生社團成員相聚於社團的原因和初衷已然不同,但他們的生命經 驗仍舊與主流文化或多數族群有著相異之處,與共享著相似成長背景的原住民族 學生結社對他們而言可能是更受青睞的。更甚者,在加入社團後,這層生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