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北區原住民族大專學生的移動與生命經驗

二、 與部落或母體文化疏離之焦慮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時候會變成一種對抗,…要有邏輯有智商,EQ 也要高,碰到一樣問題要一直 講,要想辦法把自己做好不要給自己貼標籤,很辛苦(報導人 P01)。 對學業的羞愧感就加到我自己身份的標籤上,…(擔心)他們會不會覺得原 住民都是這樣?想說如果我不是原住民…,這樣還會不會有這層「原住民都 這樣」的想法(報導人 M01)。

在 P01 與 M01 的經驗中,自己的原住民族身份使他們必須去回應周遭人們的言 語或視線,像是「不要給自己貼標籤」、「他們會不會覺得原住民都是這樣?」, 在都市的生活裡, P01 與 M01 必須去達到一個標準、必須當心不要實現外界眼 中原住民族負面的刻板印象。同時還要和身邊的人解釋、溝通,會是與主流社會 的言論對抗。換言之,P01 和 M01 的例子展現出生活於都市的北區學生們不僅 不可以跟不上課業、也不能展現出任何懈怠的一面,他們必須一面調整自己的生 活模式,一面避免自己成為那些刻板印象(懶散、能力差…等)的實踐者。簡單 來說,來到都市後不僅是生活模式與步調需要調整,族群身份也成了壓力與負面 感受的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報導人 K01 與 H01 等較早從事移動的分類群體成員也有著 類似的經驗,在採用升學優待時被同儕質疑是假原住民或不諒解為何可以加分,

但這樣的經驗並未使他們針對都市生活感到焦慮,相反的,他們是對於自己缺席 於部落生活或是母體文化而感到焦慮。於此,筆者認為這樣的差別成長環境影響 了他們觀看的角度,對於 P01 或 M01 等曾不適應於都市生活的報導人來說,這 些經驗是在挑戰他們能否融入都市的生活環境;而對於 K01 或 H01 等生長於都 市的報導人來說,是在質疑他們身份的正當性與批判他們部落經驗不足的事實。

總言之,上述這些報導人的焦慮或負面感受多半發生在適應都市生活之過程,

這些焦慮或負面感受使他們想要離開或是回返到部落和家人之所在,認為自己

「不應該在這裡」。相同的,P01 和 M01 的經驗也被他們認為是進入到都市的生 活環境後才遭遇到的困擾;也正因此,筆者亦將其視為適應都市生活的過程的其 中一個部份。

二、 與部落或母體文化疏離之焦慮

有別於在適應都市生活上感到焦慮的報導人,另一部份的報導人則對於本身 在部落經驗上的缺乏感到焦慮,如此的感受則是因為自己的原住民族身份隨著和 主流社會互動,以及時間推演之後,日漸成為焦慮的來源。以報導人 K01 為例,

這反映在其對於採用升學優待的困擾:「覺得說為什麼我的這種狀態(都市原住 民)會讓大家覺得原住民加分是錯誤的,就覺得我好像有點拖垮原住民的狀況,

因為就覺得原住民就是要會懂一些文化的變化,但我又不懂,就覺得好像我又害 了這個群體」,將自己視為都市原住民的 K01,在採用如此自稱的同時,將自己的 原住民族身份加註了「都市」這個屬性,其代表的可能是將自己的歸屬放置在都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市,也可能代表著自認在原住民族身份上需要被加以標示,用以表明自己是在部 落經驗和民族文化上的不足的都市群體(即便這不會是必然的結果),以免連累 到「臺灣原住民族」這個群體;簡言之,自認不足並擔心「拖垮」臺灣原住民族 的 K01,針對自身的族群身份產生了焦慮感受。

無獨有偶的,報導人 B01 亦自稱是都市原住民,過去他是這樣看待自己的狀 態的:「我沒有在部落生活的經驗,…所以(當人問起)我就會舉手說『應該是 都市原住民吧,我算在高雄長大』」,而這樣的自稱也是基於在部落經驗上的不 足。此外,報導人 P01 所分享的經驗更顯露出對自己的部落不熟悉,有時會是多 麼令人困窘的一件事;這段經驗發生在某次聚會的閒談中:

…他就說你認不認識那個誰誰誰(P01 部落的人),天啊我根本不知道他誰。

我就從容應付他。然後他就問說「那他有走出來了嗎?」,我想說「什麼鬼?」

超尷尬啊,前面應付你那麼久然後這樣,我已經無力反擊我就說我也不知道,

他就說很高興認識你。就是真的不要亂講,小時候覺得唬爛隨便講講就過了,

長大就是有這種人啊,他什麼都知道。我後來就都「我不知道」、「我不清楚」、

「我很久沒回去了」,就一些 SOP 流程(報導人 P01)。

身為部落成員卻在這樣的對話中「完敗」於一名部落的外人,P01 對此表示「一 開始超焦慮的,後來才有去問長輩,補一些脈絡」,在這樣的刺激下慢慢去接觸 部落的歷史和人群,也漸漸體認到自己對於部落有多麼不熟悉。綜言之,對於部 落經驗和文化認識的不足,促使部份的報導人重新檢視了自己的原住民族身份和 存於兩地的處境,即便已然熟悉都市的生活,但在主流社會的凝視下,他們仍可 能對自己身為原住民族而感到焦慮,覺得自己不能全然與這個身份相襯。

因為缺乏部落經驗而感到焦慮的報導人不僅於上述的 K01、B01 與 P01,報 導人 H01、T01 與 N02 的經驗亦反映出與部落接觸的時候,這種焦慮感受如何困 擾著他們:

剛開始會呀,覺得沒部落經驗很焦慮。在作返鄉服務的時候也覺得很惶恐吧,

覺得說部落到底是什麼東西,因為我回去好像觀光客一樣。當你真的要住進 一個部落的時候,你會好奇說部落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它的概念是什麼?但 住進去後又就覺得「喔,其實我還是外人。」…即使可以看到全貌,參加開 會或什麼的,看到小小的爭權奪利,但你也沒有辦法說你真的很了解他們或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報導人 T01)。

…會覺得格格不入,跟其他部落的人。之前去我舅舅部落的豐年祭,他們只 知道你是誰誰誰的表哥但沒辦法聊天,那時候會覺得都青和部青差異好像很 大,有在想說如果我在部落長大、如果我幽默感也和他們一樣好,那我就可 以融入進去了(報導人 H01)。

我後來覺得大家在都市聚在一起的時候想關於部落的事情,很容易把部落放

DOI:10.6814/NCCU201900728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對於所謂的部青和對文化了解的人有一種憧憬,就會覺得說「你是部青喔?

那你一定怎樣怎樣怎樣」、「不像我是在都市怎樣怎樣怎樣」然後就有這兩個 東西了(報導人 H01)。

我覺得它是一個光譜啦,只是剛才那樣講過來,為什麼會分都青部青只是因 為可能幾個因素啦:第一個我們承認自己的不足,對部落的知識不熟悉,因 為這點我們覺得我們是都青,而那些在部落的哥哥姊姊弟弟妹妹是部青;第 二個是生長環境階段,可能從小出來念書或生活的,不管中間有沒有回去,

在外時間多於在部落時間的人,他們也會覺得是自己都青。大概是這兩個原 因吧(報導人 P01)。

上述諸如「只有在都市看過,我回部落從沒有聽部落的人有這樣的用語」、「在都 市的人會想像部落的人是這樣子」的引文顯示了「都青/部青」的用法僅在都市 的原住民族圈子使用,它所反映的是「在乎誰是在部落長大、誰沒有在部落長大 這件事情」、「因為很少去接觸到,所以對於所謂的部青和對文化了解的人有一種 憧憬」,這種生長於都市的原住民族青年,他們「建立在一種…自卑嗎?」或「承 認自己的不足」的心理狀態。換言之,這樣的二元分類即便拙劣且難以套用至全 體,然而,它卻說明了都市的這群原住民學生或青年自認在部落經驗與文化知識 上是缺乏的,並對於文化和部落生活有著憧憬。此外,「都青/部青」這樣的分 類之所以出現,並無意去將某個群體進行分割;有時它更像是一個簡單的、快速 且非正式的稱呼,用以自謙、自嘲或快速進入對話的生活用語。

而無論事實如何,無論部落的青年是否真的對文化有較高的掌握度和理解,

「都青/部青」這樣用法確實只在都市的原住民族青年中使用,它帶有一種高低 位階的隱喻,說明了對於都市的原住民族學生群體而言,原住民族的文化是重要 的、部落經驗是重要的,而部落作為兩者的載體更是重要的。而這樣的名詞之所 以被發明,無疑是為了從更大的原住民族群體中指涉、劃分出都市這群渴望得到 歸屬感的原住民族學生(青年),以一種自認有所不足、甚至略顯自卑的方式,

創造出一個能夠將自己歸納進去、放置進去的名詞和群體。筆者更認為,如此現 象可說是都市的原住民族學生試圖找到所屬群體,而去自我解釋或自我定位的一 個結果。

綜上述,筆者針對各類型之報導人所持有之焦慮感受,整理出了下方的表格:

DOI:10.6814/NCCU201900728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5 表 2-4- 1:報導人於都市生活中感知到的焦慮。

曾在適應都市生活 的過程中感到焦慮

曾因部落經驗不足感到 焦慮或對身份感到心虛

較輕微或無感

B01

 

H01

K01

T01

L01

N01

N02

P01

 

Y01

Y02

I01

M01

S01

T02

註:黃橙紅依序是「出生至國小前」「國小至國中」以及「高中時期」。

以訪談資料和本章內容所製的表格 2-4-1,將報導人的焦慮感受劃分成「都市生 活適應方面/部落經驗或身份方面」兩者。換言之,筆者認為報導人在都市的生 活中所擁有的焦慮感受主要是在於這兩個範疇。總的來說,前者反映出的是來到 都市後面對衝擊和未曾遭遇的、關乎身份的檢視與質疑,報導人所感到的焦慮感 受。後者則反映出報導人在經歷了無論是對於他們的偏見、歧視、質疑或特殊待 遇,甚至是無意的使其困窘之後,他們對於自己的檢討和審視;不管是將自己歸

以訪談資料和本章內容所製的表格 2-4-1,將報導人的焦慮感受劃分成「都市生 活適應方面/部落經驗或身份方面」兩者。換言之,筆者認為報導人在都市的生 活中所擁有的焦慮感受主要是在於這兩個範疇。總的來說,前者反映出的是來到 都市後面對衝擊和未曾遭遇的、關乎身份的檢視與質疑,報導人所感到的焦慮感 受。後者則反映出報導人在經歷了無論是對於他們的偏見、歧視、質疑或特殊待 遇,甚至是無意的使其困窘之後,他們對於自己的檢討和審視;不管是將自己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