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初擬指標架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4-58)

第四章 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標建立

第一節 初擬指標架構

(五)河道:指河水流經的路線,能接納一定面積的匯流。本研究探討其型態

【如直流形、彎流形等】、規模【指河道之長度、寬度、深度】、變化性

【指河道變化】、穩定性【河道是否經常改變】、等級【指支流在流域中 的水系等級】(Jones,1973)。

(六)動植物:指位於研究範圍內之動植物的狀況。本研究探討動植物的種類

【指水陸域動植物、鳥類、魚蝦、喬灌木等】、出現頻率【可供遊客觀 賞之難易程度】、稀有性【指珍奇程度】、觀賞性【可供遊客拍照、研究、

欣賞程度】(交通部觀光局,1996;張淑智,1987;Jones,1973)。

(七)氣象與氣候:指研究範圍內氣象及氣候之變化程度。可探討其舒適性【指 濕度、陽光、風給予人舒暢之程度】、變化性【指不同時段之微氣候改 變之程度】、限制性【指供遊憩利用之季節長短】(張淑智,1987;

Jubenville,1976)。

二、人文因素

河岸常因不當的開發與不當的土地使用而造成資源的浪費,因此本研究在初 步選取人文因素的評估指標時,主要以土地使用及土地現有開發的程度為考量。

有關人文因素的指標主要包括歷史人文資源、地方經濟產業、地方發展、土地使 用、土地開發、道路、人工構造物及水污染,指標敘述說明如下:

(一)歷史人文資源:指研究範圍附近的人文歷史或是特有的族群。本研究探 討歷史性【具價值之古蹟】、獨特性【當地特有之風土民情或聚落】(余 慧卿,1984)。

(二)地方經濟產業:指研究範圍附近之地方產業及經濟結構。特殊性【特有 地方產業,如關西以草、大溪豆干等】、便利性【飲食、住宿、購物是 否方便】(交通部觀光局,1996)。

(三)地方發展:指研究範圍的地方發展狀況。可探討其發展性【指河岸附近 是否有相關發展計畫或研究】(交通部觀光局,1996)。

(四)土地使用:其定義為在本研究範圍中遊客所需之公共設施或支援遊憩活 動所需設施之土地使用類別。可探討其使用分區【指土地使用種類】、 土地所有權屬【指公共所有權屬範圍大小】(鐘士正,1982;鄒盈薰,

1992;Jones,1973)。

(五)土地開發:其定義是以土地資源進行一些有效的加工和運用而提升其經 濟價值。本研究探討其現有開發程度【指河岸目前的開發程度比例,根 據現況開發,將會影響未來導入的遊憩資源】(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 觀研究中心,1992)。

(六)道路:指當地之主要道路、聯外道路等。本研究探討其交通量等級【交 通流量等級評估】、可及性【鄰近主要都市或設施之距離】(鐘士正,

1982;張淑智,1987;Jones,1973)。

(七)人工構造物:指研究範圍內的人工構造物,如橋、攔沙壩等。可探討其 獨特性【如橋,有無代表性或文化內涵】、和諧性【所選用材料、質感 與當地環境的和諧程度】(交通部觀光局,1996)。

(八)水污染:指當污染物的數量超過了水體的自淨能力,使水體出現危害人 體健康或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本研究探討其污染源【垃圾量、噪音、

空氣品質等】、污染程度【河岸之混濁度、河流外觀顏色】 (Craighead,

1962;Jubenville,1976)。

三、遊憩因素

任何有關遊憩活動的影響因素,主要可分為四大部分:參與者、資源環境、

設施以及經營管理(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1992),本研究在初擬遊 憩因素的指標時,主要著重在資源環境以及活動設施。有關遊憩因素的指標主要 有景觀美質、親水程度、地標地景、遊憩活動設施以及遊憩承載量,指標敘述說 明如下:

(一)景觀美質:景觀美質乃是觀測者對視覺景觀加以評價的一種主觀心理判 斷,其主要目的在瞭解本研究範圍內景觀的美質特性。本研究探討其觀 賞性【供遊客拍照、研究、欣賞程度】、自然程度【指原始化程度】、變 化性【相對高度、視覺與色彩變化之程度】(余慧卿,1984;鄒盈薰,

1992)。

(二)親水程度:早期親水的概念主要應用於都市景觀之規劃,現在則是評定 都市環境舒適之重要指標(劉博文,1994)。本研究探討其可及性【親水 之難易程度】(交通部觀光局,1996)。

(三)地標地景:地標和地景代表的是一個城市或地方的符號,好的地標地景 一向能被認為是地方重要的象徵。本研究探討其特殊性【指當地是否具 有特殊之地景、地標,吸引遊客)、干擾性【指河岸附近是否有公墓、

焚化爐等鄰避設施】(交通部觀光局,1996;Jones,1973)。

(四)遊憩活動設施:所謂的遊憩活動設施,是指設置在研究範圍內之河岸的 硬體設施能供給遊客從事遊憩活動。可探討其種類【指設施吸引遊客的 程度】、閒置性【指遊客對設施的使用程度】、危險性【指遊憩設施對於 遊憩活動之障礙及危險程度】(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

1992)。

(五)遊憩承載量:遊憩承載量是以遊憩利用對實質生態環境或遊憩體驗造成 破壞或影響為討論之基礎。本研究探討其遊憩品質【指遊客的擁擠程 度】、承載程度【遊憩資源供遊憩使用之負荷量】、衝擊程度【指遊憩資 源使用對環境之影響】(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1992)。

表 4-1 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標初擬表

評估因素 評估指標 定義說明 探討內容

自然因素

水流形態

R

1

指研究範圍內之水流型式,帄滑或帄順的水流

形狀對遊憩活動之分佈具有正面影響。 型態、變化性 水體形態

R

2 河川水體面積越大,對生物之物種、棲息地亦

相形豐富。 規模、水質

與水體距離

R

3

遊憩活動與水體之距離,對於遊憩活動之連續

性影響甚鉅。 距離性

河岸地形

R

4

河流之各種作用後所造成的景觀將河岸地形分 為峽谷、曲流、三角洲等景觀。

型態、規模、變化性、

侵蝕性

河道

R

5 指河水流經的路線,能接納一定面積的匯流。 型態、規模、變化性、

穩定性、等級 動植物

R

6 指位於研究範圍內之動植物的狀況。 種類、出現頻率、

稀有性、觀賞性 氣象與氣候

R

7 指研究範圍內氣象及氣候之變化程度。 舒適性、變化性、

限制性

人文因素

歷史人文資源

R

8 指研究範圍附近的人文歷史或是特有的族群。 歷史性、獨特性 地方經濟產業

R

9 指研究範圍附近之地方產業及經濟結構。 特殊性、便利性 地方發展

R

10 指研究範圍的地方發展狀況。 發展性

土地使用

R

11 其定義為在本研究範圍中遊客所需之公共設施 或支援遊憩活動所需設施之土地使用類別。

使用類別、

土地所有權屬 土地開發

R

12

其定義是以土地資源進行一些有效的加工和運

用而提升其經濟價值。 現有開發程度

道路

R

13 指當地之主要道路、聯外道路等。 交通量等級、可及性 人工構造物

R

14 指研究範圍內的人工構造物,如橋、攔沙壩等。 獨特性、和諧性 水污染

R

15 指當污染物的數量超過水體的自淨能力,使水

體出現危害人體健康或破壞環境的現象。 污染源、污染程度

遊憩因素

景觀美質

R

16

景觀美質乃是觀測者對視覺景觀加以評價的一 種主觀心理判斷。

觀賞性、自然程度、

變化性 親水程度

R

17

早期親水的概念主要應用於都市景觀之規劃,

現在則是評定都市環境舒適之重要指標 可及性

地標地景

R

18 地標和地景代表的是一個城市或地方的符號。 特殊性、干擾性 遊憩活動設施

R

19 所謂的遊憩活動設施,是指設置在研究範圍內

之河岸的硬體設施能供給遊客從事遊憩活動。

種類、閒置性、

危險性 遊憩承載量

R

20

憩承載量是以遊憩利用對實質生態環境或遊憩 體驗造成破壞或影響為討論之基礎。

遊憩品質、承載程度、

衝擊程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4-5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