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頭前溪下游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t Waterfront - An empirical study by the Example

of Downstream Toucian River

系 所 別: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705021 廖偉軒

指導教授:閻克勤 副教授

中華民國 九十八 年 八 月

(2)

摘要

台灣經濟水準的提高,以及周休二日的政策實施下,對於近年來觀光遊憩需 求的提升,遊憩開發已是勢在必行,然而河岸環境敏感龐雜,過度的開發會對河 岸造成不可復原的衝擊。綜觀台灣當代之河岸問題,例如生物資源枯竭、棲地遭 受破壞、地形改變等,皆為河岸土地缺乏完善規劃,致使開發行為無限上綱,因 而造成難以回復性之損害,產生諸多土地與生態相互衝突的環境問題。

由於河岸環境複雜多變且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本研究將藉由灰色關聯分析法 進行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標之篩選,為河岸遊憩資源指標進行歸類及整合,

以篩選出具代表性之功能價值指標。再由代表性指標建構出河岸遊憩資源的評估 體系,並利用模糊 AHP 法決選出適合頭前溪下游的遊憩方案。

研究中以頭前溪下游河岸遊憩資源為例,進行遊憩方案評選,在參考國內外 相關文獻後,將頭前溪下游的遊憩活動類型分類為定點式及移動式,並依其遊憩 活動性質重新作細部分類,其型式為休閒遊憩、知識探索、景觀欣賞、體能冒險 四大項。根據頭前溪下游的遊憩活動類型與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的 7 項代表性 指標,建立了頭前溪下游河岸遊憩資源潛力的評估架構後,藉由模糊 AHP 法的 操作步驟進行評估,其計算結果休閒遊憩型為頭前溪下游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 的最適宜方案,此研究成果將可作為有關學術研究單位、政府部門,在未來改善 頭前溪下游整體環境及擬定相關決策時所需之參考。

關鍵字:河岸、遊憩資源、灰關聯分析、模糊 AHP 法

(3)

Abstra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nomic level and the implementation for the policy of two days off per week in Taiwan, the demand for sightseeing and recreation has been raised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has already been imperative. But the environment of river bank is very sensitive and complicated, so the excessive development will cause the irrecoverable impact to the river bank. Take a broad 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river bank problems in Taiwan, for example, the exhaustion of living resources, the damage of habitat, the change of topography are all lack of perfect planning for the land of river bank. It induces the limitless development behavior, therefore causes the irrecoverable damage, and produces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nflicted with land and ecology.

Because the environment of river bank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and uncertain, so this study will carry on the screening of assessment indices for development type of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t river bank by the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in order to categorize and integrate the indices of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t river bank, and identify the indices with the representative function and value. The representativeness indices will be employed to build up the assessment architecture of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t river bank, and the fuss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will be employed to select suitable recreational alternative downstream Toucian River.

The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t river bank downstream Toucian River are used as the example to select the recreational alternative in this study. After referring to releva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s, the types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t river bank downstream Toucian River are divided into the stationary type and movable type. The detailed categories are sor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y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cluding the leisure recreation, knowledge exploration, scene appreciation, and physical adventure. Seven representative indices are obta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ype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downstream Toucian River and the assessment for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t river bank. After the assessment structure of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t river bank downstream Toucian River is established, the fussy ATP is employed to assess the most suitable alternative for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t river bank downstream Toucian River.

The study results can be used by relevant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government authorities as th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whole environment downstream Toucian River and proposing relevant decis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Waterfront, Recreational Resources,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

(4)

誌謝

學生時期即將在交出論文的同時畫下句點,對我而言,誌謝是這篇論文最難 寫的部份,除了因為要感謝的人太多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於抒情文實在不是 我太擅長的事!

本論文承蒙指導教授 閻克勤副教授專業與耐心的指導,在研究過程中,常 常遇到困難而失去方向,進而產生逃避與怠惰的心態,但在老師悉心的關照下,

不論是思考邏輯上的指點、研究方法上的砥礪以及專業領域上的傾囊相授,使學 生在各方面皆獲益良多,是本文能夠如期完成的最大功臣!

感謝口詴委員 胡志帄副教授以及 張馨文副教授對於研究架構與方法上的 細心審閱,針對論文提出寶貴的指正、意見與建議,使得本論文能夠更完整而嚴 謹,亦要感謝口詴委員給予學生最大的肯定,使學生拿到高分並順利地取得畢業 證書!同時還要感謝抽空填寫專家問卷的專家們,給予學生在學術上的珍貴意 見,因為有您的協助,使得本論文能夠更充實且完整。

而在中華大學的學習過程中,包含大學五年、研究所一年,要感謝大學的導 師 閻克勤副教授及研究所的導師 解鴻年副教授的細心照顧下,使得學生在都市 計畫的專業領域中,能夠有所瞭解。也要感謝從大學到研究所的好麻卲們,學欣、

美瑞、小胖、石頭、軟蛋、小邱、嘉義仔、阿嗄、妞妞、大軒、小智等好友,在 生活上的互相照顧、時常躺在某人床上然後言不及義的瞎扯、趕設計與報告書的 革命情感、一起熬夜到天亮的時刻,都會是我一輩子難忘的回憶。

更要感謝大媽能夠提供環境非常好的研究室,從去年六月的雜亂無章到現在 的井井有條,都多虧了現在 A409 研究室的櫻燕學姊及小呂等各位學弟妹們,很 榮幸的能夠跟你們在同一間研究室,共同努力!

最後,謹以此文獻給我的老爸、老媽、老哥與老姊,能讓我在求學生涯中的 食衣住行,不虞匱乏,能夠專心地完成課業,沒有你們的苦心栽培,就不會有現 在的感動,謝謝你們!

廖偉軒 謹識於中華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中華民國 98 年 8 月

(5)

目 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誌謝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休閒與遊憩的意義與特性 7

第二節 河岸空間型態與親水遊憩空間 13

第三節 頭前溪相關法令探討 18

第四節 河岸遊憩資源發展潛力因素 21

第五節 研究方法回顧 25

第三章 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模式建立 36

第一節 模式建立 36

第二節 指標篩選 38

第三節 模式評估 42

第四章 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標建立 47

第一節 初擬指標架構 47

第二節 灰色關聯度之計算與排序 51

第三節 績效指標的篩選 53

第五章 河岸遊憩資源潛力適宜性評估 56

第一節 頭前溪下游遊憩活動類型分析 56

第二節 層級架構之建立 61

第三節 權重及評估得點值計算 63

第四節 頭前溪下游未來發展建議 7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結論 71

第二節 建議 73

參考文獻 75

附錄一 灰關聯分析法專家問卷 79

附錄二 模糊 AHP 法專家問卷 83

(6)

圖 目 錄

圖 1-1 研究範圍圖 3

圖 1-2 研究流程圖 6

圖 2-1 查伯氏對遊憩活動之分類 10

圖 2-2 河岸空間構成圖 14

圖 2-3 頭前溪湳雅飲用水取水口位置 20

圖 2-4 灰色關聯度分析示意圖 26

圖 2-5 AHP 法之流程圖 32

圖 3-1 課題與研究方法關係圖 36

圖 3-2 河岸遊憩評估模式建立流程圖 37

圖 3-3 評分區間圖 45

圖 4-1

R

1、R10、R19同群指標樣本折線圖 53

圖 5-1 頭前溪下游流域分段示意圖 56

圖 5-2 經國大橋-頭前溪橋河岸現況圖 57 圖 5-3 頭前溪橋-溪州大橋河岸現況圖 57 圖 5-4 溪州大橋-舊港大橋河岸現況圖 58 圖 5-5 頭前溪下游河岸遊憩資源評估層級架構 62

圖 5-6 休閒遊憩型-雷達圖 66

圖 5-7 知識探索型-雷達圖 66

圖 5-8 景觀欣賞型-雷達圖 67

圖 5-9 體能冒險型-雷達圖 67

表 目 錄

表 2-1 巴黎大學遊憩活動分類法 10

表 2-2 東海大學遊憩活動分類法 11

表 2-3 遊憩活動影響因素細部分類表 12

表 2-4 河岸機能分析表 14

表 2-5 河岸景觀構成要素表 15

表 2-6 親水景觀設計手法分類表 16

表 2-7 河岸遊憩相關研究表 17

表 2-8 國內相關案例-河岸遊憩資源發展潛力因素彙整表 22 表 2-9 國外相關案例-河岸遊憩資源發展潛力因素彙整表 24

表 2-10 評估矩陣的隨機指標值表 31

表 2-11 模糊 AHP 相關研究表 34

表 3-1 指標分群範例表 40

表 3-2 同群指標的相對總得點示意表 40

(7)

表 3-3 灰關聯問卷填寫範例表 41 表 3-4 灰關聯專家問卷調查受訪者資料表 41

表 3-5 重要程度評分表 45

表 3-6 評估準則之重要程度評選表 45

表 3-7 模糊 AHP 專家問卷調查受訪者資料表 46 表 4-1 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標初擬表 50 表 4-2 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標正規化矩陣表 51 表 4-3 相對於 R1之各比較序列指標灰色關聯度值表 52 表 4-4

R

1、R10、R19之比較序列指標排序表 53

表 4-5 第一類群相對總得點表 54

表 4-6 第二類群相對總得點表 54

表 4-7 第三類群相對總得點表 54

表 4-8 第五類群相對總得點表 54

表 4-9 第六類群相對總得點表 54

表 4-10 第七類群相對總得點表 55

表 4-11 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標分類表 55

表 5-1 頭前溪下游各河段分析表 58

表 5-2 頭前溪下游之適宜遊憩活動類型表 60 表 5-3 河岸遊憩資源評估代表性指標表 61

表 5-4 專家心中重要評估尺度範圍 63

表 5-5 語意轉換後之模糊正倒值矩陣 63 表 5-6 整合專家意見後之「評估準則」正倒值矩陣 64

表 5-7 評估準則之模糊權重值 64

表 5-8 評估準則指標權重表 64

表 5-9 評估準則與代表性指標之權重值 64

表 5-10 方案評選的權重值 65

表 5-11 頭前溪下游河岸遊憩資源評估各層級權重值表 68

表 5-12 替選方案評估得點值 69

(8)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針對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以及研究方法與流 程,進行簡單扼要的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河川可作為人們觀光、游泳、泛舟、露營、垂釣或打獵的遊憩場所及供應飲 用的水源,還具有交通航運、農畜供水、水產養殖、水力發電、排放污物等功能,

並可提供魚蝦貝類、兩棲類、水生昆蟲、藻類和水生植物等生長、棲息及繁殖的 場所。絕大部分開發河川兩岸極易引發資源保育與經濟開發間的兩難爭議,且因 缺乏防護措施使其遭受到不當污染,對大自然的影響相當可觀。

隨著台灣經濟水準提高,以及周休二日的政策實施,民眾對於休閒生活的品 質愈來愈重視,使得觀光遊憩的需求提升。在大眾有朝向戶外休閒的趨勢下,具 親水性偏好的河川遊憩活動受到不少人的青睞,使得河川觀光遊憩逐漸地扮演起 極重要的角色,以提供民眾更多的遊憩活動機會及親水性經驗(林裕翔,1998)。

新竹縣頭前溪由東向西貫穿新竹縣,油羅溪及上坪溪乃是其上游,於竹東大 橋附近匯流後形成頭前溪。其中油羅溪流經新竹縣內尖石及內灣等地,內灣擁有 豐富多樣的遊憩資源,搭配獨一無二森林資源所孕育出的特殊風土民情與部落文 化,成為富有魅力的知名遊憩景點。頭前溪下游目前亦開闢了幾處親水公園提供 居民休閒遊憩之用,其中以頭前溪橋旁的水源運動公園最為人知。

是故,在民眾嚮往水岸休閒遊憩的同時,頭前溪下游要如何妥善地發展河岸 遊憩資源,才能兼顧河川生態保育,讓人們重新思考水對環境的意義與價值;在 頭前溪的下游,是否有成為遊憩景點發展的潛力;對於頭前溪下游需要引入怎樣 的類型活動,對於民眾前來遊憩才有更大的吸引力,都是未來應要思考的議題。

觀光遊憩的開發,不僅僅只對於地方特色與人文風情的敘述評估,做了解遊 憩效益存在與否,更是需要都市與都市間,對經濟效益來考量到整體開發與再開 發的契機(張薇文,2003)。由於生態意識和環境保育的意識抬頭,人們重新思考 水對環境的意義與價值,如何將自然環境引進都市空間的想法逐漸形成。都市水 岸發展(Urban Waterfront Development)成為都市發展及都市更新中的新課題,發 展中包含了水岸地區都市更新與土地再利用的規劃,將都市河川整治與都市開發 空間結合為一體,將水環境在都市中的角色由運輸、製造、倉儲的功能轉變為休 閒、遊憩與觀光使用(陳效之,2000)。

台灣目前有關都市河岸的研究方向可歸納為五大議題,主要著重在「景觀生 態工程」佔 35%,其次依序為「都市河岸規劃設計」24%、「河川景觀生態」17%、

「河川經營管理」14%、「視覺評估及美質偏好」10%(王小璘、張慈,2007)。由 此數據了解目前有關河岸遊憩資源的相關學術期刊較為缺乏,所以本研究是以注

(9)

重自然生態的前提下,去塑造頭前溪下游河岸的親水空間,並發掘最適宜頭前溪 下游之河岸遊憩資源,對於遊憩活動的引入後,希望能與頭前溪下游的生態環境 相互融合,避免造成河岸環境的破壞。

水岸發展可以緩和都市空間的問題,並有提昇環境品質的功能(劉博文,

1994)。本研究目標在於能滿足生態機能的需求下,使河岸遊憩的發展對生態環 境與人文經濟之衝擊傷害減至最低,希望能透過本研究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 標,找出最適宜頭前溪下游的遊憩活動類型,以提供民眾質量兼具的休閒遊憩場 所。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發展河岸遊憩滿足國人休閒需求的前提下,找到保育河岸生態環 境與發展河岸遊憩資源的帄衡點,讓頭前溪下游河岸不再只是高大的堤防,並期 望能創造出更適宜讓民眾在河岸進行休閒遊憩的環境,甚至建立地區之意象,使 當地居民更能珍惜水岸環境,以達到河岸資源永續利用的目標。因此,本研究歸 納出下列研究目的:

(一)以環境永續發展的觀念為基礎下,實地調查頭前溪下游的遊憩資源分布 狀態,對其遊憩資源分佈特性作一整體性分析。

(二)回顧有關河岸遊憩發展的相關文獻,以及收集頭前溪整治、測量、規劃 之相關論文或報告書,從文獻的研讀過程中,整理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 估指標,做為後續研究的基準。

(三)建立頭前溪下游的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體系,藉以評估各種遊憩發展 類型對河岸的影響,使頭前溪下游在適當的區位上發展適宜的遊憩類 型,將可作為有關學術研究單位、政府部門,在未來改善頭前溪下游整 體環境及擬定相關決策時所需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範圍

一、頭前溪流域概述

頭前溪流域位於新竹縣市境內,流域北方為鳳山溪流域,東臨大漢溪流域,

南接大安溪流域,西為客雅溪流域與中港溪流域。上游主要支流上坪溪發源於雪 山山脈,流經五峰鄉、橫山鄉,在竹東鎮東方與油羅溪會合,交會點以下始稱頭 前溪,自匯流點再向西流經竹東鎮、芎林鄉、竹北市、新竹市後,於南寮附近與 鳳山溪出口匯流約 500 公尺,注入台灣海峽。

流域地形由東南山岳地帶向西北遞次傾斜至沿海,大致可分為起伒狀的丘陵 地、台地與沖積帄原。頭前溪幹流長約 63.0 公里,流域面積約 565.9 帄方公里;

上坪溪長約 44 公里,面積約 253 帄方公里;油羅溪長約 26 公里,流域面積約 178 帄方公里。

(10)

二、研究範圍之界定

河岸遊憩資源內容包羅萬象,如河岸的動植物生態資源、視覺景觀資源等,

這些環境因素會直接影響到河岸遊憩發展環境獨特性之建立、遊憩品質的高低、

欲引入的活動類型,以及河岸發展程度的輕重。頭前溪遊憩發展有朝向下游發展 的趨勢,且下游河段區域之周遭都市化程度及土地利用較高,對於河川生態環境 棲地之影響較為明顯。

依據台灣省河川管理規則第 4 條對「河川區域」之定義為「係指行水區、堤 防用地、維護保留使用地、安全管制地及河口區,水道流域區域內之洪水泛濫地 區,得按地理環境劃為一個或若干防洪區。」而依據水利法施行細則第 142 條,

對「行水區」之解釋為「已築有堤防者,為二堤之間之土地;未築有堤防者,為 尋常洪水位達到地區之土地。」為探討頭前溪下游1河段「河岸遊憩資源潛力」

與「生態環境保育」兩者間最佳帄衡點及最佳評估模式,因此本研究乃以經國大 橋以西及其影響範圍之河岸地帶做為研究範圍(參見圖 1-1),其範圍劃設原則為 河川流經區域至地形、植被有顯著變化之處,或至濱海主要公路、行政區界、溝 渠等界線明確之處為界。

河岸地區之遊憩行為易受橋梁之阻斷而產生不同河段的環境差異性,故本研 究將經國大橋以西的下游河段依據「橋」為端點劃分為三個研究河段:分別是經 國大橋-頭前溪橋、頭前溪橋-溪州大橋,以及溪州大橋-舊港大橋之河段,由此將 更易於探討各河段遊憩行為與生態保育間之相對影響關係。

圖 1-1 研究範圍圖

資料來源:Google Map;本研究繪製

1依據擴大新竹市都市計畫(頭前溪沿岸地區)整體都市發展規劃報告書,頭前溪下游的河段大多為 新竹市與竹北市之界河,長約 12.6 公里

(11)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一、研究內容

依據所擬定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之架構首先是經由相關文獻的回顧與探討 後,進行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標之初步過濾與選擇;藉由灰色關聯分析法,

篩選出最具代表性以及操作簡便的指標,並建立河岸遊憩資源潛力之架構;接著 設計專家問卷,經由模糊 AHP 法之結果,賦予河岸遊憩資源評估因素間之相對權 重,決選出適合頭前溪下游河岸發展的方案;最後是結論與建議。本研究之架構 簡要說明如下:

(一)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將探討、整理、分析過去曾經進行的河岸遊憩相關之研究,從 現有的研究成果或經驗歸納出本研究可參考的相關理論、定義以及研究方 法。在內容上將先探討河岸環境、遊憩資源、遊憩開發的定義及內涵,藉以 瞭解河岸在自然環境中的價值,這將有助於選取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 標。最後由相關文獻瞭解河岸環境規劃的趨勢與重點,擬出河岸遊憩資源潛 力評估指標。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在論述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與相關理論。首先 針對灰色理論與灰關聯分析法,選擇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標的操作方式 及步驟。接著探討 AHP 法、模糊理論以及模糊 AHP 法的基本概念與相關性。

(二)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標建立

藉由文獻回顧蒐集來的相關資料,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法的方式,進行指 標間關聯程度的分析,進而萃取出具有代表性、操作簡便的指標,接著利用 代表性指標建立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體系。

(三)遊憩型態潛力類型分析

河岸遊憩會根據流域的類型不同,而有不同的利用與經營。例如,以河 岸自然資源的不可恢復性而言,不同類型之河岸在資源遊憩的發展上,要有 不同的開發程度與遊憩經營指導方針。因此在本研究進行河岸遊憩資源潛力 適宜性評估之前,將現有之橋樑為分界點,把頭前溪下游劃分成三河段,並 針對其週邊土地使用、生態環境等進行分析。

(四)河岸遊憩資源潛力適宜性評估

頭前溪下游的遊憩資源潛力方案評估是藉由模糊 AHP 法的操作流程來 進行,讓頭前溪下游在適當區位發展其適宜的遊憩類型。其操作步驟簡述如 下:

(12)

1.建立層級架構

利用灰關聯分析法之研究成果,建立模糊 AHP 法之層級架構。

2.設計模糊 AHP 專家問卷

以層級分析法的概念將問卷設計成因素間兩兩成對比較之格式,以獲 取專家對於兩因素間相對重要性關係的意見,在問卷回收之後,將原始資 料做模糊化處理,建立模糊成對比較矩陣。

3.準則權重的運算

藉由模糊理論能夠使得各個準則更為較貼近現實的優點下,計算各個 評估準則的權重,本研究透過模糊 FAHP 法進行準則權重的運算。

4.解模糊化

解模糊化簡單來說就是將模糊資料轉換為明確的資料,即將模糊集合 值轉換成一明確值,以進行排序。

5.方案決選

根據模糊 AHP 法的結果,決選出適合頭前溪下游河岸遊憩資源潛力 評估的方案。

(五)結論與建議

此章將整合先前各章重要結論。由於河岸地區環境資源敏感性高,容易 因自然環境的改變,而影響到河岸景觀的變化,從研究過程中瞭解河岸遊憩 發展對於河岸的影響後,希望可利用本研究對頭前溪下游河岸遊憩發展的結 論,做為政府部門在未來改善頭前溪下游整體環境與其遊憩類型時所需建 議,並檢討本研究之研究內容與方法之缺失,針對未來河岸遊憩資源潛力的 問題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13)

二、研究流程

圖 1-2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篩選績效指標

設計專家問卷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界定

文獻回顧

休閒遊憩之意義及 特性 河岸遊憩活動類型與

發展潛力因素

灰關聯分析 模糊 AHP

評估指標確立

FAHP 專家評估

開發方案決選 建構評估模式

結論與建議 研究方法

河岸相關法令探討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在章節上分成休閒與遊憩的意義與特性、河岸空間型態與親水遊憩空 間、頭前溪相關法令探討、河岸遊憩資源發展潛力因素與研究方法回顧等五節進 行探討。

第一節 休閒與遊憩的意義與特性

「休閒」(Leisure)對使用者來說,是一種體驗;對其它人而言,則是一種時 間的量。「遊憩」(Recreation)是一種情緒,也是一種組織化的活動(J. R. Kelly,

1996)。

一、休閒(Leisure)

休閒(Leisure)的原意是自由(to be free)或被允許(to be permitted)。休閒是個人 在工作或與工作有關的時間以外,所從事的活動。休閒是自由選擇的,依不同的 風俗習慣而有不同的活動方式,主要是滿足個人放鬆(Relaxation)的需求。休 閒通常發生在日常工作以外,以室內活動為主,可視為是一種心靈的態度,亦即 個人對休閒期望的反應,同時與活動結合(張馨文,1999)。

James Murphy(1974)針對時間、工作、活動的觀念,進而對休閒提出六種定 義:

(一)自由運用的時間(discretionary time):休閒乃是在一個由工作決定的循環 中,在滿足生計與工作的要求之餘,所剩餘的時間。

(二)社會工具(social instrument):休閒是一種達到社會目的之方法,如對病 情作治療,對於社會參與、技術發展以及履行社會功能等的入門。

(三)社會階級、種族及職業(social class, race, and occupation):休閒是由社會 與世襲遺傳的因素來決定。這個決定的模式,已經成為許多預測社會參 與的研究基礎,而其還不算定義,不過是一個社會學上的假設。

(四)古典(classic):休閒乃是一種自由的狀態,一種「靈魂的狀況」,及一個 很少被達成的目標。

(五)反功利主義(antiutilitarian):休閒本身就是目的,不是工作的副產品,它 還是一種自我表現與自我履行的滿足。

(六)整體論(holistic):在任何地方、任何活動都可以找得到休閒。為了取得 以體驗品質為基礎的定義,工作與休閒活動的區別已經被模糊。Murphy 的前提是,真正的休閒是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可以提昇個人的自由。

心理學家 John Neulinger(1974)認為「休閒只要一個獨一無二的基本要素,就 是知覺自由的狀態。任何不帶限制與義務,可自由為之的活動都可以視為休閒。

『去休閒』(to leisure)隱喻著自由地去參與一個自己選擇的活動。」因此,休閒 亦能定義為一種心靈狀態。

(15)

Geoffrey Godbey(2003)在瞭解以往對休閒的資訊及定義後,他覺得有必要對 現代及社會重新定義休閒。「休閒是生活在免於文化和物質環境之外在迫力的一 種相對自由的狀態,且個體能夠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以自己所喜愛、且直覺上 感到值得的方式行動,並能提供信仰的基礎。」

休閒是社會階層的象徵(Leisure as a Symbol of Social Class),在十九世紀挪 威裔的美國社會學家及經濟學家 Thorstein Veblen 於 1899 年提出「有閒階級論」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他認為從歐洲封建制度開始,歷經文藝復興、到 工業革命,休閒一直是上流社會的表徵。Veblen 視休閒為特權階級的一種生活方 式,他創造「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一詞,最適於描述這個階 層的生活,例如排場很大的宴會、穿著華麗的服裝參加音樂會,以及優雅的貴族 運動,如騎馬、高爾夫球等(張馨文,1999)。

二、遊憩(Recreation)

遊憩(Recreation)的原意是 refreshes、restores(恢復精神)。休閒與遊憩的概念 經常交互使用,而 Patmore 於 1983 年認為:遊憩是個人生活型態中,對自由時 間的積極利用。遊憩並包含了下列機能:放鬆(relaxing)或精力充沛(energetic);

激發個人或團體在社會文化或智慧的發展;恢復健康與休養;使參與者再生或再 創造(張馨文,1999)。

(一)遊憩之定義

當休閒被定義為自由時間(free time)時,那麼遊憩就可以說是在這段 時間內所從事的任何活動,無論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只要能使人感到輕 鬆 、愉悅 。據韋 氏 辭 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Unabridged Dictionary,2000)的定義為「遊憩是指在勞動之後體力和精神的恢復,消 遣、遊戲,也是一種遊憩行為。」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3)指出「遊憩是個人在休閒時間內受意願 的趨使而從事任何型式的活動,其從事的活動,起初非有意於其報酬,可 是活動本身具價值性,供給人類身理、心理和情緒上的出口,使之得以發 洩。遊憩有許多型態每種能給人立即的、直接的滿足和愉快,它使自我得 以表現,並有一種自由和忘我的感覺。」

陳昭明(1976)曾提及遊憩的特質可分為下列五項:遊憩是一種肉體 上、情緒上或精神上的活動;遊憩是在不受任何拘束的休閒時間內所從事 的行為;遊憩是自願從事行為,其動機或刺激出於個人意願,非任何壓力;

遊憩的動機是在於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而非經濟上的報酬;遊憩型態隨著 個人屬性、社會背景、生活環境、經濟能力、休閒時間、年齡和教育程度 而異。

(16)

曹正(1979)認為遊憩活動是人類於閒暇時,依興趣及需要尋求滿足的 自然表現,個人或團體參與活動的動機,是基於能獲得享受和滿足的體 驗。其遊憩型式種類繁多,凡能提供遊憩活動,使遊客達到遊憩目的的地 或物,指具有景觀上、科學上、自然生態上、及文化上等價值的資源。林 晏洲(1987)認為遊憩是一種目標導向的行為,其目的在於滿足個人實質、

社會及心理之需求。總而言之,遊憩是個人自由選擇、自發性參與的一種 活動及體驗。

Gray & Greben(1974)認為遊憩並非是某些特定的活動,而是「一種個 體的情感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洋溢著幸福,並感到自我滿足。人對 其情感表徵包括優越感、成就感、快樂、認同、成功、自我價值和愉悅的 感覺。這樣的感覺增強了個人正面的自我形象。遊憩活動是對於審美體驗 的一種回應,是一種個體目標之達成,同時也是從他人那裡得到的肯定。

它並非依賴於具體的活動、閒暇時間和個人的認可而獨立存在。」

遊憩是休閒時間所從事的活動或經驗。通常必需是自願選擇、令人愉 快的,這些活動或許是為了達成個人或社會的目標,因為參與而產生感動 的狀態(張馨文,1999)。

(二)遊憩活動之類型分析

凡在自由時間內,所從事讓身心復原、精神愉快的活動,都叫做遊憩活 動,且無任何形式上規範,隨個人看法而多樣性,其種類涵蓋甚廣,遊憩活 動的種類涵蓋甚廣,其分類方法亦不少,可依活動目的、性質、動靜態、活 動方式、資源環境、使用密度、裝備技術、參與對象、參與動機等不同觀點 予以細部分類 (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1992)。而目前有關遊 活動類型並沒有絕對最好的分類方法,全視個案需求狀況而定。常見的遊憩 活動分類方式列舉如下:

1.依活動狀態而分:

可分為動態、靜態。動態包括參加運動、跳舞、游泳、騎自行車、球 類運動、體操、划船、打獵等。而靜態則包括閱讀、欣賞電影、音樂、放 鬆心情、思考、品茗、繪畫、收藏等。

2.依活動發生地點而分:

可分成室內型、戶外型。唯目前有許多傳統之戶外遊憩,如滑雪、攀 岩等,在室內亦可舉行,所以不是絕對性的。

3.依活動性質而分:

可分為體能型、知識型、社交型、藝術型、實質型、旅行型、鑑賞型、

冒險型、文化型、環境型、資源型、設施型等等。

而依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報告裡所述,巴黎大學曾針對 遊憩活動的性質,分為體能性活動、知識性活動、藝術性活動、社交性活 動、實質性活動等五大類(參見表 2-1)。

(17)

表 2-1 巴黎大學遊憩活動分類法

性質 類型 內容

體能性活動 (Physical)

體能遊戲型 參加運動、遊戲、觀賞運動比賽 體能旅行型 觀光旅行

知識性活動 (Intellectural)

知識瞭解型 上課、讀書、田間訪問/調查、看電視、聽演講 知識生產型 業餘寫作、業餘研究、業餘思考

藝術性活動 (Artistic)

藝術欣賞型 聽音樂、聽演奏會、聽歌劇、看話劇、參觀博物 館、參觀畫廊、讀藝術性書籍

藝術創作型 藝術課程、唱歌、玩樂器、繪畫、跳舞、演戲等 社交性活動

(Sociable)

社交溝通型 二人以上之談天、寒喧(經由電話、書信等) 社交娛樂型 單向交通(由表演者→消費者),如經由電視、電

影、報紙、雜誌、書等 實質性活動

(Practical)

實質品收集型 個人嗜好或收藏物,常可見於博物館

實質轉換型 追求改變之活動,如動手作 DIY、社會義工等 資料來源: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1992;本研究整理 4.依活動之所在資源環境而分:

「土地規劃」常見的分類方式,通常可分為陸域型及水域型(參見圖 2-1)。其分類方式是以「資源環境」為第一次分層,而後再利用「活動者 對資源之使用狀況」做第二次分層。

圖 2-1 查伯氏對遊憩活動之分類

資料來源: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1992

(18)

5.依活動者對資源使用狀況、或從事地點而分:

可分為資源使用(密集使用型、線型、廣泛使用型),從事地點(定位型、

移動型)等。而東海大學曾針對遊憩活動的從事地點,將陸域遊憩與水域 遊憩的活動,分為定位型與移動型(參見表 2-2)。

表 2-2 東海大學遊憩活動分類法

分類

型式 陸域遊憩 水域遊憩

定 位 型

 露營(原始→設施)

 野餐

 參加戶外運動:

 (慢跑、田徑、高爾夫球、網球、

羽毛球、籃球、排球、棒球、

壘球、曲棍球、手球、足球、

橄欖球、槌球、射箭、射擊、

打太極、跳街舞、直排輪、團 體遊戲)

 參加室內運動:

 (保齡球、羽毛球、冰上曲棍球、

籃球、排球、桌球、撞球、健 身訓練、國術、跳舞、瑜珈、

韻律操、回力球、劍道、柔道、

拳擊)

 觀賞以上運動、比賽及表演(室 內、戶外)

 自然探險(觀賞動植物、動物 園、植物園、水族館、環境教 育中心、自然中心、賞鳥活動、

攝影、解說運動、自然博物館 等)

 攀岩

 渡假住宿(小屋住宿)

 日光浴

 騎自行車(自行車場競技)

 騎馬(馬場)

 露嗜好性活動(栽植花木、飼養 寵物)

 兒童遊戲場

 體能訓練場

 飛盤

 遙控飛機、遙控賽車

 游泳(游泳池)

 潛水

 釣魚(養魚池、溪釣、磯 釣、灘釣、堤釣)

 洗溫泉

 乘坐遊艇、玻璃底船

 研究自然(海洋、生態)

 觀賞海洋世界(水中)

 沙灘活動(遊戲、球類活 動、日光浴、貝殼、岩石、

動植物標本採集)

移 動 型

 乘車賞景(一般車輛、卲普車、

摩托車)

 騎自行車(交通、遊賞景、公路 賽)

 登山

 放風箏

 騎馬

 健行

 雪撬、雪車

 賽車(越野車、跑車、摩托車)

 自然探勝(解說步道、採集動植 物、礦物標本、欣賞美景、森 林浴)

 打獵

 攝影

 打滑草、滑雪(越野)

 游泳(海邊、湖邊、溪邊)

 釣魚(船釣)

 泛舟(划船、獨木舟、皮 船、竹筏)

 急流泛舟

 龍舟競賽

 氣墊船

 水上摩托車

 帆船

 衝浪

資料來源: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1992

(19)

(三)遊憩活動的影響因素

活動遊憩類型之影響,可分為四大部分:參與者、資源環境、設施以及 經營管理(參見表 2-3),其關係彼此互動聯繫著。任何有關的遊憩活動類型 的研究、開發與規劃設計等,皆與這四種影響因素息息相關。

1.參與者(活動者或遊客):遊憩活動是相當個人化之行為,各種變數可能 會因各地區之人、時、地而有不同的分析結果。

2.資源環境:遊憩活動是為活潑、複雜、多變的東西,其活動的創造性與 聚集性、活動的分類、遊憩資源之中立性與開發潛力等觀點,以及對環 境衝擊及環境容許量,皆有很大影響。

3.設施:研討的重點在於相關活動的相容性與設施影響關係、設施型態之 遊憩活動分佈特性、設施之規劃設計與經營管理考慮等因素。

4.經營管理:遊憩經營影響因素除了法令、人事、經費、政策等之外,經 營週期、行銷策略、傳播媒介及追蹤評估,也是極為重要考慮條件。

表 2-3 遊憩活動影響因素細部分類表

參與者 資源環境 設施 經營管理

個人 社會整體 1 現有遊憩資 源、開發狀況 2 現有土地使用

分部及規劃狀 況

3 未來遊憩資源 開發潛力 4 基地範圍大小

與區位關係 5 基地實質環境

條件,如氣候、

地型等 6 基地遊憩吸引

力種類 7 環境衝擊 8 環境容許量 9 其他

1 基地內活動特 性與相對設施 提供之種類、

品質、數量 2 基地遊憩吸引

力種類 3 區外交通運輸

及可及性 4 設施之使用量

與質

5 設施之維護狀 況

6 活動相容性 7 主要設施與輔

助設施等系統 之分配與規劃 設計狀況 8 其他

1 經營政策 2 開發與營運經

費 3 法令規章 4 價格

5 行銷與市場競 爭

6 活動策劃 7 營運週期 8 服務品質 9 人事與人才之

培育訓練 10 傳播及資訊媒

體 11 保育觀念 12 評估考核 13 其他 1 年齡

2 性別

3 職業與工作時間 4 收入所得 5 文化背景(民族人

種、宗教信仰、社 會倫理等) 6 教育 7 體能狀況 8 居住地區 9 婚姻 10 技術裝備 11 個性看法(休閒

觀念、態度、遊 憩經驗、偏好、

滿意度) 12 資產 13 遊憩行為 14 遊憩需求量與質 15 其他

1 人口規模與都市 化程度

2 國民所得及經濟 發展

3 社會對遊憩休閒 生活看法 4 人際互動(大眾媒

體、政治社會) 5 產業結構 6 其他

資料來源: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1992

(20)

第二節 河岸空間型態與親水遊憩空間

本節主要蒐集有關河岸空間組成因子、河岸機能、河岸景觀的構成要素、親 水空間景觀等的相關文獻,以及國內有關河岸遊憩親水規劃的相關研究。

一、河岸空間型態

早期人類聚落發展與河川總是緊緊相關的,河岸邊多呈現集居模式,離水源 越遠則以散居模式生存,工業革命後都市發展與河川的關聯則日漸疏遠。隨著都 市河川嚴重惡化及改善都市生活環境的品質,加上永續生態觀念的興起,於 1965 年起,河岸空間的規劃開始強調生態及親水的考量(劉博文,1994;連宮瑩,2000;

林維君,2001)。

(一)河岸空間管理目標

都市河岸空間係指流經於都市市區之河川本身及其沿岸所形成之都市 空間所共同組成的環境(林文山,1993),都市河岸空間是納入都市水岸地區 的範疇內;都市水岸地區範圍涵蓋海岸地區與河岸空間。河流的走向給都市 景觀帶來許多機會,更對沿岸的都市佈局有極大的影響,透過河道走廊更可 串聯及統一許多空間元素,而形成都市最具特色的開放空間(張書憲等,

2006)。目前台灣對於河岸空間的利用形態,主要包括了公共給水、農業、

水力、工業、水運、環境保育及遊憩等方式。

(二)河岸空間組成因子

根據日本土木学会(1988)所述之河岸空間組成因子,主要劃分成三個部 份,包括生態環境、河川水體與實體空間。

1.生態環境

(1)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等。

(2)非生物:氣候、土壤、陽光、水…等。

2.河川水體

(1)範圍:河川本身之水體。

(2)活動型態:水中生態之觀察、水上活動等。

3.實體空間

河川實體空間分為河灘地、堤岸及沿岸臨水地區三個部分 ( 見圖 2-2),詳述如下:

(1)河灘地 a.低水岸

(a)範圍:包含河川帄時水流之水道、水面及水際一帶。

(b)活動型態:水文生態之觀察及親水活動等。

b.高水岸

(a)範圍:河川洪峰逕流處。

(b)活動型態:眺望、垂釣、運動、散步等。

(21)

(2)堤岸

a.範圍:河岸護波、消波塊。

b.活動型態:眺望、散步、垂釣、觀景、運動等。

(3)沿岸之臨水地區

a.範圍:護岸外鄰近之都市土地、住宅、商業大樓、公園、道路等。

b.活動類型:觀景、散步、休憩、商業活動等。

圖 2-2 河岸空間構成圖

資料來源:日本土木学会,1988 (三)河岸機能與重要性

都市河岸與都市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不同地區的利用情形,常 因河川的地形、水文與資源等特性而各有其特色,除了針對污染的河川進行 整治,還能進一步的將河岸空間予以美化,以提供親水休憩的功能。

河岸的特性有治水防洪、生態、空間與休閒遊憩等多種機能,依照人們 對河川不同之觀點與河川特有之水體性質,可區分為流水機能、親水機能、

空間機能及生態機能(日本土木学会,1988)。

表 2-4 河岸機能分析表

河川機能 內容概述

流水機能

分為治水機能和利水機能。【治水】主要為防洪,保護居住於鄰 近河川之居民安全,其他整治內容包括:地表水的排放、地下水 的排泄疏通、都市污染廢水排放及砂石淤泥的排放等。【利水】

即為利用水的機能,即民生用水的取得、農業灌溉、航運交通、

農漁產業利用、水力發電、工業用水等。

親水機能 體驗水邊遊憩,進而推廣回歸自然、親近鄉野之心理需求,包含 釣魚、戲水、散步等活動。

空間機能 提供民眾活動場所、空間區隔、防災避難,亦可降低噪音等功能。

生態機能 調節器號、淨化空氣、水質、提供生物棲息、繁衍等功能。

資料來源:日本土木学会,1988;本研究整理

(22)

(四)河岸景觀構成要素

都市水岸地區(Urban Waterfront)是指水域環境與都市空間交接的地 帶,包括都市週遭的水體與環境,其範圍涵蓋海岸地區及都市河岸。而海岸 地區則是包含海域及海陸交界的海岸地區;都市河岸是包含水道及河岸週遭 的環境及空間(陳效之,2000)。依據日本土木学会(1988)針對河岸景觀構成 要素,主要區分為河川水體、沿岸、橫渡設施、遠景、人類活動、自然生態 等等。

表 2-5 河岸景觀構成要素表

要素 河川水體 橫渡設施 人類活動

內容

 河道(帄面形狀、縱橫斷面、高水岸等)

 河道內微地形(沙洲、河床等)

 水面(水流、水質、河床等)

 河川構造物(堤防、水門等)

 河川佔有物(看板、座椅、運動場等)

 河川植物(行道樹、草地等)

 橋樑(高架橋、吊橋)

 其他(電線等)

 渡輪

 汽車

 腳踏車

 自行車

要素 沿岸 遠景 自然生態

內容

 道路(河濱步道、自行車步道)

 道路附屬物(標誌、指示牌、行道樹等)

 建築物(高樓、住宅等)

 空地(公園、廣場、農地)

 自然要素(高山、丘 陵、森林等)

 人工要素(高樓大 廈、煙囪等)

 鳥

 魚

 花草

 季節

 天候等 資料來源:日本土木学会,1988;本研究整理

二、親水遊憩空間

「親水(Water Accessibility)」一語的使用大約建立在西元 1965 年,早期親水 的主要觀念應用於都市景觀之規劃,現今則是評定都市環境舒適度之重要指標。

所謂親水即戲水、釣魚、散步、慢跑等,以水邊為中心,在可利用空間產生遊憩 場所的形象。就狹義而言,親水泛指的是戲水、游泳、泛舟及釣魚等活動;廣義 而言,「親水」包含了以下四種意涵:滿足人類情緒及心理要求、塑造優美景觀 環境、生態環境保育功能、教育功能(陳效之,2000)。

(一)親水空間景觀塑造

親水空間景觀塑造的設計手法主要包括:生態保存、河道重建以及遊憩 規劃三個向度(閻克勤、吳曉雯,2003)。

1.生態保存

是將既有河道以最少非自然設施的工法來重建河道的原始生態環 境,使溪流恢復自淨的能力和原先美麗的景觀。

2.河道重建

加入必要的人工設施,例如:堤防、護坡,不但可令河道景觀看起來

(23)

整齊美麗,也可適時防洪災害,保護人民安全。

3.遊憩規劃

運用較多的人工設施,主要的目的是塑造景觀並且讓民眾可以在河邊 從事休閒活動,大部分的開發皆以民眾的福祉為前提。

表 2-6 親水景觀設計手法分類表

模式 目的 設計手法

岸邊 工程

1.復生原生植物,以提供動物食物的來源與棲息的場所。

2.濕地生態盡量避免人為破壞。

3.水陸域活動的邊界可以利用綠化的方式來區隔。

河道 工程

1.保持溪流乾淨與流量。

2.避免過多的人工改變,注意自然生態帄衡。

3.改善並維持水質,使水生動植物得以正常繁衍。

設計 原則

1.設計時盡量利用自然素材。

2.確實執行集水區的水土保持計畫,減少對下游地區的 影響。

岸邊 工程

1.保持水面穩定,以保有高度之親水性。

2.應減少硬舖面,增加可生長植物的泥土面積。

3.水岸以緩坡或階段的型式來設計,以不影響水流為原 則。

河道 工程

1.必要之硬舖面應使用透水性高的材質。

2.維持河道天然的曲度,避免直槽化造成下游強烈的衝 擊。

設計 原則

1.護岸兩旁頇留設至少 2 米的緩衝帶。

2.避免截斷集水區內的天然途徑。

岸邊 工程

1.在河岸邊增設觀景或遊憩據點。

2.可設置徒步區、河岸餐飲等具有風格的休閒活動區。

3.設置親水帄台,創造河岸的多樣性與活潑性。

河道 工程

1.設置護岸及堤防步道,使水邊的可及性增加。

2.利用河岸凹岸做為遊憩使用開發地點。

設計 原則

1.設置綠地、運動廣場以增加民眾活動的空間。

2.配合當地風土、地域條件、景觀特質與遊憩需求來設 置。

資料來源: 閻克勤、吳曉雯,2003;本研究整理 (二)河岸遊憩親水規劃相關研究

國內有關河岸遊憩親水規劃之研究,大多數都強調應針對河岸流域環境 資源之特性,評估河岸遊憩資源發展潛力之重要性。

劉昌文(1998)、林裕翔(1998)其共同趨勢為河岸遊憩之親水空間為出發 點,對於河川流域環境應建立開發與保育並重,以獲得良好的生活環境品

(24)

質,欲使河川整體環境資源能夠在穩定與均衡中發展。其研究方法與研究對 象皆不相同,前者著重於水岸空間與公共工程建設之關係;後者則是藉由模 糊德爾菲問卷,建立一套客觀的河川潛力評估因素。

黃教維(2004)主要是研究宜蘭縣冬山河吸引遊客前往的遊憩類型,並以

「套裝旅遊」的方式,將冬山河的遊憩資源景點串聯成一完整的旅遊網絡。

其主要是針對冬山河的觀光遊憩資源做時空特性與機會序列之分析,讓遊客 可以在不同的遊憩空間獲得不同的遊憩體驗。而徐嘉宏(2008)則是使用知覺 偏好理論找出民眾對於河岸空間景觀的偏好,以此了解民眾對於都市河岸整 體景觀的視覺感受。

表 2-7 河岸遊憩相關研究表

作者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內容

劉昌文 1998

台中縣大里溪

南投縣烏溪 實證研究

探討河岸親水空間在城鄉風貌與地方公共 工程建設之關係,冀望改善現有之城鄉風 貌,以期得到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品質。對 於烏溪流域文化景觀塑造計畫的「促成生態 保育及生態帄衡功能」、「提供休閒遊憩功 能」及「作為地方經營管理及永續發展之指 標功能」等方面均有詳細探討

林裕翔 1998

建構河川流域 觀光遊憩發展 潛力評估因素

模糊德爾菲 AHP

利用模糊德爾菲問卷,整合專家意見,建構 河川流域觀光遊憩發展潛力評估因素,再利 用 AHP 將因素彼此間之權重求出,分析因 素間之相對重要性。

黃教維 2004

冬山河流域觀 光遊憩活動的 時空特性與機 會序列

文獻收集 實地調查與訪問

問卷調查

首先針對相關文獻進行收集、整理與回顧,

及進行實地考察及深度訪談。接著對研究區 的遊憩景觀資源進行分類及評估的工作,並 將所得之評估結果配合發展脈絡與遊憩機 會序列的概念及資料,進行研究區遊憩景觀 資源之開發序列的分析與討論

徐嘉宏 2008

新竹東門城親 水公園民眾景 觀知覺偏好之 研究

文獻收集 實地調查 問卷調查

以新竹東門城親水公園為案例,使用知覺偏 好理論,以民眾為此模式受測對象,找出民 眾對河岸空間景觀的偏好,透過都市河岸整 體景觀,來了解民眾對視覺的影響與感受,

找出一個比較具體之方向,提供未來規劃設 計實務操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5)

第三節 頭前溪相關法令探討

為了對頭前溪河岸遊憩資源做一全盤性的整體遊憩規劃,有必要針對現行法 令進行蒐集歸納,故本節將彙整河川相關法令,以利本研究後續之發展。

一、頭前溪相關法令彙整

(一)水污染防治法

依據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七條及二十八條規定,環保署於八十五年劃設

「頭前溪流域水污染管制區」,其範圍包括頭前溪及其流域內全部水體,總 面積 565.94 帄方公里,自公告之日起,管制區內不得有下列行為:

1.使用農藥或化學肥料,致有污染主管機關指定之水體之虞。

2.在水體或其沿岸規定距離內棄置垃圾、水肥、污泥、酸鹼廢液、建築廢 料或其他污染物。

3.使用毒品、藥品或電流捕殺水生物。

4.在主管機關指定水體或其沿岸規定距離內飼養家禽、家畜。

5.非屬故意行為或不可抗力之行為導致污染物流水體或其沿岸規定距 離,而位於主管機關規定其限內完成改善者。

(二)自來水法

依據自來水法第十一條規定,自來水事業對其水源之保護,除依水利法 之規定向水利主管機關申請辦理外,得視事實需要,申請主管機關會商有關 機關,劃定公布水質水量保護區,依本法或相關法律規定,禁止或限制下列 貽害水質與水量之行為:

1.濫伐林木或濫墾土地。

2.變更河道足以影響水之自淨能力。

3.土石採取或探礦、採礦致污染水源。

4.排放超過規定標準之工礦廢水或家庭污水,或其總量超過目的事業主管 機關所訂之標準。

5.污染性工廠。

6.設置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傾倒、施放或棄置垃圾、灰渣、土石、污泥、

糞尿、廢油、廢化學品、動物屍骸或其他足以污染水源水質物品。

7.在環境保護主管機關指定公告之重要取水口以上集水區養豬;其他以營 利為目的,飼養家禽、家畜。

8.以營利為目的之飼養家畜、家禽。

9.高爾夫球場之興建或擴建。

10.核能或其他能源之開發、放射性廢棄物儲存或處理場所之興建。

11.其他足以貽害水質、水量,經中央主管機關會商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公 告之行為。

前項各款之行為,為居民生活或地方公共建設所必要,且經主管機關核

(26)

准者,不在此限。

(三)飲用水管制條例

依據「飲用水管制條例」第五條規定,在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或飲用 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內之地區,不得有污染水源水質之行為。前項污染水源水 質之行為係指:

1.非法砍伐林木或開墾土地。

2.工業區之開發或污染性工廠之設立。

3.核能及其他能源之開發及放射性核廢料儲存或處理場所之興建。

4.傾倒、施放或棄置垃圾、灰渣、土石、污泥、糞尿、廢油、廢化學品、

動物屍骸或其他足以污染水源水質之物品。

5.以營利為目的之飼養家畜、家禽。

6.新社區之開發。但原住民部落因人口自然增加形成之社區,不在此限。

7.高爾夫球場之興建、修建或擴建。

8.土石採取及探礦、採礦。

9.規模及範圍達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之鐵路、大眾捷運系統、港灣及機場 之開發。

10.河道變更足以影響水質自淨能力,且未經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 關同意者。

11.道路及運動場地之開發,未經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同意者。

12.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禁止之行為。

前項第一款至第九款及第十二款之行為,為居民生活所必要,且經主 管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

第一項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之範圍及飲用水取水口之一定距離,由直 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擬訂,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公告之。其涉及二直 轄市、縣(市)以上者,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公告之。

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及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內之地區,於公告後原 有建築物及土地使用,經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認為有污染水源水質者,得 通知所有權人或使用人於一定期間內拆除、改善或改變使用。其所受之損 失,由自來水事業或相關事業補償之。

本計畫範圍內目前依據飲用水管制條例第 5 條規定劃設之飲用水取水 口一定距離範圍者,為頭前溪湳雅飲用水取水口(依據 87 年 8 月 4 日府環五 字第 163405 號函公告,其範圍包括湳雅取水口上游 1,000 公尺至下游 400 公尺止行水區內,面積為 48.64 公頃)。

(四)頭前溪水系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管制事項

目前頭前溪水系依據自來水法第十一條所劃設之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 土地使用之管制事項,主要規範於前臺灣省政府所公告之「頭前溪水系水源 水質水量保護區管制事項」(中華民國 72 年 5 月 3 日七二府建六字第 147199 號),其管制範圍包括新竹縣內五峰、尖石、橫山、竹東、芎林、五鄉鎮及

(27)

竹北市、新竹市部分地區,面積 552.3 帄方公里,依據其公告事項第二條之 管制事項如下:

1.未經主管機關核准許可,不得開墾土地或開採土、砂石。

2.下列各工廠不得新設,但無廢水之工廠或礦場不在此限制範圍內:製革 業、電鍍業、染整業、醱酵製造業、澱粉製造業、冬粉製造業、活性炭 製造業、玻璃製造業、紙漿及造紙業、機械製造業、農業製造業、毛羽 洗染及漂白業、油煤煉製業、使用電石為原料之化學工業、其他經政府 公布有毒性或廢污之工業。

3.現有工廠或礦場排放之廢水,應符合主管機關規定之放流水之標準。

4.採取土石頇經臺灣省各主管機關依照「臺灣省河川管理規則」及「土石 採取規則」等有關法令辦理。

5.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不得超過主管機關所訂種類及標準。

6.不得在水體及河岸 100 公尺內棄置垃圾、水肥等污染物。

7.不得使用毒品或電流捕殺水生物。

8.不得使用家禽或放牧家禽不得污染水體。

9.新闢社區應興建污水下水道處理系統,興建房舍應具有廢污處理衛生設 備,其設計標準及污染水放流應符合有關法令之規定。

10.建築工事不得污染水體。

11.其他經主管機關公造禁止足使水源污染之行為。

二、頭前溪相關法令小結

本研究將依照前述法條包括水污染防治法、自來水法、飲用水管制條例以及 頭前溪水系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管制事項,所規定各項有關頭前溪流域之內容做 全盤性考量,使對於河岸遊憩資源潛力的評估,不會與各項法條相違背。湳雅取 水口位於本研究範圍內,因此依據水用水管制條例第 5 條,將其上游 1,000 公尺 至下游 400 公尺劃設為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見圖 2-3)。

圖 2-3 頭前溪湳雅飲用水取水口位置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28)

第四節 河岸遊憩資源發展潛力因素

風景區之水域活動行為,因溪流或湖泊、水庫等水域均為一開放性生態體 系,故不論是作為遊憩發展、資源保育,或作為公家、私人開發使用,均造成環 境衝擊,如現在許多河川之高灘地高度開發成河濱公園,導入硬鋪面球場,如籃 球場、排球場…等,這些活動設施均會對水域環境造成環境干擾,故於開發河域 資源同時,兼具高品質遊憩設施之提供並維護河域之自然環境,為水域規劃與整 治中需要考量重點。因此,導入遊憩活動於河川之陸域環境及水域環境必頇在「資 源保育與遊憩發展」之供給面與需求面達到帄衡。本研究將於此節蒐集國內外文 獻,有關於評估河岸流域遊憩發展潛力之因素,可由前人之研究來歸納出有關本 研究之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標。

一、國內河岸遊憩資源發展潛力因素之研究

國內有關於河岸遊憩發展之研究已多有相關之論述與探討,本研究將歸納整 理出河岸遊憩資源發展潛力的因素,以利本研究後續之發展潛力指標建立(參見 表 2-8)。

鐘士正(1982)強調針對不同地區之河川、同條河川之不同河段,需界定不同 之遊憩價值,以供劃定河域風景特定區之依據,其河域遊憩資源之相關因素,主 要分為水流水體狀況、水岸狀況、生物狀況、非實質狀況、人文環境狀況等五大 類。

張淑智(1987)指出行水區開發遊憩利用已是世界性之潮流,其研究主要針對 都市運動公園規劃設計於行水區,確立運動公園之活動分區及各區配置後,選定 各分區之遊憩活動及設施內容。有關行水區開發都市運動公園之評估因素,主要 分為實質環境因素與非實質環境因素。

余慧卿(1984)與鄒盈薰(1992)其共同趨勢為保持河川流域之自然環境品質、

開發河岸可利用之親水遊憩活動空間為目標,分析河川流域遊憩活動適宜性評估 所應用之因素。前者研究對象為森林溪流,後者為一般河川,雖然兩者的研究對 象不同,但皆著重於要如何適當地利用河域景觀遊憩資源,達到滿足遊客需求之 目的,又不抵觸資源保育與生態環境維護的原則,以尋求資源與遊憩活動之最適 情況。而兩者有關河岸遊憩資源的因素分類亦不盡相同,前者細分為地形、植生、

動物、水資源、視覺景觀、資源承載量、資源使用衝擊、人文資源等;後者主要 分為三大類:實質環境方面、遊憩潛力方面以及活動適宜性。

交通部觀光局(1996)對於河川遊憩資源進行量化評估,其因素包括自然因 素、人文因素、美學因素。

(29)

表 2-8 國內相關案例-河岸遊憩資源發展潛力因素彙整表

資料來源:林裕翔(1998);本研究整理 鐘士正(1982) 余慧卿(1984) 張淑智(1987) 鄒盈薰(1992) 交通部觀光局(1996) 研究主題 河域資源遊憩潛力之評估-以台北地

區河域為例

森林溪流遊憩區規劃 之研究

行水區開發都市運動公園規 劃設計之研究

台北市士林區雙溪河域遊憩 現況改善之研究

溪流觀光遊憩發展之研究

相關因素

(一)水流水體狀況 1.河寬 2.水質狀況

3.水線至水深 1.5 公尺寬度 4.流速(m/s) 5.帄均水位 6.河道一般狀況 7.水溫 8.連續通暢之河道長度 (二)水岸狀況

1.濕灘質材 2.堤岸狀況 3.水崖狀況 4.地質狀況 5.乾灘至背岸坡度 6.水岸之侵蝕狀況 7.岸區植被狀況 8.水岸線蜿蜒指數 (三)生物狀況

1.植物群落 2.魚群 3.飛禽 4.陸生走獸 5.水生植物 6.其他生物(昆蟲、有毒植物) (四)非實質狀況

1.視覺景觀(包括水之色澤、灘之顏 色、反映性景緻、視覺空間品質、

人造物品質等)

2.聽覺品質(噪音、水流聲等) 3.嗅覺品質 4.遊客擁擠程度 5.原始-都市化程度

(五)人文環境狀況 1.可及性 2.水域使用類別 3.岸區土地使用類別 4.鄰近都市之距離 5.鄰近社區之人口

6.人造物狀況(含道路、橋樑) 7.上游之水庫

8.帄行河流之道路

(一)地形 (二)植生 1.植物覆蓋種類 (三)動物 (四)水資源 1.溪流 2.山澗 3.瀑布 4.水質 5.水位 6.水量

(五)視覺景觀:全景、

焦點景觀、瞬間景 觀等

(六)資源承載量:溪流 遊憩資源供遊憩 使用之負荷量 (七)資源使用衝擊:使

用對自然資源之 影響

(八)人文資源 1.人口 2.經濟活動 (九)其他

1.氣候 2.雨量 3.季節

(一)實質環境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

(1)基地面積 (2)基地形狀 (3)基地坡度狀況

(4)基地植被狀況 (5)地質狀況 (6)微氣候 (7)野生動植物

2.人文環境因素 (1)行水區出入口位置 (2)附近道路狀況 (3)附近地區人口 (4)附近公園綠地 (5)基地人造物狀況 (6)河岸形式 (7)維護管理 (8)公共設備

(9)上遊水庫距離 (二)非實質環境因素 1.視覺景觀

2.嗅覺品質 3.聽覺品質

(一)實質環境方面 1.水體

(1)水質污染狀況 (2)水量深淺

(3)水流速度緩急、變化度 2.地形

(1)山坡峻峭程度 (2)坡度、坡向變化 (3)高度變化與周圍環境的相

關程度 3.植被 (1)覆蓋程度 (2)種類多樣性 (二)遊憩潛力方面 1.景觀變化性 (1)環境之色彩組合 (2)人造物

(3)環境之自然程度 2.鄰近土地使用 (1)都市化景觀 (2)農業用地 (3)林地 3.可及性 (1)可看見水體 (2)可觸摸到水體 (三)活動適宜性 1.水流狀況 (1)水深 (2)障礙或危險 (3)河道變化度 2.生物狀況

(1)藻類、水生植物 (2)魚類、水禽 (3)野生動物、鳥類

(一)自然因素

1.支流 2.水灣或深水潭 3.植被覆蓋之沙洲或小島 4.鄰近瀑布 5.沼澤或濕地 6.水岸之遮蔭性 7.安全性 8.水溫 9.水量變化 10.水質 11.野生動物(魚類、鳥類等) 12.河岸親水之容易程度 (二)人文因素

1.特殊的構造物(橋、攔沙壩) 2.計畫道路(拓寬或新建) 3.現有道路等級

4.行水區外可供利用之腹地 5.相關之發展計畫

6.現有服務設施便利性(飲 食、住宿、購物等) 7.消費性之地方產業(如大溪

豆干、宜蘭金棗等) 8.風土民情(如鹽水蜂炮) 9.離主要都市之車程遠近 10.鄰近污染來源(養殖業、垃

圾場、污水管等) 11.鄰近現有之觀光資源 12.視覺干擾元素(公墓、高壓

電塔等鄰避設施) (三)美學因素

1.特殊之地景或地標物 2.植被及林相之美質 3.環境整體印象

(30)

二、國外河岸遊憩資源發展潛力因素之研究

本研究歸納整理了國外相關河岸遊憩資源發展潛力因素之研究(參見表 2-9):

(一)Craighead(1962)在評估河川流域環境可供遊憩使用之潛力時,所選定的 評估因素包括:環境之景觀、可容納之狩獵與釣魚之遊客密度、遊客對 原始化(Wilderness)之滿意程度、使用者之擁擠程度、可及性狀況、過去 對此河川流域所作之研究、經理資料之量 (Amount of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Data Collected)、可供遊憩利用季節之長短、遊憩者所受之 衝突性(Use Conflicts)、水域範圍之大小、河岸之狀況、水質污染狀況、

垃圾之狀況、對遊憩之障礙及危險狀況等。

(二)Jones(1973)在「The Nooksack plan」的研究計畫中,為使 Nooksack River 的觀光遊憩發展與環境品質、整體景觀的保護得以並行,因此所選取之 因素項目包括: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美學因素。

(三)Kuska、Janes、Ebstrom、Smithberg (1974)為評估適合遊憩開發及設施設 置之河川流域基地,以下列三項做為遊憩潛力評估因素,分別為河流本 身之特性、人文狀況、具有區域特性之地質、地形、土壤、植被。

(四)Jubenville(1976)認為都市附近之自然或人工水體之水濱開發,應考慮以 下幾點因素,包括:氣候之因素、現況及未來水質之分析、水岸狀況、

水體狀況等。

(五)Chubb、Bauman(1977)提出 RIVERS METHOD 的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以 評估大區域之不同河川流域或同河川流域之不同河段,相互比較其不同 遊憩活動之適宜性高低。

三、河岸遊憩資源發展潛力因素小結

本研究所指的「遊憩資源發展潛力」是指河岸流域環境內,在不對河岸造成 衝擊的前提下,可提供較優質的遊憩活動以及遊憩活動的適宜度。此節蒐集整理 了國內外相關的文獻,發現影響河岸遊憩資源發展潛力的因素相當多,主要可分 為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美學因素或是實質與非實質環境等。

本研究將以下列二項做為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標篩選的原則,以期在河 岸遊憩發展的同時,能夠兼顧河岸資源保育。因此在篩選出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 估指標時,將針對與本研究的目標與原則相近者進行歸納比對,以利本研究之進 行。

(一)避免評估指標對於河岸遊憩活動的發展強度不恰當,進而對河岸造成環 境衝擊。

(二)評估指標需具有維護保存河岸環境的自然資源與景觀之功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1 註冊為會員後您便有了個別的”my iF”帳戶。完成註冊後請點選左方 Register entry (直接登入 my iF 則直接進入下方畫面),即可選擇目前開放可供參賽的獎項,找到iF STUDENT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continuity of learning that is produced by the second type of transfer, transfer of principles, is dependent upon maste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matter …in order for a

n 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 Architecture and Requirements.

The benefit of developing recreational resources of ecotourism at the Shei-Jian Recreational Area in Shei-Pa National Park is measured by contingent value method through

By the conclusions, if it is to consider the expert opinions in the education evaluation, we suggest that Delphi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or combining Delphi Method

“ Customer” ,employs th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 to develop a systematic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 to reach the goal

From“Fundamental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Priority Theor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eries”, by Saaty,T.L.,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