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回顧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2-43)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文獻回顧為輔、灰色系統及模糊理論為主,透過 文獻回顧尋找適當的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標,再利用灰關聯分析與模糊 AHP 強化本研究的架構與內容。因此,本節將回顧過去學者所運用之研究方法,

包括灰色關聯分析法、模糊理論、AHP 法及模糊 AHP 法。

一、灰色關聯分析法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灰色系統理論係鄧聚龍教授於 1982 年提出。所謂「灰色」是指人對於某系 統 的 了 解 介 於 完 全 清 楚 ( 白 色 ) 與 完 全 不 知 道 ( 黑 色 ) 之 間 ; 灰 色 理 論 (Grey Theory),是在系統資訊不明確、不完整的狀況下,進行系統模型建立。根據因 素之間發展趨勢的相似或相異程度來衡量因素間的關聯性,稱為「灰色關聯分 析」。灰色關聯分析的意義是指在系統發展過程中,如果兩個因素變化的態勢是 一致的,即同步變化程度較高,則可以認為兩者關聯較大;反之,則兩者關聯度 較小。

灰色系統領域包括了灰色生成、灰關聯分析、灰色建模、灰色決策及灰色控 制等。其主要的作法與簡單加權法以及順序偏好法相似,將整個多屬性決策問題 中所考慮到的屬性績效由多個值轉化成一個值,使整個困難的問題變成一個簡單 的單一目標問題。灰關聯分析是在灰色系統中,分析離散序列間的相關程度的一 種測度方法,藉由關聯分析(Relational Analysis)、預測(prediction)及決策(decision) 的方法來探討及了解系統(Deng,1989)。

灰關聯分析是一種分析離散序列間相關程度的測度方法,目的在將欲衡量之 因素間的關聯程度大小加以量化,依據各因素數列曲線形狀的接近程度做發展態 勢的分析。灰關聯分析主要在針對不明確與不完整的資訊系統模型,來進行關聯 分析與模型建構的工作,並藉預測和決策的方法來探討與瞭解系統的情況,因此 灰關聯分析法能對事物的不確定性、多變量輸入、離散數據與數據不完整性做成 有效的處理(張偉哲等,2000)。

灰色理論及灰關聯分析之研究與應用可說相當廣泛,涵蓋了農業、工業、管 理、財務、都市計畫等相關領域。目前國內運用灰色關聯分析(GRA)進行之相關 研究主要可分為大致可分成三個向度(閻克勤,2006),一是分析與時間序列間的 關係,進而建立灰色預測模型,進行有關少樣本、模糊性高的問題預測(吳坤輝、

曾國雄,2002;王振琤,2006)。二是與多準則評估模型結合,進行灰色決策評 估,利用灰關聯分析的方法計算方案的排序,以求得客觀具代表性的評估結果(孟 東寧等,1995;張其教等,1999;蕭建興,2000;羅一忠,2000;戴偉峻,2001;

張家瑞,2001),此類型之相關研究為國內應用灰色關聯分析最為廣泛。三是進 行績效指標的篩選與評比,藉由少量不具規則性數據間的變化關係量,找出關聯 性高的指標群進行分類(曾國雄、胡宜珍,1996;張有恆、陳俊魁,1997;周文 生、曾群明,2000;王榮祖,2000;莊豐光,2003;徐若倩,2004),本研究即

是此向度研究,因河岸環境複雜多變且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利用灰關聯分析法將 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指標進行分類,並選出其代表性指標。

使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在進行績效評估,主要有下列五點特色:(1)所建立之 模型乃屬非函數型之序列模型;(2)計算方便易行;(3)對樣本數量多寡沒有過分 要求;(4)不要求序列數據必頇符合常態分配;(5)不會產生與定性分析相逕庭之 矛盾分析(曾國雄、胡宜珍,1996)。

以下針對灰關聯度之基本理論假設、灰關聯四項公理、代表性指標選取的方 法做一說明。

(一)灰色關聯分析法之基本理論假設

X

xj | jN

為 灰 關 聯 因 子 集 合 ,

x

0

X

為 參 考 序 列 ,

 

0

X i

x

i 為比較序列,k 為樣本(k =1,2,…,n),i 為指標(i =1,2,…,m),

x

i

  k

代表樣本 k 在指標 i 的表現值,

x

0

  k

則為樣本 k 在參考序列的表 現值。由此,

x 之於

i

x 的灰色關聯度定義為

0

  x ,

0

x

i

,灰色關聯係數則為

   

x

0

k

,

x

i

k

(閻克勤等,2005;閻克勤,2006)。

若以 k 樣本為橫軸,

x

i

  k

為縱軸,繪出

x ~

0

x

m之 m+1 個序列的二維 帄面圖,則可由各比較序列

x 與參考序列

i

x 間折線幾何形狀的相似性,來

0 判斷其間關聯度的高低(曾國雄、胡宜珍,1996)。亦即折線幾何形狀愈相 似,代表

  x ,

0

x

i

愈大,且兩折線重疊時

  x ,

0

x

i

=1(以 m=2 為例,參見圖 2-4 所示)。

資料來源:閻克勤等,2005 (二)灰關聯四項公理

灰色關聯度頇滿足灰關聯四公理,即規範性、偶對對稱性、整體性與 接近性。若在測度空間上可以找到一個函數

 

x ,i xj

滿足四項公理,則此 空間可稱為灰關聯空間,而

 

x ,i xj

則稱作灰關聯度,為在灰關聯空間中 的測度(王榮祖等,2005)。其四項公理條件說明如下:

0.000 0.050 0.100 0.150 0.200 0.250 0.300 0.350 0.400 0.450 0.500

1 2 3 4 5 6 7 8 9 10

k xi(k )

x2 x1 x0

圖 2-4 灰色關聯度分析示意圖

x

2

x

1

x

0

1.規範性(normal interval):說明系統中任何兩列訊息是互相關聯的,不是 彼此獨立無關的。

,

1

0

xi xj  。

 

x ,i xj

=1,代表

x =

i xj,稱為完全相關;

x ,i xj

愈趨近於 0,代表

x 與

i xj兩集合間的差異愈大,即相關性愈小。

2.偶對對稱性(duality symmetric):說明若系統中只有兩列訊息時,

 

x ,i xj

是兩兩比較,而兩兩比較是對稱的,此為比較的具體化。

當只有兩組序列時,

 

xi,xj

 

xj,xi

3.整體性(wholeness):說明灰關聯度的計算除了兩個因素間的關聯性外,

亦考慮系統中其他因素的相對關係。若序列大於三組(含三組)時,比較 結果則不一定符合對稱性。

x ,i xj為 X 中的一部份,則通常

 

xi,xj

 

xj,xi

4.接近性(approachability):對灰色訊息關係的數量化約束,以 xi

 

kxj

 

k 為灰關聯係數的主控項。即 xi

 

kxj

 

k 愈小,

 

xi

   

k ,xj k

愈大。

(三)代表性指標選取的方法

依據文獻回顧,篩選代表性指標的方法有二種,其一是依相對總得點 法(王榮祖,2000);其二是依據代表性指標選取的六項原則(閻克勤,2006)。

1.相對總得點法

此方法是去計算出同群中各指標間的灰關聯排序關係計算各指標之 得點,以得點最高並通過門檻植者為代表性指標。

2.代表性指標的原則

經過灰關聯分析劃歸成同類群的指標中,依據一定原則選取其中一指 標 以作為 評估或 設 定規範 之代表,稱之為 代表性指標 (Representative Indicators)。代表性指標之選擇必頇滿足下列原則:

(1)指標群間無重複性(non-redundancy):目的在於確定指標的單一代表 性,避免可能重複計算同一類型指標。在選取代表性指標時,應比 較不同類群間的指標性質,避免重複選取同質性高的代表性指標。

(2)指標數之最小化(minimal number):選取的指標不宜太多,以達到簡 化(simplify)問題的目的,此亦是指標篩選的作用之一。因此,在選 取代表性指標時,將以選取單一指標為準則。

(3)指標的象徵性(typify):所選取的代表性指標,應與同群各指標間具 有密切的相關性,才能取代其他指標作為某一分群的代表性指標。

在選取時應由各指標與其他指標間的灰色關聯度值來進行比較,作 為選取具象徵性代表性指標的參考依據。

(4)資料取得之經濟性(availability and economical data collection):代表性 指標除應具有實質上的代表性之外,亦應充分滿足指標操作的容易 度、資料的可用性、資料蒐集的便利性等經濟性條件方才有意義。

是故在選取代表性指標時,尚應考慮被選取的指標,其資料的操作、

取得是否容易、便利,以避免耗費過多的時間、人力及金錢,而錯 過評估管理的時效性,此亦為本研究進行指標選擇的最大目的。

(5)指標內容的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被選取的代表性指標必頇是決 策者可以藉由人為手段、政策工具加以控制、改善的項目,如此才 有利於實質計畫的推動進行。因此,在選取代表性指標時,應考慮 指標內容的可控制性,盡量選擇容易實施績效管制措施的項目。

(6)指標表現的可比較性(comparability):代表性指標應能在績效管理過 程中產生可供評估比較的效益差值,才能作為後續改善措施實施的 依據。依此原則,代表性指標應是能在現象觀察或數值監測上產生 顯著變化的項目。

二、模糊理論、AHP 與 FAHP

(一)模糊理論

模糊理論發展至今不超過五十年,但是相關的研究成果卻迅速增長,應 用層面也正朝向科技領域的許多方面,在人工智慧、自動控制、圖像識別、

醫療診斷、心理學、決策支援、管理科學、氣象預報、環境評估等各種領域 的應用有豐碩的成果。模糊理論更與類神經網路、知識工程等互相結合,達 成電腦科技很多新的突破,對於新一代的電腦的研究及發展助益頗多。

模糊理論是為解決真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模糊現象而發展的一門學 問,它是美國自動控制學家 Lotfi.A.Zadeh 於 1965 年首先提出的一種定量表 達工具,用來表現某些無法明確定義的模糊性概念,尤其是在表現人類語言 特有的模糊性現象方面有頗佳的成果。

現實生活中常存在著許多無法以「對或錯」、「好或壞」、「是或否」…等 等二值邏輯(Binary Logic)方式去回答的問題,常見的模糊性現象包括:不完 整 (Incomplete) 、 曖 昧 性 (Ambiguity) 、 不 精 確 性 (Imprecision) 、 隨 機 性 (Randomness)、模糊性(Fuzziness)等等,模糊理論正是為了掌握這類定義具 模糊特質的事物而發展出來的,所以它的應用較偏重於人類的經驗及對問題 特性的掌握程度,不主張用繁雜的數學分析及數學模式來解決問題。

模 糊 理 論 把 傳 統 數 學 從 二 值 邏 輯 擴 展 到 連 續 多 值 (Continuous Multi-value),利用歸屬函數(Membership Function)描述一個概念的特質,亦 即使用 0 和 1 之間的數值來表示一個元素屬於某一概念的程度,這個值稱為 元素對集合的歸屬度(Membership Grade)。當歸屬度為 1 時,表示該元素百 分之百屬於這個概念;當歸屬度為 0 時,則表示該元素完全不屬於這個概

念;介於兩者之間的就是完全屬於和完全不屬於的灰色地帶(孫宗瀛、楊英 魁,1994)。

(二)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層級分析法是於 1971 年由 Thomas L. Saaty 教授所提出,主要適用於不 確定(Uncertainty)的條件與情況下、且具有多個評估準則的決策問題。最大 的特色為利用層級結構將影響因素間的複雜關係有系統地連結,且兩兩因素 間成對比較方式,可以減輕決策者負擔,使決策者意向能更清楚地被反應,

再則其集體決策特性可以將個別學者意見,進行層次分明的層級系統整合分 析,增加評估的有效性與可靠性,且結果以數值單位產出,除易於了解因素 間的相對重要性排序外,還可以建立權重體系將之應用於資源分配、投資組 合及預測等方面,成效卓著。

自 AHP 發展以來,在許多領域中已被廣泛的應用,在都市規劃上亦應 用得非常普遍,諸如公共設施規劃、設施區位的選擇、都市運輸系統的評估 等。因層級分析法理論簡單且易於使用,故廣為學術及實務界使用。

以下將針對 AHP 的理論假設、操作步驟及其優缺點做一簡介。

1.AHP 的理論假設

由鄧振源與曾國雄(1989a)整理 AHP 法的基本假設,主要為下列九項:

(1)一系統可被分解成許多種類(Classes)或成分(Components),以形成有 向網路的層級結構。

(2)每一層級的要素均假設彼此具獨立性(Independence)。

(3)每一層級中的要素可用上一層級的要素為評估準則,以進行成對比 較(Pairwise Comparison)。

(4)進行比較評估時,將絕對數值尺度轉換成比例尺度(Ratio Scale)。

(5)進行成對比較後,使用正倒值矩陣(Positive reciprocal matrix)處理。

(6)偏好關係滿足遞移性(Transitivity),不僅彼此優劣關係頇滿足,同時 其強度關係也應滿足遞移性。

(7)要求完全遞移性並不容易,因此容許非完全遞移性之存在,所以需 測詴其一致性(Consistency)的程度。

(8)要素的優勢程度,可經由加權法則(Weighting Principle)而求得。

(9)任何要素只要出現在階層結構中,不論其優勢程度為多小,均被認 為與整個評估架構有關,而並非檢核階層結構的獨立性。

2.AHP 的操作步驟

用 AHP 法來處理決策問題時,主要可分為下列的步驟(見圖 2-5):

(1)問題描述

「問題」為整個研究討論的依據與焦點,也是最後評估階段的目 標,故必頇明確的界定,才不致偏離主題。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2-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