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葉德明:

4.2 制度化的華語教師篩選機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3

前文所述,一個語言的「標準」與否,並非來自客觀上的科學知識,而往往是一 時一地的主觀認知產物。那麼這邊的「發音正確」與否,是以何種發音為基準呢?

而和社會大眾說的語音存在差異的「標準國語」或是「一口標準的京片子」能夠 被大部份的台灣人認為是「自然」嗎?似乎都有待進一步的討論。本文第二章曾 說明規範的「標準語言」和真實的「日常語言」之間的斷裂,是否也反應在對於 華語教學的專業要求上?下節將檢視台灣現行對於華語教師的篩選機制中制度 化的層面,以釐清華語教學界對於語音部份之專業能力的認定。

4.2 制度化的華語教師篩選機制

一位語言教師的產生有很大的部份是受到層層不同的組織所建構出來的。

華語教師當然也不例外。從教師所受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教師自身的生命經 驗到其任職的機關之主管單位以及國家對該領域的權力運作,在在影響一位教師 的價值觀與教學實踐,而教師也可能再將這樣的價值觀進一步傳授給他的學生 。 蘇峰山(2002:130)曾引述 Pierre Bourdieu 針對文化的「再生產」(Reproduction)

理論表示:

學生會把教育學工作視為是客觀真實的,也就會把專斷文化誤認為理所當 然的。因此可以說,教育學工作是藉著生產可以合法消費其產品的消費者,來合 法化其產品。文憑的篩選與證照可算是典型的形式。

所有的華語老師都曾經是某個體制内的「學生」。也因此都可能受到其所 處體制内所灌輸或是要求的「文化」所影響。李惠敏(2002)提到解嚴後國內華 語教師招考制度朝向透明化與制度化改變,但未進一步討論到所謂的制度化後對 於華語教師的篩選機制帶來的改變具體內容為何。筆者此處擬以「對外華語教學 能力認證考試」切入分析,因為該認證由教育部舉辦,具有國家的公信力,也在 華語教師就業時具有相當程度的實用價值。而認證的通過與否也反應出主管機關 對於所謂「真實客觀」的知識體系存在何種認識。因此筆者認為以「對外華語教 學能力認證考試」作為分析對象有助於瞭解型塑華語教師價值觀與教學實踐的因 素。

教育部舉辦的「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是國內唯一針對華語教學者 的專業能力鑑定所舉辦的考試。考科中,包含了「華語口語表達」一科,以錄音 方式考試,七十分為及格。而國內部份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的入學考試也包含類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5

處,得 10-13 分。

5.明顯字讀,不流利,不自然,

有多次回讀和字音錯誤。各類 錯誤超過 13 處,得 6-9 分。

短述 25% 整體語言之語 音、語法、語 用之明確度,

語氣詞、贅詞 之適當性,以 及語言表達之 一般情況。

林玲英(2007:15)曾針對該評分標準提出批判,認為所謂的「酌情扣分」

並沒有具體說明依據的標準是什麼,而是由評分者主觀判斷是否給與分數,而且 前兩個大題的「單音節辨讀」和「雙音節詞語連續」的發音則必須要完全標準才 能得分,只要有缺陷就不被接受。而這其中的「雙音節詞語連續」更特地強調「輕 重音」、「兒化」、「變調」等等台灣華語少見的發音方式為評分的重要目的。

針對上述認證考試中「華語口語表達」一科的評分標準,正忠書局出版的

「華語語音學」對考生作出以下的應試重點指示:

「華語口語與表達」主要檢測華語教師口語發音的準確度與流利性。若以 一般社會大眾平時交談的口語表達參與應試,通過比率不高。由於華語教師的發 音對於外籍人士學習華語影響甚大,因此這項考試對應華語教學上發音的專業要 求,未來有志於從事華語教學工作的師資,確實需要在華語口語表達的發音訓練 上,找出自己發音的習慣性偏誤,糾正聲、韻、調均需要準確到位,才能順利通 過考試,符合華語教師的專業要求(華語語音學編輯委員會,2009:236-238)

這裡可以明白看出大多數人真實使用的「日常語言」在口語表達的測驗當 中缺席的證據。本文 3.3 提及一般大眾說的「台灣華語」儘管在連續面上的不同 地帶,但在這裡被籠統地稱作「一般社會大眾的口語」並被視為應試時應該拒斥 的對象,否則「通過比率不高」,因此考生為了應試,必須在考試時甚至是平常 時處處留心自己的發音是否符合所謂的「標準」。從本文 3.3 羅列的多位學者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6

於台灣華語的研究中可以得知考題重點之一的「兒化音」和「輕聲」,是台灣人 鮮少使用的發音,但若不按照規範的方式念,則有扣分之虞。該書中還提到「ㄦ 化韻念成獨立音節」以及「輕聲念得不準確或念得太重」都會招致扣分(華語語 音學編輯委員會,2009)。開南大學華語中心主任余伯泉曾投書媒體,35指出台 灣的華語認證考試中考題包含測試華語是否熟練表達「兒化與輕聲」,也就是華 語必須講得既兒化又輕聲,不像台灣人時,才能在台灣考試拿高分。但「ㄦ化音」

和「輕聲」原本便少見於台灣人的日常語言中,為了通過考試,考生無不努力操 著不自然的口音應試,要排除平日真實使用的「日常語音」,這樣的口音對於華 語教學的專業能力是否真具鑑別度或許值得進一步的思考。

當然,也有部份語音學教材注意到所謂的「標準華語」與「北京話」和台 灣人說的華語存在的差異,也接受與「標準華語」或是「北京話」存在差距的台 灣式語音,以台灣華語顯著特色之一的「輕聲」為例:

我們知道國語也好,普通話也好,都不是採用百分之百的北平土音,而且 國語在台灣地區推行了數十年,難免有些變了樣,這是很正常的,因為語言本來 就是活的, 它一直慢慢地在變…(略)…北平人認為很多語詞說話時該說輕聲,

而在臺灣現在的人們說國語時,卻不一定說輕聲了,何況又無損詞義的辨別,當 然就無所謂了(吳金娥等,2006:160)

不過,教材接著又採用較為婉轉的語氣表示並非真的「無所謂了」:

國立編譯館所編的國小國語課本課文中,注輕聲就簡單多了。大概只有助 詞、詞尾、疊用單音名詞、數詞下的「個」還有「的」字不讀「ㄉㄧˋ」、「ㄉ ㄧˊ」時才注輕聲。雖然課本採用這種方式注輕聲,可是在《教學指引》裡,卻 詳細告訴老師們除此之外,哪些字還可以讀輕聲。因此現在說國語儘管採取寬式 的讀法,如果我們想說一口流利、動聽而漂亮的國語,還是要注意一下輕重音的 好(吳金娥等,2006:160)

本文第二章曾提過所謂的「標準語言」是可能在受到真實的日常語言的影 響下得到修正的,但其速度相較於日常語言的演變速度仍注定顯得緩慢。此處關 於「輕聲」的說法也可供參照。雖然上述提到的「寬式的讀法」可以視為真實的

「日常語言」回過頭去影響「標準語言」的情況、「標準」的發音在某種程度上

35 2006/8/28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ug/28/today-o4.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7

也必須正視語言於真實環境中的自然演變,不過,握有詮釋什麼語音是標準、什 麼語音是動聽漂亮權力的學者們卻還是不忘補充輕重聲的重要性,顯示和日常語 言存在斷裂的「標準語言」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生於斯、長於斯、操著流利「台灣華語」長大的多數台灣人,他們不見得 會說華語以外的其他語言,他們的「台灣華語」也不像上一代一般受到較多台灣 其他語言的干擾或是影響而造成辨意上的困難。今天,當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能 夠用不帶ㄦ化韻且少見輕聲的「台灣華語」溝通無礙時,認證考試所人為制訂的

「標準」對這些發音徵性的測試具有何種意義?其中又透露出主管單位哪些價值 觀?下一節將就國內華語教學界的現況成因提出可能的解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