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葉德明:

4.4 釐清台灣華語的模糊定位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8

4.4 釐清台灣華語的模糊定位

在瞭解造成當前華語教學界現況可能的原因後,本節將繼續討論「台灣華 語」在台灣社會的定位以及台灣華語在教學上可以扮演的角色。

本文在前第三章討論台灣華語的發展時,曾經用「連續面」(continuum)

的概念呈現台灣華語多元的面貌,也引述曾心怡(2003) 的說法,表示如果要 區分什麼是「台灣華語」、什麼是「標準國語」,許多人只能憑感覺判斷而無法 說明兩者的具體差異。這點雖然和受訪者的回答以及筆者自身的語言經驗和觀察 相符,不過曾心怡(2003)提到 Teng(2002)對於台灣華語連續面的說法,表示:

「我們沒有台灣國語(即台灣華語)的模範(example model)。」關於這一點似乎 有討論的空間。

模範(example model)被視為語言教學工作者重要的專業能力之一,也 因此認證考試中各科測驗無不希望建立未來的語言教師具有展現模範的能力,而 能夠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以目前台灣關於華語教學的認證考試、相關領域研究 所的口試以及於各教學機構應徵華語教師時的試教來看,都是希望檢視考生是否 俱備成為學生模範的能力。如此一來,「模範」所依據的基準是什麼也就成為認 定語言教師是否俱備專業能力時的關鍵因素。從上一節華語教師的訪談和認證考 試的評分標準中,可以發現目前台灣的華語教學界看對於「模範」的具體面貌許 多時候是以語言教師想像中的「京片子」或是「標準發音」為主。誠然,也有部 份華語教師注意到了「台灣華語」不同於上述兩者的語音徵性,也於課堂上特別 提醒學生,不過從實際面看來,筆者自身在語音訓練時的經驗和制度面的規定都 告訴我們「台灣華語」的發音並不是課堂上主流的學習標的。回頭檢視 Teng(2002)

所說的:「我們沒有台灣國語的模範。」那麼,是否可能因為認為「台灣華語」

缺乏模範,所以語言教學界即使想要卻也無法將它視為可以讓學生學習的「模範」

呢?而台灣華語是否真的沒有「模範」?

在討論「台灣華語」是否存在發音的模範之前,檢視來台灣學「華語」的 外籍人士會學到的「華語」具有哪些與別處的「華語」不同的地方可作為一個重 要的方向。首先,他們在台灣學到的漢字書寫系統是「繁體字」,可以學到的音 標系統除了「漢語拼音」外尚有「注音符號」41, 他們也會學到「洗碗」而不是

41 話雖如此,但絕大多數的教材都是採繁體字、簡體字、注音符號、漢語拼音並列的方式。台灣的華語老 師也幾乎都會教授外籍學生多數台灣人並不使用的漢語拼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0

「大眾傳媒」是現代人取得資訊重要的來源之一,它具有高度的穿透力,

能夠對人們產生巨大的影響。其中電視和廣播更因為其對「聲音」的傳播與滲透 而往往作為學習語言或是習得發音時重要的資源,讓「聲音」有趨近的可能。從 早期推廣國語時齊鐵恨先生的示範廣播、較後期的「每日一字」到現在許多人學 英文時收聽的「ICRT」電台,都可以看出大眾傳媒在語言學習上所扮演的重要 角色。不過,因為時代風氣的轉變,「大眾傳媒」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地位也 產生了某些改變。鄭良偉(1997:42)以台灣華語吸收台語43詞彙的狀況說明媒 體用語歷經的三個階段:

(1). 只有官方規定根據中國標準作國語規範的時期。媒體華語常用的詞彙 跟教科書很接近。

(2). 媒體部份開放,傾向標準多元化的時期。台灣本土化意識增加,政治、

文化性的台語詞開始被接受。

(3). 控制台灣教育及媒體的人本身的語言完全台灣化的階段。44

儘管上述的觀察針對的是台灣華語中之新生詞彙,但其演變過程對於台灣 華語語音的改變應該亦具參考價值。早期的社會風氣較為封閉,「大眾傳媒」也 因為政府的控制而不如今天多元而自由,當時這些節目擔任的比較像是一個「指 導者」的角色,其節目內容多半是單向的由節目輸出給聽眾,因此節目怎麼說,

觀眾也就怎麼「接受」。但到了多元、開放的當代社會,政治力量不再具有絕對 的影響力,「大眾傳媒」 內容和觀眾的需求與觀感相較以往顯得更加緊密互動,

其中更因為商業上的考量而必須盡可能符合觀眾的口味,亦即所謂的「市場機制」

成為塑造大眾傳媒在當代的主要力量 。(曾怡仁,2003、陶芳芳,1999、林富 美,1998)於是,當代的「大眾傳媒」便需要調整自己以便能夠被「廣為接受」,

這和早期單向輸出的做法有極大的差異,也是討論到語音的相關議題時非常關鍵 的部份。以華語教學界經常批評的新聞主播為例,受訪的華語教師其中一位表 示:

43 根據其列舉的範例如阿公、阿媽、枝仔冰等來看,此處的「台語」是鶴佬話。

44 此處原文中並未特別說明何謂「完全台灣化」。由其文脈看來「台灣化」指涉的應該是詞彙採用鶴佬話 的過程。但顯然目前台灣控制教育和媒體的人並未「完全」使用鶴佬詞彙,因此第三階段似有討論空間。

原作者的本意應是強調鶴佬話對於華語的影響日趨強烈。本研究為尊重原文而予以沿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1

主播應該是很多人心目中認為發音最標準的吧?很多人聽到我說話,都說 你發音很標準耶,好適合當主播!不過你看現在台灣的新聞主播,很多發音也不 是非常標準,ㄣㄥ不分,但是這就是一個現實的考量。你在台灣如果用ㄣㄥ很清 楚的發音或是捲舌捲很後面,那聽起來像大陸央視的主播,你覺得電視台收視率 會好嗎?不會啊,因為台灣人不能接受這種發音啊 (受訪者 A)

另外一位受訪者則說:

我有個以前小時候的同學現在在電視台當主播,我常常覺得他的發音很怪,

捲舌捲得很刻意,好像想要故意發得很標準,我覺得很不自然,其他的主播比較 少人這樣子。(受訪者 C)

也有受訪者說:

現在對於發音的要求和以前不一樣了。我覺得尤其是廣播電台,以前要當 廣播節目主持人一定要上過正音班耶!所以早期我們華語中心的同事很多都是 廣播電台出來的。但是現在你看哪有人用那種聲音在主持節目?沒有人要聽那種 發音,現在講究自然啊!(受訪者 D)

雖然三位受訪者提到的現象都不一樣,不過他們的說法都透露出「大眾傳 媒」在當代社會扮演的角色確實已經和早期不同了。但即使每一位受訪的華語教 師都注意到媒體上面「標準語音」式微或是觀感改變的現象,他們多半表示在教 學時仍然應該以「標準語音」要求學生,動機則有「方便教學」(受訪者D)、

「為了學生以後離開台灣也能順暢溝通」(受訪者A、B)或是「媒體工作者並 沒有語音學背景,不值得作為學習的對象」(受訪者E)等等。僅有一位受訪者 C 表示他認為聽起來「自然」的發音比起「標準」更為重要,並表示他自己擔任 面試新進教師的評審委員時,若應試者說得「太標準」而顯得刻意的話,將予以 扣分。不過這裡所謂「太標準」或是「不自然」的尺度仍是由受訪者自由心證的。

如今,聽眾的好惡可以相當程度地影響「大眾傳媒」的內容,而就是在這 樣雙方的互動之中,語言的「最大公約數」搭配社會上每個成員早期受過的「學 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逐漸形成,什麼是「廣為大眾接受」的語音也就比較有 具體的輪廓了。三位受訪者的回答和筆者親身的觀察相同,亦即所謂的「標準語 音」或是「字正腔圓」如今對大部份的人來說已經不像早期般那麼具有吸引力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2

45,甚至「標準語音」還與現在中國通行的「普通話」產生連結而被某些人認為 應該加以避免。這樣的觀感對於華語教學界應可帶來一些啓示。

李文肇(2003:91)的研究注意到「標準語音」的觀感是可能隨著時代產 生轉變的。他引用美國史學家 Menchen(1936:609)的說法,提到人口結構的 改變是造成語言勢力消長的重要成因之一:「人口一億兩千五百萬的大國(指美 國)中多數人的說法,何必屈就人口僅四千五百萬的小國(指英國)中少數人的 說法?太陽底下沒有這樣的事」。此話或許帶有些許主觀價值判斷的色彩,但卻 也可以看出語言本身既然為人們所使用,所謂的標準也就可能產生改變,發源地 的說法也未必將一直被遵守。本文第二章時曾經表示所謂的「標準」有時候只是 一時一地的產物,Menchen(1936:609)的說法也是同樣的道理。回到台灣的情 況,具有兒化音、輕聲等等北京方言特色的「標準國語」之使用者,人數遠遠小 於「台灣華語」的使用者,而「標準國語」或「台灣華語」在社會上的主流評價 和數十年前相比也產生了若干改變,如今什麼是在社會上「廣為接受」的「最大 公約數的華語」也已經和早期大不相同了。46

而除了使用人口的數量47之外,李文肇(2003:91)也提到了政治、經濟 與文化的角力運作對於語言標準產生的影響。李表示,台北、上海和香港等城市 因為西化程度較高,向來給人先進、時髦、富裕的形象,因此於其流通的語言自 然成為時尚語言而為人效法。加上新一代的台北、上海年輕人從小說國語,自然 認為標準語沒有必要向北京學習。他認為這種新興都會與發源地之間的價值落差 是導致語言標準產生多元化的主要動力之一。由此可知,隨著時勢的變遷,社會

45 黃宣範(1993)提到台灣的國語政策最大的受益者是當權的一批人。因為是這一批人才有資格衡量或鑑

45 黃宣範(1993)提到台灣的國語政策最大的受益者是當權的一批人。因為是這一批人才有資格衡量或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