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小結

3.1 華語的登陸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9

第三章:「華語」在台灣

在瞭解歷年來「華語」作為「國語」的發展後,便不難看出「華語」與國 家權力千絲萬縷的關係。今天,「華語」是多語的台灣社會中流通性最高,最多 人能夠掌握的語言。黃宣範(1993:325)早在約二十年前便估計台灣有超過 82.5

%的人口使用華語。十一年後,陳淑娟(2004:282)也表示:「不具備華語能 力在台灣各地通行所受的影響最大。」華語已經無疑是台灣人之間的「共通語」

了。而華語不僅在國內成功取得台灣人民之間溝通時優勢語的地位,對外時更以

「台灣的語言」之姿,成為外籍人士前來台灣時最主要的學習對象。這樣的語言 現況自然並非一蹴可及。究其發展,台灣雖然在清領時期即透過來台之政府官員 零星地接觸過現代華語所依循的北方官話,官方開辦的「番學堂」内也有「官話」

的課程13,甚至二次戰後初期台灣曾掀起短暫的「國語熱」,但台灣人民一直要 到國府遷台並鋪天蓋地推行「國語運動」之後,才開始有系統性地接觸、學習華 語。本章將針對華語在台灣歷年的發展做一回顧,並從中檢視華語在台灣社會的 脈絡,以進一步了解台灣的「對外華語教學」是建立在何種基礎上。

3.1 華語的登陸

二次大戰戰後初期,台灣民眾受到日本政府皇民化運動的影響,在家中等 私領域雖仍以各自的母語如閩南語、客語或是原住民語交談,但在廣播、報章雜 誌或是上層知識分子間彼此溝通時的公領域範圍仍然採用日語。而母語不同的台 灣人之間也常以日語作為共通語交談。當時負責接收台灣的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 對此現象表示不滿,一方面積極推行華語,一方面則開始設法排除日本文化對台 灣的影響。

引進一個全新的語言並非易事,當時對於「華語」在台灣的推行,政府可 謂投注了極多的資源與力量。為了合理化戰後的政權轉移,使曾經受過「異族」

日本人統治的台灣人成為新的統治階級理想中的「中華民族」,作為「國語」的

「華語」於是被當作型塑民族認同的最佳道具。這不禁令人聯想起清朝末年到民 國初年時「 國語」的創建和民族主義之間的緊密連結。「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

13 1885 年台灣建省後,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設立的「番學堂」之語文課程包括漢文、官語及台語等科。(陳 美如,1998: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0

會」的委員在專題演講中提到「國語運動在台灣的意義」,以下這內容可提供參 照:

台灣光復了以後,推行國語的唯一的意義是「恢復台灣同胞應用祖國語言 聲音和組織的自由」。我相信,敵人奪去的臺灣的河山,已經重歸了祖國的版圖。

台灣同胞表達意志的方式,敵人是無法改變的,恢復起來一定很快!我們要穩穩 實實的、清清楚楚的,先把國語聲音系統的標準,散布到全台灣 (方師鐸,1965:

125)

為了要讓在戰後因為政權轉移而認同失措的「台灣人」成為統治者心中理 想的「 中國人」,國家的動員便不能缺席了。二次戰後成立的台灣省長官公署 在成立之初,即認為在台灣推行「國語」是刻不容緩的要務。陳儀來台後,於 1946 年 2 月 16 日表示:「對於國文,我希望我們要剛性的推行,不能稍有柔性。……

俾可增加效率。」(許雪姬,1993:91)透露出官方對於推行國語的強硬主張。

反應在政策推行上,陳儀在戰後一年的 1946 年便全面禁止日文報紙,反觀日本 人在領台 42 年後才於 1937 年廢除漢文版報紙和雜誌,可以看出當時政府欲消除 日本文化影響並建立新的語言典律之急切。1947 年頒布的「台灣省各機關公務 員國語語文補習班設置辦法」規定成績優異者可以盡先依法升用,讓不諳國語的 台灣人失去和外省官員平起平坐的機會。

那麼以推行國語為專職的單位又是如何成立?1946 年 4 月 2 日,以推行國 語為主要業務的「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成立, 隸屬於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教育處,主委由魏建功擔任,副主委為何容。台灣省國語委員會所依循的是 1944 年中國民國教育部所制定的五條「全國國語運動綱領」以及針對台灣特殊情況所 另訂的六條「台灣國語運動綱領」。

首先,教育部的「全國國語運動綱領」如下:

一、實行中國字讀音標準化,統一全國讀音。

二、推行國語,使能通行全國,並作為外國人學習我國語言的標準。

三、推行注音國字,普及識字教育,奠定民主基礎。

四、推行注音符號,溝通邊疆語文。

五、研究國語教學法,增進教育效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1

這五條綱領中,以前兩條的「實行國字讀音標準化,統一全國讀音」和「推 行國語,使能通行全國,並作為外國人學習我國語言的標準」最引人注目,也頗 堪玩味。首先,「實行國字讀音標準化,統一全國讀音」便是因為教育當局欲推 行的「國語」原本並非任何人的母語,所以沒有能夠百分之百參照的對象,因此 若要在推行時能夠站著得著腳,便需要以國家的力量進行規範。黃宣範(1993:

99)即認為由於以北京話為本的「國語」並非自然語言,所以才需要人為地去制 定統一的讀音。民國初年教育部的「讀音統一會」決議了注音符號和六千多字的

「國音」就是為此而生。儘管原先訂定的東拼西湊的「老國音」已經被較接近北 京話的「新國音」取代,但是如同第二章曾說過,「新國音」和真正北京人口中 說的話也是存在距離的。一個語言的發音需要經過人為決議與篩選,便說明了國 語的特殊性。

而第二條的「推行國語,使能通行全國,並作為外國人學習我國語言的標 準」也相當耐人尋味。一國之標準語在制定之初便將外籍人士的學習目標納入考 量,顯示行政當局認為外籍人士學習用來與本國人士溝通的語言,「應當」是經 過標準化的國語,而非庶民口中口中真實的日常語言。然而外籍人士希望學習本 地語言或許有許多不同的目的,官方定義下的「標準語」不一定是其第一首選。

此條綱領似乎可和日後台灣的華語教學現場遙相呼應。

由於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認為台灣經歷了五十一年的日本統治,語言現 象除了有和中國大陸相仿的方言雜陳情況外,還多了日語這一「外語」在社會上 的優勢性。為因應這一特殊狀況,另外訂定了六條「台灣國語運動綱領」:

一、實行台語復原,從方言比較來學習國語。

二、注重國字讀音,由孔子白14引渡到國音。

三、刷新日語句法,以國音直接讀原文,達成文章還原。

四、研究詞類對照,充實語文內容,建設新生國語。

五、利用注音符號,溝通民族意志,貫徹中華文化。

六、鼓勵學習心裡,增進教學效能

14 孔子白即鶴佬、客家話的「文讀」、「讀書音」,是歷代以來讀書人用來朗讀漢字寫成的文學作品的讀 音(梁烱輝,2012)。由於所謂的「文讀」的發音在客觀上較接近「官話」,因此當時政府希望借助鶴佬、

客家話「文讀」的力量幫助台灣人學習以官話為基礎發展而成的「國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2

此時階段性的任務為鏟除日本文化的影響,因此建立了台語與國語之間同 為「漢語」的連結,並希望借助台語之力推廣台灣人民學習國語。方師鐸 (1965:

135)表示「方言在它本區内通行,不但不妨礙國語的推行,反而對於國語的推 行有幫助。因為方言和國語是由同一種語言演變而成的不同的支派,彼此的語法 是大致相同的。語音的差別雖大,也有演變的系統可循,並不像兩種不同系的語 言的音那麼毫無關係。保存方言,可以用比較對照的方法來學習國語,所以對於 推行國語是有幫助的。」這和後來為了推行國語而貶低台灣其它語言的做法大相 逕庭。戰後初期的做法,或許可以視為所謂「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 戰術,將「方言」視為與「國語」同一陣營而共同打擊主要敵人「日語」。而到 了後期,為了獨尊「國語」的地位,「方言」也被視為應該打擊的「敵人」了。

(李衣雲,2007、夏金英,1997)「方言」和「國語」後來的對立造成了台灣當 代的語言實態,也對華語教學的現狀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文第四章將就此議題深 入討論。

除此之外,綱領中還提到了「溝通民族意志,貫徹中華文化」,可見政府 在推行國語的最初,便不只希望將華語作為溝通各個母語不同的族群之間具有實 用性的「共通語」,而還期待透過語言的推廣加以建構其國民的精神內涵,具有 明顯的民族主義性格。本研究第二章曾經提過「華語」當初被塑造成為「國語」

的動機事實上存在著希望藉由語言的統一達到塑造一個「民族」的理想。同樣的,

此時「國語」在台灣自然也因為主政者需要消除日本文化的需求而被作為輸入新 的「民族認同」的工具。從下面這段在報上鼓勵學習華語的呼籲可以看出當時這 股風氣:

我們既是中國人,自然應該寫讀中國文,講中國話,凡是一個愛國的國民,

總以本國的語文為世上最優秀的語文,而以不通本國語文為可恥,我們之所以要 趕快學會國語文 ,一方面固然在於謀得工作上的便利,或以為溝通情誼的橋梁,

但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理由,是要徹底消滅日本帝國主義強迫我們講日文日語的 恥辱,還我中華民國國民的本來面目,這是一種至性純潔的民族主義運動,全省 同胞都應該趕快參加。15

戰後初期,許多台灣人對於學習國語的確充滿高度的熱情,因為他們將「學

戰後初期,許多台灣人對於學習國語的確充滿高度的熱情,因為他們將「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