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小結:

5.2 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8

最後,筆者從大眾傳播媒體的角度切入,嘗試為連續面上的各種「台灣華 語」尋找可供教學「模範」的範圍。筆者透過分析大眾傳媒上的「台灣華語」,

希望提供華語教師在尋找「台灣華語」的「最大公約數」時可參考的方向。同時,

本節亦從經濟、文化等影響力替「台灣華語」洗刷汙名。從文獻亦發現在開放多 元的當代,語言的「唯一標準」終將走向消解,政治力不再能夠保有以往的能量。

語言的「標準」與否必須回歸它在社會的真實發展,這也是未來的語言教學者需 要審慎面對的課題。

5.2 研究建議

本研究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針對「台灣華語」在教學上被拒斥的情形做了 分析,也嘗試為「標準國語」和「台灣華語」之間的斷裂提供一條修復的道路。 在台灣,這個「標準語音」與「日常語音」的差異讓許多有志以「對外華語教學」

為業的台灣人無不戰戰兢兢,並始終覺得比起來自中國大陸的華語教師自己在發 音上始終矮人一截。這種不平衡的狀況是否如同我們是台灣人的事實一般無法改 變?

黃芷嫻(2009:118)曾以在台灣學習華語的外籍配偶為例說明語言教師無 形間對學習者造成的壓迫。她指出在許多針對外籍配偶開設的華語課程中,教師的 發音並非大多數的人認為「標準」的「國語」,反而在某些語音徵性的發音上,

外籍配偶的發音比語言教師更趨近所謂的「標準」,但是外籍配偶們因為對教師 專業上的信任以及教師對他們發音的指正,而誤認為自己的發音是錯誤的。他表 示:

在教師的「台灣國語」50與外籍配偶的「怪腔怪調」之中,我們看見的是

「標準」的重新商榷及在實踐中被超越、模糊掉的那些過去曾經不可撼動的界限,

同時也讓我們反思對「標準發音」的過度重視所可能產生的危害:如果語言的學 習只淪為一種私下呢喃的「發聲練習」時,如果語言學習沒有伴隨著批判意識的 增長,如果語言學習沒有將外籍配偶從私領域帶進公領域的「發聲機會」,那麼

50 依照原文的描述此處的「台灣國語」並非本文所指的「台灣華語」,而是指帶有濃厚腔調、捲舌音混淆 等等而容易造成辨意困難的華語。作者提到教師將課文中「全面性」念成「前面性」、「信任」的ㄖ念成 ㄌ、「資」念成「支」等等。黃芷嫻(2009:1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9

外籍配偶的語言學習將永遠只是一張進入由壓迫者所設下的「優劣」標準追逐遊 戲的門票,如同馬提尼克黑人永遠為自己不夠「白」所苦。51

雖然該研究是著眼於文化位階、弱勢族群等議題,和本研究關注的「台灣 華語」地位問題並不直接相關,但上述的說法依然能夠給與我們一個可以加以思 考的空間。引文中提到關於「語言學習」與「優劣標準追逐遊戲」的連結不禁令 人聯想到在往往以「北京話」或是「標準國語」為欽慕對象的華語教學界中,台 灣出身的老師是否也可能如同馬提尼克的黑人般,永遠為自己「不夠標準」的發 音所苦腦?今天如果語言教學界能不以單純以別人的「白」為美,而是以自己的

「黑」為貴,那麼當來自台灣的華語教師被別人指著鼻子說台灣的發音是錯誤的、

句法是不正確的時候,或許華語教師們便可以用另一種更為自信的態度去面對,

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出身和別人的身分便動輒認為自己的語言是不正確而「怪腔怪 調」的發音。回應引文所言,所謂的「標準」是可能可以重新商榷以及實踐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台灣華語」在教學現場的地位能夠被重新檢視。

文中對於現行的「標準語音」似乎多所批評,但事實上,本研究並非認為目前的

「標準語音」沒有價值,相反地,現有的「標準語音」可是視為是台灣的華語教 師一項重要的資產。它讓我們認識到一個語言在應然面和實然上能夠有這麼多不 同的可能性,「華語」原來光是在台灣就能夠有這麼截然不同的樣貌,那麼當我 們教授外籍學生華語時,也就更能夠掌握外籍生面對龐大的華語人口那些南腔北 調的語音時所可能產生的驚恐、困惑的心情了。語言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本來就 是要教導學生盡可能認識不同的語音、詞彙、句型,以減少學生溝通時產生的障 礙。因此,「普通話」是一種華語、「標準國語」是一種華語、那「台灣華語」

當然也是一種華語。少輕聲、少兒化、捲舌音舌位與北京話或是標準國語不同、

有字句等等都是台灣華語的特色,若是外籍學生習得這樣的華語而能夠與人溝通 無礙,符合「連續面」上最大公約數的範圍,那麼課堂上教師無論是出於積極的 糾正或是消極的鴕鳥心態而希望學生避免所謂的「不標準」、「方言影響」、「還 沒發展成熟」的語言,不只可能讓外籍學生在面對真實交際溝通時碰到更多的挫 折,還可能讓語言教師本身不自覺地變成霸權文化的再製者,重蹈早期「國語運 動」的覆轍。

再次強調,我們今天認同了一種新的模範,不代表其他的模範就該被打入 冷宮。就像李喬(1991)52曾經提到:「(北京國語)雖然在過去,它是至高無

51 馬提尼克黑人與法國殖民者的關係可參見 Fanon, Frantz 20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0

上的權威,而說國語的人也享有較多的利益。但是典律的顛覆並不表示它(以及 他們)53就該跌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或許長久的不平、怨恨,會使我們將它(他 們)視為罪惡的化身,但是,如果語言反抗運動的出現是將我們帶領到一個多元 主體互相尊重的社會,那麼,我們或許也該想想:北京國語以及說此語言的人民、

附屬於此的文化是否也算是台灣語言、文化的一部份?」同樣的狀況放在對外華 語教學界也有參考價值。雖然長久以來對外華語教學界都將「標準國語」或是「京 片子」當成崇尚對象,今天為了重新思考「台灣華語」的價值可能需要對它們提 出批判,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確實也有存在的重要性:並非所有的外籍生都是 將台灣人視為日後生涯規劃中重要或唯一的溝通對象,「標準國語」或是「京片 子」的教學可以讓外籍生接觸更多「華語」的樣貌、有助於學生日後在真實交際 環境中能夠適應各式各樣的華語。這不能不說是它們的重要功能。

重新思索「台灣華語」於教學上的地位只是希望帶給台灣的語言教學更多 可能,為這個領域能注入更多活力,也讓台灣的華語教學界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具 有更多的自主性。當然,如何在建立「台灣華語」重要性的同時而不落入另外一 種鎖國式民族主義的陷阱也或許是華語教師乃至於整個華語教學界都需要面對 的課題。

最後,筆者要指出雖然本研究認為「台灣華語」可以被華語教學界所接受 而成為教學目標,但筆者力有未逮,未能從現有的資料中客觀、詳實地描述何種

「台灣華語」能夠作為教學上「模範」,以釐清「台灣華語」曖昧不明的地位。

或許後續的研究者可以透過語料的蒐集和分析,為「台灣華語」訂定出一個能夠 符合教學需求或是語言能力認證的範圍,思考什麼是符合更多人期待的「自然、

動聽」的「台灣華語」。而為了深入探究台灣華語教學界的狀況,未來的受訪對 象除了本文鎖定的華語教師之外,或可包括華語師資培訓人員、華語教學教材的 編輯委員或是各華語機構的其他工作人員等等,作更為全面的訪談與分析。那麼 本研究就算是拋磚引玉、盡到一點點綿薄之力了。

52 自立晚報 1991.9.29 寬廣的語言大道─對台灣語言的思考

53 指說國語的族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