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標準語音與日常語音的距離─以台灣華語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標準語音與日常語音的距離─以台灣華語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政 治 大 The Difference立Between Standard Pronunciation ‧. ‧ 國. 學. and Ordinary Pronunciation: The Case of Taiwan Mandarin.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 從來都只知道寫論文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 但一旦當自己真的成為研究生並開始從事論文寫作後,才發現其中兼具迷人 與擾人的複雜滋味,絕非僅僅是「不簡單」而已。回顧研究所三年半的生涯,看 到的是不斷的自我質疑、自我挑戰、自我成長的過程,並逐步形成今天的樣貌。 當然,這全有賴於如此重要而意義非凡的你們。 多年前修習李衣雲老師的台灣大眾文化史通識課時,絕對沒有料到老師會在 數年後扮演我研究所生涯裡如此重要的角色。靠著幾堂課的緣份、一張來自羅馬 的明信片和一封 e-mail,老師成為我論文的指導教授。我清楚記得隻身在東京研 修的老師和我在 skype 上的熱烈討論,幫助我從凌亂的思維中將論文的方向逐漸 聚焦、成型。也記得回國後每週在研究室的細心指導,讓誠惶誠恐地進行論文寫 作的我感到安心與踏實,並漸漸讓論文有了完整的輪廓。這本論文能夠完成,衣 雲老師是最關鍵的推手。. 政 治 大. 僅僅靠著幾次的信件往來和電話連絡便答應我這個陌生人要求的華語教師 們則是完成這本論文的另外一股重要力量。你們對訪談的欣然允諾與熱心分享不 僅讓這份研究成為可能,也豐富了個人的生命經驗。有的受訪者讓我感到「吾道 不孤」,而有的受訪者則意見與我背道而馳。但儘管我們不一定完全同意彼此的 看法,透過和你們討論、互動,相信激盪出來的是精彩又饒富意義的火花。. 立. ‧ 國. 學. ‧. 除此之外,學術的先行者們提供的豐碩果實也是滋養這本論文的重要養分。 論文口試時提供我寶貴意見的李承機老師和林果顯老師、碩一修課時令我獲益良 多的張郇慧老師、何萬順老師,您們開啓了完全不同的視野,讓我看到學術上更 多不同的可能。. y. Nat. sit. n. al. er. io. 人人都說作研究是一條孤獨而寂寞的道路,而身邊的你們則推翻了這個我原 本也深信不疑的說法。同班的書怡、世紀、嘉珍,不只不辭千里遠赴愛爾蘭與我 同遊,也在寫論文的崎嶇道路上與我同行。同校的銘奇、竹儀、潔西卡、啟介的 陪伴讓我對寫論文一事更加積極與篤定。住在同一屋簷下而亦身負論文寫作重任 的多年老友華志則給我早日完成論文的動力和使命感。雖然寫論文猶如兄弟登山、 各自努力,但因為你們,我不至發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悲歎。. Ch. engchi. i n U. v. 埋首閱讀與寫作的四百多個日子裡難免感到枯燥乏味。所幸總是常伴左右的 多位好友作陪,讓我順利度過這段日後回想起來應該會閃閃發亮的珍貴時光。泰 迪、迪米崔、小宇、Chris、卡洛、昆丁、小雞、Dasha、洋介、Matt…在大小巷 弄的咖啡店裡、中山北路的林蔭大道下、世新大學的閱覽室裡、敦南誠品的小階 梯上、辛亥路的早餐店裡、大安運動中心的健身房裡、木柵無光害的點點星空下, 仔細聆聽,讀書會、各種名目的餐敘和其他聚會的笑鬧聲響,依然清晰可聞。 當然,最重要的堅實後盾,還是來自遠在國境之南的父母親和阿公阿嬷。事 實上,阿公和阿嬷的生命經驗成了我論文研究主題最大的靈感。不記得從小到大 跟他們說過一句謝字,儘管他們多年來無條件地於物質上、經濟上、心理上、精 神上…持續提供源源不絕的支持。在論文寫作的這段期間他們更多次容忍我表現 在電話中不耐口吻的惡劣脾氣,照常供應他們的噓寒問暖。所幸如今已經告一段 落!也剛好在這讓從小沒說出口過的感激之情有了化暗為明的機會。 謝謝你們! 2012/12/24 平安夜 於台北木柵家中.

(3) 華語由中國大陸引入台灣數十年後,因為政治上的阻隔、語言接觸的影響 和語言實踐的結果,已經產生了顯著的變化。在發音、詞彙和語法等各個層面上, 無論和引入台灣之前於中國大陸訂定的「標準國語」或是中國現行的「普通話」 相比,都具有明顯的差異,語言學界將目前台灣通行的華語稱為「台灣華語」 (Taiwan Mandarin) 「台灣華語」這一華語的變體是絕大多數台灣人日常生活時所採用的語言, 作為華語中獨立的分支也是語言學界公認的事實,然而台灣的華語教學界鮮少將 「台灣華語」的發音視為學習標的。華語教師教學時所使用的語言和台灣人民日 常使用的語言存在顯著斷裂。. 立. 政 治 大. 本研究檢視華語從一方之言到演變到「國語」的建構歷程以及華語在台灣. ‧ 國. 學. 的發展史,發現華語在台灣的發展和民族主義與國族認同的建構具有密切的關連。 在回顧相關文獻與制度規章並佐以與現任華語教師的訪談結果後,發現台灣的對. ‧. 外華語教學界也普遍受到這種影響。教學的內容除了語言教學的專業考量外,尙 存在著以往以獨尊華語、壓迫台灣其它語言的觀念及做法,認為「台灣華語」乃. io. sit. y. Nat. 受「方言」污染而不純淨的語言,並以「華語」發源地的北京口音為嚮往對象。. al. er. 最後,本研究從大眾傳媒的角度切入,探討「台灣華語」的最大公約數。. n. v i n Ch 界的華語人口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台灣華語」的發音和繁體字、台灣式的辭彙 engchi U. 認為「台灣華語」中許多成份已趨穩固,為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所接受,也對全世 與注音符號一樣應可視為「台灣華語」的重要成份,而能夠進入教學殿堂,作為 外籍學生學習的對象。. 關鍵字:台灣華語、國語、標準語、語音、語言變體、民族主義、象徵暴力.

(4) Abstract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role of 'Taiwan Mandarin'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Mandarin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aiwan Mandarin is commonly disregarded, due to its association with other Taiwanese languages and the method in which it was introduced to the Taiwanese community. Decades after its introduction to Taiwan, Mandarin has evolved as a result of political and geographical separation from its origin in China, language contact, and local usage. This new variant, known as ‘Taiwan Mandarin’, has marked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phonology, lexicon and syntax, and is viewed as a independent variant, different from ‘Guoyu’ or 'Putonghua' by many linguists. Although Taiwan Mandarin is, in practic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language by the Taiwanese people, it has been rejected by many language teachers and those who compile teaching materials. 政 治 大 for foreign learners. Language 立 teachers are expected to teach an accent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most Taiwan Mandarin speakers.. ‧ 國. 學.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odern Mandarin, and how it has. ‧. developed in Taiwan. It shows that the enforcement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dent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pularaization of Mandarin in Taiwan. After reviewing related studies, regulation of teaching proficiency tests, and interviewing language teachers,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Chinese nationalism has also influenced the teaching of Mandarin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 Taiwanese Mandarin phonology i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the result contaminated by other Taiwanese languages such as Holo and Hakka by language teachers, and hence only the Beijing dialect is considered standard and desirable..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interview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ommonly accepted Taiwan Mandarin phonology can be gained through the language used in Taiwanese media, due to its steadiness and popular standing amongst Mandarin speakers world wide. Its unique phonology should be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aiwan Mandarin, along with traditional characters, Taiwanese lexicon and phonetic symbols (注音符號), and it should be accepted in teaching methodology. Key Words: Taiwan Mandarin, National Language, Standard Language, Phonology, Language variant, nationalism, symbolic violence..

(5) 第一章:序論. 1. 1.1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1.2 研究假設與研究方法. 4. 1.3 章節架構. 7. 第二章:華語作為國語. 8. 2.1 民族主義與國語. 8. 2.2 打造華語為國語. 12. 2.3 抽象而形上的國語. 16. 本章小結. 18. 第三章:華語在台灣. 政 治 大. 立. 3.1 華語的登陸. 19. ‧ 國. 學. 3.2 在地化的台灣華語 3.3 連續面上的台灣華語. ‧. 本章小結. 19. sit. y. Nat. 第四章:對外華語教學在台灣. io. 4.2 制度化的華語教師篩選機制. n. al. 4.3 遙望帝都:對北京口音的美好想像 4.3.1 語言純淨心理. Ch. 4.3.2 文化自信的不足. engchi. er. 4.1 對外華語教學在台灣的風氣流變. i n U. v. 25 32 37 38 38 43 47 47 51. 4.4 釐清台灣華語的模糊定位. 58. 本章小結. 65. 第五章:結語. 66. 5.1 研究結論. 66. 5.2 研究建議. 68. 參考文獻. 71. 附錄一. 77. 附錄二. 79.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第一章:序論 隨著國際間各領域人才交流日趨密切,「語言」作為跨文化溝通時最重要 關鍵的工具,重要性不言可喻。近二十年來,因應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的經濟發展, 各行業對於通曉華語的人才需求產生前所未有的成長,國內以對外華語教學作為 專業領域的大學科系與研究所也在近十多年來陸續成立。(馬寶蓮,2006)但事 實上,在這股華語熱潮興起之前,台灣便已經有許多從事對外華語教學之機構, 數十年來擔任著引介外籍人士認識華語的關鍵角色。而華語教學這一領域作為外 籍人士窺視異文化的重要窗口,其本質上的特殊性是不能忽略的。在華語教學的 現場,學生得到的可能不僅僅是「語言」的教學,而可能還有官方立場或是華語 教學業界對於語言本身及其所乘載之文化的詮釋。法國學者與 Pierre Bourdieu 與. 治 政 語教學作為國際教育的一環,是否有此現象亦值得關注。 大 立. J.C. Passeron(1977)曾經直言:「教育是一個全面的再生產過程」。台灣的華. ‧ 國. 學. 以下將說明研究動機及背景、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 ‧. 1.1:研究動機. sit. y. Nat. 筆者在大學二年級時,因接觸了華語教學的相關課程,而對這一領域產生興 趣,並決定報考華語教學研究所。在準備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io. er. 亦即不論是在華語教學的教學現場、華語文教學能力相關的認證以及華語教學研. al. n. v i n Ch 日常實際使用的語言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台灣人民平常使用的口音或是部份句型 engchi U 究所「口語表達」這一考科中,老師和應試的考生們所使用的語言,和台灣人們 似乎並不被視為教學目標。這一現象引起筆者的興趣。. 比起組成一個語言的其他要素例如文法、詞彙等等,「口音」是最為外顯 的成份。由於是一開口第一個被注意到的特質,「口音」的「正確、標準與否」 也就經常被當作評價一個人對於某種語言的掌握能力之重要依據,或是區分對方 是否為「他者」(the others) 的指標。而表現在語言教學上,語言教師的重要任務 之一便是指導學生使其發音能夠盡可能地趨近目標語言,讓學生能夠達到與該語 言的使用者溝通交際的目的。但教學時所使用的語言和真實的日常語言間往往存 在著一定程度的斷裂。不論是台灣人作為外語學習的英語或是作為本地語言的華 語,教學現場所使用的語言在詞彙、語法或是語音等層次上,都和課堂外的現實. 1.

(8) 生活存在差異。這種現象的成因有一部份可能來自教學現場操作的考量。1盧翠 英及孟慶明(2004)就曾以台師大國語中心的華語教師為對象進行調查,發現有 過半數的華語教師在課堂中,為了使學生容易理解、溝通順暢,並且降低成人學 習者學習第二語言時容易產生的焦慮、受挫等情緒,因此不得不減緩語速、使用 簡單句式等等的「非自然語言」教學方式。此現象尤以初級班更為明顯。從該研 究的數據來看,受訪的 68 位華語教師中,有 85.3%的受訪者表示「與學生交談 時經常或是有時特別注意發音」。而面對不同程度學生時,有 86.8%的老師面對 初級學生時會特別注意發音,而只有 16%的老師在面對優級學生時會特別注意發 音。 由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華語教師為了教學上的考量,可能會有意識地使. 治 政 「日常語音」之間差異。但究竟華語教師上課時使用的和多數台灣人口音不同的 大 立 語言是否單純只是具有階段性任務「保姆式語言」(楊修平,2007)?抑或這種 用與多數人平常有所區別的語言。這種現象或可回應本文關注的「標準語音」和. ‧ 國. 學. 「非自然語言」不只是「保姆式語言」,而是華語老師希望學生最終能夠學到的 教學目標?雖然盧翠英及孟慶明(2004)文中的「非自然語言」並未明確定義是. ‧. 否包含發音位置的不同或是詞彙、句型上的差異,因此課堂教師使用的「非自然 語言」或許不一定就是所謂的「標準語音」,但盧翠英及孟慶明(2004)的研究. sit. y. Nat. 明確指出了教學現場老師所使用的語言確實普遍與大部分的人日常生活使用的 語言不同。對多數的一般民眾來說,他們日常生活為了彼此溝通交際而使用的語. io. er. 言應該有一個「最大公約數」,讓他們彼此使用的語言雖有些許差異但不造成互. al. n. v i n Ch 這種語音卻不一定被語言教師採用作為「教學基準」 e n g c h i U ,主流的做法中語言教師所. 相理解的困難。而這個「最大公約數」可以視為「日常的語音」,但在教學現場 採用的是另一個和「日常語音」存在差異的「標準語音」。本文要關注的焦點即. 為:造成這種差異的因素除了顧及學生程度而採用的實際考量外,是否還存在其 他原因? 若站在歷史的角度檢視, 「華語」這一語言在台灣的發展有其特殊的背景。 如果僅以教學實用性的「保姆式語言」解釋上述老師和考生們的口音與台灣人日 常口音之間的區別,可能有過分簡化的缺失。在政府過去長期獨尊一格的「國語 政策」下,「華語」受到國家機器全力推廣,數十年便普及全台,成為台灣各族 群間的共通語(Lingua franca)。比起其他各族群使用的語言例如鶴佬話、客語 或是原住民語,「華語」更因享有「國語」(National language)的地位,在標. 2.

(9) 準化與推廣的過程中得到政府全力支持,使其在台灣成為如今最具生命力的強勢 語言。回顧華語在台灣的發展,可以說自引入之初,其發展和國家權力的運作一 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在面對其他國家時,華語則代表了「台灣的語言」而 成為外籍人士學習的對象。作為對外推廣「華語」的華語教學界,與華語這一特 殊性的互動關係,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既然「華語」作為被學習的教學目標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其具體的內涵為何?何者被視為正確而應該傳授、而何 者被視為偏誤而應該加以避免,似乎便有了討論的空間。 筆者於愛爾蘭留學時曾經和愛爾蘭房東聊天時談到「herb」(香料植物、 藥草)的念法,因為長期以來我接觸英語的管道都以美國的教材或是教師為主, 因此便自然地用美式的念法而沒有將「h」唸出來。這種念法卻被愛爾蘭房東糾. 治 政 時,房東用幽默地口吻表示:「That’s because Americans 大 cannot speak English」 立 。而我卻清楚記得以前上英文課的時候,美國老 (那是因為美國人不會說英文). 正,表示應該要念成「h' b」才正確。當我跟房東說我從美國人那裡學到是「' b」. ‧ 國. 學. 師特別提醒「herb」要念「' b」,千萬別照字面的拼法而念成「h' b」了。雖 然只是房東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卻也發相當人深省。在探討什麼是「標準」、. ‧. 什麼是「正確」的語音時,作為語言表面結構的語音其實更多時候反映的是語言 使用者內心對於該語音的認知或是認同。筆者在華語師資培訓課程的「華語語音. sit. y. Nat. 學」一門課中,教師經常告訴我們「台灣的年輕人發音越來越糟糕」、「台灣的 電視台連主播發音都很不標準」,甚至筆者也曾在課堂觀摩時聽見華語教師跟外. io. er. 籍學生說「台灣很多大學生的發音都很不標準,你們不要跟他們學」等等,這些. al. n. v i n Ch (Representation)可能會影響外籍學生對於語言以及該語言使用者的觀感,因此 engchi U. 說法都引發筆者對這個議題深入關注的興趣。由於華語老師對「華語」的「再現」 對華語老師乃至華語教學界的整體檢視與反思應有相當的必要性。. 回顧關於台灣華語教學領域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大多數的研究主題皆著眼 於「華語」作為「語言」的本身,亦即其語音、語法、語意等語言學相關領域, 或是關於課堂設計、師生互動等在教學現場具有實用價值的領域進行研究。以往 對於「華語教學」這一專業領域的檢討、其於台灣社會獨特的脈絡與關係等後設 思維的研究則較為缺乏。因此,筆者希望嘗試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檢視台灣華語 教學界對於教學時使用的「華語」這一語言的看法與實踐,以藉此瞭解華語教學 界中普遍存在的教學語言和日常語言之間的落差,除了教學實務的考量外,尙存 在何種影響因素。. 3.

(10) 因此本研究的主題可分為以下三項: (1). 探討在台灣從事華語教學的教師們於教學現場所使用的語言,亦即外籍學生 於課堂上所接觸的「教學目標」,和台灣人日常使用的華語存在何種區別,以期 使華語教師於教學時、外籍學生於學習時皆能特別意識到這些區別的意義與重要 性。 (2). 分析已經自成一格的「台灣華語」2何以在台灣的華語教學現場產生某種程度 的缺席。了解造成此現象的成因,和各華語教學機構主管機關與教師對於「台灣 華語」的態度是否有關連。若有,又是什麼樣的脈絡。. 治 政 「再現」(Representation)方式在過去與現在社會中是否有所不同。 大 立. (3). 從「台灣華語」於教學現場上缺席的現象瞭解台灣的華語教學界對於華語的. ‧ 國. 學. 1.2. 研究假設與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假設. sit. y. Nat. 本研究之核心議題將處理華語教學界對於所謂「標準國語」 、 「台灣華語」. io. er. 和「大眾口中的真實語言」之間的關連有何看法和實踐。目前台灣各大華語中心. al. n. v i n Ch 為最終目標,而具有本地特色的「台灣華語」鮮少被視為教學目標語,因為「台 engchi U. 的老師教學時實際採用的語言與主管機關規定的教學目標語言多以「標準國語」 灣華語」在教學上的地位存在著爭議。有些華語教師視為偏誤而不應於課堂出現, 而有些華語教師則認為是需要特別標記的(marked)特色語言。對外籍生而言, 學習華語與本國籍學生最大的差異,在於本國籍學生對於華語的習得是從小浸潤 在華語的母語環境中自然而成,並在掌握基礎的華語能力後才接受系統化的語言 教育(即國民教育)。對於不同特色的華語,本國籍學生在成長的歷程中自然會 由於自身經驗與環境而產生不同的看法與語言實踐。與此相對的,外籍學生學習 華語、接觸華語時的管道和時間長短相較本國學生均受限許多,有相當大比例的 接觸是透過華語教學機構而來,而華語教師對於語言的評價或許有較大的機會影 響外籍學生的看法。 2. 台灣華語,指台灣人民普遍使用的華語,英文是 Taiwan Mandarin。何萬順(2009)指出,台灣華語經過六十. 多年的演變,已經脫離北京話而發展成一個獨立的語言。本文將於第三章詳述其特徵。. 4.

(11) 為深入分析此爭議的現象以及解釋其成因,本研究將以 Pierre Bourdieu 提 出的象徵暴力(symbolic violence)3為切入點,假設教師將課堂上欲教授的語言 視作一個對象,以檢視在語言標準建構的各個層級中「語言」本身如何被操作。 當「標準國語」、「台灣華語」和「大眾口中的真實語言」都被賦予了不同的象 徵資本時,教師以教材對於其教導之語言選擇性的傳授和價值判斷都會直接影響 學生所習得的內容。換句話說,本研究假設既然語言能作為象徵資本(symbolic capital)「再生產」給學生,教師和教材對於「標準國語」、「台灣華語」和「大 眾口中的真實語言」的看法與評價便可能成為授課時篩選的依據。而「標準國語」 、 「台灣華語」和「大眾口中的真實語言」分別具有甚麼樣的象徵資本、何以它們 背負特定象徵資本、則是本研究將論述的重點。. 1.2.2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為接近本文欲探索的議題,本研究將兩種研究方法並行,分別是文獻分析. ‧ 國. 學. 以及田野調查。在文獻分析中,筆者將檢視以往對於相關議題的研究中各家學者 的看法,分析其對於本研究之啓發與意義。而其中先行研究未深入探討的部份則. ‧. 直接進入華語教學的現場,透過深度訪談(intensive interview)的方式補充。訪 談對象選擇以站在華語教學現場第一線的華語教師為主。之所以選定華語教師作. sit. y. Nat. 為訪談對象是由於外籍生認定的「標準」往往來自語言教師,因為語言教師是課 堂上的權威。在課堂中的權力關係(power relations)下,教師對外籍生具有相. io. er. 對較高的權力,例如評鑑學生考試分數等等。當然比起一般大眾,華語教師確實. al. n. v i n Ch 時,其權力的來源所依據的並不見得僅僅來自語言的專業知識或能力,有時候可 engchi U. 在語言上掌握了較多的專業知識,但是當華語老師握有什麼是「標準」的解釋權 能只是來自其身為教師的身分。本研究既然旨在討論「標準語音」和「日常語音」 的斷裂,當華語教師以身為教師的權威告訴外籍學生某種發音「不正確」、哪種 句法「不標準」時,學生便可能陷入盲目相信教師的危機而忽略了那些所謂的偏 誤在真實環境中的實況可能是廣被接受的,導致交際溝通時的語用層面產生障礙、 或是因為教師的說法與自己經驗認知上的斷裂而質疑教師的專業能力或是自己 的語言程度。因此本研究選擇華語教師作為訪談對象,期望透過半結構訪談,讓 華語教師在不離題的情況下較自由的表達自身經驗與對本研究議題的看法。訪談 時間約一至二小時,均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透過筆者自身的人脈以及筆者的同 3. 任何運用象徵暴力的權力,都會將它所持有的象徵力量加諸其權力關係上。就是說任何權力都會藉由掩. 藏作為其勢力基礎的權力關係,操縱著意義的強加,並賦予其合法性。Bourdieu and Parrerson,1997:4. 5.

(12) 學、其他華語教師的介紹下,以「滾雪球式」的抽樣取得願意參與的受訪者,並 經過選取與配置,希望涵蓋各個不同的面向以期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以下分 述其取樣原則: (1). 資歷方面:在華語教學界不同的服務時間可能能夠反映出業界的歷時變化與 風氣的轉變,而在華語教學界服務時間的長短也可能對個人的價值觀以及教學方 式產生影響,故受訪者的服務時間長短應為重要考量。本研究的受訪對象服務時 間由較短的兩年到較長的二十五年不等。 (2). 年齡方面:不同的年齡可以反映出華語教師的生命經驗以及其歷經的社會氛 圍轉變等等,和資歷長短一樣,對於華語教師的教學可能產生影響。本研究的受. 治 政 灣早期的發展過程他們並未親身參與、他們沒有經歷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或是禁 大 立 絕「方言」於公領域的時期,他們從生活中、學校教育裡學得的「華語」的面貌. 訪對象年齡為二十五至六十五歲不等。對較年輕的華語教師而言,「華語」在台. ‧ 國. 學. 和較年長的華語教師也不盡相同,而若訪談結果顯示年輕和年長的教師都共同具 有某種價值觀,則應可視為他們共同俱備的身分和環境,亦即身為「華語教師」. ‧. 與身處「華語教學界」對他們的價值信念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sit. y. Nat. (3). 第一語言方面:華語教師自身的語言能力應與其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有關, 而這些因素可能影響華語教師對「華語」或台灣其他語言的評價與語言實踐,對. io. n. al. er. 本研究關注的核心議題具有一定的意義。鶴佬話是華語以外台灣最多人通曉及使. i n U. v. 用的語言,因此本研究選取了第一語言為華語以及第一語言為華語和鶴佬話的受 訪者接受訪談。. Ch. engchi. (4). 相關經驗:本研究選擇受訪者時也考慮了他們關於「華語教學」的特殊經歷, 例如擔任對外教學能力認證或是應徵新進華語教師的評審委員。希望透過他們身 為制度裡面「篩選者」的身分瞭解他們所依循的「標準」為何。 要特別提出的是,「性別」於社會語言學的研究上雖然具有積極的意義,但 由於從事華語教學教師多為女性,選擇受訪對象時性別方面終究無法均勻呈現。 且性別因素並非本研究欲探討的核心議題,因此性別並非抽樣時的重要考量。而 儘管本研究希望盡可能將受訪者的各項特質作通盤的考量與取樣,並考慮了上述 的幾樣因素,希望俱備一定程度的代表性,但礙於實際執行上的限制,本研究仍. 6.

(13) 無法完全藉由上述的抽樣準則呈現出台灣華語教學界的全貌。但雖然如此,訪談 後的結果依然能夠反應出某些價值與信念確實存在台灣當代的華語教學界。 至於本研究訪談所取樣的華語教師則以在台北地區華語中心服務的教師 為主。選擇台北則是因為台北向來是台灣華語教學的重鎮,擁有最多的教學機構 與外籍學生(董鵬程,2007)。而台北又向來被視為台灣統治權力的中心,歷年 來在華語的發展流變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同時,台北也是「華語」與台灣其 他語言互動最密集的地方(Hui Ju Hsu, John Kwock-ping Tse, 2009)。本研究關 注的議題是「標準國語」與「台灣華語」等具不同徵性的語言之間的關係及其於 教學上的地位。其中「標準國語」是由官方制定而成,而「台灣華語」被視為「標 準國語」在台灣受到台灣其他語言影響以及諸多其他因素交互之下而成。台北作. 政 治 大. 為這兩者形成的重要場域,對本研究所關注的議題應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立. 1.3 章節架構. ‧ 國. 學. 本研究將分為五章。本章為緒論,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背景、. ‧. 研究假設及研究方法,最後是章節架購。. sit. y. Nat. 第二章將檢視「華語」被制定為「國語」的發展史,「華語」與民族主 義的關連以及「國語」的概念何以具有特殊性。. er. io. n. a l 於台灣的發展,分為三節,分別就華語的登陸、 第三章聚焦在「華語」 iv C. n. 華語的在地化(localization)、台灣華語特徵描述以及連續面上的台灣華 he i U. ngch. 語等議題進行探究,同時說明「華語」與台灣社會的互動關係。. 第四章「對外華語教學在台灣」,檢視華語教學領域在台灣社會如何演 變至今天的樣貌。分為四節,分別是「華語教學風氣的流變」以及「制度化的華 語老師篩選機制」、「對北京口音的美好想像」及「台灣華語的模糊定位」。前 兩節將從史料和現今華語教學界部份制度化的規定中佐證筆者所觀察到的現象。 而後兩節則是成因分析的部份,以訪談內容和以往相關研究提供佐證,希望對本 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現象提出解釋。. 第五章為結語。分為結論與研究建議。結論部份說明本研究之發現。 研究建議則提出不足之處,並對未來相關議題研究者提供可嘗試的方向。 7.

(14) 第二章:「華語」作為「國語」 今天在台灣被稱作「國語」的語言,指的是以北京官話為基礎,歷經多 年的標準化與推廣並於二次大戰終戰後由國民政府系統化引進台灣的「現代標準 漢語」。在政府的推行下,數十年來享有「一國之語」地位的「國語」一直在台 灣的學校教育、政府公告與日常生活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不論是本國人於國 民義務教育時所接受的語言教育或是外籍人士來台時所學習的「華語」,都是以 此為學習標的。在討論人們視為「國語」的「華語」之發展史以及台灣的華語教 學現況之前,需先分析「國語」這一概念如何成成型,並對當代的人們日常生活 產生重要的影響力。. 政 治 大. 2.1 「民族主義」與「國語」. 立. 「國語」的概念看似理所當然,某個國家的人說著某個國家歷代以來使用. ‧ 國. 學. 的語言,這樣的印象在現在許多人的認知裡面似乎根深蒂固,且也認為這是放諸 四海皆準的事實。但事實上,直到近代以前,「國語」的概念並不存在。它是近. ‧. 代以來隨著民主主義和民族國家的發展應運而生的產物。以往,因為人們的生活 形態使然,言語不通的人之間互相溝通的需求不像今天這麼熱切。對於「國語」. sit. y. Nat. 的需求,事實上是導因於近代社會結構的全面改變。Ernest Gellner(2001:45) 便認為,因為科技進步以及對於經濟成長的持續期待,新興的社會建立在兩大基. io. er. 本需要之上,其一是高流動性的勞力分工,其二就是在陌生人之間時時通行的是. al. n. v i n Ch 而 Eric Hobsbawm(1997:21)則以伊比利半島為例指出,「國家」、「民族」、 engchi U 明確且意義分明的溝通,相互交流,以標準化的慣用語或書寫文字來表達情意。. 「語言」等和「國語」相關概念的詞彙在「西班牙皇家學院辭典」(The Dictionary. of Royal Spanish Academy)裡遲至 1884 年才出現,而其中對於「Lengua Nacional」 所下的定義是: 一國官方的正式用語,有別於地方方言,亦跟別國的國語不同,是該國國 民最常用的語言 這裡的「Lengua Nacional」同時具有「民族語言」和「國語」的涵義。從 這個定義可以看出近代對於「民族」和「國家」的定義事實上有合流的趨勢。 Eric Hobsbawm(1997:25)進一步表示現代意義及政治意義上的「民族」是相 當晚近才出現的。他以「新英文辭典」(New English Dictionary)中對於「民族」 8.

(15) 的定義指出「民族」在 1908 年之前的意義和「族群單位」幾乎相同,但在那之 後則越來越強調民族作為「政治實體及獨立主權的意涵」 。因此這種「民族語言」 和「國家語言」意義逐漸同化的觀點便逐漸成為現代民族主義的主流,塑造「民 族語言」使之成為「國家語言」也就成為現代民族國家必須完成的任務。由此觀 之,此時我們說的語言已經不單純是自然而然的溝通工具,而是參雜了許多無形 力量「製造」出來的產物。下述這段關於「民族語言」的說法或可作為參考: 民族語言基本上是人為建構出來的,就像現代的希伯來語一樣,都是後來 才創造出來的。實際上,民族語言的真正內涵,和民族神話所宣稱的說法根本就 大相逕庭,比方說,民族神話常說民族語言富含民族文化或民族情操等等。然而 事實上,民族語言卻只是從各種不同的通行語言之中,精煉出一套標準化的對話. 治 政 題是:應該選哪一種方言作為民族標準語言的基礎。(Hobsbawm,1997:72) 大 立. 方式,然後再把所有的通行語言降格為方言。在這種建構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問. ‧ 國. 學. 「國語」既然不像多數人認知的那樣是「自然而然」、「一脈相承」的產 物,那麼我們現在每天使用的「國語」又是在什麼背景之下產生的?. ‧. 上述這種國語與民族主義間的關連,隨著民族主義思潮的擴散,對十九世. sit. y. Nat. 紀末的中國也產生了影響。此處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中國的民族主義形成背景和 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脈絡並不全然相同。回顧中國的近代史便能發現,民族主義. io. er. 在中國的發軔和近代以來國際勢力對於這個古老帝國的進逼有著緊密的關連。陳. al. n. v i n Ch 與語言上,顯然具有明確的同族關係的整體人民」為前提,這種東方民族主義主 engchi U 儀深(1997:2、10) 表示「東方民族主義」似乎並不以「在疆域、歷史、文化、. 要是對西方帝國主義擴張的一種反應,光靠「反對的情感」就足以構成團結的力 量,它不必是先有民族後有國家,相反地可以是先有國家後有民族。 以中國的 情形看來,歷代以來的政權發展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內部尤其在「語言」 的共通性上也不必具有「明確的同族關係」,但為了和強勢的西方民族國家互相 抗衡,「民族主義」被視為能夠增強國力的救星,讓中國走向近代民族主義的道 路。梁啓超於 1902 年提出的看法反應了當時這股風氣的產生,很重要的一個成 因是建立在「抵禦外侮」4之上的:. 4. Hobsbawm (1997:123)指出「再沒有比共同抵禦外侮,更能使處於焦慮不安狀態下的人群團結起來…(略)…. 再也沒有比國際衝突更能激起雙方的民族主義。」和梁啓超的看法所見略同。. 9.

(16) 民族主義者何?各地同種族,同言語,同宗教,同習俗之人,相視如同胞, 務獨立自治,組織完備之政府,以謀公益而御他族是也。民族帝國主義者何?其 國民之實力,充於內而不得不溢於外,於是汲汲焉求擴張權力於他地,以我為尾 閭,其下手也,或以兵力,或以商務,或以工業,或以教會,而一用政策以指揮 調護是也…彼以民族不得已之勢而來者,非合吾民族全體之能力,必無從抵制 也。…故今日欲抵當列強之民族帝國主義,以挽浩劫而拯生靈,唯有我行民族主 義之一策。 梁啓超的說法裡面明確提到「同言語」作為一個民族形成的必要條件,可 以看出至此作為民族文化重要元素之一的「語言」,也就是「國語」,就在這股 潮流下如何得到知識分子的重視了。詹瑋(1992:68)就認為近代國語的發展,. 治 政 上的。他引王爾敏(1982:37)的研究,指出: 大 立. 是建立在清朝末年中國內憂外患頻傳,民族主義(nationalism)思想躍然而起之. ‧ 國. 學. 國語一詞,實起導於民族主義思想,此一名詞出現於近代,最早於中國出 現當在 1903 年,京師大學堂學生何鳳華等六人,上書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 ‧. 其呈文主旨有謂: 「請奏明頒行官話字母,設普通國語學科,以開民智而救大局。. sit. y. Nat. 「國語」一詞是由日文的漢字詞彙引入華語而成的5。歷史上,中國語文 雖長期存在著「正音」、「雅音」、「官音」等概念,但其本質和近現代隨著民. io. er. 族主義發軔的「國語」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以中國的情況而言,在清末之前,. al. n. v i n Ch 僅是由政治、文化等因素型構而成,主要用於官場。同時,因為未加推廣,其流 engchi U. 並未系統性地以法律等國家力量制定並推廣某一特定語音或語言,所謂的「官音」 通的範圍也僅限於統治階層與知識分子,一般民眾對其相當陌生。但到了清末,. 因為國際勢力的進逼,中國的知識分子認為有必要塑造「中國」為一個團結而均 質的「民族國家」以求對抗其他國家,「國語」的創造便被視為重要的一個步驟, 為的是要「開民智」、「救大局」(王爾敏,1982:37)。可以說「國語」這一 概念在於創造之初就背負了重大的使命而生,其政治性格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5. 漢字的「國語」一詞出現於日本明治時代。明治 18 年(1885)日本學者三宅米吉於其所創立的「方言取. 調仲間」(調查方言之機構)之宗旨書中提及「我が日本の国語」(我日本國之國語)。此後「國語」一 詞的用法逐漸固定下來,並傳入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中。(鈴木重幸:1986). 10.

(17) 但當然,「國語」作為「同一(想像的)民族」裡面口操不同語言的人們 之間共通語 (Lingua Franca),其實用性格一直是統治階級推行時所再三強調, 並認為是具有最大正當性(legitimacy)的推行理由。所謂「共通語」,是極具 實用性格的產物,多是基於現實溝通的需要而產生的, 「共通語」可能自然出現, 由人們自行決定某一種語言產生,例如今天國際經貿場合各國人主要以英語溝通。 但共通語也可能由政府制定所產生,例如台灣經歷過兩次的「國語運動」即是由 不同政權分別規定以日語和華語作為公領域的共通語。而過去中國的農業社會由 於安土重遷,多數人終其一生鮮少離開其生長的地方,其母語通常就是該地區的 「共通語」。因為不容易和其他地區的人往來,因此便沒有學習其他語言的動機 與需要。而這種情形被視為近代國家形成的障礙。清末,學務大臣張百熙及張之 洞等人,在當時為改良學制而制定的學堂章程之學務綱要第二十四條「各學堂皆 學官音」提到:. 立. 政 治 大. 各國言語,全國皆規一致,故同國之人,其情亦洽,實由小學堂教字母拼. ‧ 國. 學. 音始。中國民間,各操土音,至一省之人,彼此不通言語,辦事動多扞格,茲擬 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故自師範以及高等小學堂,均於中國文一科内,附入官. ‧. 話一門…將來各省學堂教員,凡授科學,皆以官音講解,雖不能遽如生長京師者 之圓熟,但必須讀字清真,音韻朗暢 (多賀秋五郎,1976:218). sit. y. Nat. 這裡提到語言統一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辦事動多扞格」,可以看出當時欲塑. io. er. 造「共通語」時所考量的實用性格。中國歷代以來各地雖然有書面語上的共通語,. al. n. v i n Ch 從上 因此可以說在中國的「國語統一」議題,較多注意力是集中在語音上的。 engchi U. 但是不同地區之間口語上的互相理解程度(inter-comprehensibility)則相對低下。 6. 段引文可以看出官方已經注意到官音,亦即後來的國語統一的問題。值得注意的 是,此處對於官音的發音部份特別提及:「雖不能遽如生長京師者之圓熟,但必 須讀字清真,音韻朗暢。」透露出日後標準國語語音將以「生長於京師者」為圭 臬的伏筆。但同時亦已經注意到所謂的標準官音在推廣的過程中產生變化的可能 性,而在不妨礙溝通的範圍内這樣的音變是可以接受的。這種看法和台灣五十年 代的「國語運動」以及以外籍人士為對象的華語教學教導華語時的做法似乎大異 奇趣,值得互相參照,下面的章節將深入探究。. 6. 雖然如此,句法的部份亦有關注。台灣較少對於句法的直接規範,但中國大陸對普通話的定義是:「以. 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語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吳 金娥等,2006:22) 由於本文討論的主題集中在語音上,對於語法規範將不多加論述。. 11.

(18) 此時,以官話為共通語的概念雖然已經受到注意,但與民族主義下的國語的 建構與推行,尚有一段距離。那麼,中國的國語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呢?. 2.2 打造「華語」為「國語」 隨著時間的發展,國語的型塑和統一大業逐漸受到國家的重視。西元 1909 年,滿清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稱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 語」。此乃現代標準漢語首次得到官方的命名。然而礙於時局動亂,國語系統性 的標準化一直未能完成。直到 1912 年,教育部召集臨時教育會議,制定「讀音 統一會」章程,並於次年「讀音統一會」正式開會,成為國音標準化之濫觴。. 7. 但中國各地語音紛陳,何以從中選擇北京話作為國音統一的基礎?. 治 政 「北京話」之所以被選做訂定「國語」的基礎,是因為北京話有其歷史上 大 立 的特殊地位。就如 Hobsbawm(1997:75)所言:「(國家)若要以語言作為區 ‧ 國. 學. 分民族的工具,首要之事,就是必須從既存的優勢語言當中,透過標準化與同一 化的過程,選擇一種作為國語」8。從中國歷史的脈絡看來,「北京話」自然就. ‧. 是「既存的優勢語言」,也就是說國語的制定乃是承接了中國近現代以來以北京 為統治權力中心的傳統。因為歷代以來「北京官話」在政治、文化上都享有絕對. sit. y. Nat. 的份量。反應在發音上,自然就是以北京話為其制定的基礎。然而此處需特別留 意,其所謂的標準語音,並非每個字的個別讀音都完全遵照北京方言的念法,而. io. er. 是在制定化的過程中加入其他的考量。這便是所謂「標準語音」在先天上的弔詭. al. n. v i n Ch 程中,難免產生各方意見的拉扯,造成制定標準與日常的語言存在落差而引發爭 engchi U. 之處。由於國語的讀音並非自然形成,而是透過政治力量人為制定,在決策的過 議的狀況。檢視下列關於制定標準讀音的過程即可發現上述的情況。黃宣範(1993: 119)曾引用何容(1975)對於國音標準制定過程的敘述,表示:. 8. 此段落原文接著指出:「選擇某一種優勢語言作為國語,乃是遲早的事。不過中國的情況是一大例外,. 接受古文訓練的中國知識分子是以古文作為帝國的唯一溝通工具,因為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境內,方言各異, 除此之外難有共通的溝通管道。而這個類似混合語的中國古文,在日後也逐漸演變成一種溝通用的口語。」 若以霍布斯邦表示的「帝國唯一溝通工具」,此處的「古文」指涉的對象應該是書面語的文言文,因為書 面語的文言文才是早期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境內官場間通行的共通語。(當時在官場以外的場合少有共 通語的需求。)況且,霍氏所說的「日後演變成的溝通用的口語」並非直接由「文言文」演變而成,而是 以北方官話為基礎形成的,因此霍氏此處表示「中國的情況是一大例外」應該是要指出近代以前,中國境 內的共通語是書面的「古文」而非某一種口說的優勢語。然而到了近代以後,「北方官話」躍升為「國語」 的過程和霍氏原本提出的說法是相符合的,並非例外。. 12.

(19) 統一會的第一步照章審定國音。其方法是依照清代李光地的「音韻闡微」 各韻之同音字,採取其較常使用者,名為「備審字類」,隔夜分發各會員,以便 由各省商定其應讀之音,而用會中預備之記音字母注於其上。次日開會,各省為 一表決權,推一審音代表交出已注之音單,由記音員逐音比較其多寡,而以最多 數者為會中審定之讀音。此多數票決之讀音即後來「國音字典」之藍本。 因此,所謂「標準讀音」的由來實際上是委員們經多數決所制定出來的。 當時的各省代表在投票時,所依據的標準原本就是由委員主觀決定,他們可能依 據所來自的省分之方言而注上他們認為合理的發音,因此每個代表認定的發音產 生差異也就不足為奇。方師鐸(1965:47)便表示:「國音是全國各省代表逐字 審音,慎重選出的字音,當然比北京一地的方言要可靠的多了。可是,這種揉合:. 治 政 陝西、甘肅、安徽、江西、奉天、吉林、黑龍江、雲南、貴州、新疆、和蒙古等 大 立 地方的『國音』,實在是一盤非南非北、不東不西」的字音大雜燴。」. 江蘇、浙江、直隸、湖南、福建、廣東、湖北、四川、廣西、山東、山西、河南、. ‧ 國. 學. 上述的審音過程成為 1919 年吳敬恆等人編著的「國音字典」所依據的標. ‧. 準,而教育部在經過的修訂後,於 1920 年以訓令的方式正式公佈,訓令中提到:. sit. y. Nat. 「讀音統一會」審定字典,本以「普通音」為根據。「普通音」即舊日所 謂「官音」。此種「官音」,即數百年來,全國共同遵之讀書正音,亦即官話所. io. er. 用之音,實具有該案所稱「通行全國」之資格,取做標準,允為合宜。北京音中. al. n. v i n Ch 所注之音,十九以上與北京音不期而暗合者,即此之故。…(略)…惟北京亦有 engchi U. 所含「官音」比較最多,故北京音在國音中適占極重要之地位。「國音字典」中 若干土音,不特與普通音不合,且與北京人之讀書之正音不合。此類土音,當然. 捨棄,自不待言。…(略)…至於聲調問題,公佈注音字母之部令中,僅列陰平、 陽平、上、去、入五聲,並未指定應以何地之五聲為標準。誠以五聲讀法,因各 地風土之異,與語詞、語氣之別,而千差萬殊,絕難強令一致。入聲為全國多數 區域所具有,未便音北京等處偶然缺乏,遂爾取消…. 方師鐸,1965:44). 由上述訓令的文字可以看出初期制定的「國音」裡面,雖然已經表示是以 和官音最接近的「北京音」為重要依據,但是並非每個字都按照北京的「土音」 去制定。更重要的是,該訓令提到關於聲調的部份時亦將中國其他地區的語音徵 性納入考量,保留入聲,而不以缺乏入聲的北京音為唯一的標準。這是和後來的 「新國音」最主要的不同。無奈的是,這種希望「國音」能夠「兼顧南北」的雄 13.

(20) 心卻反而成為「國音」推行上的障礙。該字典出版後,因為在教育現場對於語音 的推廣應該依據何者為準而掀起的「京國之爭」,便是人為制定的「標準」各方 意見無法調和下產生爭議的最佳寫照。 國音字典出版後,由於「讀音統一會」所制定的國音為了要「京音為主, 兼顧南北」,保留了南方方言重要的特徵入聲字、北方特有的捲舌韻、以及音系 中尖團音的對立和濁聲母,和原本的北京話存在區別,雖然狀似「包羅萬象」, 但是這個人為建構的新標準卻不是任何人的母語,實際上全國根本沒有人能夠流 利的以這樣的「怪音」說話 (方師鐸,1965:47)。因此主張「京」派的教師 認為應以真實的北京音教國語,而主張「國」派的教師認為應該服從法令,以制 定後的國音教國語。後來主張「京」派發音的教育人士在 1920 年第六屆全國教. 治 政 旨修正國音字典,即行公佈。」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討論後便決定以北京話為 大 立 標準,但仍然斟酌納入「又讀」的字音。至此,保留許多南方方言特徵而制定的. 育會聯合會上決議:「請教育部廣徵各方面意見,定北京音的國音為標準,照此. ‧ 國. 學. 「老國音」正式被 1925 年制定的「新國音」取代。. ‧. 教育部在 1932 年 5 月 7 日公佈的「國音常用字彙」中對於制定「新國音」 作為標準音的原則有以下說明,可以看出「新國音」取代「老國音」的緣由:. sit. y. Nat. 國語就是普通所謂官音。這種官音本是北平音。元周德清之「中原音韻」. io. er. 即用此音。明之官書「洪武正韻」以「中原音韻」為藍本,故亦以此音為標準。. al. n. v i n Ch 年「讀音統一會」製「注音字母」以及編「國音字典」,九年本會修正「國音字 engchi U. 它靠文字與政治的力量向各地推行,六百年來早已成為全國的標準音了。民國二 典」,亦即根據此音。惟因那時是取決於多數,對於現代的北平活音不免忽略, 故所注之音稍有龐雜之處。如…(略)ㄗㄧ、ㄗㄩ、ㄓㄝ、ㄅㄨㄥ等等拼音,都 是現代北平音系中所沒有的。這是「舊國音字典」的缺點。…(略)…本書所定 的音,是以現代的北平音為標準的(方師鐸,1965:63)。 不過,雖然這裡表示「現代的北平(京)音」是新國音的標準,卻又接著 說: 所謂以現代的北平音為標準者,係指「現代的北平音系」而言,並非把北 平的一切讀法整個兒搬了過來,就算國音。…(略)…凡較為高深的詞類,或出 於舊籍,或屬於專門,北平的讀音往往有自相歧異的。又有一部份字與其他官話. 14.

(21) 區域之讀音不相合的。諸如此類,既非口語所習用,其讀法又不一致,自當斟酌 取捨,參校方俗,考核古今,為之折衷,庶易通行於全國 (方師鐸,1965:64)。 後來 1949 年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的「國音字典」就是以這個「新國音」 為本的,於是,以「北京話」為「標準國音」的制定也宣告完成。這套標準也就 一直是日後在台灣推行國語的依據(黃宣範,1993:120)。 總而言之,從「老國音」發展到「新國音」的歷程簡單地說可以視為「北 京音」的一步步走向勝利的過程。原本教育部的訓令裡面還表示不能因為北京沒 有入聲就取消「標準音」裡面的入聲,但是後來「入聲」還是在各方勢力的拉扯 下從「標準音」裡面被移除了。原本為了「兼顧南北」而制定的音也因為不存在. 治 政 「老國音」裡面的許多南方方言特徵,而使「標準音」更趨近原本的北京方言發 大 立 音,但是它和北京人口中實際使用的日常語言依然不是百分之百相同,上文提到. 於現代北京音系就被認為是「舊國音字典的缺點」。然而,雖然「新國音」取消. ‧ 國. 學. 「並非把北平的讀法一切搬過來就算國音了」,而是為了要「易於通行全國」而 必須「斟酌取捨」地做出了調整。因此,新制定的「標準音」既然從人們口中抽. ‧. 離出來,則勢必就會與原本的語言產生一定程度的差異。. sit. y. Nat. 從國音的制定史和上述的「京國之爭」就能看出一個語音的「正確」、「標 準」與否,許多時候並不一定能夠找到純粹出於語言學上的依據,而是端看握有. io. er. 權力的人對語音如何詮釋與規範。舉例來說,現在若是將眼淚的淚念成「ㄌㄨㄟ. al. n. v i n Ch 人發笑,但是早期的「老國音」裡面,「ㄌㄨㄟˋ」就是「淚」的正確讀音,某 engchi U ˋ」而不是「ㄌㄟˋ」,不僅在學校考試時將遭致扣分,實際說起來恐怕也會令. 些早期的國語流行歌也可以聽見這種唱法9。這樣現象在在說明了語音的「正確」 或是「標準」,有時候只是一時一地的產物,並非科學上不可變動的真理。因此 這個「標準」的具體面貌是什麼也就經常隨著權力核心的更迭而有改變、或是僵 化的可能。那麼,「標準語音」和我們真實環境中使用的日常語音產生差異的現 象,似乎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9. 如「天涯歌女」一曲,歌詞中「家山呀北望,淚呀淚沾襟,小妹妹想郎直到今」無論是周璇或是白光演. 唱的版本「淚」都唱「ㄌㄨㄟˋ」。這首歌最早出自 1937 年的電影「馬路天使」,當年「新國音」已經制 定完成,但在歌曲中「淚」仍按照「老國音」的讀法。或許在歌唱時有著其他的考量,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在歷史的軌跡上「淚」曾經有過「ㄌㄟˋ」這個現在我們熟知的「標準語音」以外的發音。. 15.

(22) 2.3 抽象而形上的國語: 瞭解「國語」國語的發展史後不難看出作為標準語的「國語」主要是由政 治力量所催生的,我們不妨將「國語」視為政府透過相關法令而欲打造的,人工 的「共通語」。而這種「經過人工制定」的「共通語」也因為經過人為標準化(如 上節對於國音制定的政治角力過程)的關係,而成為所謂的「標準語」了。與這 種人為的「標準」相比,我們真實使用的日常語言卻是活生生的有機體,隨著時 間和社會的演進不斷變遷,相較之下政府頒訂的「國語」卻是相對靜態的。即使 有關單位不定期修訂「國語」的標準,其更新速度永遠無法和社會大眾口中的語 言同步。黃宣範(1993:121)對於標準語的敘述可作為這一現象的佐證:. 治 政 念。且標準語起源於權利結構的關係,因此具有先天的「不平等」性格。 標準 大 立 的國語是政治社會的觀念,因為它無法純粹從語言的角度加以確定定…(略)… 標準語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是一種意識形態。一種超越現實的信仰、理. ‧ 國. 學. 由於標準語並非自然語言,教育當局卻要推行標準語,則勢必離開「經驗現實」 而純粹基於個人主觀的想像建立一套形上的信仰,命之為「標準語」。. ‧. 這裡所稱的「經驗現實」就是我們每天日常生活所說的、所聽的語言(音) 。. sit. y. Nat. 而和這個「經驗現實」脫離的「標準語」之抽象性也就不言可喻了。也因此何萬 順(2009:8)才會說:「若說全台灣,乃至於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說「國語」,. io. er. 是絲毫不誇張的。」這樣的說法和黃宣範對於標準語的認知遙相呼應。不過,我. al. n. v i n Ch 外華語教學的場合就是教「標準華語」、「規範華語」),究竟這其中牽涉了哪 engchi U 們卻不難在教學現場發現語言教師努力地設法要「說國語」、「教國語」(在對 些價值觀?存在什麼樣的語言實踐?即為本研究欲探索的核心議題。. 回顧早期國語制定之初關於標準語音的做法,再檢視當代的語音政策,則 可以看出官方對於所謂標準語音的規範有著一脈相承的做法。舉例而言,教育部 頒訂的「一字多音審訂表」中,標準讀音和社會大眾習慣讀音不相符的狀況屢見 不鮮10,可以看出握有政治資源的人們如何透過政治力的操作將其認為之「標準. 10. 一字多音審訂表審音小組審訂音讀時,有時會依循社會流通習慣,改成約定俗成的音讀。如「癌」字讀. 為「ㄞˊ」然而某些音讀卻仍保留與多數人習慣不同的發音, 如「扛」桌子讀為「ㄍㄤ」、「主角」的「角」 仍定為「ㄐㄩㄝˊ」,與社會大眾讀為「ㄐㄧㄠˇ」習慣不同。本文寫成的 2012 年時,教育部的一字多音 審定表是根據 1999 年制定的版本,而 2012 年 12 月 12 日時教育部公佈了新版一字多音審定表的初稿,將徵 求各界意見增修,並預計在 2014 年確定最終版本,可視為官方力量亦須正視語言的「真實」、「日常」的. 16.

(23) 語音」合法化,而消除了具有實證經驗性格的、真實的日常語言。官方制定所謂 的「標準語音」時,或許經過了歷史的考證或是音韻發展的調查,依照了他們認 為的「學理上」的依據,但社會大眾口中的「日常語言」亦有其自身的發展脈絡, 客觀上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一字多音審訂表」與日常語言的落差,顯示了有關 單位在制定「標準」時,具有明顯的選擇性與淘汰性。誠然,某些語音的發展與 使用尙處於演變的進程中而尚未固著,為所有語言使用者所接受,但當有關單位 決定了何者是正確、何者是錯誤後,被社會大眾廣為接受但卻遭官方拒斥的發音 具有什麼價值?黃宣範(1993:122)曾經以批判的角度提出下列的看法: 由當權者建立的標準語會影響說話者的信仰,甚至化信仰為知識,而直接 反應在他的語言中,尤其是較易觀察到的那個結構層面,如發音。當然這個層面. 治 政 有時看到有些人說起標準國語來怪裡怪氣的正是由於這個差距使然。 大 立. 也是當權者社會工程最易下手改造之處。但信仰與知識之間很有一段距離。我們 11. ‧ 國. 學. 黃宣範的這段話讓我們看出官方對於語言的制定所反應出來的不見得都 是客觀上的知識界定,有時候只是一種空泛的概念塑造。培根所謂的「知識就是. ‧. 力量」在此弔詭地變成「力量就是知識」。有趣的是,現在的台灣社會,「當權 者」已經不再像以往對於社會擁有相對強勢的控制能力,社會的認知也往往存在. sit. y. Nat. 與「當權者」不同的看法,因此現在由「當權者」所建立的「標準語音」有時並 不一定具有絕對的影響力。最著名的例子,即教育部國語辭典中對「牛仔褲」的. io. er. 「仔」規範注音是「ㄗˇ」,但這個字卻一直以來被社會大眾念作「ㄗㄞˇ」。. al. n. v i n Ch 學生,是否便有上述「怪裡怪氣」之嫌?而回應到本研究關注的華語教學領域, engchi U 今天若有位語言教師堅持要按照官方的規範標準而將「牛ㄗˇ褲」的發音教導給. 今天若是本地的國文教師將「牛ㄗˇ褲」的發音教給本地的學生,本地的學生應. 該相當容易從生活經驗裡面發現這個發音與實際生活上的矛盾之處。但若以外籍 學生為對象的華語教師傳授「牛ㄗˇ褲」給他們的學生,對於外籍學生來說,因 為生活經驗不同,且華語教師師所教導的內容在課堂上很容易理所當然地被學生 視為「正確」、「標準」、這樣的矛盾對外籍生或許比本地生比較難以察覺。一 旦外籍生遇到真實的交際場合,說出「牛ㄗˇ褲」的發音,其得到的反應與評價. 發展。但事實上該初稿内的部份讀音仍未百分之百和社會主流的語音同步。因此一字多音表在教學現場究 竟具有什麼價值、其地位如何?都有待更多討論。見中央社報導 2012/12/12 新版一字多音 幫伽利略正音。 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212120191-1.aspx. 17.

(24) 應該不是語言教學者所樂見的。由此看來,「標準」與「日常」之間的斷裂對於 本地生和外籍生,具有不同的意義,也值得對外華語教學領域的正視。12. 本章小結 回顧了「國語」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國語」在近代以來逐步被建構的過 程中強烈的政治性格。從最早「官話」在中國近代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之形成、 「官話」被命名為「國語」、到標準化的過程中委員會多數決的制定、相關爭議 如「京國之爭」的爆發,以及時至今日的「一字多音審訂表」,都是政治力量運 作之下的產物。除此之外,由於語言的標準化制定有其難度,尤其「國語」所依 據的北京官話本身便是數百年來華北地區諸方言與其他非漢族的民族語言融合. 治 政 情況,讓「標準國語」在型塑的過程中的過程中產生重重障礙。「國語」便因為 大 立 上述的特性,讓「標準」與「現實」之間產生一定程度的斷裂。而從人為標準的 的結果。再加上漢字標音能力較差的特性,容易發生誤讀、又讀甚至積非成是的. ‧ 國. 學. 屢次更迭也可以看出語言的「標準」與否終究並非語言學或是科學上的事實、真 理,而只是政治角力或是各種價值觀折衝之下形成的產物,也因此所謂的「標準」. ‧. 是可能變動的。因為所謂的「標準語言」終究不像「日常語言」是在實際應用的 土壤上孕育出來的,其面貌的描述就只能依靠權力、知識的詮釋者加以界定。那. sit. y. Nat. 麼,究竟這個本質上與普羅大眾的日常語言存在差異的「國語」又是在什麼脈絡. io. n. al. er. 下進入台灣,而與台灣的社會文化發生關連?. 12. Ch. engchi. i n U. v. 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見於教育部網路辭典收錄「單身公害」一詞,並解釋為「未婚女子卻與已婚男子發生. 姦情」產生爭議而導致國語辭典編修及語料蒐集業務的兩千萬元預算遭凍結。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將在事 發一年内全面檢討辭典內容,並且不排除採用維基百科的模式,開放民眾參與討論。見聯合報,綜合新聞 2012, 11, 22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515639.shtml. 18.

(25) 第三章:「華語」在台灣 在瞭解歷年來「華語」作為「國語」的發展後,便不難看出「華語」與國 家權力千絲萬縷的關係。今天,「華語」是多語的台灣社會中流通性最高,最多 人能夠掌握的語言。黃宣範(1993:325)早在約二十年前便估計台灣有超過 82.5 %的人口使用華語。十一年後,陳淑娟(2004:282)也表示:「不具備華語能 力在台灣各地通行所受的影響最大。」華語已經無疑是台灣人之間的「共通語」 了。而華語不僅在國內成功取得台灣人民之間溝通時優勢語的地位,對外時更以 「台灣的語言」之姿,成為外籍人士前來台灣時最主要的學習對象。這樣的語言 現況自然並非一蹴可及。究其發展,台灣雖然在清領時期即透過來台之政府官員. 治 政 的課程 ,甚至二次戰後初期台灣曾掀起短暫的「國語熱」,但台灣人民一直要 大 立 到國府遷台並鋪天蓋地推行「國語運動」之後,才開始有系統性地接觸、學習華. 零星地接觸過現代華語所依循的北方官話,官方開辦的「番學堂」内也有「官話」 13. ‧ 國. 學. 語。本章將針對華語在台灣歷年的發展做一回顧,並從中檢視華語在台灣社會的 脈絡,以進一步了解台灣的「對外華語教學」是建立在何種基礎上。. ‧. io. sit. y. Nat. 3.1 華語的登陸. er. 二次大戰戰後初期,台灣民眾受到日本政府皇民化運動的影響,在家中等. al. n. v i n Ch 誌或是上層知識分子間彼此溝通時的公領域範圍仍然採用日語。而母語不同的台 engchi U 私領域雖仍以各自的母語如閩南語、客語或是原住民語交談,但在廣播、報章雜. 灣人之間也常以日語作為共通語交談。當時負責接收台灣的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 對此現象表示不滿,一方面積極推行華語,一方面則開始設法排除日本文化對台 灣的影響。 引進一個全新的語言並非易事,當時對於「華語」在台灣的推行,政府可 謂投注了極多的資源與力量。為了合理化戰後的政權轉移,使曾經受過「異族」 日本人統治的台灣人成為新的統治階級理想中的「中華民族」,作為「國語」的 「華語」於是被當作型塑民族認同的最佳道具。這不禁令人聯想起清朝末年到民 國初年時「 國語」的創建和民族主義之間的緊密連結。「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 13. 1885 年台灣建省後,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設立的「番學堂」之語文課程包括漢文、官語及台語等科。(陳. 美如,1998:10). 19.

(26) 會」的委員在專題演講中提到「國語運動在台灣的意義」,以下這內容可提供參 照: 台灣光復了以後,推行國語的唯一的意義是「恢復台灣同胞應用祖國語言 聲音和組織的自由」 。我相信,敵人奪去的臺灣的河山,已經重歸了祖國的版圖。 台灣同胞表達意志的方式,敵人是無法改變的,恢復起來一定很快!我們要穩穩 實實的、清清楚楚的,先把國語聲音系統的標準,散布到全台灣 (方師鐸,1965: 125) 為了要讓在戰後因為政權轉移而認同失措的「台灣人」成為統治者心中理 想的「 中國人」,國家的動員便不能缺席了。二次戰後成立的台灣省長官公署. 治 政 1946 年 2 月 16 日表示: 「對於國文,我希望我們要剛性的推行 大 ,不能稍有柔性。…… 立 俾可增加效率。」(許雪姬,1993:91)透露出官方對於推行國語的強硬主張。 在成立之初,即認為在台灣推行「國語」是刻不容緩的要務。陳儀來台後,於. ‧ 國. 學. 反應在政策推行上,陳儀在戰後一年的 1946 年便全面禁止日文報紙,反觀日本 人在領台 42 年後才於 1937 年廢除漢文版報紙和雜誌,可以看出當時政府欲消除. ‧. 日本文化影響並建立新的語言典律之急切。1947 年頒布的「台灣省各機關公務. io. sit. Nat. 台灣人失去和外省官員平起平坐的機會。. y. 員國語語文補習班設置辦法」規定成績優異者可以盡先依法升用,讓不諳國語的. er. 那麼以推行國語為專職的單位又是如何成立?1946 年 4 月 2 日,以推行國. al. n. v i n Ch 教育處,主委由魏建功擔任,副主委為何容。台灣省國語委員會所依循的是 1944 engchi U 語為主要業務的「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成立, 隸屬於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年中國民國教育部所制定的五條「全國國語運動綱領」以及針對台灣特殊情況所 另訂的六條「台灣國語運動綱領」。 首先,教育部的「全國國語運動綱領」如下: 一、實行中國字讀音標準化,統一全國讀音。 二、推行國語,使能通行全國,並作為外國人學習我國語言的標準。 三、推行注音國字,普及識字教育,奠定民主基礎。 四、推行注音符號,溝通邊疆語文。 五、研究國語教學法,增進教育效率。. 20.

(27) 這五條綱領中,以前兩條的「實行國字讀音標準化,統一全國讀音」和「推 行國語,使能通行全國,並作為外國人學習我國語言的標準」最引人注目,也頗 堪玩味。首先,「實行國字讀音標準化,統一全國讀音」便是因為教育當局欲推 行的「國語」原本並非任何人的母語,所以沒有能夠百分之百參照的對象,因此 若要在推行時能夠站著得著腳,便需要以國家的力量進行規範。黃宣範(1993: 99)即認為由於以北京話為本的「國語」並非自然語言,所以才需要人為地去制 定統一的讀音。民國初年教育部的「讀音統一會」決議了注音符號和六千多字的 「國音」就是為此而生。儘管原先訂定的東拼西湊的「老國音」已經被較接近北 京話的「新國音」取代,但是如同第二章曾說過,「新國音」和真正北京人口中 說的話也是存在距離的。一個語言的發音需要經過人為決議與篩選,便說明了國 語的特殊性。. 治 政 而第二條的「推行國語,使能通行全國,並作為外國人學習我國語言的標 大 立 準」也相當耐人尋味。一國之標準語在制定之初便將外籍人士的學習目標納入考 ‧ 國. 學. 量,顯示行政當局認為外籍人士學習用來與本國人士溝通的語言,「應當」是經 過標準化的國語,而非庶民口中口中真實的日常語言。然而外籍人士希望學習本. ‧. 地語言或許有許多不同的目的,官方定義下的「標準語」不一定是其第一首選。 此條綱領似乎可和日後台灣的華語教學現場遙相呼應。. sit. y. Nat. 由於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認為台灣經歷了五十一年的日本統治,語言現. io. n. al. er. 象除了有和中國大陸相仿的方言雜陳情況外,還多了日語這一「外語」在社會上. i n U. v. 的優勢性。為因應這一特殊狀況,另外訂定了六條「台灣國語運動綱領」:. Ch. engchi. 一、實行台語復原,從方言比較來學習國語。 14. 二、注重國字讀音,由孔子白 引渡到國音。 三、刷新日語句法,以國音直接讀原文,達成文章還原。 四、研究詞類對照,充實語文內容,建設新生國語。 五、利用注音符號,溝通民族意志,貫徹中華文化。 六、鼓勵學習心裡,增進教學效能. 14. 孔子白即鶴佬、客家話的「文讀」、「讀書音」,是歷代以來讀書人用來朗讀漢字寫成的文學作品的讀. 音(梁烱輝,2012)。由於所謂的「文讀」的發音在客觀上較接近「官話」,因此當時政府希望借助鶴佬、 客家話「文讀」的力量幫助台灣人學習以官話為基礎發展而成的「國語」。. 21.

(28) 此時階段性的任務為鏟除日本文化的影響,因此建立了台語與國語之間同 為「漢語」的連結,並希望借助台語之力推廣台灣人民學習國語。方師鐸 (1965: 135)表示「方言在它本區内通行,不但不妨礙國語的推行,反而對於國語的推 行有幫助。因為方言和國語是由同一種語言演變而成的不同的支派,彼此的語法 是大致相同的。語音的差別雖大,也有演變的系統可循,並不像兩種不同系的語 言的音那麼毫無關係。保存方言,可以用比較對照的方法來學習國語,所以對於 推行國語是有幫助的。」這和後來為了推行國語而貶低台灣其它語言的做法大相 逕庭。戰後初期的做法,或許可以視為所謂「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 戰術,將「方言」視為與「國語」同一陣營而共同打擊主要敵人「日語」。而到 了後期,為了獨尊「國語」的地位,「方言」也被視為應該打擊的「敵人」了。 (李衣雲,2007、夏金英,1997)「方言」和「國語」後來的對立造成了台灣當. 政 治 大. 代的語言實態,也對華語教學的現狀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文第四章將就此議題深 入討論。. 立. ‧ 國. 學. 除此之外,綱領中還提到了「溝通民族意志,貫徹中華文化」,可見政府 在推行國語的最初,便不只希望將華語作為溝通各個母語不同的族群之間具有實. ‧. 用性的「共通語」,而還期待透過語言的推廣加以建構其國民的精神內涵,具有 明顯的民族主義性格。本研究第二章曾經提過「華語」當初被塑造成為「國語」. sit. y. Nat. 的動機事實上存在著希望藉由語言的統一達到塑造一個「民族」的理想。同樣的, 此時「國語」在台灣自然也因為主政者需要消除日本文化的需求而被作為輸入新. io. al. n. 股風氣:. er. 的「民族認同」的工具。從下面這段在報上鼓勵學習華語的呼籲可以看出當時這. Ch. engchi. i n U. v. 我們既是中國人,自然應該寫讀中國文,講中國話,凡是一個愛國的國民, 總以本國的語文為世上最優秀的語文,而以不通本國語文為可恥,我們之所以要 趕快學會國語文 ,一方面固然在於謀得工作上的便利,或以為溝通情誼的橋梁, 但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理由,是要徹底消滅日本帝國主義強迫我們講日文日語的 恥辱,還我中華民國國民的本來面目,這是一種至性純潔的民族主義運動,全省 同胞都應該趕快參加。15 戰後初期,許多台灣人對於學習國語的確充滿高度的熱情,因為他們將「學 習國語」視為對「祖國」強烈認同的一種表達,對離去的日本殖民者做了最明白 的對抗。能夠重返「祖國」懷抱,他們寄以「無限的期待與喜悅」 (黃宣範, 15. 新生報 1947/5/6 轉引自李西勳(1995). 22.

(29) 1993:102)。但是過不了多久,面對政府對於「國語」的強勢推銷和制度的不 公,台灣人開始對「學習國語」失去興趣了。原來,當時台灣行政長官陳儀集行 政、立法、司法、軍事大權於一身,讓台灣人發現這樣的體制和日本殖民統治時 期並無多大差異,且當時來台接收的官員和軍隊紀律不良,也讓台灣人對「祖國」 的印象大打折扣。面對權位的壟斷、社會不安定、生活貧乏、經濟剝削等等不公 不義的現象(謝麗君,1997),在在澆熄台灣人對「學習國語」的熱忱。再加上 後來「二二八事件」的爆發,更激化了省籍之間的對立。(夏金英:1997)。1946 年 10 月 1 日的民報曾有下列敘述: 台灣光復,純真的學生諸君的興奮、高興,非筆墨所能形容的。由於諸君 的熱情,自動的禁寫日文、禁講日語、自願忍受不自然的寫作與談話之不便。對. 治 政 諸君的國語能力堪與外省人匹敵。…可是光復不久,由於外省人搬入許多貪污頹 大 立 廢的惡習,把諸君的熱情吹冷了,再加上許多以不知為己知的糊塗知識分子,大. 於學習國語國文的認真,有廢寢忘食之慨,其進步特別之快速。若照當時的意氣,. ‧ 國. 學. 放厥詞,侮蔑台灣的一種傲氣,把諸君前途的光明擊滅了。於是諸君憤慨之餘, 國文不高興學了,國語也不高興說了。(轉引自黃宣範,1993:104). ‧. 事件平息之後在政府對於「二二八事件」的原因檢討中,有一項便是「台. sit. y. Nat. 灣人徹底被日本教育奴化,被日本思想毒化」,因此後來對於「國語」的推行便 被視為解決這種「奴化」的手段而更趨強硬。發展至此,「華語」從許多人主動. io. n. al. er. 努力學習、心生嚮往的語言變成高壓統治者強勢要求人學習的語言,台灣人對「華. i n U. v. 語」的觀感自然也產生轉變,這是「華語」在台灣社會發展的重要脈絡。. Ch. engchi. 國民政府遷台後,隨著政權在台灣的逐漸穩固,對於「國語」的推行也不 再像戰後初期以「去皇民化」、「去日本化」為主。這時「國語」成為國民黨政 權強化其統治正當性 (legitimacy)的工具,加上為了維護與日本在政治、經貿上 的友好,此時政府排斥的語言從日語轉為台灣島内的各種語言(李惠敏,2002: 80)。隨著「台灣省教育綱領實施辦法」的訂定,對「國語」的強力推行以及對 「方言」的逐步掃蕩,「華語」和所謂「方言」的對立便逐漸成型,並將台灣日 後的語言戰爭帶到新的階段。接著,1966 年為了與中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 對抗,發起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和「國語運動」。「國語」被當作「中華文 化」的重要成份,自然需要強力加以推廣。當時與「國語運動」相關的法令其中 便包含了:「加強推行國語運動,在學校方面由校長、訓導人員、老師做起,並 禁止學生說『方言』(鶴佬、客家、原住民語)及舉辦國小、國中的國語文競賽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will base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logical education to discuss 788 characters that were commonly us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early Tang era, for highlighting

There are existing learning resources that cater for different learning abilities, styles and interests. Teachers can easily create differentiated learning resources/tasks for CLD and

To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Explore different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the language skills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語音四要素 語音四要素與朗誦的關係 音高 語音的高低抑揚顯示語言的節奏感 音強

This glossary aims to provid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ose English term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Business,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udies at secondary level

This study proposed the ellipse-space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 (EPNN), which includes three kinds of network parameters that can be adjusted through training: the variable

Through the help of this study, the inconvenient of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of biological pilot plant can be improved, the manufacture security can be promoted, an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