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因Allan 與 Carroll (2017)與 Slocum 等人(2011)的自我焦點與自我-他人焦點 道歉理論目前還沒有國內文獻使用或研究,考量到文化差異為了確保我們根據 其理論所設計的道歉方式在台灣參與者的認知中與理論一致,我們先用網路問 卷進行前導研究確認道歉方式在一般民眾的認知。

第一節 研究方法

壹、參與者

前導研究採用網路問卷,在批踢踢實業坊的問卷版(PTT Q_ary)上發文招募 參與者。參與者回饋部分以抽獎方式發送便利商店禮券。最後有效問卷為70 份 (男= 25,女 = 45)。年齡分布為 20 ~ 25 歲 32 人、26 ~ 30 歲 18 人、31 ~ 35 歲 11 人、36 ~ 40 歲 4 人、41 ~ 45 歲 2 人,未填年齡者 3 人。

貳、道歉焦點之操弄方式

根據Allan 與 Carroll (2017)、Slocum 等人(2011),道歉除了依據焦點光譜 做區分以外,亦可將道歉表分為「肯認(affirmation)、情緒(affect)、行為 (action)」三個層面。其中肯認係指道歉者承認自己的責任(自我焦點)或是確認 對方所受到的傷害(自我-他人焦點),即是偏向認知層面的道歉表現。而情緒包 含表現後悔(自我焦點)或是表現對對方的感傷(自我-他人焦點)。最後的行為舉 例而言有回復有形的損傷(自我焦點),以及希望協助復原對方所受到的心理傷 害(自我-他人)。

本研究所操弄之道歉方式將綜合以上幾點。但在實驗中不可能真的造成參 與者任何有形損害,故自我焦點道歉不可能包含行為內容。因此最後本研究自 我焦點道歉內容為: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解釋自己剛才的行為原因。而自我-他人 焦點道歉內容為:承認自己的錯與造成對方的傷害以及對對方傷害的關懷。同 時為了避免內容長度本身影響道歉的效果,兩種道歉之間的內容長度不可相差 過大。

具體而言,自我焦點道歉如下:

「真的非常對不起,是我的錯,非常對不起。我剛剛太著急了,因為想到 手機不見我就太緊張了。」

而自我-他人焦點道歉如下:

「真的非常對不起,是我的錯。剛剛怪你偷我的手機,如果讓你感到不舒 服我很抱歉,你現在還好嗎?」

參、實驗流程

問卷形式參考自過去文獻時常使用的假想情境(scenario)(e.g. 張玉芳,

2017; Fehr & Gelfand, 2010; Leunissen, De Cremer, Reinders Folmer, & van Dijke, M., 2013; Scher & Darley, 1997)。該假想情境將會用來延伸發展正式研究之實驗 情境。在前導研究中採用參與者內設計,每名參與者都會回應兩種道歉方式。

在實驗說明以及請參與者勾選同意參與實驗的選項後,會請參與者想像她/

他是一個想像情境中的被害人,在盡可能帶入其角色的想法、處境後回答問 題。想像情境描述參與者與另一名陌生人一同參與實驗,在過程中實驗者與陌 生人相繼因故短暫離開實驗室,而回來後實驗者找不到理應在實驗室內的手 機,並在陌生人的證詞下開始懷疑參與者偷竊手機。接著實驗者要求檢查參與 者的書包並堅持要報警,但隨後另一名實驗者的同學拿著該手機進入實驗室,

發現是實驗者自己遺忘在研究室。在閱讀完以上情境後,參與者接著會分別看

到兩種道歉方式,並分別回答問題。詳細的實驗文本與問卷內容請見附錄一。

實驗情境的設計考量到必須是具有高生態效度的模擬犯罪事件,但在正式 研究中使用時又必須符合學術倫理,不得對參與者造成任何身體上的傷害或財 產損失,以及過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我們在考量後決定採用不涉及任何金錢財 物糾紛也不會有肢體接觸,但又確實與實際犯罪有相似性、並且會給予參與者 一定壓力與被害感的冤枉事件。

肆、測量變項

前導研究的依變項參考Allan 與 Carroll (2017)的理論,將詢問參與者認為 該種道歉(1)是為了您(參與者)/他自己而做的、(2)有無考慮到您(參與者)/他自 己、(3)是否滿足您的需求(1 = 完全沒有滿足,7 = 完全滿足)、(4)道歉的焦點 放在誰身上(1 = 放在實驗者,7 = 放在參與者)。參與者與道歉者的問題分列,

故總共六題。題目採7 點量表。

另外我們也有測量參與者認為這起事件對他們造成的傷害有多嚴重,以避 免參與者在連想像的情況下都認為被冤枉偷竊手機不算嚴重,使正式研究失去 意義。

第二節 前導研究結果

壹、分析結果

傷害嚴重性的M = 5.51,SD = 1.25。顯示參與者在想像情境中均認為被冤 枉偷手機的傷害有一定程度的嚴重性。

而根據相依樣本t 檢定,自我焦點與自我-他人焦點在六個題目上皆有顯著 差異。「您認為 B 這樣的道歉有多少是為了您而做?」的 t(69) = -6.13,p

< .00,d = -0.80。自我-他人焦點(M = 5.61, SD = 1.13)顯著高於自我焦點(M = 4.56, SD = 1.48)。

「您認為 B 這樣的道歉有多少是為了他自己而做?」的 t(69) = 7.37,p

< .00,d = -0.87。自我焦點(M = 5.07, SD = 1.24)顯著高於自我-他人焦點 (M = 3.90, SD = 1.46)。

「您認為 B 這樣的道歉有無考慮到您?」的 t(69) = 7.49,p < .00,d = -1.04。自我-他人焦點(M = 5.64, SD = 1.09)顯著高於自我焦點 (M = 4.24, SD = 1.56)。

「您認為 B 這樣的道歉有無考慮到他自己?」的 t(69)= 6.16,p < .00,d = 0.83。自我焦點(M = 5.44, SD = 1.20)顯著高於自我-他人焦點 (M = 4.43, SD = 1.23)。

「您認為 B 這樣的道歉是否滿足您的需求?」的 t(69) = -6.04,p < .00,d

= -0.69。自我-他人焦點(M = 5.49, SD = 1.37)顯著高於自我焦點 (M = 4.46, SD = 1.46)。

「您認為 B 這樣的道歉焦點放在誰身上?」的 t(69) = 9.56,p < .00,d = -1.45。自我-他人焦點(M = 5.50, SD = 1.19)顯著高於自我焦點 (M = 3.44, SD

=1.62)。

貳、小結

根據前述結果,這兩種道歉方式在台灣參與者的認知中確實有自我焦 點與自我-他人焦點之差異。在確定我們設計之道歉內容在參與者認知中與理論 一致後,我們可以繼續進行正式實驗。

1 自我焦點與自我-他人焦點之相依樣本 t 檢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