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旨在說明前導性行動研究的實施過程與成效。首先,在進行正式的實驗課程之前,

為瞭解以「正向心理學」的主要內涵建構而成的教學方案,在改善國小學童同儕人際問題上 的應用成效,也讓隱藏在班級中的類似困擾,獲得良好的舒緩和解決,研究者曾自民國 100 年 3 月起,在取得班級家長的支持與同意後,以臺北市喜悅國小(化名)四年仁班共 25 名的 學童為對象(其中男生為 15 人,女生為 10 人),於每週兩節綜合活動課的時間,進行為期八 週的行動研究,以之作為前導性研究,而研究者從中蒐集這 25 位學童的質性資料,包括課堂 學習單、回饋表與省思日記,以及研究者所記載的「教師札記」,據此評估實施之成效。

其次,研究者根據結果詳加反思和修正,以此作為正式教學課程的編製基礎。以下乃詳 述行動研究的規劃過程、實施方式、與執行成果,而行動研究的家長同意書,則如附錄八所 示。

壹、實施行動研究的背景脈絡

一、從班級經營的挑戰說起

從研究者自師範院校取得合格教師的資格,投入教學領域開始,擔任「導師」一直是歷 練最多,也最為熟悉的職務;在這段成長與琢磨的過程中,教育心理與輔導的學理背景和實 務訓練,就成了研究者處理班級問題時,一個堅實而穩固的屏障,亦為親師互動與師生關係,

奠定著良好而穩定的基礎。然而,這一切絕非一帆風順、平靜無波,因為在那看似平順、穩 定的狀態背後,研究者也曾面臨過重重的考驗……

小鑫是個轉學生,當初因為父母工作變動之故,罕見地於學期中辦理轉學,同時在因緣 際會下,進到研究者的班級就讀。初乍見這個孩子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滿頭的捲髮、

深邃的眼睛、及黝黑的皮膚,凡此種種,無不彰顯出「他是個混血兒」的訊息,正因如此,

迥異於東方面孔的樣貌特色,便快速地引發其他學童的好奇心,紛紛投以關注的眼光。

一天、二天過去,原以為「相互合作」、「主動關懷」的善意提醒,就足以讓原班的學生,

自主自發地協助新同學適應班級的環境;而二週內相安無事的美好氛圍,更讓研究者沈浸在

「大家已接受他,他也逐漸融入本班」的美好想像裡,只不過後續的發展與演變,卻是如此 急遽而始料未及……

某天,小鑫突然氣呼呼地衝進教室,臉上的淚痕未乾,似乎有滿腹的委屈亟待傾訴。靜 待瞭解後,才知道他下意識「舉小指」的動作,引來了其他男生的訕笑,此外,一怒之下睥 睨他人的眼神,非但沒有小男生該擁有的「霸氣」,反而顯露出小女生在「使性子」時,容易 展現的撒嬌和耍賴之神態;眾人一見此景,莫不感到衝突和詫異,於是一股捉弄他的心便油 然而生,接著就開始在圖書館笑他「太娘」,導致他下不了台階。之後這場風波在研究者靜心 安撫、耐心處理後,總算圓滿落幕了,小鑫終能敞開心房原諒大家,而他們也自知理虧,瞭 解到言行不當所產生的殺傷力。儘管如此,在後來的友誼演變過程中,小鑫不但沒有因男多 女少的性別比例優勢,而獲得男同儕的認同,並順利地向他們靠攏,反而備受排斥和拒絕,

時日一久,自知不討喜的他,便開始尋覓女生團體的友誼,期盼能獲得心中渴望的隸屬感;

只不過隨著時間逐漸過去,當這種同儕關係漸漸成形後,小鑫在班級裡的地位和評價,就顯 得更加搖搖欲墜、岌岌可危─因為男生覺得他不夠「陽剛」,女生也對他的「愛哭」感到不耐!

果不其然,研究者的考驗尚未結束,爾後從體育老師的教學分享中,得知小鑫「不好動」、

「很怕曬太陽」、「運動技能也很差」,因此容易在課堂中,成為男生們取笑的焦點;過後音樂 老師一句無心的「你是男生耶!勇敢一點唱出來好嗎?」又讓小鑫誤以為有性別暗示的弦外 之音,於是放聲大哭、衝出教室拒絕上課;不僅如此,敏感如他,總喜歡在女生好友的耳邊,

以手摀耳評論別人,讓路過的同儕誤以為自己被指指點點,而招致無謂的衝突誤解、和難以 計數的告狀經驗。凡此種種,再對照前一所學校的輔導紀錄,均呈顯出他的求學歷程中,似 乎存有某種程度的人際相處困難,與負面不討好的同儕評價,亟需協助和引導。

除了小鑫的例子,研究者認為,在班級這個小型社會裡,形形色色的家庭背景,交織出 複雜而多樣化的學童特質和人際組合,小程便是一例。他是個資賦優異的兒童,在智力測驗 的表現上,足以被推薦報考資優班。此外,由於智能超群、反應絕佳、理解力強,使他無須 太過費神,就能有傑出的學業表現,正因如此,小程在團體中的光芒,格外顯得耀眼;伴隨 著清晰流暢的口語表達能力,更教人眼睛為之一亮!

然而,此項天賦究竟是包袱,或是成長的助力,尚且無法下定論,還得搭配其他條件,

經綜合評斷後始能得知。對小程來說,「聰明」固然是上天賜給他的禮物,但「拙於覺察」、「快 人快語」、「巧言善辯」等特點,卻使他的同儕關係,長期以來飽受「愛現」、「驕傲自大」、「得 理不饒人」的劣評!以課堂互動為例,一道難解的數學題,資優如他可能稍作推敲即可獲解;

但對其他學童而言,「多重提示」、「反覆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當此之時,一句「這麼簡單 你也不會」就成了一把利刃,尖銳而無情地,深深刺傷小組同儕的心。最令人遺憾的是,即 便傷害已經造成,過後他卻是依然故我,無法覺知言詞過當所衍生的後果,以致於大家看在

眼裡、評價在心裡,不久之後便從原本的佩服、崇拜,轉為憎恨和排斥。待他自覺人際關係 已出現微妙的變化,乃是在備受孤立、且自己深感挫折之際了;在這當口,或基於維護自尊,

或刻意佯裝堅強,內心受傷脆弱的小程,竟學會用反唇相譏、指桑罵槐等方式與人互動,最 後把自己囿限在負面的人際循環中,難以跳脫和突破。

除了小鑫與小程的實例之外,潛藏在小影、睿睿、桐桐和昊昊心裡,十分衝動易怒、且 挫折容忍度欠佳的性情,也常為自己的同儕關係埋下引爆的火種!在這當中,喜好體能活動 的小影和昊昊,常在打球時與人發生糾紛,或為了求勝心切,或自詡球技傲人,每當分組比 賽落敗後時,指責「隊友」表現不當困難,怒罵「敵友」勝之不武,接著便垮下臉來一整天 不理人,常是他們處理失望情緒的方法;尤有甚者,還曾因憤怒情緒難以遏抑,與球友們發 生過肢體衝突。至於睿睿、桐桐的狀態,則顯見於「不願開口求助」來解決問題,因此遇到 難題只會坐困愁城、獨生悶氣,即使同儕好意關切、主動協助,也常被他們怒罵拒絕。故歸 納言之,比起其他的同儕,這四位學童的情緒調節能力較為欠缺,對挫折情境的知覺和解釋 也常見偏頗,所以遇到不如己意之事,便容易歸咎或遷怒他人,導致旁人無端受波及;幾次 的經驗下來,不免興起「少惹為妙」的觀感,最後選擇敬而遠之,僅願與他們維持表面的和 平。

整體而言,固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在研究者心目中,看到這群飽受人際困難所苦 的孩童,因著自身的障礙,使那明亮的成長之途,蒙上一道道灰蒙黯淡的塵埃,便深感不忍 與不捨!當此之時,對於其他學童來說,這幾個同儕的特殊性和不穩定性,對於班級氣氛所 造成的負面影響,亦教身處其中的自己,得被迫包涵、吞忍和容受!此外,由於學童們當下 所處的發展階段,已逐漸接近前青春期,倘若研究者選用逃避、退縮的態度,放任這一切直 到帶班結束,那麼未來升上高年級,情況是否更加惡化、而他們是否也更變本加厲呢?屆時 對新任的導師而言,其所面臨的考驗及挑戰,不就更加困難和棘手嗎?

基於上述的考量,研究者決定好好正視問題,期能在有限的相處時間裡,爭取最大的改 進效益;然而,校內的活動已十分繁多,難得的晨光時間,也常被各處室舉行的宣導活動所 填滿,在此前提下,從「課程」方面著手,選擇合適的教學領域,從事融入式的教學,似乎 是研究者最佳的選項;如此一來,才能將引導方針涵蓋其中,讓學童充分受益。職是之故,

研究者開始根據過往所學,試圖從理論背景出發,尋覓合適的學理基礎,再選擇與為人處世 之道,最息息相關的「綜合活動」領域,作為落實課程方案的根基,期能在班級經營的尾聲,

為這群充滿希望的幼苗們,略盡棉薄之力!

二、選用行動研究為因應方式的緣由

Stenhouse(1975)曾云:「在教育科學的領域中,每一個教室都是實驗室,每一位教師都 是教育科學社群的一份子。教師對於自己的觀念、假定和習慣,要不斷地加以檢視和批判。

透過自我意識批判與研究,使自己更有自知之明,來改善自己的教學實務。」(引自鄭增財,

2006)

的確,隨著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深植於教育界的各個角落。

之所以如此,乃因教師立足於教學的第一現場,與學生接觸最直接、互動也最頻繁,所以,

從他們的經驗和眼光,所覺察到的教育問題,往往最能反映實際的現況,也最具有改善的急 迫性與必要性。基於此,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作出深入的探討和剖析,將能找出適切的解 決方針、提出合宜的因應之道,最後加以落實。綜合過往的學者,對行動研究的看法,本研

從他們的經驗和眼光,所覺察到的教育問題,往往最能反映實際的現況,也最具有改善的急 迫性與必要性。基於此,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作出深入的探討和剖析,將能找出適切的解 決方針、提出合宜的因應之道,最後加以落實。綜合過往的學者,對行動研究的看法,本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