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生態傾銷、社會福利與異質廠商

2.1 前言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二章 生態傾銷、社會福利與異質廠商

2.1 前言

因應國際貿易開放後,本國環保政策的改變是如何影響本國福利?環境 經濟學對於此一問題討論已久。主要爭議存在於開放貿易後,政府是否為 了保護環境品質或是提升產業競爭力,而選擇去訂定一個嚴格或寬鬆的環 保政策以增進福利。對政府而言,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放鬆環保管制往 往必須要犧牲環保品質,同時也要避免本國成為世界污染的輸出國;倘若 訂定嚴格的環保政策,此舉將容易使出口廠商喪失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

對本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關於上述的爭論,文獻上多從環境保護的角度 去思考或討論政府是否會訂定一個較嚴格的環保政策以維護環境品質,同 時將此類問題稱為「生態傾銷(Ecological Dumping)」。Rauscher (1997) 指 出「生態傾銷可定義為對於環保有害行為的訂價是小於環保品質下降的邊 際成本」1。據此,本文主要目的是重新回顧開放貿易後,在福利極大化的 考量下,最適環保政策與生態傾銷之間的關係。

已有許多文獻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去研究此類問題。早期有學者從完全競 爭架構的貿易模型出發,並不會發生生態傾銷的情形,因為消費者與生產 者具有價格接受者的特性,如 Rauscher (1994)。之後有些學者利用一般貿

1 Rauscher (1997)全文為「Ecological dumping can be defined as a policy which prices environmentally harmful activities at less than the marginal cost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易模型中考慮不同傾銷的定義,且探討發生傾銷的條件,2如Sugiyama and Saito (2009)。3後續研究則是將焦點放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大部分研 究主要聚焦在寡佔市場,特別是 Cournot competition。在寡佔市場的結構以 及廠商的生產力為同質的假設下,已有許多文獻從不同面向去討論環保稅 對於社會福利的影響,這些面向包含要素是否可移動、政府間的策略行為、

技術研發與區位選擇等4,其中所得到的結論也大不相同。綜觀這些研究結 論大多支持政府有誘因訂定較低的環保稅率以保護國內產業的出口競爭力,

進而造成生態傾銷的結果,如Conrad (1993);Walz and Wellisch (1997);Ohiri (2006)。然而,有些文獻則認為傾銷的問題不會發生,如 Barrett (1994)利用 環保標準的概念,比較在數量競爭與價格競爭下,政府是否會有誘因訂定 一個較寬鬆的環保標準以極大化福利。Greaker (2003)從污染投入要素的性 質探討在寡佔的結構下,如果污染是劣等投入要素時,政府會傾向訂定較 嚴格的環保政策。Pflüger (2001)也注意到環保政策對於傾銷的效果,可能會 因市場結構而有不一樣的結果。Pflüger 認為在獨佔性競爭市場且資本可自 由移動的假設下,探討貿易開放後,若政府間採取非合作政策時,所決定 的最適環保稅率可能會小於邊際損害。然而,Pflüger (2001)一文中也假設廠

2 Sugiyama and Saito (2009)採用傾銷的定義為貿易財的環保稅率會小於非貿易財的稅率時,會發生傾銷的問題。

3 使用一般貿易模型的文章有 Rauscher (1997)、Schneider and Wellisch (1997),相關討論請見 Hoel (1997)。

4 相關文獻有 Conrad (1993)、Barrett (1994)、Kenndy (1994)、Ulph (1994)、Markusen et al. (1993, 1995)、Walz and Wellisch (1997)、Ulph and Valentini, (2001)、Greaker (2003)、Ohiri (2006)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商的生產力是同質。5

晚近有些文獻指出,不僅不同產業的廠商生產力不同,即使是同一產業 內的廠商,其生產力也互異。由於廠商之間的生產力差異,使得有些廠商 能夠銷售到國外市場,但有些廠商卻只能供應本地市場,且高生產力廠商 的利潤高於低生產力廠商,如Pavcnik (2002);Lileeva and Trefler (2010);

Bustos (2011)。考量以上的討論,引入廠商的異質性以重新探討生態傾銷的 問題是有其必要的。文獻上討論廠商異質性的方法可分為兩種,第一種為 邊際成本異質性,如 Melitz (2003);Helpman et al. (2004);Helpman et al.

(2008);另一種為固定成本異質性,如 Schmitt and Yu (2001);Jørgensen and Schröder (2006);Davies and Eckel (2010);Cole (2011);Jørgensen and Schröder (2008);Cole and Davies (2011)。異質廠商模型主要精神為因出口需負擔固 定成本與運輸成本,使得廠商採取出口行為所增加的額外固定成本會比銷 售當地的固定成本更高,只有高生產力的廠商才能在國外市場有利可圖,

而低生產力廠商就只能供應當地市場。文獻上考慮到廠商異質性與環保相 關問題,目前仍只有小部分文獻注意到此問題,如Kreickemeier and Richter (2013)。6

本文依循Cole and Davies (2011)異質廠商模型去探討生態傾銷的問題。

5 Pflüger (2001)所定義的傾銷為「政府間非合作下的最適環保稅率小於合作時的最適稅率」。

6 Kreickemeier and Richter (2013)使用 Melitz (2003)的架構去分析貿易自由化對邊際廠商生產力、消費者總需求量、

總污染量等相關變數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假設污染廠商處於獨佔性競爭的市場結構,而且廠商間生產力差異是來自 於固定成本,藉以探討開放貿易後最適環保政策與生態傾銷的問題。本研 究得到的結論為,在封閉經濟體系下,最適課稅政策是為一正數且邊際稅 率小於邊際損害;開放貿易之後,此一最適稅率會反而會大於邊際損害。

據此,開放貿易後並不會造成生態傾銷的結果。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引入 廠商異質性後,政府有誘因去提高環保稅率,透過廠商的自我選擇效果,

低生產力的廠商無利可圖後會離開市場,進而降低社會總污染量與提升社 會福利。本文的結果有別於過去文獻的結果。在傳統的完全競爭、寡佔的 市場結構內,且假設廠商是同質生產力的模型裡,不會出現廠商的自我選 擇管道,也因此政府最適環保稅率往往是低於邊際損害的,此一結果進而 將造成生態傾銷的問題。

本文的架構為2.1 節為前言,2.2 節為模型說明,2.3 節為最適環保稅率 的決定,當中包含封閉與開放下的情況,2.4 節結論與後續建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