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作研究內容與方法

「追憶」、「回返」的結果是被轉向於未來,而不是停留過去的狀態,在追 憶的過程中重新檢視、辯證與學習、創造。對於過去存在的既有物進行發掘、

認識、研究,當過去的經驗被昇華為一種藝術材料,且轉化為創作的能量時,

這種記憶圖式將成為個人獨特的創作語彙,其畫面是封閉性的一種自屬世界,

若未經驗過之人則對其內容則難以理解,因為他是一種個人符號或特定符號的 組成。所以藉由過去的記憶景觀作為創作的一種模態,並嘗試將下列四點在後 面的章節中作為思索的概念與其實踐,也為主要的內容探討:

一、記憶作為創作的方法:

19 高宣揚,《傅科的生存美學-西方思想的起點與終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頁 41。

12

13

14

三、過去記憶的空間作為實踐場所:

當人類開始對過去進行思考、研究及探索時,即是對過去的歷史進行思辨,

進而取得更大的啟示。人類的文明不斷的變化,在近代來看更是突飛猛進,人與 事物之間稍縱即逝的感慨,似乎尚未取得足夠理解即成消失。而片面的、無深度 的,虛擬的、魔幻的與超現實的是這個現實的體現。

曾在之物的「再思辨」與「再詮釋」是物質活化的具體實踐,那些被體悟 出的現象,產生出可見與不可見的風景,其中一種內在真實的景觀引領著我,慢 慢地轉譯對象物體在知識範圍外所賦予新的意義,重新用現時的自身知覺去感受 另一個記憶的層次。過去曾在的事物能遺留下來的就只有一些碎片,這些碎片成 了追溯過去的啟動器,並且碎片也成為一種創作上可能的元素。將碎片進行擴延 式的想像,並連結成一種整體關係,成為現實語境中獨特的視覺語言,重建一個 已經不存在於現實裡的世界,寓意其個人的思想觀念。從觀看一個碎片的紋理去 想像、構築出整個時代的涵度,帶著一種紀念碑式的感傷,進而可能體現出一個 未來的景觀。

無論我們在生活中的外在形象如何不同,都有一種很原初的相似性,因為 我們的視覺生活中暗藏著過去曾在的傳統之物,那些「時間的遺留物」觸動了 我們的「內在記憶體」,再次感知、體驗那種彼此之間神奇的交流運動。從各種 形式我們穿越歷史的帷幕,當我看到這些集體影像並列時,會有一種出奇的感 動。也在回憶、思考、反省、判讀、鑑賞的過程中,產生與現實中的意識覺醒,

在一種尼采式的「永恆輪迴」概念中尋求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成為一場「內在 生命旅程」的創作實踐。

四、童年意識於現時語意的書寫:

過去的「曾在」是時間在身體裏所書寫自身的記憶。童年是每一個人生命

15

必經的初始階段,不管是重塑或再現童年的時光都必定牽動著過去消隱的記憶,

也都不免引發現時的想像,而對過去的想像也因不同的機緣、語境,或各種複雜 的意識,對於童年的感知與描述也同樣充滿各種不確定性和多樣性。「兒童」是 成人社會化的「他者」,因為童年是最接近「原我」性格的思維場域,他與自己 成長後所被社會所建構的自我形成對比。童年所召喚的記憶、所啟動的想像,又 或是在童年回憶中所加入主動與被動的想像,這童年想像所根據的是存在與不存 在的記憶影像去形塑,在模糊與不確定的事件上重建出一個個追憶的紀念場所。

我們並不是用運用孩童的記憶圖式在書寫創作,而是透過自身親臨在場的 思維去轉向孩童心境的過程,以童年的情愫在創作,這體現的是一種以「童年意 識」作為創作的模態,它指向最原初的藝術創造之生命動力,它反應出不被科技 文明、社會理性思維的牽制,而是以一種童真的率性情懷來展現,它一直潛藏在 我們心靈深處等待被實踐,也在探尋自身內在的原初特質,找出自身存有的意義,

及展現多元複雜的社會景觀下自身的「奇異性」。

五、當代記憶形式的嬗變與省思

當今對於記憶的方式的儲存已經大量依靠身體之外的方式予以保存—「記 憶體」,這「記憶體」以虛擬的空間收集著大量的資訊,成為大腦記憶外最直接、

快速、方便有效的載體,且不斷可以被提取、大量複製,不受時空的侷限而被分 享與運用其素材,也不會像人腦產生遺忘、遲疑的狀況,除非記憶體遭到損毀,

否則它將不受其時間與地域的限制,而影響的現代人的思維方式。這種記憶儲存 的轉換,大部分的人對現代科技的記憶的儲存方式的依賴是有增無減,也影響了 自身意識思維增補、綿延、轉譯的天生本能,這也造成自身意識快速的遺忘的可 能。若長期來說,這是否寓意著人終將被外部世界所取代,這是一場現代思維載 體的革命,而人的存有價值也將受到時代嚴峻的考驗。

16

在記憶的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記憶的文章與相關的哲學理論作為文本的閱讀,

同時藉由相關創作者的創作論述做為參考的資料,同時藉由創作者本身的作品作 為理論與實踐的論證,同時藉由過往歷史中對於記憶的相關創作作為例證,其所 含的歷時性與共時性都將作為理論研究的訴求,這不僅是對當代創作者所需了解 與關注的,也是對於現實的一種醒悟,更是對於自身的歷史與文化的傳承作為思 考。同時古今的對照下避免陷入僵化的思維模式與風格,創作者應反映出各個時 代的藝術景觀,展現當代的藝術面貌,顯示出自身的獨特意識與創見觀點。另外 也藉由自身作品做為對照分析,從自身的角度去觀看,是從創作者本身的經驗去 歸納分析記憶的圖式裡所涵載的訊息,也是從學理之外的另一種創作研究,畢竟 理論與創作意識的檢視與印證之間,必須取得相輔相成的觀點,這是一種互為主 體的創作場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