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學理與創作者關係和其限制

記憶的學說其柏格森(法語:Henri Bergson ,1859-1941)在 1889 年其博士 論文〈意識的即刻材料〉中建立了他整個哲學生命的出發點,改變了空間的形式,

在綿延中創造深層純純的自我,達成主客統一和意識與物質的結合。同時在 1896 年《物質與記憶》中表達了精神與肉體的可分性與統一性外,主要說明:透過純 感知可以進入事物的中心,而透過純記憶可以進入精神生命,經由純感知與純記 憶可以使思想與物質結合,即靈肉的統一。20

「物質成為記憶附著之地」。對深情於民藝的收藏者而言,老東西所賦予的 是歲月獨特的光暈,而既存的文物與老傢俱可以是我們生活空間擁有另一個純淨 的可能,若從被現代速時裝潢所污染與失憶的家居比照下,屬於台灣老東西則更

20 莫詒謨,《柏格森的理智與直覺》,臺北:水牛出版社,2001,頁 Viii。

17

18

19

為一種創造「方法」,非僅有實用功能而已。梅丁衍在意的是物品它們如何在歷 史、現實與大眾之間找到一條足夠出聲的管道,梅丁衍說:「只要經由觀念而獲 得的感知,皆可以視為自身性格發展中的一種風格,所有促使與經驗有關的都將 可能成為藝術關聯,它們是語意深奧的,與永無止境繁衍的結果。」28可見老文 物不再單單只是被拿來使用的功能性而已,其背後所象徵的意義遠超於實用價值,

一個文物的出現除了當時的環境所屬外,更多的是「意有所指」或「隱藏真實」

的動機。

梅丁衍在創作時選用舊照片的動機並不單是在宣告照片的「真實」問題,

而是挖掘企圖遺忘真實背後不可見的集體記憶問題,作品(1-3)(1-4)是關於如 何詮釋真實這一個觀念,而不是舊照片情境的擺拍與復現,老照片的重新合成拼 組,以虛擬的畫面召喚出對過去歷史記憶的鄉愁,進以詰問身份認同的問題。取 自這年代並非久遠的老照片,然而照片的被遺棄,顯示了台灣社會普遍未重視歷 史記憶,另外也是顯示了世代之間價值觀的斷裂,致使後輩並不在意先人的生活

28 〈尋梅啟事〉,2015/08/17 瀏覽於

http://www.tfam.museum/Exhibition/crew.aspx?ty=a&id=91&ddlLang=zh-tw。

圖1-3:梅丁衍,〈烽火寫真〉,2016,相紙,70×48㎝。 圖1-4:梅丁衍,〈哀敦砥悌〉,2007,金屬亮麗相紙,90×135㎝。

20

因此又被稱為意識控制的記憶,佛洛伊德(Sigismund Schlomo Freud, 1856-1939)

則稱為「習慣記憶」。二為內隱記憶:過去經驗對個體當前所從事的任務產生的 http://www.pep.com.cn/xgjy/xlyj/xlshuku/xlsk1/jcxlx/201008/t20100818_663096.htm。

21

以無法對每個世代的、或無共同經驗的觀者能在當下所被感知,是其限制二。

在當時的時光中其出現的事物如何影響創作者的,在其生命旅程中扮演如 何角色,為何其在時光的流逝中沒有被遺忘,而持續發揮它的作用性。藉由物質 所呈現的語境而引導觀者反身出自身所成長的過往,記憶有「變異性」,記憶有 其不斷衍生的變化過程,對於過去的描述也會因時空背景不同而有所殊異,對其 認知的細節描述也會有所不同是為限制三。

另外,在本論文中對於中國傳統繪畫或畫論的引用與解讀,無法具體指證 其作者是用記憶的字眼來創作書寫,只能用說是含有記憶的性質或概念,因為記 憶二字是現代的用語,古代不用記憶字眼來論述,所以是其限制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