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記憶圖式建構了一個現時「想像域」

第二章 媒介的轉譯與自身記憶的存有

第五節 記憶圖式建構了一個現時「想像域」

45 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39/111。

46

攝手法,呈現片段地跳躍思考,也因為如此我們也經常使用一個一個片段或象徵 性的事物,如一張照片、一個玩具、一個紀念品等物件,將那些繁複的思緒、龐 雜的細節,隨著時間的洗滌簡化,使特殊而有意義的記憶放置於這些記憶體之內,

沒有時間與時空的限制而穿梭其間,隨機而任意地翻過往影像,自記憶體中抽取 出來回想或運用,而我們的記憶就如同一座圖書館隨時提供我們藝術創作的靈感。

就像我們的語言是由過去所認識的單字,將它有意識地組合排列,表達主體意識 層的觀點與思想。

我們必須把所有過去的影像看為有機且有生命的細胞,而非單一的圖式或 形象。回憶的過程不單單只是拿過去的回憶來重新消費,也不是推翻後重新創造 新的記憶,而是介於這兩者之間,所以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巴特萊特(Frederic C.

Bartlett, 1886-1969)認為記憶不只是一種再現,而是一種「構念」的狀態:

在記憶中,一個人是根據一種「圖式」來進行構念的,而在通常 所稱的意象中,它或多或少地已經構成若干不同「圖式」的事件和經 驗組合在一起……,正如已經反覆表明的那樣,縮略、精心製作和創 造乃是普通記憶的共通特點,而且這些都十分經常涉及到原先屬於不 同「圖式」的各種材料的混合。83

在提取無數個記憶圖式時,記憶是一種意象的重構或構念,是與我們現實生活 交互產生之下的複雜表述,因此我們也將藝術創造作為記憶重構的一種方式,

創作過程通常也是在處理自身的心理材料,心理材料在創作之後作為一種記憶

83〔英〕巴特萊特(Bartlett),黎煒 譯,《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臺北:

額爾古納出版,2007,頁 307-308。

47

的外顯。我們從過去的記憶中選擇適當的影像,再反射到現在之事物上,是精神 的集中與後退的運動過程。

英國的藝術家瑪雅海薇(Maya Hewitt)的作品(圖 2-4)談及自身對於記憶 的創作觀時說道:

嘗試再創我所見、我所感、所記憶,以動念畫下真實、私密的 事物,且要好到可以與更多人對話,因此扭曲、變形,自成一個疆 域、一個王國。我渴望從日常中看見部分的逃逸,扮演一個永恆的 精神漫遊者,讓神經官能症能逐漸而秘密的萌芽,使記憶變異,讓 層層疊疊的情緒為記憶染上色彩。讓畫中的主角找到可以稱之為家 的安身之處,我無法不讓現實與想像收攏在作品之中。我想創作行 為都是為了要淬鍊出生命的意義,在銘記個人經驗的同時,又為著 經驗中的普世性而懷抱希望—即使作品不過揭露了引人共振的脆

圖 2-4:瑪雅海薇 Memorial,〈記憶的〉,2015, 油彩畫布,152×182cm。

http://www.nunufineart.com/maya-hewitt-1-1-1-2/。

48

弱。畫作成為「說書人」作品極為個人的,一旦要在直覺與闡述之 間拔河,就勢必要帶著距離,進行自身內在的對話,作品超越解釋,

如一首動人心旋的音樂,無須文字說明。84

從生活汲取的影像去召喚更多人過去的記憶,啟動想像與覺知、醒悟,經過轉化 後讓記憶溢出另一種世界、「想像域」,一個現實與想像的連接的「藝術空間」,

這種創作過程則是來自於知覺、再認、回憶這三個層次。

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認為,世界是心物的,經驗世界與物理世 界不一樣。觀察者知覺現實的觀念稱作心理場(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覺的現 實稱作物理場(physical field)。但是人類的意識活動卻是兩者結合而成的「心物

84 路由藝術,〈藝術家訪談-「世界的另一端」及創作〉,收錄於《路由藝術報》,2015/8 月份。

圖 2-5:林洪錢,〈風城˙記憶〉,2012,絹本、金箔、岩繪具,80×70 ㎝。

49 http://www.21ccom.net/book/story.php?id=16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