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孟德爾頌的《讚美歌》

第二節 樂曲結構

3. 第四樂章:合唱

第四樂章僅五十六個小節,是一首簡單樸素的合唱曲。其兩行歌詞分別與第三樂 章的吟誦調和詠嘆調相關:第一行歌詞是從第三樂章的吟誦調變化而來,第二行歌詞 及其旋律則是第三樂章詠唱調的創作基礎。99 這樣的安排使得第三樂章的獨唱和第 四樂章的合唱,形成跨樂章的「應答」。關於這跨樂章應答的寫作手法,第四章第三 節裡會有更進一步的討論。

柯諾德認為,比起情緒高昂、結構宏偉且設計複雜的第二樂章,做為全曲第二個 合唱樂章的第四樂章,較「符合『場景』(Szene)的概念,是種近似於會眾的演唱

(gemeindenahes Singen);在此,輪唱的元素處於中心地位。」100

4. 第五樂章:二重唱和合唱

第五樂章在速度上放慢至行板,調性也從之前的 g 小調轉到了降 E 大調。在這裡,

女高音二重唱和合唱團合作唱誦兩行選自〈詩篇〉第 40 篇的歌詞:「我曾耐性等候耶 和華,他垂聽我的祈求。那倚靠耶和華的便為有福!」樂章分成四個段落,前三段結 構相似,惟呈現的方式一次比一次還複雜;最後一段由零碎的動機串成,做為結束樂 章的準備。

六個小節的前奏之後,女高音獨唱開啟第一段,以 a-a'-b 三個樂句呈現兩行歌詞;

緊接著,合唱團以四部和聲重申樂句 b,結束第一段。第二段(第 31-55 小節)改由 女高音二重唱一同演唱,最後同樣結束在合唱團的「那倚靠耶和華的便為有福!」到 了第三段(第 55-88 小節),主題旋律改由男聲合唱輕聲唱誦,女高音二重唱採自由

99 第三樂章的詠唱調是首演後進行修訂時才增加的。

100 Konold, Die Symphonien, 182.

對位的方式與之交織進行;前兩段裡各只有四個小節的合唱團呼應,這次擴大發展成 十三個小節的樂章高潮。最後一段(第 89 小節起)先由兩位獨唱和男聲合唱,以模 仿的方式輪流唱誦歌詞的第一行,與此同時,女聲合唱兩度預示第二行開頭的「便為 有福,」(„Wohl dem,“ 第 92-93 和第 96-97 小節);接著,兩位獨唱帶領合唱團,以 無伴奏的方式完整呈現第二行歌詞。最後,六個小節的器樂後奏,安祥地將樂章結束 在清唱劇部分的第一個終止線上,稍作停頓後,進入氣氛截然不同的第六樂章。

5. 第六樂章:詠唱調和場景

第六樂章是男高音獨唱的「詠唱調」和「場景」101。「詠唱調」從「死亡的繩索 纏繞我們」的哀訴開始,後以「我就要光照你」的宣告給予希望;隨後的「場景」在 一次又一次「守望的啊,夜裡如何」的問答中,深切企求著光明的到來,最終由女高 音獨唱「黑夜已深」的答覆導入第七樂章壯麗的大合唱。

在清唱劇部分的九個樂章當中,處在正中間的第六樂章,在許多方面的處理和表 現,都是最豐富多變的樂章,重要性不容忽視。在第四章第二節裡,針對這個樂章將 有詳細分析與討論,藉以對照其和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之間諸多相似的思考。

6. 第七樂章:合唱

第七樂章是第六樂章的回答,在「莊嚴且更快的快板」(allegro maestoso e molto vivace)的標示之下,合唱團以豐富多變的織體,歌詠光明。陶恩在其討論第六樂章 和第七樂章的專文中,特別指出這個盛大合唱樂章「毫無疑問地是這清唱劇的高潮。

孟德爾頌全心相信著促使他創作《讚美歌》的慶典的主題,也就是『光明必戰勝黑暗』, 他為這場合創作的音樂是熾熱的,尤其是這段合唱。」102 柯諾德將這個規模宏偉、

101 詠唱調和場景(Arie und Szene)的稱呼參考自 Konold, Die Symphonien, 111.

102 Town, “Mendelssohn’s ‘Lobgesang’,” 22.

篇幅巨大的樂章區分成四個段落,103 陶恩則更細地分為八段【表 2-2-8】。104

【表 2-2-8】《讚美歌》第七樂章段落結構

分段(柯諾德) 分段(陶恩) 小節 歌詞

Einleitung und kontrapunktische

Verdichtung 導奏和對位凝縮

expository 呈示的

1-33 Die Nacht ist vergangen, der Tag aber herbeigekommen.

黑夜已深,

白晝將近。

episodic or transitional 插入的或過渡的

33-66 So laßt uns ablegen die Werke der Finsternis, und anlegen die Waffen des Lichts,

我們就當脫去暗昧的行為,

帶上光明的兵器,

großangelegte Doppelfuge 大規模的雙重賦格

massive and muscular fugal section 巨大而強壯的賦格段

66-124 und ergreifen die Waffen des Lichts, 取用光明的兵器,

episodic section which functions as a retransition

具再過渡功能的插入段

pedal point and stretto 持續音和密接

164-182 取用光明的兵器!

Epilog 結束語

radiant climactic section 燦爛的高潮段

182-197 黑夜已深,

resolution and subsidence 解決和平息

197-215 die Nacht ist vergangen, der Tag ist gekommen.

黑夜已深,

103 Konold, Die Symphonien, 187.

104 Town, “Mendelssohn’s ‘Lobgesang’,” 22.

33-49 小節)。後半段,在全樂團的豐厚伴奏之下,合唱一再堅定地宣示要「帶上光明 的兵器」,同時導向一個輝煌的終止(第 49-66 小節)。

柯諾德以「大規模的雙重賦格」稱呼下一個段落。這個段落大約佔據整個樂章的 三分之一,規模的確相當大;然而,這段賦格只有單一個主題,稱為「雙重賦格」是 有問題的。105 這「巨大而強壯」的賦格,處理的歌詞是「取用光明的兵器」,主題經 過呈示和若干發展後,織度逐漸從對位變為和聲式(第 98 小節起),同時調性也轉向 升 c 小調。緊接著是陶恩所謂的「具再過渡功能的插入段」。這短小的段落再度使用 賦格式的進入,重申第三和第四行歌詞,並且運用調性的轉換(轉回 D 大調)以及 力度和配器的逐漸加強,將氣氛從谷底拉升,帶回熱烈的「再現」。

開頭主題的再現,帶來「力度和結構上的高潮」,除了第二行以外,所有歌詞逐 一進行簡短的重述;其中,第五行歌詞亦再度以賦格的樣貌呈現(第 164 小節起)。

最後的「結束語」段落裡,先有合唱團和樂團全體連續兩次「黑夜已深」的有力 宣告,構成所謂「燦爛的高潮段」;其後,男聲和女聲輪流唱出「黑夜已深」和「白 晝已至」,然後共同以「黑夜已深」結束樂章。

7. 第八樂章:聖詠

在宏偉的第七樂章之後,孟德爾頌運用虔敬內斂的聖詠(第八樂章)撫平高漲的 情緒,以便重新出發,為前進終曲合唱(第十樂章)的最後高潮做準備。第八樂章因 為不同於其他樂章的歌詞取材以及獨特的音樂織體,在作品當中具有相當特殊的地 位。稍後在論文第四章第三節「無伴奏聖詠」的段落裡,對這個樂章會有詳細的分析 與探討。

105 柯諾德在提到此樂章的分段時,用了這個字詞,但在後面對這個段落進行詳盡的分析時,卻只當 作一般的賦格來討論,完全沒有提到它如何地「雙重」。由此看來,這「雙重賦格」應為筆誤。或許 因為第二樂章和第十樂章都有「雙重賦格」的段落,柯諾德一時粗心,將氣氛相似的第二、第七和第 十樂章搞混了,才會用上這個詞。

8. 第九樂章:二重唱

緊接在聖詠之後的第九樂章,是女高音和男高音的二重唱。和清唱劇的前半段(第 二至五樂章)相同,〈詩篇〉再度成為歌詞的主要出處;此外,這個樂章的調性亦回 到了樂曲的主調降 B 大調。樂章大致上可分為 A-B-B'-A'-B''五個段落。

A 段先由男高音以悠揚的旋律唱出對神的讚頌:「為此我唱我的詩歌永遠讚美 你,誠實的神啊……。」接著女高音以近似吟誦調的方式 106 開啟憂苦的 B 段:「我 行過黑夜和深深幽暗,敵人到處設下網羅。」B 段後半,兩位獨唱者首度合作,一同 宣告神的拯救:「我便求告耶和華的名,他按他的慈愛救拔我。」此時調性轉到了屬 調 F 大調。B'段前半的訴苦改由男高音擔綱,後半的二重唱較前一次更為激昂,最後 以半終止停在降 B 大調屬七和絃。

A'段的歌詠先由女高音開始,稍後男高音加入形成二重唱;第五個段落是 B 段的 大幅縮減與變化,在黑夜中一次次地「求告耶和華的名」。最後,樂團奏起樂章開頭 的動機音型(第 89 小節起),二重唱則唱出縮減自第一句歌詞的「永遠,誠實的神 啊!」,首尾呼應地結束樂章。

9. 第十樂章:終曲合唱

根據歌詞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宏偉的終曲合唱可分成四個段落【表 2-2-9】。107

【表 2-2-9】《讚美歌》第十樂章段落結構

速度標示 小節 歌詞 表現手法

不太快的 快板

1-55 Ihr Völker, / Ihr Könige, bringet her dem Herrn, bringet her dem Herrn Ehre und Macht!

Der Himmel / Die Erde bringe her dem Herrn, bringe her dem Herrn Ehre und Macht!

民中的萬族啊,/列邦的諸王啊,你們要將榮耀能力 歸給耶和華,都歸給耶和華!

願諸天/願大地將榮耀能力 歸給耶和華,都歸給耶和華!

賦格

106 Konold, Die Symphonien, 191.

107 Konold, Die Symphonien, 192.

更活潑的 55-86 Alles danke dem Herrn!

Danket dem Herrn und rühmt seinen Namen und preiset seine Herrlichkeit!

你們都要稱謝耶和華!

要稱謝耶和華,要以他的名誇耀,

要讚頌他的大德!

塊狀和聲

87-121 要稱謝耶和華,要讚頌他的大德, 賦格

121-186 要讚頌他的大德, 要稱謝耶和華,要讚頌他的大德, 雙重賦格

莊嚴的 187-196 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和聲式

(Motto)

第一段採賦格的方式寫作,合唱的四個聲部從低音到高音順序進入,各自對著不 同的對象進行呼籲:「民中的萬族啊(男低音),你們要將榮耀能力歸給耶和華,都歸 給耶和華;列邦的諸王啊(男高音),你們要將……;願諸天(女中音)將……;願 大地(女高音)將……。」第二個段落速度轉快,合唱改以塊狀和聲齊聲歌頌:「你 們都要稱謝耶和華!……。」

接著,篇幅最大的第三段(第 87-186 小節,佔整個樂章的一半),再度利用賦格 來呈現「要稱謝耶和華,要讚頌他的大德!」段落包含有兩段賦格,其中的第二段呼 應開啟清唱劇的第二樂章,再度運用了雙重賦格的手法。不過,這裡的雙重賦格並不 像第二樂章那樣結合兩個完全不同的主題,而是運用類似的主題音型,呈現密切相關 的歌詞,此起彼落地「讚頌耶和華的大德」。雙重賦格將氣氛推至高潮後,開啟全曲 的 Motto 主題莊嚴地重現,這一回不再只有器樂,人聲的加入賦予了主題生命:「凡 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第三章 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

第一節 創作背景

1880 年夏季,未滿廿歲的馬勒接下巴德哈爾(Bad Hall)輕歌劇院的指揮棒,在 這個以礦泉療養浴場聞名的小鎮,開始他職業指揮家的生涯。上任之前,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 1824-1896)108 捎來一張明信片,以相當幽默的方式鼓勵這初出茅

(Anton Bruckner, 1824-1896)108 捎來一張明信片,以相當幽默的方式鼓勵這初出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