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從黑夜到光明」的進程

第二節 呼求光明: 《讚美歌》第六樂章和第二號第四樂章〈原光〉…

2. 場景

吟誦調 2 101-105 13 Hüter, ist die Nacht bald hin?

http://biblehub.com/text/romans/13-12.htm (accessed July 1, 2013). 「和合本」將其翻成「黑夜已深」、天 主教「思高本」則譯為「黑夜深了」,都是相當直接的翻譯;相對地,路德的翻譯是「Die nacht ist 兩半、中間硬生生插進第 9 行歌詞(參見:Town, “Mendelssohn’s ‘Lobgesang’,” 20-22)。由於這樣的 分析實在相當不合邏輯,本文因此依照經文的分句重新分行,並依新的分行方式進行分析。

這個刺耳的木管吶喊亦由 f 小調的屬七和絃組成,286 男高音唱誦的吟誦調旋律也一 直圍繞著 c'音(f 小調屬音)進行,讓前奏和整個吟誦調段落都保持在 f 小調的屬功 能和絃上,得不到解決,呼應那「渴望拯救的靈魂恐懼不安的呼喊」287。接著的詠唱 調風,男高音唱出守望者的回答,和聲才第一次解決到 f 小調主和絃。然而,守望者 的回答沒有帶來安慰,隨著「你們若要問,可以回頭再來」的歌詞,調性漸漸移往降 b 小調,最後的「可以再問」再度停留在屬七和絃,沒有解決直接進入第二次吟誦調。

第二次吟誦調,木管吶喊和男高音的呼喊再度兩次交錯呈現,但全部向上移動一 個全音,建立在 g 小調的屬功能和絃上。隨後,第二次詠唱調風以 g 小調開始,但隨 即因為 B 音的還原(第 107 小節起),讓人產生調性在 g 小調和 G 大調之間游移的 錯覺;實際上,整個段落可視為是保持在 c 小調的屬功能和絃上,持續強化「期待拯 救而不可得」的印象。第三次吟誦調同樣由木管吶喊和男高音呼喊交錯進行,且再度 向上移動全音,建立在 a 小調屬功能和絃上;隨著「夜裡如何?」的詢問一遍又一遍,

和聲也持續停留在屬功能和絃上,直到女高音以「光芒四射的 D 大調」288 唱出「黑 夜已深!」,和聲才終於在第七樂章獲得解決。

整個「場景」因調性和聲的安排而張力十足,一方面對拯救和光明的渴望因屬功 能和絃的連續使用而不斷強化,另一方面,從 f 小調、g 小調、a 小調到 D 大調,不 斷攀升的調性將情緒拉升至高潮,也將我們從幽暗的深淵帶向光明與希望。

回頭觀察場景的配器方式。正當詠唱調最後的光照預言帶來希望時,場景猛烈的

286 此處的分析係將降 D 音視為和聲外音,故而木管吶喊這整個小節可視為根音延遲出現的 f 小調屬 七和絃第一轉位。柯諾德亦針對這個木管吶喊進行了和聲分析(參見 Konold, Die Symphonien, 185),

他認為這個小節是「沒有根音的 D 大調屬九和絃(三音上位),解決到 C 大三和絃第一轉位。」(dem Septnonakkord von D-Dur ohne Grundton in Terzlage, der sich zum C-Dur-Sextakkord auflöst.)這樣的分析 方式不僅令人匪夷所思(完全無功能性),且有明顯的不妥與謬誤之處,例如:為了湊成 D 大調屬九 和絃,降 D 被迫要當成升 C 來看待,道理何在?另外,第二個和絃包含七音(降 B),應為屬七和絃,

非大三和絃!

287 Riemann, “Lobgesang,” 16.

288 Seaton, foreword to Lobgesang, VI.

前奏提醒我們黑夜尚未過去:小提琴、中提琴深沉的快速震音(tremolo)和法國號、

雙簧管的長低音構成背景,接著低音提琴、低音管和單簧管奏出陰沉的動機音型 289

【譜例 4-2-2】。

【譜例 4-2-2】《讚美歌》第六樂章,第 77-81 小節

小提琴和中提琴的震音稍後也成為詠唱調風的基底,為守望者的回答伴奏,低音 管則奏出前奏那陰沉的動機音型,作為對位。第二次詠唱調風不但調性向上升高一個 全音,小提琴和中提琴的震音也從八分音符的重複變成八分音符三連音,加強了不安 的感覺。緊接著,第三次吟誦調不再由木管獨自吶喊,而是加上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 的快速震音(和前奏的震音相同),其他絃樂稍後也一齊加入(第 120 小節),將騷動 不安的情緒帶到最高點。

289 Riemann, “Lobgesang,” 16.

相對於前奏和詠唱調風陰鬱低沉的音響,吟誦調裡不斷出現的木管吶喊顯得尖銳

je lieber möcht’ ich im Himmel sein!

我多寧願身在天堂!

Ach nein! Ich ließ mich nicht abweisen:

啊不!我絕不離開:

61-68 10 wird leuchten mir bis in das ewig selig Leben!

要光照我,直到那極樂永生!

降 D

290 柯諾德認為這些木管吶喊是「幸災樂禍的回聲」(höhnisch Echo),參見:Konold, Die Symphonien, 185.

女中音以「噢,小紅玫瑰!」開啟樂章,跟著出現一段純器樂的聖詠,此為前奏。

A 段呈現第 2-4 行歌詞,帶有「光明」意涵的第 4 行在重複之後,得以和象徵「黑暗」

的第 2、3 行相抗衡。291 B 段包含三個可明顯區別的段落,分別呈現第 5、6、7 三行 歌詞;其中被重複的第 7 行,一方面作為第 5-6 行情節描述的回應,另一方面必然導 向之後的第 8-10 行:因為,造成如此堅決宣示的原因,需要被說明。292 A'段前半的 旋律音型和 A 段前半類似,但音值減半,氣氛也更加緊迫;後半段氣氛轉緩,旋律 和 A 段後半密切相關,以「直到那極樂永生」呼應第 4 行的「多寧願身在天堂」,幸 福安詳地結束樂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