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之關係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四節 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之關係

本節旨在探討學生在創意認知歷程(記憶取回、聯結綜合、轉化 類比、簡化、探索)與科技創作(創新性、精緻性、機能、製造)之 間是否有顯著相關。因此,以學生的創意認知歷程變項為自變項( X 變項),學生的科技創作為依變項(Y 變項),進行典型相關分析。

國中生在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兩個量表得分上共抽出四組典 型因素,但是並沒有任何一組達到顯著水準,如下表 4-30。因此,

國中生的創意認知歷程表現與科技創作間並無顯著典型相關,代表兩 個構面之間並沒有直接的理論關連。

研究發現,學生在創意認知歷程的表現與科技創作之間並無典型 相關,顯示學生在想法的產生與實作之間並無相關。

表 4-30 國中生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典型分析表 Root No. 特徵值 解釋變異百

分比

累積解釋

變異 典型相關係數 典型相關係數

平方 1 0.064 59.694 59 .694 0.245 0.060 2 0.025 23.337 83 .030 0.156 0.024 3 0.017 15.856 98 .886 0.129 0.017 4 0.001 1.114 100.000 0.034 0.001

表 4-31 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表現之相關

表 4-32 不同性別的國中七年級學生在擴散性思考能力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造是對立的概念。或許原創作者的創作是創新的,但是由於大家的抄 襲,導致其作品一點也不具獨創性,相對其創作得分也會被拉低。

因此,在容易互相抄襲以及實作能力不足,導致創意認知歷程與 科技創作間並無相關。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學生創意認知歷程不同的表現與科技創作的相 關,並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提供教育機關研擬政策、國民中學課 程、教師輔導學生及進一步研究之參考。本章將就研究結果詳加討論,

並依據主要研究發現整理歸納成結論,之後再依據結論提出本研究之 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與討論提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 性別在科技創作上有不同的表現

由於男生、女生在社會上所受到的期待本身就不同,而且曾敬梅

(2001 )的研究指出 女生比較 具有天 真浪漫、 無拘無 束的特 質,而 男生具有冒險嚐新,多元體驗的特質。因此男生在具有較高冒險、挑 戰的傾向下,創作會偏向多工,而且也會願意作不同的嘗試,例如將 不同 屬性的事 物作聯 結綜合。 而女生 在精密 力的部份 也比男 生好很 多,表示女生比較願意花時間使作品更為完美,因此女生的創作在創 新性、精密性以及製造的部份會比男生來的好。

二、 具擴散性思考能力的學生在創意認知歷程的表現較好

擴散性思考能力的表現與創意認知歷程及科技創作有顯著差異。

其中聯結綜合是將事物以新的方式連結來產生新的結構,可能是意外 中的發現、熟悉的事物或者調解的結果。思路的流暢有助於相關或者

各式各樣反應的產生,在這些反應中有時會激盪出新的想法,而這些 想法正是透過創意認知歷程而產生。所以擴散性思考能力較好的學生 在創意認知歷程的表現也會較好。

三、 具有挑戰性、冒險性傾向的學生在創意認知歷程以及科技創作 的表現比較好

不同科技創意傾向對於創意認知歷程有顯著差異。尤其是具有挑 戰性以及冒險性傾向的學生,這些學生比較勇於接受失敗,並且能探 究複雜的問題情境,因此這些學生也能夠在有限制的條件下提出創意 的構想。除此之外,這些學生在製作的過程中亦會不斷的對作品進行 檢測、修改,而這些檢測、修改的過程正是創意認知歷程中的探索階 段。

四、 學生具有創意發想能力,但是創作能力不足

學生在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之間並沒有相關表現。可能原因 在於國中生對於材料處理以及加工工具的運用並不夠成熟,所以在想 法無限、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無法依照自己的想法將創作完整呈現,

在製作的過程中也容易因能力不足而向下修正。除此之外,在動手做 遇到困難時亦容易向同學求救,而求救的結果往往導致抄襲、模仿的 結果。除了創作能力不足之外,創意認知歷程或許由歷程記錄檔案中 來評量,會比較適當。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結論,研究者提出若干意見,以供相關單位人員在 教育及學術研究上做為參考。共分成在教育上的建議,以及對於未來 研究的建議兩部分。

一、 對教育上的建議

(一)正視性別對創造力的影響

研究發現男生在機能、聯結綜合組合等能力比較優秀,而女 生則在精密力表現較為優秀。這樣的結果與傳統的性別印像相符 合。在求學過程中,家庭及學校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 教師應該要了解不同性別的特性、傾向,並鼓勵、提供學生不同 的發展方向與機會,不可以因為性別而有所不同。

(二)正視擴散思考能力的重要

由於本研究在於調查研究學生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間的 相關,要了解學生本身在這些方面的能力為何,因此並沒有給予 學生在創作上的引導。導致學生在有限時間內無法將想法實現,

因而抄襲、模仿他人的作品。若是在教學前能給予學生足夠的引 導,啟 發學生擴 散性思 考的能力, 將有 助於學生 創意想 法的產 生。除此之外,不同擴散性思考能力在創意認知歷程以及部份科 技創作能力上有顯著差異,因此,透過適當的教學引導、擴散性 思考能力的訓練,能避免學生相互抄襲,並且提升創造思考的能 力。

(三)啟發學生的科技創意傾向

本 研究發 現 科技 創 意傾 向對 創 意認 知歷程有 相當程 度的 影 響,而這些傾向存在於學生身上,儘管某種程度來說這些特質為 先天的,然而這些特質也是可以經過後天培養產生。所以教師應 該要以多元的教學、提供多元的發展方向,來啟發、培養學生的 科技創意傾向。

(四)生活科技的教學要著重科技創作的能力

想 法 的 產 出 需 要 配 合 實 作 能 力 才 能 有 所 呈 現 , Amabile

(1983 )的創意 成份理論 也提到 領域相 關技能的 重要性 。特定 領域的創造力表現須有該領域的知識做為基礎,進一步才可能有 特定領域之創造力表現,所以科學的研究需要理論知識為基礎,

而科技創作也需要實作能力為基礎。因此,希望學生能有具創造 性的產 品產出, 也需要 教師加強 學 生的 基本機具 操作能 力。如 此,才能期望學生能有出色的創作,不要讓學生因為製作上的困 難而退縮。

二、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變項

本研究的測量工具使用「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科技 創意傾向」做為學生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上的評估。在未來 研究尚可使用其他評量方式與本研究使用的變項比較,以對學生

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有更全面的了解。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就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未來研究可將取樣範圍延 伸到高中階段的學生,探討不同求學階段的學生其創意認知歷程 與科技創作的相關及影響。

(三)研究方法

可以進一步以質的研究探究個體創意想法的產生到創意產品 的產出的過程。本研究僅探究學生創意認知歷程的表現以及科技 創作的表現之關係,並未了解個體的想法與產出的實際過程。未 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採用質的研究方法,補充統計上量的不足,但 如使用觀察、訪談、個案研究…等方式,針對個別學生進行研究,

瞭解創造性想法的產出過程如何影響個體的創作產出。

參考文獻

http://www.creativity.edu.t w/modules/wf section/download.php?f ileid=436

李 乙 明 , 李 淑 貞 ( 譯 ) ( 2005 ) 。 Robert J.Sternberg , & Todd I.

Lubart 著 。 創 造 力 概 念 面 面 觀 極 其 典 範創 造 力 概 念 面 面 觀 極 其 典 範創 造 力 概 念 面 面 觀 極 其 典 範創 造 力 概 念 面 面 觀 極 其 典 範 。 載 於 Robert

J.Sternberg (主編),創造力 Ⅰ. 理論(頁 2 - 19)。台北:

杜明城(譯)(1999)。Csiksentmihalyi, M.(1996)著。創造力創造力創造力創造力。

台北:時報文化。

侯旭峰(2002 )。傑 出科技創 作學童 點子發想 之研究傑 出科技創 作學童 點子發想 之研究傑 出科技創 作學童 點子發想 之研究 。國立 台灣師傑 出科技創 作學童 點子發想 之研究

陳仙舟、黃俊宏(無日期)。科技創造力教育之初探科技創造力教育之初探科技創造力教育之初探科技創造力教育之初探。2007 年 12

蔡擇 文 (2002 ) 。 國 小 五 年級 自 然科 融 入國 小 五 年級 自 然科 融 入國 小 五 年級 自 然科 融 入 STS 教 學 對 學生 學習 態國 小 五 年級 自 然科 融 入 教 學 對 學生 學習 態教 學 對 學生 學習 態教 學 對 學生 學習 態 度

度 度

度 、、、 批 判思考與 科技 創 造力之影 響、批 判思考與 科技 創 造力之影 響批 判思考與 科技 創 造力之影 響批 判思考與 科技 創 造力之影 響 。國 立中山大 學教育 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欣怡(2006 )。正 負向情緒 與基模 對創造認 知歷程之影響正 負向情緒 與基模 對創造認 知歷程之影響正 負向情緒 與基模 對創造認 知歷程之影響 。國立正 負向情緒 與基模 對創造認 知歷程之影響 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新竹。

鄭芳怡(2004 )。國 小中國 小中國 小中 、國 小中、、、 高 年級學 童解釋形 態高 年級學 童解釋形 態高 年級學 童解釋形 態高 年級學 童解釋形 態 、、、、領 域知識 及創意領 域知識 及創意領 域知識 及創意領 域知識 及創意 生活經 驗與科技 創造 力 之關係

生活經 驗與科技 創造 力 之關係 生活經 驗與科技 創造 力 之關係

生活經 驗與科技 創造 力 之關係 。 國立中 山大學教 育研究 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昭明(1997)。創 造性思考 的原理 原則創 造性思考 的原理 原則創 造性思考 的原理 原則。張 昭鼎紀 念研討會,科創 造性思考 的原理 原則

鄭昭明(1997)。創 造性思考 的原理 原則創 造性思考 的原理 原則創 造性思考 的原理 原則。張 昭鼎紀 念研討會,科創 造性思考 的原理 原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