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序論 序論 序論 序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創 造 力 為 成 為 未 來 公 民 不 可 或 缺 的 能 力 之 一 。 管 理 學 大 師 彼 得‧ 杜拉克曾 提出下 一個社會 將會成 為知識 社會,而 在知識 經濟時 代, 無形的智 慧資產 (知識) 價值, 將遠高 於有形的 資產, ( 周文 祥、慕心譯, 1998 ) 因此創造 力、問 題解決等 能力的 重要性 將逐漸 提升。由此可知,創造力對於個人以及社會的影響之大。就個人層面 而言,創造力能解決我們生活上或工作上的問題;就社會層面而言,

創造力能帶動新的發明、發現,由其對經濟的影響力更大(李乙明,

李淑貞譯, 2005 )。 因此,我 們將可 以預測,創造力 教育為 全球未 來教育工作者的重點目標之一。

Amabile(1983)認為有正常認知能力的人,都能在某一領域內 發揮創意,而且創造力是可以經由訓練來培養的。然而,創造力並非 自 然 而 然 發 生 的 , 是 由 人 類 的 思 想 當 中 誕 生 。 因 此 , Smith 、 Gerkens、Shah 與 Vargas-Hemandez(2003)認為只有透過創造的認 知歷程才能夠了解創造力,並且能夠進一步幫助我們訓練創造思考能 力。除此之外,一個人的原始創意由何而來、歸納與創造等步驟如何 發生於創意歷程中、先備知識在創意思考中扮演的角色等,要了解這 些 必 須 考 慮 認 知 歷 程 的 運 作 ( Smith, 2008 ) 。 同 時 , Lubart

(2001 )指出,創造歷 程的理 論需要 更詳細的 描述其 如何產 生創造 性產品。倘若不了解個體如何產生創意,那麼探究個體的動機、創意 傾向等,將有其難度。因此,了解個體如何發展創造的認知歷程是相 當重要的(邱發忠,2005)。

因 此,統 合這些 認知歷程,透過 這些歷程 來了解 學生發 展創造 性產品的認知過程,以了解這些認知歷程與創造性產品間的相關是必 要的。只要掌握創造的認知歷程,經由適當的教學作為引導,要激發 出學生的創意並不是一件難題。所以,教師身為知識的教育者,站在 教育的第一線首當其衝,因此配合時代的脈動應改善教學、培養學生 的創造力,使今日的學生能在未來出社會後順利發展。

創 造性的 活動可 說是一些想法或 解決問 題方法的 產生與 探究,

而這些想法卻是產生創造性產品的源頭。這些想法、創意思考可以說 是各種認知過程的運用或組合,Finke、Ward 及 Smith 於 1992 年提 出的「生產探索模式」(Geneplore model)認為這些認知過程可以 包 含 : 記 憶 中 取 回 ( Perkins, 1981; Smith, 1995; Ward, 1994, 1995 ) 、 連 結 ( Mednick, 1962 ) 、 綜 合 ( Thompson & Klatzky, 1978 ) 、 轉 化 類 比 ( Shepard & Feng, 1972 ) 、 類 比 ( Gentner, 1989; Holyoak & Thagard, 1995; Novick, 1998 ) 、 簡 化 ( Finke, Ward & Smith, 1992)、探索(Fin ke et al.)等過程(李乙明,李淑 貞譯,2005)。

另 一方面 隨著科 技日益發達,生 活中的 食、衣、 住、行 、育、

樂無不與科技息息相關,政府也為了促進科技產業發展,而制定許多 政策,例如兩 兆雙星 計畫等。行政院 國科會 (1998) 特別指 出,有 關「科技素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研究、技術創造力培育研究、創造力 特性、培養創造力之教學及學習環境之研究」等方向,應列為未來推 動研究重點。民國八十六年七月,行政院國家科會委員會規劃「科技 白皮書」,做為我國二十一世紀邁向科技化國家的藍圖,並期許能在 2010 年成為亞太研究重鎮以及高科技製造中心。

但是黃光國(2001;引自 張珮甄,2003) 比較了各國所 投入的 研究資金比例、研究成果以及各級產業等層面,發現國內對於科技研 究所投注的心力雖不亞於其他先進國家,而其所得的成效卻顯著地低 於其他先進國家。或許是因為國內在科技創造方面能有不足之處。

既 然科技 創造力 在未來產業發展 中將扮 演重要的 角色 , 亦即今 後應朝向開發與培養創作方面的教育,採用啟發性發問技巧,引發好 奇心,誘導擴散性思考;營造創造環境,發展創造思考能力的策略,

便於創造思考教學;教材教法應富變化、推陳出新,激發與擴散創造 力。因此,創造力的重要性就更不言可喻了。

Hung ( 1997 ) 認 為 創 造 力 可 分 為 兩 類 , 一 類 是 藝 術 性 的 創 造 力,這些領域的創造力受條件的限制較少,純粹是藝術本質的表現;

而另一類為實用性的創造力,這類的創造力表現有較多的限制,具有 目的取向。這些科技或科學上的創意發明、發現,其目的可以為改善 生活方式、追求真理或者是原理應用。科學提供理論基礎,讓人類可 以發 明更多的 科技產 品;新科 技的發 明,認 人類解以 拓展提 探索能 力,並發明或 發現更 多正確的科學( 張玉山 ,2000) 。而這 些科技 的發 明或發現,則可是為科 技創造 力的展現,如 Peterson( 2002 ) 所說,科技與創造力關係密切,因為日常生活中的產品被發明時,都 是非常具有創造力的產品。

基 於上述 動機, 本研究希望能探 討國中生 在創意 認知歷 程與科 技創作間的關係,以深入了解兩者間是否會相互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