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生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之研究"

Copied!
1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國中生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之研究. 研究生 指導教授. : :. 許雅婷 張玉山.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2)

(3) 謝誌 念了兩年的研究所,最重要的產出就是這一本論文。或許它沒有 很高深的學問,但是也是我努力而來的心血結晶。 羔羊尚知跪乳,烏鴉尚知反哺,能夠完成這本書,首先當然是要 感謝我爸媽,尤其是我媽媽。如果沒有她,我的大學志願不會將工業 科技教育學系填進去;如果沒有她,我的研究所也不會是工業科技教 育學系。古有名訓:「牽一髮而動全身。」,可見在大學志願中多填 了一所學系,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麼的大。因此,為了歌頌我母親的 偉大,我將她放在我第一個要感謝的人。 除了家人之外,最重要的當然還是看這本論文看到眼睛都快瞎掉 的偉大老闆,張玉山老師。有老師適當的給予主題命名提示與悉心的 論文指導,並且逐字修改,這本論文才能順利完成。沒有老師,哪來 這一本論文、哪來這一篇謝誌;沒有老師,這堆文字就沒有意義啦! 更何況,研究所這兩年也是靠老師養大的,當然也要好好感謝老師一 番。除了張老師之外,游光昭老師也是一定要感謝的偉大老師之一。 如果不是跟著游老師做計畫,就不會有這篇論文。雖然這兩年的計畫 過程中我真的很混,但是我也努力的混出一本論文來了!另外,也很 感謝口試委員游光昭老師、李大偉老師以及魏炎順老師,在口試過程 中所給予的寶貴意見,讓這本論文內容更為完善。 接下來,就是要感謝這兩年來出現在我身邊的夥伴了!首先登場 的是我的姊妹淘, AJTV 天團,高挑獅子美女米香、怪小孩張不點以 即將享譽國際的名設計師羅蟑螂,感謝你們陪我吐口水、忍受我的情 緒化,我們是永遠不會解散的天團。另外我們孤單的科教組同學,性 感火辣的 Selina、最會用嘴巴泡妞的仁佑、國中生剋星冷面笑匠高賽 -i-.

(4) 以及出口成章學富滿車的流浪漢阿叔,我們這超級小型同學會要辦下 去阿!研究所學長姐,超級偶像巨星金城伍、音速小子高老大、背叛 生活科技的宜娉,還沒畢業的要加油阿!另外還有,被遺漏的室有金 玨以及她的體貼男友阿準、總是在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的小胖、閒來 沒事用公司電話打給我又不請我吃飯的大雪、一天到晚吵著要找我的 家齊以及容齊、台北的第二個家小叔和小嬸、喜歡看書的修齊、熱心 助人的大姊、超親切可人的小 Q、超可愛辣媽小如、新出爐的桃園老 師、讓我完成實驗的熱心元泰以及他漂亮但我忘記名字女友小杜、某 天跑來台北找金玨議外跟他吃飯的士軒、一天到晚想去巴黎的 007、 蘿蔔彰的女友超正的英文老師高、新任校長密書韶姿……繁多不及備 載,沒有備我提名的人不代表我不重視你們,而是我把你們放在我心 上。 最後,要感謝陪我走了好久的泡泡。雖然你沒什麼耐心聽我抱怨 研究所、論文的事情,但是你還是用 7-11 的 30 點去 Starbucks 買了 你以為只有 70 元但是實際上是 140 的星冰樂給我。有你的支持與陪 伴,讓我可以一路走過來。明天就要輪到你上場了,就像你說得,我 們要參加彼此的畢業典禮。套句當紅音樂老師小胖老師的話,加油, 好嗎! 這本論文的完成,真的不只我一個人的力量,還有許許多多的人 在背後支持我、給我幫助。所以最後真的要好好的說一聲,謝謝你!. 許雅 僅誌 民國 97 年 7 月 - ii -.

(5) 中文摘要 本研究 旨在探討 國中生 創意認知 歷 程與 科技創作 表現之 間的關 係,並且以擴散性思考能力、科技創意傾向為背景變項。本研究以台 北縣市國中一年級學生 172 人為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包含:「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科技創意傾向量 表」以及自編之「創意認知歷程量表」、「科技創作測驗」。所得到 的資料分別採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加 以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性別在創意認知歷程的聯結綜合以及科技創作的精緻性、挑戰性 表現有顯著差異。男生在聯結綜合、機能表現比較好,並且具有 較高的挑戰性傾向;女生則在精緻性的表現較好。 2. 擴散性思考能力高低分組在創意認知歷程的表現有顯著差異,尤 其是在創意認知歷程的聯結表現與綜合表現。 3. 科技創意傾向高低分組在創意認知歷程的表現有顯著差異,尤其 是具有挑戰性及冒險性傾向的學生在創意認知歷程的表現較好; 較具有好奇心傾向的學生,則在科技創作的精緻性上表現較好。 4. 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間無典型相關。原因可能在於學生容易 相互抄襲與實作能力的不足。.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事項,供相關單位人員在 教學應用及學術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創意認知,科技創造力,科技創作,創意傾向. - iii -.

(6) - iv -.

(7)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creativ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ical creative produ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172 seventh grad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ounty. The instruments of this study were “Williams Creative Thinking Test”, “Scale of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Tendency”, “Technological Creative Production Test”, and “Scale of Creative Cogn ition” which was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All the data obtained in the survey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below: 1.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mean scores. of. creativ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ical. creative. produc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participa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ales synthesis. of. performed. creative. better. cognition,. in association. functional. design. and of. 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and had higher tendency towards challenge. Females performed better in delicacy of 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than males. 2.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an scores of creative cognition, especially in association and synthesis, exited between students of higher and lower divergent thinking scores. -v-.

(8)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an scores of creative cognition between students of higher and lo wer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tendency. Students of higher challenge tendency and adventure. tendency. repor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creative. cognition scores than those of lower challenge tendency and adventure tendency. In addition, those students of higher curiosity tendency performed better in delicacy of 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than those of lower curiosity tendency. 4. There was no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creativ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The reason could be caused by plagiarizing and lacking of creative production ability.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eachers, relativ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further study.. Keywords: creative cognition,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technological creative production,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tendency. - vi -.

(9) 目錄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v 目錄 .................................................. vii 表目錄 ................................................. ix 圖目錄 ............................................... xiii 第一章 序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創造力 ......................................... 9 第二節 創意認知 ...................................... 20 第三節 科技創作 ......................................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2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51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 53 第一節 初步資料分析................................... 53 第二節 擴散性思考能力、科技創意傾向與創意認知歷程之關係 60 - vii -.

(10) 第三節 擴散性思考能力、科技創意傾向與科技創作之關係 .... 70 第四節 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之關係 ...................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3 第一節 結論 .......................................... 83 第二節 建議 .......................................... 85 參考文 獻………………………………………………………………...89 附錄 ................................................... 97. - viii -.

(11) 表目錄 表 2-1 創造力的概念、主張學者及其定義 ................... 10 表 2-2 創造力整合性觀點 ................................ 13 表 2-3 創造傾向分項表 .................................. 16 表 2-4 近五年來過內研究論文科技創造力評量工具 ........... 34 表 3-1 創意認知歷程及其內涵 ............................ 43 表 3-2 創意認知歷程各分向量 Cornbach α值 ............... 45 表 3-3 材料包清單 ...................................... 47 表 3-4 工具包清單....................................... 47 表 3-5 良好設計的成份 .................................. 48 表 3-6 產品設計的要素 .................................. 48 表 3-7 產品設計的特性 .................................. 48 表 3-8 設計創作評量規準 ................................ 49 表 3-9 創意玩具評量規準 ................................ 49 表 3-10 科技創作評分者信度 .............................. 50 表 4-1 研究對象性別分布 ................................ 53 表 4-2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創意認知歷程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54 表 4-3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創意認知歷程表現的變異數分析 ..... 55 表 4-4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科技創意實作表現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57 表 4-5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科技創意實作表現的變異數分析 ..... 58 表 4-6 擴散性思考能力高低分組在創意認知歷程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62 表 4-7 擴散性思考能力流暢力高低分組在創意認知歷程表現的變異 數分析 ................................................. 62. - ix -.

(12) 表 4-8 擴散性思考能力開放性高低分組在創意認知歷程表現的變異 數分析 ................................................. 63 表 4-9 創造性思考活動變通力高低分組在創意認知歷程表現的變異 數分析 ................................................. 64 表 4-10 創造性思考活動獨創力高低分組在創意認知歷程表現的變 異數分析 ............................................... 64 表 4-11 創造性思考活動精密力高低分組在創意認知歷程表現的變 異數分析 ............................................... 65 表 4-12 創造性思考活動標題高低分組在創意認知歷程表現的變異 數分析 ................................................. 65 表 4-13 科技創意傾向分量表高低分組在創意認知歷程的平均數與標 準差 ................................................... 67 表 4-14 科技創意傾向想像力高低分組在創意認知歷程表現的變異 數分析 ................................................. 68 表 4-15 科技創意傾向挑戰性高低分組在創意認知歷程表現的變異 數分析 ................................................. 68 表 4-16 科技創意傾向好奇心高低分組在創意認知歷程表現的變異 數分析 ................................................. 69 表 4-17 科技創意傾向冒險性高低分組在創意認知歷程表現的變異 數分析 ................................................. 69 表 4-18 擴散性思考能力高低分組在科技創意實作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71 表 4-19 創造性思考活動流暢力高低分組在科技創意實作表現的變異 數分析 ................................................. 72. -x-.

(13) 表 4-20 創造性思考活動開放性高低分組在科技創意實作表現的變異 數分析 ................................................. 72 表 4-21 創造性思考活動變通力高低分組在科技創意實作表現的變異 數分析 ................................................. 73 表 4-22 創造性思考活動獨創力高低分組在科技創意實作表現的變異 數分析 ................................................. 73 表 4-23 創造性思考活動精密力高低分組在科技創意實作表現的變異 數分析 ................................................. 74 表 4-24 創造性思考活動標題高低分組在科技創意實作表現的變異數 分析 ................................................... 74 表 4-25 科技創意傾向分量表高低分組在科技創作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75 表 4-26 科技創意傾向想像力高低分組在科技創意實作表現的變異數 分析 ................................................... 76 表 4-27 科技創意傾向挑戰性高低分組在科技創意實作表現的變異數 分析 ................................................... 77 表 4-28 科技創意傾向好奇心高低分組在科技創意實作表現的變異數 分析 ................................................... 77 表 4-29 科技創意傾向冒險性高低分組在科技創意實作表現的變異數 分析 ................................................... 78 表 4-30 國中生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典型分析表 ........... 79 表 4-31 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表現之相關 ................. 80 表 4-32 不同性別的國中七年級學生在擴散性思考能力的平均數與標 準差 ................................................... 81 表 4-33 不同性別學生在科技創作表現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81 - xi -.

(14) - xii -.

(15) 圖目錄 圖 2-1 產生探究模式的基本結構 ..................................................... 22 圖 2-2 創意認知模式 ........................................................................ 29 圖 2-3 科技運作模式........................................................................ 32 圖 3-1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 38 圖 3-2 本研究的研究步驟與流程 ...................................................... 40 圖 4-1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創意認知歷程的平均數圖 ........................ 55 圖 4-2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科技創意實作表現的平均數圖 ................. 57. - xiii -.

(16)

(17)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創造力為成為未來公民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管理學大師彼 得‧ 杜拉克曾 提出下 一個社會 將會成 為知識 社會,而 在知識 經濟時 代, 無形的智 慧資產 (知識) 價值, 將遠高 於有形的 資產, ( 周文 祥、慕心譯, 1998 ) 因此創造 力、問 題解決等 能力的 重要性 將逐漸 提升。由此可知,創造力對於個人以及社會的影響之大。就個人層面 而言,創造力能解決我們生活上或工作上的問題;就社會層面而言, 創造力能帶動新的發明、發現,由其對經濟的影響力更大(李乙明, 李淑貞譯, 2005 )。 因此,我 們將可 以預測,創造力 教育為 全球未 來教育工作者的重點目標之一。 Amabile(1983)認為有正常認知能力的人,都能在某一領域內 發揮創意,而且創造力是可以經由訓練來培養的。然而,創造力並非 自 然 而 然 發 生 的 , 是 由 人 類 的 思 想 當 中 誕 生 。 因 此 , Smith 、 Gerkens、Shah 與 Vargas-Hemandez(2003)認為只有透過創造的認 知歷程才能夠了解創造力,並且能夠進一步幫助我們訓練創造思考能 力。除此之外,一個人的原始創意由何而來、歸納與創造等步驟如何 發生於創意歷程中、先備知識在創意思考中扮演的角色等,要了解這 些 必 須 考 慮 認 知 歷 程 的 運 作 ( Smith, 2008 ) 。 同 時 , Lubart (2001 )指出,創造歷 程的理 論需要 更詳細的 描述其 如何產 生創造 性產品。倘若不了解個體如何產生創意,那麼探究個體的動機、創意 傾向等,將有其難度。因此,了解個體如何發展創造的認知歷程是相 當重要的(邱發忠,2005)。 -1-.

(18) 因 此,統 合這些 認知歷程,透過 這些歷程 來了解 學生發 展創造 性產品的認知過程,以了解這些認知歷程與創造性產品間的相關是必 要的。只要掌握創造的認知歷程,經由適當的教學作為引導,要激發 出學生的創意並不是一件難題。所以,教師身為知識的教育者,站在 教育的第一線首當其衝,因此配合時代的脈動應改善教學、培養學生 的創造力,使今日的學生能在未來出社會後順利發展。 創 造性的 活動可 說是一些想法或 解決問 題方法的 產生與 探究, 而這些想法卻是產生創造性產品的源頭。這些想法、創意思考可以說 是各種認知過程的運用或組合,Finke、Ward 及 Smith 於 1992 年提 出的「生產探索模式」(Geneplore model)認為這些認知過程可以 包 含 : 記 憶 中 取 回 ( Perkins, 1981; Smith, 1995; Ward, 1994, 1995 ) 、 連 結 ( Mednick, 1962 ) 、 綜 合 ( Thompson & Klatzky, 1978 ) 、 轉 化 類 比 ( Shepard & Feng, 1972 ) 、 類 比 ( Gentner, 1989; Holyoak & Thagard, 1995; Novick, 1998 ) 、 簡 化 ( Finke, Ward & Smith, 1992)、探索(Fin ke et al.)等過程(李乙明,李淑 貞譯,2005)。 另 一方面 隨著科 技日益發達,生 活中的 食、衣、 住、行 、育、 樂無不與科技息息相關,政府也為了促進科技產業發展,而制定許多 政策,例如兩 兆雙星 計畫等。行政院 國科會 (1998) 特別指 出,有 關「科技素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研究、技術創造力培育研究、創造力 特性、培養創造力之教學及學習環境之研究」等方向,應列為未來推 動研究重點。民國八十六年七月,行政院國家科會委員會規劃「科技 白皮書」,做為我國二十一世紀邁向科技化國家的藍圖,並期許能在 2010 年成為亞太研究重鎮以及高科技製造中心。. -2-.

(19) 但是黃光國(2001;引自 張珮甄,2003) 比較了各國所 投入的 研究資金比例、研究成果以及各級產業等層面,發現國內對於科技研 究所投注的心力雖不亞於其他先進國家,而其所得的成效卻顯著地低 於其他先進國家。或許是因為國內在科技創造方面能有不足之處。 既 然科技 創造力 在未來產業發展 中將扮 演重要的 角色, 亦即今 後應朝向開發與培養創作方面的教育,採用啟發性發問技巧,引發好 奇心,誘導擴散性思考;營造創造環境,發展創造思考能力的策略, 便於創造思考教學;教材教法應富變化、推陳出新,激發與擴散創造 力。因此,創造力的重要性就更不言可喻了。 Hung ( 1997 ) 認 為 創 造 力 可 分 為 兩 類 , 一 類 是 藝 術 性 的 創 造 力,這些領域的創造力受條件的限制較少,純粹是藝術本質的表現; 而另一類為實用性的創造力,這類的創造力表現有較多的限制,具有 目的取向。這些科技或科學上的創意發明、發現,其目的可以為改善 生活方式、追求真理或者是原理應用。科學提供理論基礎,讓人類可 以發 明更多的 科技產 品;新科 技的發 明,認 人類解以 拓展提 探索能 力,並發明或 發現更 多正確的科學( 張玉山 ,2000) 。而這 些科技 的發 明或發現,則可是為科 技創造 力的展現,如 Peterson( 2002 ) 所說,科技與創造力關係密切,因為日常生活中的產品被發明時,都 是非常具有創造力的產品。 基 於上述 動機, 本研究希望能探 討國中生 在創意 認知歷 程與科 技創作間的關係,以深入了解兩者間是否會相互影響。. -3-.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 於以上 的研究 動機,本研究旨 在了解國 中學生 發展創 造性產 品的認知歷程,並了解其各階段的創意認知對其科技創造力的相關程 度, 並根據研 究結果 提出建議 ,做為 教師日 後發展學 生創造 力的方 針。因此,本研究根據以上研究目的,所提出的待答研究問題如下。. 一、 研究目的 (一)探討不 同背景變項( 性別、擴散性思 考能力、科技創意傾 向)對國中學生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表現的影響。 (二)探討國中學生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表現之相關性。. 二、 待答問題 <<研究目的一>> (一)不同性 別的學生在創 意認知歷程(記 憶取回 、聯結綜合、 轉化類比、簡化、探索)表現以及科技創作的表現有何不同? (二)高擴散 性思考能力與 低擴散性思考能 力的學 生在創意認知 歷程(記憶取回、聯 結綜合、轉化類 比、簡化、探索)表 現以及 科技創作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高科技 創意傾向與低 科技創意傾向的 學生在 創意認知歷程 (記憶取回、聯結綜 合、轉 化類比、 簡化、探索)表現與 科技創 作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 <<研究目的二>> (一)探討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表現之間是否有顯著相關? -4-.

(2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一)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中一年級學生。 (二)地區 本研究的範圍為台北縣市學校。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在了解創意認知歷程(記憶取回、聯結綜合、轉 化類比、簡化、探究)與科技創作間的相關,並且以性別、 擴散性思考能力、科技創意傾向為背景變項。. 二、 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有 關 創 造 力 的 意 涵 , 可 以 包 括 個 人 ( Person ) 、 歷 程 (Process)、產品 (Product)、環境(Place/Press)等四大內 涵。在科技創造力的部份,也可以包含這四大內涵。但基於科技 教育的推動,以及科技創意歷程的探究需要,本研究僅針對擴散 思考、創意傾向、及產品創作為主要的探討對象,並未涉及環境 的課題。 (二)研究變項選擇方面 依據 相關理 論探討 ,影響創 意的因 素眾多, 包含領 域相關 技能、 創造力相 關技能 、工作動 機、社 會環境、 思考形 態、人 -5-.

(22) 格、智慧…等。其中以領域相關技能、創造力相關歷程以及動機 為各理論探討的要項。本研究以性別、擴散性思考能力以及科技 創意傾向為研究的背景變項,探討學生創造認知歷程以及科技創 作間的關係。 (三)創意認知歷程量表 本研 究所發 展的創 意認知歷 程量表 屬自陳式 量表, 因此量 表的結果代表受測者個人主觀的想法。. -6-.

(2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 創意認知歷程 Finke、Ward 及 Smith(1992)認為創造性思考活動為一些想法 或問題解決的產出以及深入研究的結果。在創造之初為產生階段,在 此階段所產生的想法為「前創造結構」。而在產生出「前創造結構」 後,為探究階段。在探究階段以產出、修正為目的。 本研究參考 Finke 等人( 1992)的看法,認為創意認知歷程為 創造 性產品產 生前的 一些認知 運作、 想法的 產生以及 深入研 究的結 果,並可以區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記憶取回:由舊經驗或者記憶中取回存在的認知結構。 2.聯結綜合:在這些記憶取回的結構中,產生簡單的聯結綜 合。 3.轉化類比:將存在的結構,轉換為新的形式。 4.簡化:將存在的結構在概念上簡化為最原始的元素。 5.探究:在認知結構中尋找限制、潛在功能、評估...等。. 二、 科技創作 科技創作為一系列想法提出、工具操作、材料運用的產出結 果。因此,除了創造性想法外,須透過運用科技程序來完成作品的產 出。本研究將科技創作依據四個項目進行評分,最後進行分數加總。 1.創新性:創作是否獨特,素材是否創新應用。 2.精緻性:創作的精緻度。 3.機能:是否容易操作、是否具單一功能。 4.製造:創作整體的穩固性。 -7-.

(24) -8-.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造力 一、 創造力的定義 1994 年澳洲政府體驗到創造的重要,於是訂「創意之國」為文 化政策;新加坡於 2000 年提出的《文藝復興城報告》中也提到,期 許新加坡人能成為具創新、多領域學習能力的文藝復興人;我國教育 部於 2002 年公布的《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提出創造力教育的願景 (沈翠蓮, 2005 ), 由上述可 知,創 造力的重 要性均 受到國 內外的 重視。而創造力最早是由 Guilford 於 1950 年於美國心理學會提出呼 籲(引自沈翠蓮),到現今也不過 60 年左右的歷史,但在這短短 60 年間,各家學者也對創造力提出不同的論點。 直到 Rhodes(1961)統整 50 餘種創造力的定義,歸納出創造 的 4P 理 論 : 個 人 ( Person ) 、 歷 程 ( Process ) 、 產 品 (Product)、環 境(Place/Press), 為最為人所知的 創造力 定義。 因此,以下就 4P 理論個別說明引自李宗倫(2003): (一)創造力的個人觀點(Person) 此構面在於研究具有創造力者,其人格特質、才智、習慣、 特徵、態度、自我知 覺、價 值系統等 概念,目的在探討這 些個人 因素對創造力的影響。 (二)創造力的過程觀點(Process) 創 造是一 種 心理 歷 程, 包 含動 機、 知覺、 學 習、思 考等 概 念,為產生創意形成新概念的階段。主要探討創造力是由各種過 程(例如思考、學習、解決問題過程)中所產生。 -9-.

(26) (三)創造力的產品觀點(Product) 創造力指有創造力的產品,即以創造產品還評判個人的創造 力。 (四)創造力的環境觀點(Place) 主要探討人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尋找出什麼樣的壓力或環 境因素有利於創造。. 4P 理論綜合了不同的觀點來看創造力,因此創造力並不是一種 單純的能力, 其包含 了許多構面。而 我國學 者毛連塭(2000 )統整 了國內外各家學者的論點,將創造力的定義分為以下八種:. 表 2-1 創造力的概念、主張學者及其定義. 概念 學者 創 造 是 創 新 未 有 的 Barron, 1969 事物 有 創 造 性 生 活 方 式 Maslow, 1959 的能力及為創造力 Sanderlin, 1971. - 10 -. 定義 創造出新其、與眾不同 全新產品,可說是一種 無中生有的能力。 創造在於追求自我實 現,並展現於日常生活 中,為一種生活方式。 創造是一種無中生有的 能力。.

(27) 表 2-1 創造力的概念、主張學者及其定義(續). 概念 學者 創 造 力 為 解 決 問 題 Dewey, 1910 的能力 Hallman, 1963 Torrance, 1962. 在 思 考 歷 程 中 能 有 Dewey, 1910; Polya, 1957; Parnes, 1967 創造性事物的產生 Torrance, 1956. 從 分 析 的 觀 點 提 出 Guilford, 1956 有關創造的主張。. Guilford, 1968. Keating, 1980. - 11 -. 定義 創造為問題解決的心理 歷程,所以創造理事一 種問題解決的能力。 創造是一種生活方式。 對問題形成新假設,在 不斷的試驗中求得答 案,來解決未知的問 題。這種解決未知問題 的能力為創造力。 創造是運用創造思考以 解決問題的過程。 指透過一系列的思考歷 程,尋求答案,提出假 設,驗證假設,最後提 出報告結果。 創 造力包含 了1. 對問題 的 敏 感 力 2. 流 暢 力 3. 創 新 力 4. 變 通 力 5. 綜 合 力 6. 重組或 再定義 的能力 7.複雜度8.評鑑力。 重新修改為 1.流暢力 2. 變通力 3.獨特力 4.再定 義 5.精進力。 創造力包含內容知識、 擴散性思考、批評性分 析和溝通技巧。.

(28) 表 2-1 創造力的概念、主張學者及其定義(續). 概念 為一種人格特質. 學者 Maslow, 1959. Rooket, 1977. 將 可 聯 結 的 要 素 加 Mednick, 1962 以聯合或結合成新 關係的能力 Wiles, 1985. 創 造 力 為 個 人 整 體 Gowan, 1972 的綜合表現. 定義 作任何事都有創新的傾 向的人其自我實現的創 造力直接由人格中產 生。具有問題解決或產 出性特質,這是一種基 本人格特質。 創造行為表現的情感領 域為創造人格傾向,包 括冒險性、挑戰性、好 奇心和想像力。 特殊需要或有用目的, 將可連結的要素加以結 合而成新的關係之能 力。 刻意將不同事物、觀念 結合成新的關係,此能 力極為創造力。 創造力為以原有的知識 為基礎,發揮其人格特 質,透過一系列的創造 歷程,表現出來的能 力。. 資料來源 :整理 自劉世南、郭誌光 (2001 :頁 23-27);莊焙琪(2001:頁 5-6). 綜觀以上,我們可以得知創造力為一種多元的能力,在一定的領 域中,個人以其專業能力為基礎,透過創意歷程,所表現出來具有創 新、獨特的原創事物。但是如果不了解個體是如何產生創意,那麼探 究個體的動機、創意傾向等,將有其難度。因此,了解個體如何發展 創造的認知歷程是相當重要的(邱發忠,2005)。. - 12 -.

(29) 二、 影響創造力的重要因素 Sternberg 和 Lubart ( 1995 ) 表 示 , 創 造 力 為 人 人 所 共 同 擁 有 的,至於會有所差別的原因,在於個人的知識、經驗、人格特質、思 考方式、動機和環境因素的影響。 以整合 性的觀點 來看創 造力,可 以 發現 創造力並 不只有 單一層 面。以近年來學者的整合性觀點整理下表所示: 表 2-2 創造力整合性觀點. 學者 Amabile(1983). 創造力整合性觀點 領域相關技能 創造力相關技能 工作動機 社會環境 Gardner(1993) 個人 重要他人 領域工作 Sternberg, & Lubart(1995;引 智慧 自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 知識 思考形態 人格 動機 環境情境 Csikszentmihalyi(1996;引自杜 個人 明城譯,1999) 領域 學門 Howe(1997) 個人特質 創造性過程 學科知識 創造性產品 環境因素 創造性溝通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 13 -.

(30) 由上表各家學者的觀點中可以發現,多以領域相關能力、創造相 關能力以及個人特質,作為創造力的整合性觀點的內涵。以下就領域 相關能力、創造相關能力以及個人特質作說明。. (一)領域相關能力 領域相關能力主要包含:領域內的相關知識、領域內的專門 技能以及領域相關特殊才能( Amabile, 1983)。如果沒 有領域 的相關能力作為基礎,就無法產生創作;羅丹如果不會運用雕刻 工具、沒有繪畫能力,怎麼會有沈思者的出現。因此可以得知, 創造力為人的核心能力,需要透過領域相關能力才能有所展現。. (二)創造相關能力 在創造性思考方面,陳仙舟、黃俊宏(無日期)認為科技創 造力為想出或創造出新奇的事物或產品,或者將他人的點子更改 為更為新奇的想法。然而這些思考,則是透過擴散性思考能力的 運作,而不斷的產生許多想法。擴散性思考能力說明如下(林幸 台,王木榮,1994;張世彗,2003): 1.流 暢 力 ( fluency ) : 一 種 能 夠 連 續 思 考 、 產 生 意 念 的 能 力。所 強調的 是認知 歷程的連 續性 與 流動性, 包括詞 語的流 暢 性 ( word fluency ) 、 觀 念 的 流 暢 性 ( ideational fluency)、聯結的流暢性(association fluency)與表達的流 暢性(expression fluency)等不同的形式。 2.變通力(flexibility) :一種改變思考方向與內容的能力。 例如淘 汰的安 全帽可 以用來做 花盆 , 即是一種 轉換用 途的變 通力。 這一個 例子中 ,變通性 的觀 念 與想法是 單純的 從原來 - 14 -.

(31) 思考方 向的改 變與轉 向。具有 此種 能 力的人, 多能夠 舉一反 三、觸類旁通。 3.獨創力(originality):一種產生獨特想法與觀念的能力。 此一認 知思考 歷程的 特性是不 尋常 、 稀少與與 眾不同。在測 量上,獨創力是指個體的反應在其他人的反應中的稀少性 (獨 特性)。 就創造 力所強調 的新 奇 性來看, 獨創力 的高低 與創造 力的展 現概念 最為接近 ,也 是 一般創造 力思考 測驗的 主要向度。 4.精密力(elaboration):一種完成計畫、增補細節的能力。 精進力為個體在一個觀點、概念上增添更豐富內涵的能力, 或是完成或執行一個計畫的能力。此一能力除了展現個體細 膩的思考風格,更可以增加觀念想法的完整性,提高創意的 價值與實踐的可能。. (三)個人特質 Amabile(1988)指出創造力發展的人格特質,包括興趣、 動機、態度與環境等,其中態度會影響個人對於新觀念的產生以 及對創 意的看法 。而這 些看法會 影 響個 體對創作 的意願 以及能 力。 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中,針對個人人格特質的創意傾向為情 意部份的測驗,其架構內容分為好奇性、想像力、冒險性以及挑 戰性( 林幸台、 王木榮,1994 )。張玉山( 2007 )整理其他學 者各自 提出的創 造傾向 項目( 李乙明及 李淑貞 譯,2005 ;郭有 遹 2001 張 世 彗 , 2003 ; 沈 翠 蓮 , 2005 ; 林 幸 台 及 王 木 榮 , 1994、1999;陳龍安及朱湘吉,1999、2005)如下: - 15 -.

(32) 表 2-3 創造傾向分項表. 創造傾向 想像力 挑戰性 好奇心 冒險性. 項目 視覺化、具象化、直覺推測、超越現實、幻想、不可私 意、異想天開、天馬行空、望梅止渴。 面 對 混 亂 、 臨 危不 亂 、 抽 絲 剝 繭 、 鍥 而不 捨 、 洞 察關 鍵、循序漸進。 易有疑惑、樂於發問、追根究底、仔細調查、喜歡發現 (接觸)新事物。 猜測、嘗試、實驗、面對批判、堅持己見、應付未知情 況、勇於探索。. 資料來源:張玉山(2007:頁 5). 在郭有 遹(2001 )所整理 的各領 域傑出 人士的創 造性人 格或創 造傾向中,發現不同領域傑出人士間的創造特質有所差異,例如:藝 術類人士在哲學思考以及異常思考的關念表現突出;科學界人士在高 度控制衝動以 及抽象 思考能力表象較 佳(引 自張玉 山,2007 )。由 此,可以知道個人的人格特質的確會影響個體創造力的表現。. 二、 創造力的測量 Hocevar & Bachelor(1989)曾經將評量創造力的工具或方法歸 為八大類: (1)擴散思考的測驗,(2)態度與興趣量表,(3)人 格量表,(4)傳記量表, (5)老師、同儕或上司的評量,(6)產 品的評判, (7 )名人研究, (8 )自 我陳述的 創意活 動或成 就。不 同研究取向的學者會因其研究問題、目的不同,而發展或選擇上述這 些評量工具。 在台灣 ,吳靜吉 (無日 期) 以創 造 力 4P 理論替 創造力 評 量工 具、方法來分類:. - 16 -.

(33) (一)創造力的個人觀點. 指人的特質,也就是什麼樣的人具備創意特質,例如人格、 動機、 態度等。 評量的 方法多針 對 個人 的人格特 質、或 者由同 學、老師提名方法來測量。測量工具如下: 1.態度 與興趣 評量表 :例如吳 靜吉(1998 )編 制的觀 念產生 態度量表或者 O’ Hara 和 Sternberg(2001)編制的思考風格 問卷等 。均針 對態度 、興趣、 思考 風 格等特質 為評量 創造力 的工具。 2.人 格 量 表 : 了 解 創 造 力 表 現 較 好 的 人 , 具 有 何 種 人 格 特 質 。 這 些 工 具 通 常 為 自 陳 量 表 。 例 如 Csilszentmihalyi (1996)所設定的創意人的十個特質等。 3.傳 記 量 表 : 由 個 人 的 日 記 、 家 庭 歷 史 、 活 動 等 編 製 成 量 表,來評量其創造力表現。例如透過傳記式問卷 ( boidata ) , 通 常 是 設 計 一 些 個 人 賺 亦 為 內 容 的 量 表 ( 家 族、學歷、休閒活動等),讓受試者填答。 4.老 師 、 同 儕 或 上 司 的 評 量 : 由 同 學 或 者 老 師 提 名 , 例 如 「在你班上,哪一個人點子最多?」。在 Torrance 的研究中 指出,通常由同學提名會比老師來的精準(吳靜吉,無日 期)。 5.名人 研究: 由歷史 上公認的 人物中 挑選出具 傑出創 造力表 現的人 物,研 究其人 格,來分 析何 種 人格傾向 會影響 其創造 力。. - 17 -.

(34) (二)創造力的歷程觀點. 為一種心理歷程,包含動機、知覺、學習、思考等概念。其 評量工具如下: 1.擴散思考測驗:以 Guilford 智力結構論為基礎,用來判斷 個體的智能。例如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林幸台與王木榮 (1994)修改的威廉思創造性思考活動等。 2.名人 研究: 針對過 去的歷史 記載進 行名人分 析,以 了解當 時創造的歷程來評量其創造力表現。 3.自我 陳述的 創意活 動或成就 :由作 品檔案的 記錄以 及深度 訪談等,以質性研究來評量個體創造力發展的歷程。. (三)創造力的產品觀點. 評判產品是否具有創造力。 1.老師 、同儕 或上司的 評量: 由周遭 的人來評 量個體 的創造 力,例如「在班上,哪一個人的作品最特別?」。 2.作 品 評 判 : 透 過 作 品 來 評 量 創 造 力 , 例 如 Amabile (1983)所提出來的專家共識評量法。 3.名 人 研 究 : 以 歷 史 上 的 創 造 名 人 所 發 展 的 產 品 或 者 其 創 作,來評量其創造性產品所具備的要素。. (四)創造力的環境觀點. 在探討人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 - 18 -.

(35) 1.傳 記 量 表 : 透 過 傳 記 式 問 卷 , 來 了 解 個 體 所 展 現 的 創 造 力,是經由哪些過去的經驗、或者哪些環境因素所導致。 2.名 人 研 究 : 分 析 歷 史 上 有 名 的 人 物 , 了 解 當 時 的 生 活 背 景、社會環境等因素,對其創作表現產生哪些影響。 3.其 他 : 例 如 曾 敬 梅 ( 2001 ) 編 制 的 創 意 氛 圍 量 表 、 以 及 Amabile ( 1995 ) 編 制 的 KEYS ( KETS: Assessing the Climate for Creativity)等。以了解環境、氣氛與創造力間的 關係。. - 19 -.

(36) 第二節 創意認知 創造力因各家不同的定義,而對於創造力的研究取向也因此有所 不同。Sternberg 與 Lubart (1999)整理相關的創造力研究,將創造 力的研究取向分為以下七種:神秘取向(mystical approach)、心理 分 析 取 向 (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 、 實 用 取 向 ( pragmatic approach)、心理計量取向(psychometric)、認知取向(cognitive approach ) 、社 會 -人格 取 向 (social-personality approach ) 以 及 匯 合取向(confluence approach)。由於本研究擬針對創意認知進行探 討,因此其餘關於創造力的研究取向,未加以研討。 創造認知是認知心理學的延伸,目的在於藉認知心理學了解創造 與非創造間思 考的基 本運作為何。鄭 昭明( 1997 )指 出創造 力最根 本的問題在「心理運作」的問題,個人的心智運作才是創造力的核心 所在 ,因此, 談及創 造力,其 根本重 點在於 強調創造 思考以 及其歷 程。歷程的探索,即著重於「認知」心理歷程的探討,此與心理學研 究 範 疇 中 的 「 訊 息 處 理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或 認 知 模 式 ( cognitive model ) 」 是 息 息 相 關 的 ( 鄭 芳 怡 , 2004 ) 。 Ebert II ( 1994 ) 認 為 創 造 力 的 表 現 與 訊 息 處 理 歷 程 的 各 步 驟 有 密 切 的 關 係,也就是創造性思考是將外在或內在刺激經過訊息處理歷程的轉化 後,從新組織 的結果 (楊坤原,2001)。近 幾年來認 知取向的創造 力理論相當豐富,其中以 Wallas 的四階段論最具代表性,與多認知 取向的理論意建立在其基礎上(引自張世彗,2003)。Wallas 認為 創造的歷程可區分為 (1 )準 備期: 蒐集資料 融合新 舊知識、(2 ) 醞釀期:擱至問題繼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3)豁朗期:頓悟解決. - 20 -.

(37) 問題的方法,以及(4)驗證期:將頓悟觀點付之實施,並檢驗可行 性四階段。. 一、 產生探究模式. Finke 、 Ward 及 Smith 於 1992 提 出 的 「 產 生 探 究 模 式 」 (Geneplore model), 認為創造性思考活動為一些想法或問題解決 的產出以及深入研究的結果。在創造之初為產生階段,在此階段所產 生的想法為「前創造結構」,這些想法並不一定為全新的,但是卻是 發展 創造性成 果的源 頭。而在 產生出「前創 造結構」 後,為 探究階 段。在探究階段以產出、修正為目的。若個體在探究階段得到滿意的 成果 ,則「前 創造結 構」能直 接得到 產出; 但或探究 的結果 並不滿 意,則重新回到產生階段,產生另一個「前創造結構」後,再回到探 究階段進行修正以及產出。因此,可以得知創造歷程是循環的。(邱 發忠,2005;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 - 21 -.

(38) 前發明 結構的 產生. 前發明結 構的探究 聚焦及擴散概念. 產品限制. 圖 2 -1 產生探究模式的基本結構 資料來源: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頁 257). 產生階 段可細分 為:記 憶取回、聯 結、 綜合、轉 化、類 比、簡 化; 探究階段 可區分 為:發現 屬性、 概念解 釋、功能 推論、 脈絡轉 換、假設檢驗、搜尋限制,其意涵茲說明如下:. (一)產生階段. 1.記憶取回 記 憶取回 ,指由 舊 經驗 或者 長 期記 憶中取回 存在的 認知 結 構。例如:一件人、事、物,或者是一個字由記憶中取回。 Bloom(2001)在認知學習目標中有提到記憶便是由長期記憶中 取回有關的知識,同時必須要確認長期記憶中和現有事實一致的. - 22 -.

(39) 知識( 引自葉連 祺,2002 )。也 就是說 ,在取回 記憶的 同時, 需要釐清問題的內容,找出特定了例子或者了解其概念或原則, 並且分析之,將整體分解為許多部份,並決定各部份先的關係。 而在 Wallas 的創造準備階段中,也提及需要對問題進行審慎的 分析,努力蒐集、累積與問題有關的訊息、知識和技能,以俾利 解決問 題(引自 張世彗 ,2003 ) 。而這 些訊息、 知識和 技能, 均取回自長期記憶中。 2.聯結 將記憶取回的這些既存認知結構中,產生簡單的聯結。如: 將備取 回的事件、物件 、文字等 , 以新 的方式聯 結,以 產生新 的、簡單的結構。而在聯結相矛盾的概念時,遠比聯結同屬性的 概念要有創造性的成果(Wilkenfeld, 1995)。也就是一個人的 創造力在於他對於意義相距甚遠、表面看似不存在關連的事物之 間 , 建 立 聯 結 的 能 力。 Mednick ( 1962 ) 認 為 事 物 間 聯 結 性 越 弱,越能從中產生原創性。反之,則越難以產生原創性的觀念或 作用。 Mednick 提到有 三種方法 可 以幫 助我們進 行聯結 思考: (1)意外的發現:解答常常藏匿於環境周遭,只是在於能不能 發現,而這些發現又常常於意外中產生。例如 X 光、盤尼西林 的產生均在意外中產生;(2)似曾相識:創意有時會由同質性 高的產 品中產生 ,或者 可以由你 所 熟悉 的事物中 思考出 新的創 意;(3)調解、斡旋:改變事物的屬性、功能或者是概念,以 找出可聯結的屬性。 3.綜合 組合或安排各種要素和部份,形成一個整體、模式或歷程。 Ward, Smith 和 Finke 提到分立概念彼此間加以綜合、合併或者 - 23 -.

(40) 重組, 就是創造 力產生 的關鍵( 李乙明 ,李淑 貞譯,2005 )。 例如,樂高玩具的組件或許是為了完成一座城堡而設計,但是也 可以利用同樣的組件完成一輛工程車。 4.轉化 葉 連祺( 2002 )認 為,轉化 就 是造 成某物在 形式、 性質、 內涵等方面,產生某種程度差異變化的歷程,這種變化由增減等 修改方式,產稱由抽象變具體,簡單變複雜等情況。也就是將存 在的結構轉換成新的形式,將既存的結構重新安排,或者是型態 上的改變,以產生有用的結構。例如:透過 SCAMPER 創意技 法,對於結構進行放大、縮小、刪除等動作改變期型態。 5.類比 Helman(1988;引自高淑芬、邱美 虹,1998)認為人類能 夠藉由領悟一個隱喻、或者是過去曾經遇過的相似問題,來解決 一個新的未知領域,而這樣的能力為類比能力。換句話說,便是 將不熟悉的事物類比為熟悉的事物,而對前提的非清晰性與對背 景知識的依賴是類比的兩個重要特徵(莊焙琪,2001) 。而類 比可 依 其 性質 上 的差 異 ,區 分 為 表 面、 結 構 與功 能 相 似 三 種 (Holyoak, & Koh, 1987)。. - 24 -.

(41) (1)表面:指探究問題與標的物在表面上是否有映射關 係,例如:飛機與小鳥。 (2)結構:指問題與標的物間在原理、結構或者概念具有 相似性,如:原子模型與太陽系。 (3)功能:指問題與標的物在操作的功能上具有相似性, 例如瞳孔與相機的光圈、眼瞼與快門。 6.簡化 將 存在的 結 構在 概 念上 簡化 為 最原 始的元素 ,也就 是將 結 構、元素屬性等縮減,找出其共通的法則,使其成為更基本的描 述。而在尋找共通法則方面,可以透過歸納推論,將所得到的資 訊加以 整合,以 得到共 同的形態 或法則(周昆 逸,2005 )。邱 發忠( 2005 )認 為簡化的 歷程可 以使個 體以較為 抽象的 層次進 行思考,因此也會比較有創造力。. (二)探究階段. 1.發現屬性 在認知結構中搜尋展新或所需的特質,同時確認這些屬性、 特質在結構中的適切性和功能。 2.概念解釋 了解這前發明結構的隱藏涵義,能夠闡釋其原理。 3.功能推論 指發現這些結構的潛在用途或者功能,也就是前發明結構可 能用來當作一種工具來使用,或者有其他新的功能。. - 25 -.

(42) 4.脈絡轉換 前發明結構在不同的脈絡裡產生某事物之另類使用方法或結 構意涵的頓悟,也可以是在任務、情況、物理環境以及心理狀態 中出現 的改變, 這個歷 程通常使 用 來克 服固著效 果以及 其他障 礙。 5.假設檢驗 將 結構解 讀 為解 決 問題 的可 能 方法 ,檢驗問 題解決 的可 能 性。 由不同的角度或在不同的環境 背景中評估原有的結構,同 時自現有材料中區分出相關和不相關或重要和不重要的部份。 6.搜尋限制 了解這些結構中實際或概念上的限制有哪些,有些想法是可 行的;有些想法是無法運作的。搜尋其限制可以聚焦在有用的方 向上。.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得知聯結以及綜合階段,均為將不同的元素 或者概念加以結合、重組,因此可視為同一階段。而轉化以及類比則 都是對結構進行聯想、修改,將其轉換為概念相似或者相同原理的概 念,因此亦可視為同一階段。而探索部份,則為創造製作產出的一個 必經歷程,因此可以將探索的各個歷程視為一個完整的探索階段。. 二、 構想生成之創意認知 Smith, Gerkens, Shah 及 Vargas-Hernandez (2003) 針對創意 認 知 的 運 作 , 提 出 了 一 個 構 想 生 成 創 意 認 知 模 式 ( Creative Cognition in Idea Generation)。該理論模式係以創意的認知成份為. - 26 -.

(43) 基礎。他們認為,為能有系統地瞭解創意思考,有必要針對創意認知 的機制與結構,進行探究。其主要內容包括:. (一)記憶機制(Memory Mechanisms) 在創意 認知機制 中,記 憶機制扮 演 著重 要的角色,包括 工作記 憶、阻礙、回復記憶、創造記憶、隱藏記憶或潛意識。其中工作記憶 常指為短期記憶,與個人的年齡、人格、智力有關。它有助於個體在 同一時間處理多個概念。例如在腦力激盪時,提供便條紙就有助於擴 充其工作記憶量。記憶固著或阻塞會使最近遇到的低創意點子,阻礙 高創意點子的產生。被意識所組隔的記憶,也可以加以回復,此一機 制也就是創造性問題解決過程中,即所謂的「潛伏」與「洞見」。 創建記憶(或不實記憶)和創意點子來自同一個機制。都包含過 往經驗、事實、概念知識的組合。潛藏記憶常會導致無意識剽竊的情 形發生,主要是由於無意識的記憶與記憶錯誤而致。例如作曲者不記 得自己曾聽過那首歌,而在作曲時,不知不覺就將旋律收納進去。所 以,記憶對創造力的影響很大。. (二)重要的思考技術 除 了 記 憶 之 外 , Smith, Gerkens, Shah 及 Vargas-Hernandez (2003 )更指出概念 、類推、 隱喻、歸納式 推論、精 神意象 、後設 認知等重要的思考技術,對創意認知有很重要的影響,並且固著與潛 伏更是創意認知歷程的兩大重要現象。 概念是同類事物相同屬性的描述。即使是最具創意的構想,也是 衍生自既有的概念。例如照相手機即為手機與相機的組合。類推思考 包括取出與套用。例如探討交通問題時,可能想到魚群中的魚,或是 - 27 -.

(44) 蟻堆中的螞蟻,這是類推中的取出。而從螞蟻克服路徑障礙的模式, 參考其轉向及倒退等作法,找出解決教通瓶頸方法,則是套用。歸納 式的推論是主要的思考方法。 精神意象是一種類視覺化表徵的認知活動。它會佔據大量的暫存 記憶,例如在大腦中模擬 3D 的立體旋轉,但是它是前創新形式的基 礎,並進而發展成為創意產品。後設認知對創意思考的重要性,包括 規劃、堅持、直覺、洞見。例如瞭解何時該堅持,何時該該問題暫時 擱置。 而創意認知的現象,包括現象一:固著。因記憶阻礙而產生一連 串失敗的方案;現象二:潛伏。從固著中獲得解法或洞見。隱喻法及 概念組合是創意激發最常使用的方法,組合的範圍越廣範越遙遠,越 好。. (三)創意認知的模式 Smith, Gerkens, Shah 及 Vargas-Hernandez (2005)歷經多年 的研究,提出一個創意認知的模式,如圖所示。模式中指出,眼耳等 感覺器官注意到、接收到外界的訊息,工作記憶隨時從長期記憶中, 將資訊取出與回存、決策、解決問題。 該模式所提出的結構包括感知系統、工作記憶、長期記憶、以及 反應系統。這些系統結構是不易改變的。而箭頭所指的方向,就是認 知運作的程序。包括辨識、注意、默述、儲存、取出、偶發學習、刻 意的與自動的反應。 工作記憶可以記錄、回憶、創造視覺意象,更可以注意到語文的 訊息 。這些功 能使執 行控制系 統得以 運作, 以便理解 意義、 產生構 想、形成決策、以及引導我們有意識的思考活動。 - 28 -.

(45) 在模式中所指出的系統,也意味著影響創意點子的重要因素,以 及創意歷程可以中斷的地方(即分階段來研究)。而模式中相關因素 的 研 究 結 果 包 括 ( Jansson & Smith, 1991 ; Smith, Ward & Schumacher, 1993;Kulkarni & Shah, 1998): 1.激發思考,例如構想分享,以思索忽略的方向 2.量與質,不僅要點子多,更是建立無批評氣氛的方法 3.對問題的彈性表徵,跳脫傳統的表徵形式(視覺或口頭) 4.參照準則,期望較多的改變,方案的變異越大 5.潛伏或暫停,適用於面臨困境 6.範本實例將對點子激發產生順從效應. 方案表徵. 問題表徵. 既存知識. 工作記憶 長期記憶. 執行控制 認知 操作. 取出 儲存. 注意 環境輸入. 圖 2-2 創意認知模式 資料來源:Smith, Gerkens, Shah , & Vargas-Hernandez(2005:page20). - 29 -.

(46) 三、 小結. 創造力是一個人綜合運用其認知與情意特質,在環境的激勵下, 逐步解決問題,產生記新穎又實用的成品之運習處理過程(楊坤原, 2001)。吳靜吉(無日期)指出在創造力 4P 觀點中,為何要評量創 造力歷程的原因有以下四點:(1)光是看產品,我們很難判斷產品 是自己創作或 他人捉 刀(李遠哲,2002 ;引 自吳靜吉,無日 期); (2)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過程比產品重要,產品只是學習創作的目 標與回饋;(3)創造力的訓練就是從歷程的角度實施之:例如腦力 激盪以增進流暢力;(4)重視歷程以發展內在動機、學習導向的成 就目標,學生的學習會比較有興趣,也可以培養思考習慣與意志力。 創造過程中的認知運作如何影響創造的產出,應該為創造歷程研究的 核心,因此,研究個體創造認知歷程相當的重要。 由於生產探究模式包含完整的記憶取回、連結綜合到探索的認知 運作過程,而 Smith 等人(2003)所提出的想法產生理論模式著重 於想 法的產生 ,也就 是偏向於 生產探 究模式 的前發明 結構的 產生部 份。 因此,本 研究以 生產探究 模式為 理論依 據,以研 究創意 認知歷 程。. - 30 -.

(47) 第三節 科技創作 近年來創造力的研究取向逐漸由集中於單一層面發展至整合性的 觀點,例如 Amabile 的創造成份理論認為創造力由領域技能、創造 思考能力、以及工作動機構成( 1983);Howe(1997 )認為創造力 包含:人格特質、創造性過程、學科知識、創造性產品、環境因素、 創造性溝通;Csikszentmihalyi 認為創造力是由個人、領域、學門間 交互作用所產 生的( 杜明城譯,1999)。而 在科技創 意的部份,是 否也如同一般性創造力一樣具有整合性的觀點,是值得探討的地方。 Hung ( 1997 ) 認 為 創 造 力 可 分 為 兩 類 , 一 類 是 藝 術 性 的 創 造 力,這些領域的創造力受條件的限制較少,純粹是藝術本質的表現; 而另一類為實用性的創造力,科技創意、科技創造力屬於實用性的創 造力。這類的創造力表現有較多的限制,具有目的取向,例如貝爾發 明電話、i-phone 多點觸控螢幕的發明、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等。 這些科技或科學上創意的發明、發現,其目的可以是改善生活方式、 追求真理或者是原理應用,無論理由為何,均有其目的性。 科學提 供理論基礎,讓人類可以發明更多的科技產品;新科技的發明,認人 類解 以拓展提 探索能 力,並發 明或發 現更多 正確的科 學(張 玉山, 2000 ) 。而這些科技 的發明或 發現, 則可是 為科技創 造力的 展現, 如 Peterson( 2002 )所 說,科 技與創造力關係密切, 因為日常生活 中的產品被發明時,都是非常具有創造力的產品。 Amabile (1983 )認為創造力的產 生包含 三個成 份:(1 )領域 相關技能,( 2 )創造力相關 技能, (3 )工 作動機。也就是 說個體 的創造力為這三者充分交互作用的結果,而三者的交互作用越大,個. - 31 -.

(48) 體的創造力也越高。但是每一個創造的個體均有其背景、各有其領域 專門知識,因此在不同的學科上會發展出不同的創造力。. 一、 科技創作的意涵. 科技創作為科技創造力的成果,而科技創造力與科學創造力或一 般創造力不同在於,科技創造力不僅只是多種想法的提出,還包含工 具的操作與材料的處理,並且包含整個科技的發生、發展或改良的完 整 程 序 ( 李 大 偉 、 張 玉 山 , 2000a ; 洪 榮 昭 、 朱 永 裕 、 鄭 廉 鐙 , 2002 ;李堅萍, 2006) 。因此 ,科技創造力應 包含科技的產出,也 就是要透過科技創作能力,將成品呈現出來。 以科技運作模式來看,科技為人類為了滿足慾望及需求,將資源 加以 處理,藉 以控制 物質環境 的過程,而這 過程包含 確認需 求、輸 入、處理、產出、結果與影響(張玉山,2007)。. 回饋 人 需求. 輸入. 處理. 產出. 價值的判斷 規範的約束 圖 2-3 科技運作模式 資料來源:張玉山(2007:頁 3). - 32 -. 影響.

(49) 需求、輸入、處理、產出、結果與影響的主要內容如下: 1.需求:必需的、想要的。 2.輸入:人力、時間、金錢、材料、能源、資訊、機具。 3.處理:發展、生產、使用。在使用向度中,包括選擇、操 作、維護、修理、棄置處理。 4.輸出:產品、服務。 5.影響:個人的、環境的、社會的。. 若在創造思考的過程中,能夠有效運用這些科技創作能力,將有 助於新點子的產生,並且能夠將實際執行這些新點子。簡單來說,科 技創作的歷程 ,有模 仿、創新、應用 (洪榮 昭,1999 )。因 此,科 技創造力的領域相關能力,能夠透過科技實作來展現。 綜合上述,可以定義科技創作為產品創造的完整歷程,除了創造 思考能力的運作外,還包含工具的使用、材料的運用以及最終產品的 產出。. 二、 科技創作能力測驗工具. 本研究以「科技創造力」為關鍵字,搜尋近五年來國內的研究論 文,以統計其科技創造力的評量工具。因此,整理做者、出版年份、 題目以及評量工具如下:. - 33 -.

(50) 表 2-4 近五年來國內研究論文科技創造力評量工具. 作者 題目 張 珮 甄 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出生 (2002) 序、家庭結構、情緒、創意 個人特質與其科技創造力之 關係 陳 俐 妤 性別、多元智能融入是教學 (2002) 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應用多元 智能於自然科學習及其科技 創造力之影響 陳 柄 煌 學習單、思考風格及自我概 (2002) 念與國小高年及學童科技創 造力之關係。 蔡 澤 文 國 小 五 年 級 自 然 科 融 入 STS (2002) 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批判 思考與科技創造力之影響。 侯 旭 峰 傑出科技創作學童點子發想 (2002) 之研究 李 雅 怡 年級、城鄉別、出生序、建 (2003) 設性思考、情緒能力與國小 高年及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 係 鄭 芳 怡 國小中、高年及學童解釋形 (2004) 態、領與知識及創意生活經 驗與科技創造力之關係 伍 建 學 網路遊戲教學策略對國小學 (2003) 生科技創造力影響之研究. 科技創造力評量工具 科技創造力測驗. 科技創造力測驗. 科技創造力測驗. 科技創造力測驗. 作品創新歷程記錄、半 結構式訪談大綱 科技創造力測驗. 科技創造力測驗. 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 動、威廉斯創造性傾向 量表、實作評量(理想 舒適的科技客廳模型製 作) 王 保 提 設計導向課程對國中學生科 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 (2005) 技創造力影響之研究 構想創意量表、產品創 意量表. - 34 -.

(51) 表 2-4 近五年來國內研究論文科技創造力評量工具(續). 作者 題目 何 宜 軒 透過網路化創造性問題解決 (2005) 教學活動以培養國中學生科 技創造力之研究 王 昕 馨 閱讀環境、玩興、父母創意 (2006) 教學與國小中、高年級學童 科技創造力之關係 劉 錫 珍 科學文章閱讀與寫作教學對 (2006) 國小高年級學童批判思考與 科技創造力之影響 謝 明 城 國小學童思考風格與科技創 (2006) 造力之分析研究. 科技創造力評量工具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科 技創造力(構想創意、 產品創意) 科技創造力測驗. 科技創造力測驗. 科技創造力測驗.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表可以發現,13 位就有 9 位是採用葉玉珠(2002)所編製 的科 技創造力 測驗作 為科技創 造力的 測驗工 具,內容 向度包 括流暢 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以及視覺造型五個部份。而其中有一位 採用質化研究,以作品的創新歷程記錄以及訪談來作分析。而另外三 位則是將科技創造力以認知、情意以及技能來作區分。在科技創意認 知部份,以威廉斯創意思考活動作為測驗工具;科技創意情意,以威 廉斯創意傾向為測驗工具;在科技創意技能部份,則以學生的作品來 作評分。 大多數研究者採用的科技創造力測驗,單就流暢力、變通力、獨 創力、精進力以及視覺造型這五個向度看來,與一般性創造力間的區 別似乎不夠明顯。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與精密力屬於創意思考的 能力,而書包的設計也只能算是創造力的表現。而根據科技創造力的 定義,除了包含創造思考能力的運作外,還包含工具的使用、材料的 - 35 -.

(52) 運用以及最終產品的產出。因此,科技創造力的測驗工具,應該包含 創造性作品的評量。. - 36 -.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針對本 研究選取 台北市 國中學生, 以 「 創意認知 歷程量 表」與 「科技創作」測驗工具進行施測,再依施測結果進行量化統計分析, 以了解國中學生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間的相關。因此本章針對研 究方法,分為研究設計與架構、研究流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資 料蒐集與分析共五節,分別敘述。.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屬於量化研究,旨在探討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之間的 相關性,因此,本研究以性別、擴散性思考能力以及科技創意傾向為 背景變項,創意認知歷程為自變項,科技創造力為依變項,再依自變 項中各次向度,探討其如何影響依變項—科技創作的表現。. - 37 -.

(54) 背景變項 • 性別 • 擴散性思考能力 • 科技創意傾向. 創意認知歷程. 科技創作. • 記憶取回. • 創新性. • 聯結綜合. • 精緻性. • 轉化類比. • 機能. • 簡化. • 製造. • 探索 圖 3-1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 一、 個人背景變項:許多研究上發現,擴散性思考能力為創造力的 核心,因此可以預測創造力的表現。此外,不同的創意傾向也 會影響創造力的表現。然而性別是進行研究時的基礎變項,因 此在本研究的初步資料分析中,仍進行性別的考驗。因此本研 究的背景變項包含: (一)性別。 (二)擴散性思考能力:包含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獨創力、. - 38 -.

(55) 精密性、標題等六項能力。 (三)科技創意傾向:包含冒險性、好奇性、想像力以及挑戰性。 二、 創意認知歷程:Finke 等人認為創造性思考活動為一些想法或 問題解決的產出以及深入研究的結果,而這些產出及深入探討 即為個體創意認知的過程。本研究將創意認知歷程分為五個項 目: (一)記憶取回:由舊經驗或者記憶中取回存在的認知結構。 (二)聯結綜合:在這些記憶取回的結構中,產生簡單的聯結。 (三)轉化類比:將存在的結構,轉換為新的形式。 (四)簡化:將存在的結構在概念上簡化為最原始的元素。 (五)探索:在認知結構中尋找限制、潛在功能、評估…等。. 三、 科技創意實作:科技創意實作能力為產品創造的歷程,除了創 造思考能力的運作以及對創意的態度外,還包含工具的使用、 材料的運用以及最終產品的產出。本研究針對科技創作的評分 要向分為四個項目: (一)創新性:創作是否獨特,素材是否創新應用。 (二)精緻性:創作的精緻度。 (三)機能:是否容易操作、是否具單一功能。 (四)製造:創作整體的穩固性。. - 39 -.

(5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文. 1.閱讀文獻 2.確定研究主題 3.確定研究目的. 預備階段 擬定研究計畫 設計研究流程. 獻. 1.創意認知歷程 2.科技創作 3.科技創意傾向 4.創造性思考活動. 決定研究 工具 選取預試樣本. 1.表面效度 2.內部一致性 3.內容效度. 進行預試 選取正式樣本 正式施測. 探. 1.描述統計 2.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3.相關分析. 資料蒐集與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圖 3 -2 本研究的研究步驟與流程. 討 - 40 -.

(5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北縣市國中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抽樣方式以利益 取樣選取士林國中、海山國中國中部學生,共計 6 個班級,有效樣本 為 172 人。男生 77 人,女生 95 人,皆為國中七年級學生。 士林國中位於台北市士林地區,學校班級數為 78 班,全校學生 人數約為 2800 人。 台北縣立海山中學位於板橋市 ,為完 全中學。國中部 110 班, 高中部 27 班,全校人數約為 5000 人。. - 41 -.

(5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包含「創意認知歷程量表」、「威廉斯創 造性思考活動」、「科技創意傾向量表」以及「科技實作」,分別說 明如下: (一)創 意認 知 歷 程: 蒐 集學 生 在 記憶 取 回、聯 結 綜 合、 轉化 類 比、簡化以及探索的表現分數。 (二)威廉思創造性思考活動:包括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獨 創力、精密性、標題等六項創擴散性思考能力的分數。 (三)科技創意傾向:蒐集學生在想像力、挑戰性、好奇心以及冒 險性的四項創造人格特質部份的分數。 (四)科技創作:蒐集學生創新性、精緻性、性能、製造等四項科 技創作能力的分數。. 二、 創意認知歷程量表.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根據相關文獻探討,以及小組討論與專家共 團研擬的結果,自行編製「創意認知歷程量表」,以作為研究工具。 預計採用李克特五點式量表方式填答,由「總是如此」、「經常」、 「有 時」 、「 偶 爾」 、 「從不 」, 分 別給 予 5 分、 4 分、 3 分、 2 分、1 分。內容包含「記憶取回」、「聯結綜合」、「轉化類比」、 「簡化」、「探索」五個部份。. - 42 -.

(59) (一)效度. 1.內容效度 以 Finke、Ward 及 Smith 於 1992 年提出的產生探究模式為 理論基礎。根據相關文獻探討,歸納整理出創意認知歷程及其內 涵,並完成初稿,共有 36 題。其創意認知歷程以及內涵說明如 下 3-1 表所示:. 表 3-1 創意認知歷程及其內涵. 創意認知歷程 內涵 記憶取回 回憶 分析. 聯結綜合. 蒐集 舉例 結合 重組 調解. 轉化類比. 聯想 重新 安排 譬喻. 說明 由長期記憶中取回有關知識。 找出特定了例子或者了解其概念或原 則,並且分析之。 蒐集、累積與問題有關的訊息。 能夠說出跟訊息有關的例子。 將備取回的事件、物件、文字等,以新 的方式聯結綜合。 將概念彼此間加以重組以產生創新。 改變事物的屬性、功能或者是概念,以 找出可聯結綜合的屬性。 透過聯想,將結構由抽象變具體,或簡 單變複雜,以產生新的結構。 將既存的結構重新安排,或者是型態上 的改變,以產生有用的結構。 人類能夠藉由領悟一個隱喻、或者是過 去曾經遇過的相似問題,來解決一個新 的未知領域。. - 43 -.

(60) 表 3-1 創意認知歷程及其內涵(續). 創意認知歷程 內涵 簡化 整理 簡化 歸納 發現 屬性 概念 解釋 假設 檢驗 搜尋 限制 脈絡 轉換. 探索. 說明 將所得到的資訊加以整理,以得到共同 的形態或法則。 存在的結構在概念上簡化為最原始的元 素。 透過歸納推論以尋找事物的共通法則。 在認知結構中搜尋展新或所需的特質。 了解這前發明結構的隱藏涵義。 由不同的角度或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中評 估原有的結構。 了解這些結構中實際或概念上的限制有 哪些。 前發明結構在不同的脈絡裡產生某事物 之另類使用方法或結構意涵的頓悟。.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表面效度 問卷初稿擬定後,請兩位國中老師以及五位國中學生,針對 初稿的內容進行審查、修改或建議,作為編制正式問卷的依據。. (二)預試 為了解問卷初稿的適用情形以、研究對象填答問卷的反應、 正式施測時會遇到的問題以及施測所需的時間,於民國九十六年 十月進行預試。施測對象為士林國中學生,人數為 68 人,男生 34 人,女生 34 人。問卷回收後,對資料進行信度考驗,剔除相 關係數小於 0.501 的題目 9 題,最後定稿成為正式問卷,共有 - 44 -.

(61) 27 題。而 Cornbach α係數為 0.9534,其各分向量 Cornbach α 值均高於 0.72,如表 3-2 所示: 表 3-2 創意認知歷程各分向量 Cornbach α值. 創意認知歷程 記憶取回 聯結綜合 轉化類比 簡化 探索. Cornbach α. 0.8556 0.7868 0.7209 0.7345 0.8372. 三、 威廉斯創造性思考. Williams 依據 Torrance 早期的創造思考測驗,修改為擴散式情 意測驗以及擴 散式思 考測驗,經由林 幸台、 王木榮 (1994 ) 以台灣 地區學生為母群,修改為「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與「威廉斯創造 性傾向量表」,適用於 6 歲至 18 歲之男女生。本研究主要採用威廉 斯創造性思考活動來觀察學生擴散性思考能力的表現。 威廉斯 創 造性思 考活動 為 12 個 未 完成 的圖 形, 在 規定 的 時間 內,讓學生運用想像力畫出想像中的圖形,並且分別替每幅圖命名。 此測驗可評判學生的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獨創力、精密力、標 題等六項分數,藉此探討擴散性思考能力的部份。 本測 驗 就 全體 常 模 樣本 中,以 Cornbach α 係 數 計算 內 部 一致 性,各項分數之α係數介於 0.401~0.780 之間。. - 45 -.

(62) 四、 科技創造傾向量表. 本 研 究 採 用 由 張 玉 山 ( 2007 ) 所 編 制 的 「 科 技 創 造 傾 向 量 表」,目的在檢測中小學生(三到九年級)的科技創造傾向。此測驗 採團體施測方式 進行,以李克特五點式量表方式填答,由「很同 意」、「同意」、「沒意見」、「不同意」、「很不同意」,分別給 予 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共分為 27 題。內容可分為四個向 度, 分別為( 1 )想像力、( 2 )挑戰 性、( 3 )好奇 心以及(4)冒 險性。 本測驗針對題目進行主成份分析,發現其在總成份一(創造力成 份)的解釋總變異達 68.588%,而在分項總分的想像力萃取.821、挑 戰性萃取.872、好奇性萃取.794、冒險性萃取.824。因此,整體量表 的建構效度相當良好。. 五、 科技創作測驗 (一)創作任務 本研究的創作任務為玩具設計,受試者需根據提供的材料包以及 工具包,發揮創造力來設計並且製作創新、有趣的玩具來。由於玩具 給人 的感覺大 多為: 會帶給人 快樂的、好玩 有趣的、 提供樂 子的器 具、讓人放鬆 心情的 等諸如此類的正 向概念 (鄭欣怡,2006 )。因 此,本研究的創作任務,即為「設計一個好玩又有趣的玩具」。 (二)創造素材 而根據 Yawkey 與 Toro-Lopez(1985)的玩具定義類別,將玩 具的種類包括:教學用的材料、建構用的材料、玩具以及真實的物件 (引自鄭欣怡 ,2006 )。因此 ,在玩 具設計 任務,提 供受試 者真實 - 46 -.

(63) 的物件作為設計的素材,並且根據生活科技課本材料分類,選擇以下 材料:. 表 3-3 材料包清單. 真 實 的 物 件. 木屬材料 冰棒棍 竹籤 筷子. 金屬材料 鐵絲. 塑膠材料 塑膠碗 塑膠袋 吸管. 陶瓷材料 紙黏土. 其他材料 保麗龍球 棉線 紙. 在使用 工具分面 ,依據 生活科技 課 本製 造科技的 加工方 法:鑄 造、 成形、切 削、調 質、接合 以及表 面塗裝,六種方 法挑選 適用工 具。由於在鑄造、調質在場地及操作上困難,所以不列入工具考慮清 單中;而表面塗裝屬於裝飾性、保護性的加工處理,在工具以及時間 上會有困難,因此也不列入考慮範圍。 表 3-4 工具包清單. 加工方法. 鑄造. 工具. 成形 尖嘴鉗. 切削 小刀 剪刀 打洞器. 調質. 接合 雙腳釘 白膠 膠帶 雙面膠 橡皮筋. 表面塗裝. (三)評量規準 產品設計的評判標準有許多觀點,Rutter 與 Agne(1998)在研 究中發現,多數人對於良好設計的印象在於美學、人體工學以及性能 方面(引自張庭榕,2003)。其主要構成要素如下表 3-5 所示: - 47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urturing Pupils’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Upper Primary English Classroom is a resource package produced by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二)鹹味調理麵包及鬆餅製作 (Production of Savoury Breads and Puff Pastry Products). (三)藝術創作 (Produc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 Self

In addition,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has essential impact on the two dimensions of competitiveness includ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Henton, Mary.(1996).Adventure in the classroom: Using adventure to strengthen learning and build a community of life-long learners:Active learning; Adventure games; Creativ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ntrolled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in score of the scale of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data mining method in semiconductor produc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engineering data and wafer accept test.. In this paper, we use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