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意遊戲教學的探討 創意遊戲教學的探討 創意遊戲教學的探討 創意遊戲教學的探討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創意遊戲教學的探討 創意遊戲教學的探討 創意遊戲教學的探討 創意遊戲教學的探討

創意遊戲教學為活動化教學理念的模式之一。本模式採取由做中學的活動化 學習理念,並融入遊戲化教學、教師的創意,運用於學習障礙兒童的數學教學活 動中,故本模式的教學,是遊戲教學,也是創意教學,兼具遊戲、創意的特性。

以下就創意教學、遊戲教學進行探討。

壹、創意教學

一、創意教學的意義

創意教學(creative teaching)一詞,最早出現在1968年美國出版的「國小創 意教學Creative Teach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系列叢書(Piltz,1968)。此 套書中對於「創意教學(creative teaching)」一詞的定義為:教師運用各種教學 方法,包括實驗、證明、探究討論…,以發展及培育學生的創造力(蘇明進,2004)。

根據ERIC Thesaurus 的定義,「創意教學」(creative teaching)是「發展並運 用新奇的、原創的或發明的教學方法」(Development and use of novel, original, or inventive teaching methods),迪士尼創意學習社群獎助(Disney Creative Learning Communities Grants)認為「創意教學策略cre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就是創新的教學 策略,這些策略增進學生精熟基本技能以及更深入的概念知識與瞭解、不只是知 識的記憶,而是產生自己的瞭解並能應用資訊」(林偉文,2002)。

而國內學者對於創意教學的意義大同小異,林偉文(2002)將創意教學定義 為:發展並運用新奇的、原創的或發明的教學方法或教學計劃,以達成教學或教 育的目標。賈馥茗(1976)認為:「創意教學」就教師而言,乃是鼓勵教師,因 時制宜,變化教學的方式。毛連塭(1988)指出創意教學就是教師透過課程內容

及有計畫的教學活動,以激發及助長學生創造行為的一種教學模式;亦即配合課 程進行教學,讓學生有應用想像力的機會。邱珍琬(2002)創意教學的目的是要 引起學生注意、維持學習動機、然後產生有效的學習。張振成(2001)認為創意 教學就教師而言,乃是鼓勵教師因時制宜,變化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創造思考 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鄭英耀(2001)提及創意教學乃教師於一般教學中,融 入自己教學上的創意,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吳清山(2002)認為創意教學係 指教師於教學過程中,能夠採用多元活潑的教學方式和多樣豐富的教學內容,激 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以培養學生樂於學習的態度和提昇學生學習能力。陳龍 安(1999)認為創意教學,是指利用創造思考策略,配合課程,以培養學生流暢、

變通、獨創及精密……等創造思考能力。

綜觀以上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論點,所謂的創意教學係指教師事先規劃課程,

發展並運用新奇的、原創的或發明的教學方法或教學計畫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 趣,並達成教學或教育的目標。然而從創意教學的定義來看,許多人容易把創意 教學與「創造思考教學」視為相同的教學方法,如陳龍安(1999)、張振成(2001)。

但學者吳清山(2002)則認為兩者並不完全相同,其不同點在於教學過程和教學 目的,如表2-1。在教學過程中,創意教學重視過程的多元活潑、富有變化,創造 思考教學則重視創造思考策略,例如:腦力激盪法、心智圖法等。而在教學目的 方面,創意教學鼓勵學生思考、樂於學習;創造思考教學則強調學生創造力的激 發。

表2-1 創意教學與創造思考教學之比較

創意教學 創造思考教學

教師角色 教學過程 教學目的

激勵者、引導者 多元活潑,富有變化 鼓勵學生思考,樂於學習

激勵者、引導者 創造思考策略 培養創造力

(資料來源:吳清山,2002:5)

Starko(2000)也認為創造力教學與創意教學不同,創造力教學的教學目的 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意教學則是透過創意的教學方法以達成教學目的。

ERIC Thesaurus 的定義中也特別強調創意教學導因於教學的創造力,其教學目的 不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林偉文,2002;蘇明進,2004)。

由上述的觀點可知,創意教學與創造思考教學皆著重在教師的引導、激勵,

但不同的是創意教學係指教師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而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例 如創造思考教學策略、遊戲式教學策略……等等,以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 效果。因此,創意教學的範疇是涵蓋了創造思考教學、創造力教學等領域。而本 研究之「創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活潑、新奇的遊戲教學方法策 略,讓教學生動活潑富有創意,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提升其學業表現。

二、創意教學的理論基礎

創意教學的實施,與一般的傳統式教學不同,強調教學方式與學習內涵的改 變,以創新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以下就心理學、哲學、社會學、教育學五個向 度來探討其理論基礎(林進材,2004)。

(一)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心理學的發展重點在於人類「何以為知」及「如何得知」歷程的探討。行為 學派心理學在人類學習歷程中強調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增強作用的運用,行為的

強化和消弱、類化、辨別、自發恢復等概念在學習上的應用(張春興,1997)。

運用在學習方法上,包括行為改變技術、鼓勵預期行為、消除非預期的行為等策 略。

創意教學的實施,在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方面,強調個體均有被激發、被增強 與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應該提供學生各種自我實現的機 會,以學生可以接受並且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概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

(二)哲學的理論基礎

哲學理論中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結構主義、觀念分析學派、詮釋學,對 教師教學活動的實施,均有不同的理論與見解,然其一致性的目標均在於探討如 何提昇教師的教學效果,讓學習者對學習抱持高度的信心與興趣。創意教學的哲 學理論基礎,強調教師在教學的歷程中,無法預期學生的意識和反應會產生何種 意見,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境中產生。因此教師的教學應提供學生各種創意或多 種選擇的機會,學生經驗到的知識可經由師生互動交流所得的結果,共同建構出 來。

(三)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社會學的理論發展,強調教師的教學應由師生共同建構出具有意義的社會情 境,在社會情境中教師提供學習的典範,引導學生從社會示範中學習應有的知識 體系。因此,教學歷程中的策略擬定,必須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以社會文化 發展模式,提供學生各種學習的機會。

(四)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教育學對教學活動的詮釋,重點在於探討教學活動之基本立場,了解教師教 學活動的生成。教學活動的重點在透過師生的互動過程,使教育愛建立在理性與 感性得到適當的調整後之「愛人」基礎之上。透過各種理論的建立、辯證過程,

強化對學生人格愛的積極影響,重視文化的傳承活動與創新過程,同時強化個人

的社會化問題。創意教學的實施,重視創新及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引導學習者尊 重他人的情懷

三、創意教學的策略

張春興(1997)指出,教學策略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時,有計畫的引導學生學 習,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所採行的一切方法。林進材(2004)認為創意教學是一種 有別於傳統教學法的教學策略,此種教學法鼓勵老師因時、因人、因事、因物而 制宜,變化教學策略及教學方式,以達到教學目標。

因此,創意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知識啟迪者,而不是知識灌輸者;是知識 領航者,而不是知識操控者;是知識分享者,而不是知識傳遞者。所以,創意教 學對於學生學習是有其正面的和積極的意義和價值(吳清山,2002)。國內外對於 創意教學愈來愈重視,許多學者(吳清山,2002;羅綸新,2003;Fleith,2000;

Starko,1995;Sternberg & Williams,1996)提出以下的創意教學策略: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

教學的首要條件是了解學生的身心特質和需求,而實施創意教學的特性之一 是根據實際需要彈性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不能拘泥於固定模式或制式的內容,

因此了解學生學習的真正需求是創意教學相當重要的策略。

(二)營造溫馨和諧的學習氣氛

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班級學習氣氛,讓學生在自由、安全、和諧、相互尊重 的環境中輕鬆的學習,不過教師在教學上要能掌握「動而有節」的原則,對學生 既不會太放任,但也不會過於嚴肅,班級氣氛對創意教學實施的效果有相當大的 影響。

(三)善用現代資訊科技,活用多元的教學方法

創意的教學方法,可視教學內容和教學需要採用多元的方法,例如:以問題 解決為核心,刺激學生不斷思考的問題教學法;透過團體分組方式,激發學生彼

此互動學習的合作學習法;融合自然實際情境,幫助學生體驗的情境教學法;亦 可採用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創造思考教學法…等。當然若能再善用資訊科技,必能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鼓勵學生發展興趣、探索環境與適度的冒險並發現問題

支持學生多從事課外的學習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與勇於探險的勇氣,以發 現問題。並鼓勵學生利用語言、文字、圖畫等方式,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能 與同學分享發現問題的成果。

(五)給予思考的時間、容許犯錯與不同意見,以激發更多樣的假設

對於學生的意見或作品,教師不立刻做價值批判,相反地,更應鼓勵學生進 行腦力激盪,提出自己的想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勇敢的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當 學生的意見、想法都已提出後,再由師生共同評估其妥切性。

(六)強化手腦並用的活動,並鼓勵學生做後設思考

教師的教學應與學生的生活互相配合,學生的學習才會產生意義。現在許多

教師的教學應與學生的生活互相配合,學生的學習才會產生意義。現在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