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動機之定義

吳秉恩(1986)認為人類的行為基本上是受「個人」與「環境」交互的影響,而動機 乃是導引個人行為的一種內在歷程,可視為內在因素,影響外在可見之行為。張春興(1993)

認為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作 用。動機並沒有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定義,但大部分定義都有兩個共通點,首先涉及人類想 要滿足的需求,其次動機是促使人們採取行動的一種動力(林靈宏,1994)。動機的起始點,

都來自需求的確認(或激發)當現實的狀況與期望的狀況間有差距時,就會產生需求。許士 軍(2001)則認為,引發個體動機的行為係由於個體接受某種刺激而引發其需要,而造成 心理上的緊張或不適狀態,為解除此一狀態,於是促進個體採取各種行為並朝向目標,以 獲得滿足等環節的重要促動因素。Robbins(1998)認為,動機是個人願為組織目標盡最大 努力的意願,其意願主要是視努力是否能夠滿足個人的需要,因此其中包含三個要素:努 力的程度、組織目標及需求。曹勝雄(2001)認為,動機的發生是由個體內在的某一種需求 而來,一旦需要的強度提升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轉化為一種動機,進而促使每一個人尋找 滿足需要的東西。張春興(2003)動機簡單的定義,為影響個人從事某種行為、活動的內 在因素,不能直接由外在的觀察得知,但卻是行為的原動力,而且具有維持性。

二、動機之相關理論

行為科學家會將有關動機的研究區分為二。一、內容理論:主要在探討人類行為的內 在歷程,是有哪些「因素」引導、激發或維持之,著名的理論有雙因子理論、需求層次論、

三需求理論、ERG 三因子理論等。二、過程理論:主要是分析人類從行為開始、持續到停 止的歷程,著名的理論有公平理論、期望理論與增強理論。

以下即針對內容理論之需求層次論、ERG 理論、雙因子理論、三需求理論及過程理論 之期望理論、增強理論等,並從中歸結出體育教師兼任教練的動機架構之來源依據:

(一)、內容理論(content theories)

1、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 (1954)曾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一書提出五階段需求層次論,分別為 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與隸屬的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與與自我實現的需求,但他

11

12

是將工作滿足與不滿足置於兩個不同連續體上,也就是二者的構面並不互相對立。

4、三需求理論

三需求理論是 McClelland 在 1975 年所提出的理論,它包含了如下的三種需求(1)成 就需求(2)權力需求(3)親和需求。通常每個人都有這三種需求;但強度因人而異且會 因不同的動機而產生不同的行為。所以對不同求強度的人,應該找出最適宜的工作性質及 需求,較易達成個體的滿足(林佩穎,2000)。

(二)過程理論(process theories)

1、期望理論

13

論建立或保留行為,「即時增強」比「延宕增強」更具效果 (張德銳,1995)。

綜合以上學者的論述,可以歸納出動機是一種動力,是一種內在的歷程,無法由外在 觀察得知。而動機的產生是由內在需求的滿足,進而轉換為行為的原動力。個體可以運用 相關的訊息來幫助來幫助自己達成目標,並對過程中做出選擇與決定。

1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