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升學壓力改革

毛高文前教育部長曾指出,當前臺灣國民教育的最大困難,在於整個國 民教育都受到升學壓力所影響,而有智育掛帥的情形 (尚華,1990) 。嚴重 的升學壓力使得學校教育不正常進行,學生身心飽受折磨,為了教育問題而 產生「教育移民」更是臺灣社會問題的新生事務 (張郁雯、 林文瑛,2003)。

對此,臺灣教育部透過一連串的教育改革,無非就是要減緩臺灣學童的過度 升學壓力,並能夠使學生適性發展,以下為臺灣減緩升學壓力的改革政策。

壹、 臺灣國民教育

自 18 世紀以降,德法等國受到民族主義的影響,率先實施義務教育,以 培育具有國家意識之忠誠國民為目標,之後許多國家也陸續實施。我國實施 國民教育以來,主要是由國家辦理,最初僅限初等教育階段,1935 年開始實 施義務教育年僅有 1-2 年。1944 年公布「國民學校法」,國民教育為 6 年,義 務教育延長到 4 年。直到 1949 年以後,國民義務教育提升到 6 年(教育部,

2013c)。

當時由於國民學校畢業生未達就業年齡,若不繼續升學,無所事事,常 造成社會問題。若是繼續升學,則升學壓力之大,造成惡性補習,而惡性補 習的結果,使國家幼童遭受嚴重身心不良的影響(彭杏珠,2001)。鄭世益(2012) 指出我國中央政府遷台,實施國小六年級的國民教育,學齡兒童就學率在四 十四學年度已經達 92.32%,社會的變遷,國民小學畢業生持續增加,進入初 級中學需經過入學考試 ,但初級中學未能及時增設,造成入學競爭,升學困 境使得補習業者興起,對兒童身心影響至大。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則主張:「為 了要讓『惡性補習』成為歷史名詞,必須要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讓國小畢業 學生一律免試進入國中就學,按社區分發就讀。」(鄭懿瀛,2004)。因此中 央常會要當時教育廳廳長潘振球提出對此一方案的內容方法,潘振球交給行

政院專案小組繼續研究,其內容為:1.在教育方面因升學的競爭激烈,使原 有的遠大教育目標,為偏狹的升學目的所浸蝕取代,國民學校的惡性補習,

嚴重損害了兒童健康,而且有愈來愈烈之勢;2.在社會方面,因為社會型態 的轉變,青少年犯罪案件既與日俱增,人力供需失調的現象亦日漸顯著,需 要從教育上著手加以防範、疏導、調整;3.在經濟建設方面,因工商業快速 發展,並且逐漸升級,其所需人才,在數量與水準上,均與前大不同,教育 必須在人力規劃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腳色;4.在文化方面,大陸共匪發動「文 化革命」肆意摧毀中華文化,政府針對此點,乃積極倡導復興中華文化。此 外國防需要方面,兵源素質必須提升,才能提高運用新的武器 ,增加作戰能 力。(林照真,1986)。對此總統蔣公為厚植復國建國基礎,雖在軍事與經建 費用浩繁的當時,仍排除財政上的困難,毅然決然將國民教育自六年至延長 為九年制,這不僅嘉惠學童,使他們免除詩學與惡補之苦,身心得到正常發 展(唐濤,1971)。

從上述可知,當時教育改革,是為了降低升學壓力、減緩惡性補習以及 提升國民素質等問題,提出免試升學的方案,然而這跟十二年國教的目的極 為相似,現今社會的改變,提升學生學習年數,是否能夠減緩升學壓力和多 元發展,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貳、 四一○教育改革

自1987年解嚴以來,報禁、黨禁一一解除,各種西方的思潮開始大量的 湧入臺灣,此時臺灣的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由黨色彩能厚的權威時代,

漸漸開放,走向更為民主化、自由化的時代,隨著言論自由的開放,民眾也 得以發生,臺灣社會的反省力和參與力逐漸萌芽發展(王彥稀,2010)。1989 年以後,民間教育改革團體逐漸增加;也逐漸形成氣候,對於政府教育政策也 形成一股很大的壓力,不僅重視高等教育改革;而且也致力於中小學教育改革 (王錦雀,2001)。尤其是1994年四月十日,臺大教授黃武雄等人發起「四一 教改行動聯盟」提出1.制定「教育基本法」;2.落實小班小校;3.廣設高中大 學;4.推動教育現代化,四大訴求其中在「落實小班教學」及「廣設高中大 學」兩項訴求中,四一○教改行動聯盟希望政府能編列五年的預算,以每年 七至百億的教育經費加以落實(周祝瑛,2003)。其中四一○教改聯盟瞭解,

大班大校教學,不但教師負擔壓力沉重,更無法兼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再加 上升學的競爭,學校成為學生升學和管理的工具,對於此困境提出落實小班 教學,廣設高中大學,希望能夠減緩學生學習壓力,讓學生適性發展。因此 前教育部郭為藩部長提出成立教育審議委員會的建議而行政院立即回應,成 立一個跨部會的臨時性組織,協助規劃教育改革,以解決長期以來累積的教 育問題(王錦雀,2001)。之後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12 月完成「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提出教育鬆綁、帶好每個學生、暢通升學

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做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針(教育部,

2012)。

1987年解嚴後,帶給各方自由,教育民主也逐漸萌芽,因此各方教育學 者希望透過四一○教育改革遊行,讓政府能夠瞭解現今教育現場的問題,透

表 1 歷任教育部長對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理念沿革(續)

資料來源:張慶勳、許文寬(2000)。從延長國民教育年限探討教育決策之適

時間 教育部長 與延長國教年限相關之政策或措施 備註

切性。 國教天地,140 (07),37-48;楊思偉(2006)。推動十二 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 (2),4-6;陳怡妘 (2013)。台東縣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看法與態度 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隨著臺灣社會與經濟發展,自民國 70 年代起即有延長國民教育的呼聲,

但各界一直有不同意見(教育部,2014a)。事實上早在 1982 年朱匯森部長就 有提出延長職業教育的國民教育方案,而歷任的教育部長亦有提出提升國民 教育的主張與理念(郭添財,2007)。例如:李煥部長延續朱匯森部長實施推 行延長職業教育,至毛高文部長將延教班納入學制並改稱實用技能班,積極 研議延長十二年國教民教育之可能性 (陳怡妘,2013)。以及 1993 年當時的 教育部長郭為籓,參加立法院委員會第二屆第二會期教育委員會第十三次會 議,報告「十年義務教育」構想,郭部長指出三大理由,分別為(1).對於升 學意願不高的學生,設計適合該生的課程;(2).提供中輟生學之路以外之發 展;(3).國中未畢業或剛畢業者,青少年犯罪事件次數高,犯罪原因之一為 功課無法適應和輕度智能障礙,故應予以輔導,協助其習得一技之長(李明 穎,2011)。

上述以及表格所呈現可瞭解,各歷任部長實施政策內容,無非就是要提 升學生的學習年數、減輕學生升學壓力、以及幫助學生適性發展。但郭添財 (2007)指出一直以來延長義務教育至十二年的倡議,此政策始終未能達成共 識,支持延長義務教育至十二年的主張大部份認為先進國家及地區已經實施 十二年義務教育,所以應延長義務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但反對延長義務教 育者則認為九年義務教育還有許多尚未解決的棘手問題,例如課程缺連貫或 過分一元化、校園存在體罰現象,貿然延長義務教育可能將擴大問題而失敗。

肆、 小結

我國教育年數的提升,使得國民素質有所提升,但台灣人民還是有「萬 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六年國民教育提升到九年國民教育,

確實有減緩學生升學壓力,但國中畢業後要升高中職,還是要面對高中聯考,

九年國教只是提升教育年數,卻無法解決升學壓力,歷屆教育部長透過各種 政策和措施,就是希望能夠減緩學生的升學壓力,並能夠適性發展,但許多 政策不夠符合社會現況,因此都是不告而終或是實施困難。十二年國教即將 在 103 年實施,立法院雖然通過並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但許多政策問 題和教育困境還需先行解決,對此希望執政者能夠先行評估,並能夠聆聽各 方的意見,以便建立周全的十二年國民教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