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針對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教育期許與認知態度─以台東為例進行 探究。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動機;第三節為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四節為名詞解釋;第五節為研究範圍和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馬英九總統在 2011 年元旦祝詞中,揭示「百年樹人、百年生機、百年公 義、百年和平」等四大方向,並宣布自此啟動研議許久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預定 103 學年高中職學生全面免學費、大部分免試入學(教育部,2013a) 。 實施十二年國教是近年來社會各界所關注的議題,教育部針對此政策做長期 研議、規劃及推行,希望符合臺灣各界所訴求(童鳳嬌,2012)。然而十二年 國教並非是現今教育部的構想,1983 年朱匯森部長時代起開辦延教班,至李 煥部長及其任行政院院長即有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構想,另教育部於 1990 年以 後,推動「國中畢業生自願升學方案」(韓繼成,2006)。由此瞭解歷屆教育 部長的施政方式,延續教育年限一直被視為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周祝瑛,

2000)。但因為家長、教師、教育學者質疑聲浪不斷,再加上政府必須負擔十 二年國教之龐大經費,因此暫時將十二年國教擱置(陳羿汎,2010)。

然而在 2007 年,十二年國教再次露出曙光,行政院長蘇貞昌認為「窮不 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在 2008 年全面推動,國中小學生學習扶助計畫,

在 2009 年全面實施,12 年國民基本教育。」(程沐真,2007),教育部希望能 夠延長國民教育年數、減輕升學壓力、開展學生潛能、促進機會均等, 由於 各種因素,十二年國教只停留在研議階段而無法實施。十二年國教推動不易,

其涉及的議題相當複雜,除了預算經費的問題外,尚有其他如入學方式、高 中職的學區劃分、師資培訓及課程整合問題,公私立學校問題和明星學校存 廢等等,這些都需要經過事先的縝密規劃協調(周祝瑛,2003);政黨輪替以 及各界理念不合等,導致十二年國教至 2014 年才實施。

回顧臺灣地區自 1960 年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以來,已經將近四十 五年,國教年限已由前段班落入後段班(徐昌男,2007),1968 年實施九年國 民義務教育以來,國人素質有明顯的提升,但因為受到「萬般皆下品,唯有 讀書高」的社會風氣影響,造成國內教育不正常化發展(周祝瑛,2003),上 述的種種現況,陳述著臺灣教育面臨的狀況和危機。對此教育部希望透過十 二年國教的政策目標:一、提升國民素質,增進國家競爭力。二、促進教育 機會均等,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三、縮小教育落差,均衡城鄉發展。四、舒 緩升學壓力,引導學生適性發展(教育部,2007)。這四大目標使學生能夠均

衡發展、學以致用。但教師、家長、學生所關注的焦點仍在升學問題,由於 政策的改革,造成親師生對政策的不安與焦慮(楊怡婷,2013)。可感受出全 民對十二年國教的擔憂,其中最重要的是課程和教師教學的改變,以及教師 是否有足夠的認知和教學能力,歷次教育改革往往忽視了此一問題,因而未 能達成理想(歐用生,2011)。教師在教學上,不僅是教學者,也是引導學生 求學方向的關鍵人物,故希望能夠透過訪談的方式,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的認知態度,和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因應策略,以及教師 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教育期望和建議。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於高中時期初次聽聞十二年國教相關消息,老師在課堂中曾經提 到未來國民教育將提升為十二年,不管藍綠政黨輪替,兩方都是支持延續國 民教育年數,九年國民教育延續到十二年國民教育是指日可待,所以老師希 望我們不要放棄繼續升學,高中只能算是未來求學的最低門檻。當時研究者 心裡想,怎麼可能,國家經濟逐漸呈現落後走勢,怎麼可能還有多餘的經費 執行十二年國教?豈知在我求學過程中,立法院在 2012 年通過十二年國民教 育,2014 年將全面實施,與同儕討論起十二年國教,大家一致不看好,認為 這樣的制度會使怠惰的學生更加怠惰,努力求學的學生將失去競爭的動力,

還沒完全瞭解十二年國教的政策前,就先行否定此政策,是當時不成熟的展 現。如今國中學生將面臨十二年國教政策,目前擔任國中班導師們,對此政 策的實施,便真的清楚明瞭嗎?教師對此政策的態度又如何?因此研究者想瞭 解將面臨十二年國民教育的教師認知與態度,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鄭世益(2012)曾指出教育的本體是學生,而第一線的教育人員是基層教 師,每次教育的改革,似乎都是教育部官員、學者、家長代表的意見,少有 針對基層教師與學生做全盤的調查。當政府進行政策改革時,較少考慮到教 師能力和學生程度,此政策的改變,使得老師必須要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以 配合學生,十二年國教的進行,影響的不只是教學,連升學模式,也與以往 考試分數決定學校的方式不同,教師又要如何輔導學生找尋適合的學校,以 及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研究者希望能夠透過此研究,瞭解教師因應十二年國 教的策略,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臺灣有些小孩面對考試能夠表現出他優勢的一面,但也有不擅筆試,卻 在術科天賦異稟,教育需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點,這是臺灣十二年國教所 面臨的問題。教育部部長蔣偉寧曾指出臺灣社會對於入學制度,主要有兩股 不同的論述,一為相信考試,認為通過考試較為簡單且壓力小;另一論述則 希望能夠全面免試,讓孩子可以適性發展。這兩股看似衝突、互斥的論述,

可能影響社會趨勢。故透過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期望和建

議,希望傾聽基層教師的心聲,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根據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將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系統架構的六大 目標與七大面向作為探討,研究對象為臺東縣三位國中教師,以質性研究法 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透過七大面向和六大目標,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 認知與態度為何,以及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教育期望和提出對十二年國教之 建議,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目的和待答問題。

壹、 研究目的

如今十二年國教在將在民國 103 年推動,109 年全面實施,希望透過本研 究,瞭解教育現場的教師面對十二年國教認知態度為何?以及教師面對十二國 教的因應策略和教育期待與建議,因此本研究透過半結構的訪談,以臺東縣 三名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分別探討,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認知與態度。

二、 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策略。

三、 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期望和建議。

貳、 待答問題

一、 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認知與態度。

(一).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目標、入學方式、特色招生的認知與態度?

(二).瞭解教師對超額比序、多元學習表現評分的認知與態度?

(三).瞭解教師對於免學費、教育公平、與適性輔導的認知與態度?

二、 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策略。

(一).瞭解教師如何因應十二年一貫課程體系?

(二).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策略為何?

(三).瞭解教師在十二年國教之後,如何進行國中小補救教學?

(四).瞭解國中學生輟學預防與復學輔導,教師有何因應策略?

三、 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期望和建議。

(一).教師認為十二年國教對於學生的學力品質是否有幫助?

(二).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是否認為有提升學生國民素養?

(三).教師對十二年國教有何建議?

第四節 名詞定義

本研究主要探討為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教育期望,以及對十二年國教的 認知與態度,因此研究者將本研究所提出的相關名詞加以定義,使研究能夠 更加明確。

壹、 十二年國教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為民國一○三年全面實施,前九年義務教育為義 務、免費、強迫之國民教育,後三年採非義務教育就讀,自願而不強迫入學(江 佳雨,2013)。前九年為國民教育,依「國民教育法」及「強迫入學條例」規 定辦理,對象為 6 至 15 歲學齡之國民,後三年為高級中等教育,將推動制定

「高級中等教育法」,對象為 15 歲以上之國民,採取自願非強迫入學、免學 費、公私立學校並行、免試為主、學校類型多元及普通與職業教育兼顧(教育 部,2013b)。本研究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六大目標和七大面向作為研 究之內容作為探討,其內容較為符合國中教師範圍有:六大面向分別為:培 養現代公民素養、引導多元適性發展、確保學生學力品質、舒緩過度升學壓 力、均衡城鄉教育發展、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以及七大面向的分別為:學費 制度、課程與教學、適性輔導國民素質、入學方式,作為研究之主體。

貳、 教育期望

教師期望是指教師根據個人的背景經驗、學生特質與環境因素,對學生 所形成的一種評價與期望,此種期望和家長期望一樣,可能對學生產生的正 負影響(李鴻章,2006)。Leary,&Miller(1986)提出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會影 響教師的行為,反過來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轉引自簡淑芬,2011)。本研究 定義教育期望,教師對政策的改革,希望帶來如何正向的教育提升,本研究 將教育期望為教師期待如何藉十二年國教提升學生素質。

參、 十二年國教認知

認知是指個體對事物進行認識並理解,產生思維及推論等心理活動,有 可能透過生活造就、成長過程、教育等相關因素所影響 (張春興,2011) 。

認知是指個體對事物進行認識並理解,產生思維及推論等心理活動,有 可能透過生活造就、成長過程、教育等相關因素所影響 (張春興,2011)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