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教育期望 、認 知與態度─以臺東縣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教育期望 、認 知與態度─以臺東縣為例 "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燿男 博士

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教育期望 、認 知與態度─以臺東縣為例

研 究 生:陳贊仰 撰

中華民國一○三年七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碩士班

碩士論文

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教育期望、認知 與態度─以臺東縣為例

研 究 生: 陳贊仰 撰

指導教授: 鄭燿男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 三 年 七 月

(4)
(5)
(6)

謝 誌

時光匆匆,短暫的研究生涯即將結束,回想當初還懵懵懂懂進研究所 就讀,如今已經要畢業了;研究論文之所以能夠完成,須感謝家人的支持、

老師的指導與勉勵、同學與朋友的相互鼓勵,使我保持撰寫論文的動力。

首先感謝指導教授鄭燿男老師,在課堂後總是詢問我論文進度,使我 有持續撰寫論文的動力,在私下更是細心的指導,對研究內容有所疑惑的 我,更能夠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並指出錯誤的地方需修改,如此論文才能 夠順利的產出;再來感謝口考委員孫國華老師與程鈺雄老師,對論文仔細 的批改和建議,使論文內容能夠更加完善 。

感謝擔任專家效度的張如慧老師,以及接受訪問的三位教師,感謝您 們在百忙之中的幫忙,使我能夠得到寶貴的資料,對本研究有極大的幫助,

謝謝你們。

還有感謝妙華、學儒對本人的幫忙以及給予研究的建議,使我能夠盡 快完成論文的撰寫,尤其是妙華在大家辛苦的時候,能夠找尋各位同學一 起紓解課業壓力的休閒活動,再次感謝你,以及各位同學和學長姐對本人 的鼓勵和幫助,對本人有莫大的幫助,在這邊感謝你們。

最後感謝我的父親、母親、妹妹,因為有你們,使我能夠毫無顧忌的 就讀研究所,有你們的支持和鼓勵,更是我成長的動力,謝謝你們。

陳贊仰 謹致 103 年 07 月 於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碩士班

(7)

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教育期望 、認 知與態度─以臺東縣為例

作者:陳贊仰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透過質性半結構式訪談,以臺東縣三名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 如下:一、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認知態度。二、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課 程與教學策略。三、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教育期望和建議。根據文獻資料和 訪談結果的內容進行分析,所得結論如下: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認知,其內容分 為熟悉與不熟悉,熟悉為:能夠分辨特色招生和免試入學;清楚超額比序對升學 之用意;教師對於適性輔導馬上聯想到性向測驗;對於十二年國教是否有減輕升 學壓力,教師有三種不同的認知。不熟悉為: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職免學 費不是很清楚;教師記錯會考時間、超額比序內容熟悉度不足、以及比喻十二年 國教為義務教育。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態度認為:(一)、教師對於升學方式比較 認同特色招生,對於免試入學的超額比序較為擔憂;(二)、教師認為十二年國教 免學費不可能達到社會公平正義;(三)、教師較認同適性輔導能夠達成十二年國 教目標。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課程與教學策略,其內容為:(一)、教師對十二年 一貫課程體系看法不同;(二)、教師因應教學正常化為不借取藝能課,但藝能科 教師不足不利於教學正常化;(三)、教師對適性輔導看法不同,一般班級教師透 過觀察找出學生能力,但特殊班級教師認為輔導教師過少對十二年國教的適性輔 導有所阻礙;(四)、教師指出十二年國教會使需補救的學生降低補救教學之意願;

(五)、教師預防輟學和復學輔導採用鼓勵方式,但學生的個人因素和家庭因素顯 得無能為力。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教育期望和建議,其內容為:(一)、教學現場 和社會氛圍依舊存在考試升學主義;(二)、教師對於國民素養普遍認為是教養和 品格,理解國民素養之後提出資源不足和融入課程以及跟學生失去興趣等問題。

(三)、教師提出建議為:教師發現十二年國教會使學生的學習不升反降、以及教 育當局跟基層教師溝通不足與藝能教師的師資不足以及城鄉差距等問題都需要 解決。

關鍵字:十二年國教、國中教師、教育期望、認知、態度

(8)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 Expectation,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 Taking Taitung County as Example

Zan-Yang CHEN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ed the qualitativel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used thre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tung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Understood teachers’ cogn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2. Understood teacher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strategy for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3. Understood teachers’ education expectation and suggestion of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tent of interview results, it conducted an analysis, and conclusions came out as follows: contents of teachers’ cognition for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can be divided into familiar and unfamiliar aspects; for the familiar aspect: they could recognize special enrollment and exam-free admission; clearly understood the intention of comparing the ranking while over quotas to advance to high schools; teachers would be immediately associated with thinking the adaptive counseling as the aptitude test; in terms of whether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could relieve the stress of entrance exam or not, teachers possessed 3 different cognition. Moreover, for the unfamiliar aspect: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were unfamiliar to the tuition-free policy for the students of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teachers might remember a wrong date of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Progra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y were unfamiliar to the contents of the comparing the ranking while over quotas, and they regarded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as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addition,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were: (1) teachers’ were more identified with the special enrollment for the enrollment methods, and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comparing the ranking while over quotas for the exam-free admission; (2) teachers thought that the tuition-free admission policy of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couldn’t achieve the social equity and rightfulness; (3) teachers were more identified with that the adaptive counseling could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In terms of teacher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strategy for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conten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teachers had different viewpoints on the Grade 1-12 Curriculum system; (2) in response to the teaching normalization, teachers wouldn’t shift art and craft classes, but the lack of art and craft teachers will not be

(9)

beneficial to normal instruction; (3) teachers had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adaptive counseling, regular class teachers would discover students’ competence by observation, but thos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thought that shortage of counseling teachers would influence the adaptive counseling for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4) teachers pointed out that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might reduc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have the remedial teaching who needed remediation; (5) teachers would use an encourage approach to prevent the drop out and re-enrollment counseling, but they were powerless to students’ personal and family factors. For teachers’ education expectation and suggestion of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its contents were: (1) teaching scene and social atmosphere were still existed the examination credentialism; (2) teachers commonly regarded national competence as the education and personality, after understood the national competence, they proposed issues such as the resource shortage, the infusion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loosing interests. (3) teachers’ suggestions were: teachers found that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would de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first-line teachers, the shortage of art and craft teachers and the different between city and rural region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program,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 expectation, cognition and attitude

(10)

目 次

摘 要………i

Abstract………ii

目 次………iv

表 次………vi

圖 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四節 名詞定義………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升學壓力改革………7

第二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與各界說法………11

第三節 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期望、認知與態度之探討………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23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方法………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26

第四節 資料蒐集………2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2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1

第一節 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認知態度………31

第二節 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策略………41

第三節 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教育期望與建議………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3

第一節 結論………53

第二節 建議………56

參考文獻………59

附錄………65

附錄一 訪談大綱………65

(11)

附錄二 參與訪談同意書………66

附錄三 專家效度訪談大綱………67

附錄四 專家修正訪談大綱………68

附錄五 臺東區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積分表………70

附錄六 臺東區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多元表現積分對造表………71

附錄七 藝術才能班(科)甄選入學………73

附錄八 訪談紀錄表………76

(12)

表 次

表 1 歷任教育部長對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理念沿革………9

表 2 受訪者資料………26

表 3 訪談時間表………27

表 4 專家效度名單………29

(13)

圖 次

圖 1 基本教育示意圖………12

圖 2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願景與藍圖………13

圖 3 研究架構圖………23

圖 4 研究步驟圖………25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針對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教育期許與認知態度─以台東為例進行 探究。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動機;第三節為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四節為名詞解釋;第五節為研究範圍和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馬英九總統在 2011 年元旦祝詞中,揭示「百年樹人、百年生機、百年公 義、百年和平」等四大方向,並宣布自此啟動研議許久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預定 103 學年高中職學生全面免學費、大部分免試入學(教育部,2013a) 。 實施十二年國教是近年來社會各界所關注的議題,教育部針對此政策做長期 研議、規劃及推行,希望符合臺灣各界所訴求(童鳳嬌,2012)。然而十二年 國教並非是現今教育部的構想,1983 年朱匯森部長時代起開辦延教班,至李 煥部長及其任行政院院長即有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構想,另教育部於 1990 年以 後,推動「國中畢業生自願升學方案」(韓繼成,2006)。由此瞭解歷屆教育 部長的施政方式,延續教育年限一直被視為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周祝瑛,

2000)。但因為家長、教師、教育學者質疑聲浪不斷,再加上政府必須負擔十 二年國教之龐大經費,因此暫時將十二年國教擱置(陳羿汎,2010)。

然而在 2007 年,十二年國教再次露出曙光,行政院長蘇貞昌認為「窮不 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在 2008 年全面推動,國中小學生學習扶助計畫,

在 2009 年全面實施,12 年國民基本教育。」(程沐真,2007),教育部希望能 夠延長國民教育年數、減輕升學壓力、開展學生潛能、促進機會均等, 由於 各種因素,十二年國教只停留在研議階段而無法實施。十二年國教推動不易,

其涉及的議題相當複雜,除了預算經費的問題外,尚有其他如入學方式、高 中職的學區劃分、師資培訓及課程整合問題,公私立學校問題和明星學校存 廢等等,這些都需要經過事先的縝密規劃協調(周祝瑛,2003);政黨輪替以 及各界理念不合等,導致十二年國教至 2014 年才實施。

回顧臺灣地區自 1960 年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以來,已經將近四十 五年,國教年限已由前段班落入後段班(徐昌男,2007),1968 年實施九年國 民義務教育以來,國人素質有明顯的提升,但因為受到「萬般皆下品,唯有 讀書高」的社會風氣影響,造成國內教育不正常化發展(周祝瑛,2003),上 述的種種現況,陳述著臺灣教育面臨的狀況和危機。對此教育部希望透過十 二年國教的政策目標:一、提升國民素質,增進國家競爭力。二、促進教育 機會均等,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三、縮小教育落差,均衡城鄉發展。四、舒 緩升學壓力,引導學生適性發展(教育部,2007)。這四大目標使學生能夠均

(15)

衡發展、學以致用。但教師、家長、學生所關注的焦點仍在升學問題,由於 政策的改革,造成親師生對政策的不安與焦慮(楊怡婷,2013)。可感受出全 民對十二年國教的擔憂,其中最重要的是課程和教師教學的改變,以及教師 是否有足夠的認知和教學能力,歷次教育改革往往忽視了此一問題,因而未 能達成理想(歐用生,2011)。教師在教學上,不僅是教學者,也是引導學生 求學方向的關鍵人物,故希望能夠透過訪談的方式,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的認知態度,和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因應策略,以及教師 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教育期望和建議。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於高中時期初次聽聞十二年國教相關消息,老師在課堂中曾經提 到未來國民教育將提升為十二年,不管藍綠政黨輪替,兩方都是支持延續國 民教育年數,九年國民教育延續到十二年國民教育是指日可待,所以老師希 望我們不要放棄繼續升學,高中只能算是未來求學的最低門檻。當時研究者 心裡想,怎麼可能,國家經濟逐漸呈現落後走勢,怎麼可能還有多餘的經費 執行十二年國教?豈知在我求學過程中,立法院在 2012 年通過十二年國民教 育,2014 年將全面實施,與同儕討論起十二年國教,大家一致不看好,認為 這樣的制度會使怠惰的學生更加怠惰,努力求學的學生將失去競爭的動力,

還沒完全瞭解十二年國教的政策前,就先行否定此政策,是當時不成熟的展 現。如今國中學生將面臨十二年國教政策,目前擔任國中班導師們,對此政 策的實施,便真的清楚明瞭嗎?教師對此政策的態度又如何?因此研究者想瞭 解將面臨十二年國民教育的教師認知與態度,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鄭世益(2012)曾指出教育的本體是學生,而第一線的教育人員是基層教 師,每次教育的改革,似乎都是教育部官員、學者、家長代表的意見,少有 針對基層教師與學生做全盤的調查。當政府進行政策改革時,較少考慮到教 師能力和學生程度,此政策的改變,使得老師必須要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以 配合學生,十二年國教的進行,影響的不只是教學,連升學模式,也與以往 考試分數決定學校的方式不同,教師又要如何輔導學生找尋適合的學校,以 及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研究者希望能夠透過此研究,瞭解教師因應十二年國 教的策略,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臺灣有些小孩面對考試能夠表現出他優勢的一面,但也有不擅筆試,卻 在術科天賦異稟,教育需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點,這是臺灣十二年國教所 面臨的問題。教育部部長蔣偉寧曾指出臺灣社會對於入學制度,主要有兩股 不同的論述,一為相信考試,認為通過考試較為簡單且壓力小;另一論述則 希望能夠全面免試,讓孩子可以適性發展。這兩股看似衝突、互斥的論述,

可能影響社會趨勢。故透過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期望和建

(16)

議,希望傾聽基層教師的心聲,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根據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將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系統架構的六大 目標與七大面向作為探討,研究對象為臺東縣三位國中教師,以質性研究法 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透過七大面向和六大目標,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 認知與態度為何,以及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教育期望和提出對十二年國教之 建議,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目的和待答問題。

壹、 研究目的

如今十二年國教在將在民國 103 年推動,109 年全面實施,希望透過本研 究,瞭解教育現場的教師面對十二年國教認知態度為何?以及教師面對十二國 教的因應策略和教育期待與建議,因此本研究透過半結構的訪談,以臺東縣 三名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分別探討,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認知與態度。

二、 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策略。

三、 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期望和建議。

貳、 待答問題

一、 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認知與態度。

(一).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目標、入學方式、特色招生的認知與態度?

(二).瞭解教師對超額比序、多元學習表現評分的認知與態度?

(三).瞭解教師對於免學費、教育公平、與適性輔導的認知與態度?

二、 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策略。

(一).瞭解教師如何因應十二年一貫課程體系?

(二).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策略為何?

(三).瞭解教師在十二年國教之後,如何進行國中小補救教學?

(四).瞭解國中學生輟學預防與復學輔導,教師有何因應策略?

三、 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期望和建議。

(一).教師認為十二年國教對於學生的學力品質是否有幫助?

(二).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是否認為有提升學生國民素養?

(17)

(三).教師對十二年國教有何建議?

第四節 名詞定義

本研究主要探討為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教育期望,以及對十二年國教的 認知與態度,因此研究者將本研究所提出的相關名詞加以定義,使研究能夠 更加明確。

壹、 十二年國教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為民國一○三年全面實施,前九年義務教育為義 務、免費、強迫之國民教育,後三年採非義務教育就讀,自願而不強迫入學(江 佳雨,2013)。前九年為國民教育,依「國民教育法」及「強迫入學條例」規 定辦理,對象為 6 至 15 歲學齡之國民,後三年為高級中等教育,將推動制定

「高級中等教育法」,對象為 15 歲以上之國民,採取自願非強迫入學、免學 費、公私立學校並行、免試為主、學校類型多元及普通與職業教育兼顧(教育 部,2013b)。本研究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六大目標和七大面向作為研 究之內容作為探討,其內容較為符合國中教師範圍有:六大面向分別為:培 養現代公民素養、引導多元適性發展、確保學生學力品質、舒緩過度升學壓 力、均衡城鄉教育發展、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以及七大面向的分別為:學費 制度、課程與教學、適性輔導國民素質、入學方式,作為研究之主體。

貳、 教育期望

教師期望是指教師根據個人的背景經驗、學生特質與環境因素,對學生 所形成的一種評價與期望,此種期望和家長期望一樣,可能對學生產生的正 負影響(李鴻章,2006)。Leary,&Miller(1986)提出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會影 響教師的行為,反過來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轉引自簡淑芬,2011)。本研究 定義教育期望,教師對政策的改革,希望帶來如何正向的教育提升,本研究 將教育期望為教師期待如何藉十二年國教提升學生素質。

參、 十二年國教認知

認知是指個體對事物進行認識並理解,產生思維及推論等心理活動,有 可能透過生活造就、成長過程、教育等相關因素所影響 (張春興,2011) 。 李書文(2002)指認知,為個體對事實知道與否及理解、明辨程度。本研究所 指的認知,為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系統架構中的七大面向的瞭解與 清楚程度。

(18)

肆、 十二年國教態度

呂百理(2001)定義「態度」一詞,為個人對於某事物的感覺、想法,或 受此事務所影響而產生的行動傾向;亦即「態度」包括了認知、感覺、行動 傾向等三個層面。本研究所指之態度,是指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系 統架構中的七大面向對照六大目標的感受和想法。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以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兩部份來進行說明,

其內容如下: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以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地區,三個部份的內 容進行說明: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質性的方式,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訪談,收集十二年國 教之資料並分析。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東縣三位公立國中教師,尚在擔任導師職務,其中兩位教師 分別為九年級國中班導師,其中一位為八年級國中班導師。

三、研究地區:

本研究以臺東縣為本研究之研究地區,該地區為臺東市區的某幾間學校。

貳、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以研究的去限制、研究擔任年級導師限制、研究職 務限制,三個部份進行說明:

一、 研究地區限制

本研究只針對臺東縣的教師面臨十二年國教的認知態度,無法對其他縣 市做任何推論,此為研究限制之一。

二、 研究擔任年級導師限制

本研究對象針對即將面臨十二年國教的八、九年級班導師,不做各年級

(19)

老師做任何推論,此為研究限制之二。

三、 研究職務限制

本研究探討三位導師對十二年國教因應策略,不對其他職務教師做推 論, 此為研究限制之三。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根據研究主題,蒐集文獻透過文獻分析並探討我國升學壓力 的改革,以及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與各界學者對十二年國教的看法,最後以 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期望、認知與態度分別探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 為升學壓力改革,主要以我國提升教育年數,對臺灣教育所產生的影響;第 二節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和各界看法,主要是說明十二年國民教育的 教育政策內涵和各界對十二年國教的看法;第三節為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期 望、認知與態度,瞭解過去研究文獻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期望和十二年 國教的認知狀況以及對面十二年國教所表現出的態度。內容如下:

第一節 升學壓力改革

毛高文前教育部長曾指出,當前臺灣國民教育的最大困難,在於整個國 民教育都受到升學壓力所影響,而有智育掛帥的情形 (尚華,1990) 。嚴重 的升學壓力使得學校教育不正常進行,學生身心飽受折磨,為了教育問題而 產生「教育移民」更是臺灣社會問題的新生事務 (張郁雯、 林文瑛,2003)。

對此,臺灣教育部透過一連串的教育改革,無非就是要減緩臺灣學童的過度 升學壓力,並能夠使學生適性發展,以下為臺灣減緩升學壓力的改革政策。

壹、 臺灣國民教育

自 18 世紀以降,德法等國受到民族主義的影響,率先實施義務教育,以 培育具有國家意識之忠誠國民為目標,之後許多國家也陸續實施。我國實施 國民教育以來,主要是由國家辦理,最初僅限初等教育階段,1935 年開始實 施義務教育年僅有 1-2 年。1944 年公布「國民學校法」,國民教育為 6 年,義 務教育延長到 4 年。直到 1949 年以後,國民義務教育提升到 6 年(教育部,

2013c)。

當時由於國民學校畢業生未達就業年齡,若不繼續升學,無所事事,常 造成社會問題。若是繼續升學,則升學壓力之大,造成惡性補習,而惡性補 習的結果,使國家幼童遭受嚴重身心不良的影響(彭杏珠,2001)。鄭世益(2012) 指出我國中央政府遷台,實施國小六年級的國民教育,學齡兒童就學率在四 十四學年度已經達 92.32%,社會的變遷,國民小學畢業生持續增加,進入初 級中學需經過入學考試 ,但初級中學未能及時增設,造成入學競爭,升學困 境使得補習業者興起,對兒童身心影響至大。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則主張:「為 了要讓『惡性補習』成為歷史名詞,必須要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讓國小畢業 學生一律免試進入國中就學,按社區分發就讀。」(鄭懿瀛,2004)。因此中 央常會要當時教育廳廳長潘振球提出對此一方案的內容方法,潘振球交給行

(21)

政院專案小組繼續研究,其內容為:1.在教育方面因升學的競爭激烈,使原 有的遠大教育目標,為偏狹的升學目的所浸蝕取代,國民學校的惡性補習,

嚴重損害了兒童健康,而且有愈來愈烈之勢;2.在社會方面,因為社會型態 的轉變,青少年犯罪案件既與日俱增,人力供需失調的現象亦日漸顯著,需 要從教育上著手加以防範、疏導、調整;3.在經濟建設方面,因工商業快速 發展,並且逐漸升級,其所需人才,在數量與水準上,均與前大不同,教育 必須在人力規劃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腳色;4.在文化方面,大陸共匪發動「文 化革命」肆意摧毀中華文化,政府針對此點,乃積極倡導復興中華文化。此 外國防需要方面,兵源素質必須提升,才能提高運用新的武器 ,增加作戰能 力。(林照真,1986)。對此總統蔣公為厚植復國建國基礎,雖在軍事與經建 費用浩繁的當時,仍排除財政上的困難,毅然決然將國民教育自六年至延長 為九年制,這不僅嘉惠學童,使他們免除詩學與惡補之苦,身心得到正常發 展(唐濤,1971)。

從上述可知,當時教育改革,是為了降低升學壓力、減緩惡性補習以及 提升國民素質等問題,提出免試升學的方案,然而這跟十二年國教的目的極 為相似,現今社會的改變,提升學生學習年數,是否能夠減緩升學壓力和多 元發展,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貳、 四一○教育改革

自1987年解嚴以來,報禁、黨禁一一解除,各種西方的思潮開始大量的 湧入臺灣,此時臺灣的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由黨色彩能厚的權威時代,

漸漸開放,走向更為民主化、自由化的時代,隨著言論自由的開放,民眾也 得以發生,臺灣社會的反省力和參與力逐漸萌芽發展(王彥稀,2010)。1989 年以後,民間教育改革團體逐漸增加;也逐漸形成氣候,對於政府教育政策也 形成一股很大的壓力,不僅重視高等教育改革;而且也致力於中小學教育改革 (王錦雀,2001)。尤其是1994年四月十日,臺大教授黃武雄等人發起「四一 教改行動聯盟」提出1.制定「教育基本法」;2.落實小班小校;3.廣設高中大 學;4.推動教育現代化,四大訴求其中在「落實小班教學」及「廣設高中大 學」兩項訴求中,四一○教改行動聯盟希望政府能編列五年的預算,以每年 七至百億的教育經費加以落實(周祝瑛,2003)。其中四一○教改聯盟瞭解,

大班大校教學,不但教師負擔壓力沉重,更無法兼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再加 上升學的競爭,學校成為學生升學和管理的工具,對於此困境提出落實小班 教學,廣設高中大學,希望能夠減緩學生學習壓力,讓學生適性發展。因此 前教育部郭為藩部長提出成立教育審議委員會的建議而行政院立即回應,成 立一個跨部會的臨時性組織,協助規劃教育改革,以解決長期以來累積的教 育問題(王錦雀,2001)。之後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12 月完成「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提出教育鬆綁、帶好每個學生、暢通升學

(22)

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做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針(教育部,

2012)。

1987年解嚴後,帶給各方自由,教育民主也逐漸萌芽,因此各方教育學 者希望透過四一○教育改革遊行,讓政府能夠瞭解現今教育現場的問題,透 過上面敘述,可發現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之後,學生的升學壓力並沒有消除,

只是從六年國民教育延後到九年國民教育。

參、 臺灣延長教育政策

1968 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後,提出進一步延長國民教育的政策構 想與措施始自 1983 年,而歷任部長做法雖不一致,但目標都是為了提升國中 畢業生繼續升學的比率,使國民接受教育的年限能夠進一步延長 (楊思偉,

2006) 。下列透過表 1,呈現歷任部長對於延長國民教育所提出的政策和措施。

表 1 歷任教育部長對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理念沿革

時間 教育部長 與延長國教年限相關之政策或措施 備註

1983 年 朱匯森 推動延長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計劃─

「國中第十年技藝教育」

延教班

1986 年 李 煥 1.延續上項計劃第二階段計劃 2.揭櫫十二年國教目標

受限政府財力與教育環境,僅成 為宣示性之政策

1989~

1990 年

毛高文 1.延續推動第三階段計劃

2.國民中學畢業生自願就讀高級中等學 校方案

1.研議延長國民教育可行性 2.規劃原則為(1).自願入學 (2).有選擇性

(3).免學費 1993 年 郭為藩 1.規劃「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

邁向十年國教目標」

2.嘗試將延長國教列入國民教育法修法 重點

以考量未來之法源依據

1996 年 吳 京 1.推動高職免試入學方案

2.提出強化技職教育延長國民育年限為 十年

以技職教育為主

1998 年 林清江 1.公佈「邁向新世紀的教育政策」

2.擴大辦理綜合高中、完全中學

3.公布「教育基本法」(88.6.23 總統令)

教育基本法第十一條:「國民基 本教育應視社會發展需要延長 年限」。

(23)

表 1 歷任教育部長對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理念沿革(續)

資料來源:張慶勳、許文寬(2000)。從延長國民教育年限探討教育決策之適

時間 教育部長 與延長國教年限相關之政策或措施 備註

1999 年 楊朝祥 1.成立「延長國民基本教育規劃委員 會」、「研究小組」、「工作小組」

2.宣示於九十二學年度實施十二年國教 (89 年 1 月)

2000- 2002 年

曾志朗 1.積極推動高中職社區化方案 2.全面實施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及高 級職業學校多元入學方案

3.整合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及高職多元入 學方案為「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

4.委託進行「延伸國民基本受教年限規劃 研究」

2002- 2004 年

黃榮村 1.委託完成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理論基 礎比較研究、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辦理模 式之研究、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教學資源及 課程研究,及十二年國民教育經費需求推 估之研究四項計畫

2.召開「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將十二年國 民教育列為重要討論議題,會中達成八項 結論與建議事項

籌組「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工作 圈」,包括「推動十二年國民教 育指導委員會」、「推動十二年國 民教育先期工作小組」、「推動十 二年國民教育行政工作小組」,

積極進行各項規劃以落實全國 教育發展會議決議

2005- 2007 年

杜正勝 1.成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規劃工作小 組及專案辦公室。

2.完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規劃方案。

3.完成十二年一貫課程參考指引。

行政院長蘇院長宣布 2007 年開 始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2008- 2009 年

鄭瑞城 1.97 年 12 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計畫」

名稱修改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先導計 畫」,持續推動、修正及研擬各方面。

2.98 年 9 月 4 日發布「擴大高中職及五專 免試入學實施方案」。

2010- 2011 年

吳清基 1.99 年 9 月成立行政院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推動小組、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工作小組。

2.積極研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 畫及相關配套措施。

馬英九總統於建國百年元旦祝 詞宣示:「今年開始啟動十二年 國民基本教育,預定民國 103 年高中職學生全面免學費、大部 分免試入學」。

(24)

切性。 國教天地,140 (07),37-48;楊思偉(2006)。推動十二 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 (2),4-6;陳怡妘 (2013)。台東縣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看法與態度 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隨著臺灣社會與經濟發展,自民國 70 年代起即有延長國民教育的呼聲,

但各界一直有不同意見(教育部,2014a)。事實上早在 1982 年朱匯森部長就 有提出延長職業教育的國民教育方案,而歷任的教育部長亦有提出提升國民 教育的主張與理念(郭添財,2007)。例如:李煥部長延續朱匯森部長實施推 行延長職業教育,至毛高文部長將延教班納入學制並改稱實用技能班,積極 研議延長十二年國教民教育之可能性 (陳怡妘,2013)。以及 1993 年當時的 教育部長郭為籓,參加立法院委員會第二屆第二會期教育委員會第十三次會 議,報告「十年義務教育」構想,郭部長指出三大理由,分別為(1).對於升 學意願不高的學生,設計適合該生的課程;(2).提供中輟生學之路以外之發 展;(3).國中未畢業或剛畢業者,青少年犯罪事件次數高,犯罪原因之一為 功課無法適應和輕度智能障礙,故應予以輔導,協助其習得一技之長(李明 穎,2011)。

上述以及表格所呈現可瞭解,各歷任部長實施政策內容,無非就是要提 升學生的學習年數、減輕學生升學壓力、以及幫助學生適性發展。但郭添財 (2007)指出一直以來延長義務教育至十二年的倡議,此政策始終未能達成共 識,支持延長義務教育至十二年的主張大部份認為先進國家及地區已經實施 十二年義務教育,所以應延長義務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但反對延長義務教 育者則認為九年義務教育還有許多尚未解決的棘手問題,例如課程缺連貫或 過分一元化、校園存在體罰現象,貿然延長義務教育可能將擴大問題而失敗。

肆、 小結

我國教育年數的提升,使得國民素質有所提升,但台灣人民還是有「萬 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六年國民教育提升到九年國民教育,

確實有減緩學生升學壓力,但國中畢業後要升高中職,還是要面對高中聯考,

九年國教只是提升教育年數,卻無法解決升學壓力,歷屆教育部長透過各種 政策和措施,就是希望能夠減緩學生的升學壓力,並能夠適性發展,但許多 政策不夠符合社會現況,因此都是不告而終或是實施困難。十二年國教即將 在 103 年實施,立法院雖然通過並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但許多政策問 題和教育困境還需先行解決,對此希望執政者能夠先行評估,並能夠聆聽各 方的意見,以便建立周全的十二年國民教育。

(25)

第二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與各界說法

台灣目前正在進行十二年國民教育改革,希望藉由延長全體國民受教年 限而非以義務教育方式,以均衡校際間、城鄉間、不同軌之間的不均等現象,

從而提昇國家競爭力育與實現社會公義的理想 (詹寶菁、黃文定,2008) 。 本研究透過十二年國民教育基本內涵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系統架構,說明 十二年國教實施計畫,並透過各界看法進行分析和探討。

壹、 十二年國民教育之基本內涵

民國 103 年 8 月起,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分兩階段,國中與國小稱為九 年國民教育,依「國民教育法」及「強迫入學條例」規定辦理,對象為 6 至 15 歲學齡的國民,主要內涵為:普及、義務、強迫入學、免學費、以政府辦 理為原則、劃分學區免試入學、單一類型學校及施以普通教育。國中畢業後 三年為高級中等教育,將推動制定「高級中等教育法」,對象為 15 歲以上之 國民,主要內涵為:教育普及、自願非強迫入學、免學費、公私立學校並行、

免試為主、學校類型多元及普通與職業教育兼顧(教育部,2014b)。基本教 育示意圖如下圖 2。

圖 1 基本教育示意圖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4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概念示意圖。十二年國民基 本教育實施計畫,基本內涵,檢索日期:2014.5.20。取自

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44。

有別於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強迫入學政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屬自願 性質,學生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性向,選擇適合的學校就讀,且無須擔憂公、

(26)

私立學校選擇的考量,以及無力支付學費等問題,教育單位亦積極將考試分 數影響入學的重要性減低(江佳雨,2013)。兔試入學為不必參加任何入學考 試,不採計在校成績, 在國中階段做好性向探索與適性輔導,讓學生適性選 擇鄰近學校就讀(王淑俐,2011)。103 年免試入學為 75%特色招生為 25%,到 108 年免試入學希望能夠到達 85%特色招生能夠將低到 15%(教育部,2014c) 過去的升學競爭下,社會大眾對於明星高中普遍存有比較優秀的迷思,因此 十二年國教的優質化和均質化方案,將針對各公私立高中職的在硬體設備和 師資團隊部分投入大量資源,以提升學校達成優質與均質的教學環境,讓在 地學生能夠欣然就近如入學(江佳雨,2013)。

貳、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系統架構與實施原則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系統架構,包含三大願景、五大理念、六大目標及 七大面向二十九方案(教育部,2014d),本研究內容主要探討七大面向為「學 費政策」、「優質化與均質化」、「課程與教學」、「適性輔導國民素質」、「法制」、

「宣導」、「入學方式」的認知並對造六大目標為「培養現代公民素養」、「引 導多元適性發展」、「確保學生學力品質」、「舒緩過度升學壓力」、「均衡城鄉 教育發展」、「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以瞭解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態度,因此需 要理解七大面向之內容,此研究主要敘述國中教師之教育期望、認知與態度,

因此剔除高中優質化與均質化以及高中職法制之內容,以下為五大面向之敘 述:其內容為下列圖3。

圖 2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願景與藍圖

(27)

資料來源:教育部網站(2014d)。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願景與藍圖。十二年國 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願景與藍圖,檢索日期:2014.5.21。取自

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230。

本研究內容主要探討七大面向的認知並對造六大目標瞭解教師對十二年 國教的態度,因此需要理解七大面向之內容,此研究主要敘述國中教師其內 容有:課程與教學、適性輔導國民素養、入學方式和研究者想瞭解教師對學 費政策的看法,對此剔除高中優質化均質化、高中職法制以及宣導內容較無 明文規範之內容,以下為四大面向之敘述:

一、學費政策

學費政策分為「五歲幼兒免學費」、「高中有條件免學費、高職、五專前 三年免學費」、「財務規劃」三項,本研究剔除財務規劃和五歲幼兒免學費,

針對高中職與五專生的免學費做為探討。103學年度入學之新生開始逐年實施 就讀高職者免學費,就讀高中並符合所定補助基準者亦免學費措施:而實施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前入學的高二、高三學生,若符合補助基準,仍 得依既有補助方式享有學費減免(教育部,2014e)。

二、課程與教學

課程與教學包含「建置十二年一貫課程體系」、「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性 輔導及品質提升」、「國中小補救教學」、「高中職教師教學品質提升」、「國中 小學生輟學預防與復學輔導」五個項目,剔除高中職教師教學品質提升,對 此探討四項內容。以下根據教育部(2014f)提出課程與教學之內容作為探討:

(一)、建置十二年一貫課程體系,在執行現況分為七段:(1).完成第一波中 小學課程之連貫與統整、(2).完成 K-12 年級課程相關基礎性研究、(3).研擬 高中高職實施特色課程具體方案、(4).完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機 制之研究、(5).完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與課程發展指引、

(6).研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領域/學科/科目課程綱要 、(7).建置十二年 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實施的支持系統。以上內容看似有程序性的在進行課程體 系之統整,但陳伯璋(2012)卻指出我國中小學課綱的修訂及實施的時程不 一,因此造成教材銜接及教學有所落差,這會使學生學習極為不利,間接造 成教學無法常態化,以及補習問題無法改善。

其中學科與科目課程綱要,是教師進行教學所關注之議題,內容分為兩 項 1.103 年審議完成並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暫訂)總綱;2.105 年審議完成並發布各領域/學科/科目綱要。 對於以上內容,105 年才完成十

(28)

二年國教綱要、學科、領域,如今十二年國教即將在 103 年今年執行,學生 有如像試驗的白老鼠,對此教師如何看待十二年國教的一貫課程體系,甚至 如何進行課程,將會影響十二年國教課程之進行。

國中教育正化、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教育正常化為正常化教學,實施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及十二年國教之精神與內涵,其中包含課程規 劃、編班正常化、教學活動正常化與評量正常化等實施要項;適性輔導,意 指透過適當的輔導措施,讓學生能夠瞭解自身的能力、興趣、性向等特性,

依此進行適性的升學與就業之進路選擇;品質提升係指教師教學專業能力及 學生學習品質之提升,以達成整體教育績效之提升。過去學校教育發展舉凡 教育領導、課程與教學實施等,多半是與升學考試為導向,因此窄化教師的 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林進材,2012)。如今教育當局希望透過十二年 國教,改變現今考試升學至上的社會觀念,對此教師在教學第一現場的感受 和看法更是值得瞭解與參考。(三)、國中小補救教學運作為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之推動,鞏固學生基本學力,102 年度起,整合「教育優先區計畫-學 習輔導」及「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為「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作業要點」,作為國中小補救教學之單一補助要 點,將原教育優先區之學習輔導項目併至本作業要點。

補救教學使教育弱勢學生更能夠得到實質上的幫助,有落實教育機會均 等。但張祝芬(2012)提出實施補救教學之困境為學校端存在時間難覓、低成 就學生篩選的標準、學生以及家長參加意願所涉及的親權/國家權界限、教師 專業能力與意願低落等。重大教育政策即將實施,以上困境是否能夠改善,

更考驗著教育當局的配套機制,以及學校行政單位和教育現場的現職教師因 應方式。

國中小學生輟學預防與復學輔導主要依照憲法和國民教育法中明訂 6 歲 至 15 歲之國民應接受國民教育,亦訂定「強迫入學條例」,明訂強迫入學規 定,當三天未到校,將視為中輟生辦理,難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目的在 促進教學正常化、提昇整體人才素質,中輟生復學與輔導工作重點在於穩定 學生就學機制,有效輔導高關懷學生,因此教師如何應對中輟問題,更是值 得關注。十二年國教課程與教學主要是舒緩學生升學壓力、教師正常教學、

五育均衡發展、確保國中學生基本素質,以上內容是國家與教師對於國中的 課程與教學需要著力的部分(陳美如、郭昭佑,2012)。

三、適性輔導國民素養

由於學生的特質具有多樣性,其經驗、能力、興趣、性向、風格和文化 資本皆不同,所以其學習需求勢必會有所差異(張德銳,2012)。適性輔導國

(29)

民素養敘述國中內容有「國中與高中職生涯輔導」、「提升國民素養」兩項。

以下根據教育部(2014g)適性輔導國民素養做為探討:現行國中生涯輔導工作 為依據民國92年公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共有兩大執行系統:

其一,由具備專業知識之輔導教師於綜合活動領域中之輔導課程裡進行生涯 輔導,七至九年級學生每週授課三節綜合活動領域(包括輔導、童軍、家政), 分為四大主題軸(認識自我、生活經營、社會參與、保護自我與環境);其二,

由於包含生涯教育在內之六大議題被規劃融入各學習領域,故由其他領域教 師進行主題融入式教育或由學校規劃潛在教育(包括:活動課程等),七年級 以自我覺察與探索、八年級以生涯覺察與試探、九年級以生涯規劃為重點內 容,其中九年級部分,自100年起將生涯規劃改為生涯探索與進路選擇;93 學年教育部為配合「技藝教育改革方案」,在正式課程之外規劃辦理「國民中 學生涯發展教育」與「國民中學技藝教育課程」,兩者的從屬關係是透過加深 職業試探教學,提供技能學習之職場經驗,使學生能在生涯發展規劃過程中,

親身體驗技能行業之職場環境與特質。以上敘述可以瞭解,教育當局對於適 性輔導不只針對學生的心理輔導與理解社會環境,更著手向上銜接之技職教 育,對此更是有助於學生多方發展。

教育部(2014h)提出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提出五大素養和教師專業 素養,關於學生素養分別為語文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數位素養、教養/

美感素養。語文素養主要為可促進個人與他人和睦的交換資訊和想法,進而 養成能自我學習,並且從容自若地適應各種文化環境的語文能力與態度;數 學素養係指個人的數學能力與態度,使其在學習、生活、與職業生涯的情境 脈絡中面臨問題時,能辨識問題與數學的關聯,從而根據數學知識、運用數 學技能、並藉由適當工具與資訊,去描述、模擬、解釋與預測各種現象,發 揮數學思維方式的特長,做出理性反思與判斷,並在解決問題的歷程中,能 有效地與他人溝通觀點;科學素養強調個人應該具備思考和判斷科學現象的 知識,具備辨別與解決生活中科學問題的能力,以及具備積極面對生活中的 疑難並作出理性判斷和決定的態度。 數位素養的定義著重於個人能適切並有 效地運用數位科技於學習、工作與生活的能力與態度;教養/美感素養之定義 為:善用多元感知,與周遭人、事、物進行良善的溝通與互動:於內,具備 正向積極的學習態度;於外,展露舉止合宜的行為表現。論品格、論教養,

這些都是要靠後天的學習與仿效並且不斷琢磨淬鍊;而美感則有助於跟生活 經驗產生連結,將所學運用在生活當中,進而引發對周遭環境的體悟。以上 內容無非就是要提升自我能力,以實踐所學並運用到生活環境,但現實教育 環境是否能夠達成,需要教師、家長以及學生共同努力。

四、入學方式

王金國(2012)指出如果各校的辦學品質和教育資源能夠一致,學生進哪

(30)

個學校並不會有太大差異,但現實並非如此,所以家長與學生才會努力爭取 進入名校就讀的機會。如今十二年國教入學方式跟以往入學方式有所改變,

其內容分別為「規劃免試就學區」、「免試入學」、「特色招生」、「身心障礙學 生就學輔導」四項,依據十二年國教入學方式之內容,本研究針對國中教師 對升學方式的認知和態度,以免試入學和特色招生為主要之探討。免試入學 係指國中畢業生免考學科或術科入學測驗,得依其性向、興趣、能力、志願、

特殊才能或競賽成績優異等,進入高中或高職就讀;特色招生係指「經認證 為優質的公私立高中及高職,為落實因材施教與開展學生多元智能,依據十 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適性發展之精神與學校特色課程教學之需要及報經主管機 關核定之特色招生計畫,透過公開甄選的方式,遴選符合其性向、興趣與能 力之學生,以接受學校適性化教學與輔導」(教育部,2014i)。

以上文獻已經敘述特色招生和免試入學招生人數比例,此下內容根據入 學方式探討學區和超額比序之內容。臺灣高中職學區將分為十五區,其中臺 東縣為十五區中的其中一區,然而臺東一直被歸類為弱勢偏遠地區,在教育 領域也不例外,許多臺東縣優秀的學生,如果家庭經濟許可,父母親往往會 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在外縣市就讀,以提升學生的自我競爭力,此理念與十 二年國教的均衡城鄉教育發展之願景背道而馳,顯然社會觀念與教育還無法 達成共識;超額比序根據教育部(2014j)指出臺東縣總積分為100分,志願序 佔15分、多元學習表現55分、國中會考為30分,其中多元學習表現分數最高,

其積分內容為「服務表現15分」、「獎勵紀錄20分」、「無記過紀錄5分」、「均衡 學習15分」,鄭世益(2012)研究指出免試入學相關配套還不夠完善,目前十五 學區超額比序條件已出爐,但是仍有部分受到爭議。對於站在教學第一線場 的臺東縣教師是如何看待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更是值得關注和探討。特色招 生為十二年國教入學方式之一,其對象為體育班、藝術才能班(美術班和舞蹈 班)、科學班及高職等由主管機關依實際需要訂定。其理念是讓學術科性向的 學生透過考試入學,發展多元智能,以落實因材施教之教育理想(楊怡婷,

2013)。鄭世益(2012)研究指出東部城鄉學校和西部偏遠地區因特殊招生比資 優班的名額更少,因此會比西部一般的學校更加競爭,而西部已經習慣如此 的競爭壓力,所以特色招生並不是影響生學壓力的主要原因。但與陳怡妘 (2013)研究指出東部偏鄉以鄰境高中為主,也比較少參加特色招生者,升學 壓力相較比都市小很多。兩者內容是有所差異。

參、 各界對十二年國教的看法

目前十二年國教所拋出來許多問題引來諸方討論、揣測與疑慮,對於此 番現象,實有一些值得討論(賴光祺,2007)。十二年國教得政策即將實施,

(31)

各界關心教育人士紛紛討論國教相關議題,其中贊成與反對的意見都有,以 下為學者對十二年國教的論述和看法:

一、 經費預算困境

教育經費關係國家競爭力和人民福祉,一向受政府、企業和民眾的重視 和關心(廖修寬,2012)。白龍芽(1991) 曾經訪問日本國立教育研究所市川昭 午部長,談十二年國教之議題,部長也回應為何日本不辦十二年國教的原因,

其原因有四個為(1).義務教育不留級與退學,學生有恃無恐,如辦十二年國 教,將影響高級中學之校風;(2).偏遠地區設高級中等學校極不經濟;(3).

辦理十二年國教徒增政府財政負擔;(4).就學理上言,不是人人都必須要接 受十二年國教。部長敘述的四個原因之中,就有兩個問題牽扯到經費問題,

然而教育部(2013d)指出103學年度入學之新生開始逐年實施就讀高中職者免 學費,就讀高中並符合所定補助基準者亦免學費措施。而實施「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之前入學的高二、高三學生,若符合補助基準,仍得依既有補助 方式享有學費減免。對於教育經費問題,勢必增加政府的教育經費負擔,無 疑對當前政府的捉襟見肘之財政及城鄉不均的教育經費補助制度,產生更大 的隱憂!反觀臺灣99 年會計年度教育經費已高達7,726 億新臺幣,十二年國 教後雪上加霜的窘境(廖修寬,2012)。

如果政府要勉強的擠出這樣龐大的教育經費,這也會面臨幾項問題。一、

是延長國民教育年限的經費會排擠高等教育、幼兒教育、社會教育、教育行 政或其他教育經費問題;二、不僅會排擠教育發展的經費,還可能排擠到社 會福利、國防、外交、文化、農業發展或交通建設經費;因此,關於這樣的 困境,政府應當面對如何籌措,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三是縱然有這筆經 費,政府在投入延長國教之後,以及應評估如何運用這些教育經費,也就是 應建立評估指標及績效指標,以免造成教育經費的執行浪費(張芳全,2007)。

二、 社會觀念需改變

在十二年國教的變革中,家長們關心的還是入學制度中「考試」,希望自 己的孩子能進最優秀的學校,拿最好的成績,儘管社會如此多元,多數家長 目前仍無法擺脫文憑至上的價值觀(楊怡婷,2013)。翁仲甫(2012)則是以教 師立場認為十二年國教的推動,是展現教育當局努力積極地想促使國中教學 正常化,革除考試領導教學的弊病。但多數現場教師,雖然手上才拿著教育 部網站下載的官方資料,可是心中所盤算的,卻依舊是如何將學生們送上第 一志願。陳清梅(2013)指出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考試掛勾並非學生的本意,而 是學校、家長、社會期望的整體氛圍,打造出只為考試學習,愈來愈被動的

「無動力世代」。對此李清偉(2013)提出改善方式,(一)、學生方面:基於「他 山之石,可以攻錯」,以日本佐藤學教授提出「學習共同體」的教育改革,引

(32)

導式的教育,讓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二)、教師方面:落實教師專業發展 評鑑,協助教師專業成長並建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有效提供即時支援。

(三)、家長方面:多管齊下,破除升學舊觀念。

三、 偏遠地區就讀困境

偏遠地區教育經費不足,人口較少,高中職校的設置常會因為聚落人口 的多寡而設立,日久,造成區域設校的不均衡(鄭燿男,2007)。陳怡妘(2013) 指出十二年國教政策將免試入學區劃分為15個學區,臺東區獨立成一區,也 未有共同就學區設置,偏鄉地區的學生會考慮距離的遠近,將會影響選填學 校的意願。因此鄭燿男(2007)提出兩大解決方法,1.設置新校或是補助交通 食費。2.學校提供寄宿設施。以提供偏遠地區學童能夠追求夢想和減輕家庭 負擔。

四、 比序項目的公平性

由於超額比序項目影響學生的就學機會,其項目與給分標準一直有爭 議。例如:有些區域採計「幹部」項目,有些則不採計。就給分標準上,校 內服務學習能否採計、對私人團體服務能否採計…等也都有爭議(王金國,

2012)。臺東區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條件積分表分為三大項目,1.志願序佔15 分。2.多元學習表現佔55分。3.國中教育會考佔30分。三項之中以多元學習 表現分數為最高。楊朝祥(2013)曾指出服務學習加分這一項指標會不會造成 學生價值觀的偏頗,拿記功嘉獎來銷過抵過的辦法會不會造成混淆道德觀(引 自於陳怡妘,2013)。因此王金國(2012) 認為要徹底解決超額比序的爭議及 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最關鍵的方法是所有的高中職都是優質的學校。十二 年國教已將高中、高職優質化、均質化列為其中推動方案,期待此目標儘速 達成。

五、 升學壓力是否能夠減緩

高中職之升學率已超過95%,而且高中職之入學機會也超過130%,九年一 貫課程實施之結果,國中生升學壓力卻不減反增(韓繼成,2006)。十二年國 教政策一出,各縣市的精英高中紛紛祭出因應策略,臺北成績最為優秀的兩 校免試入學最高不超過25%,剩下七成五的學生將會設置特色招生,臺中、臺 南、高雄三地的明星高中,則決定以申請招生,自訂招生門檻(王淑俐,2011)。

葉嘉楠、方曉青(2012)指出明星學校的存在由來已久,也較一般高中享有更 多的資源,城鄉及校際存在差異是不爭的事實。這對於想讀明星學校的學生,

(33)

還是要因應各校提出的方式去努力,升學壓力可能有增無減。

肆、 小結

十二年國教即將執行,免學費的部份,對於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的學生,

非常有幫助,但實施教育政策,都需要耗損龐大的教育金費,尤其是偏遠地 區的學童,需要擬定相關補助政策,減低住在偏遠地區學童的外在因素影響,

並在固定的經費之中,妥善安排經費,並不盲目執行,才是最能夠貫徹免學 費的價值。社會觀念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十二年國教政策的觀點雖然很 好,但需要長時間努力,許多政策的缺失問題,需要透過各界說法,在各方 都能達成的共識之下,以建立完善的措施,才有助於長遠的教育根基大業。

第三節 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期望、認知與態度之探討

張德銳(2013)指出影響十二年國教成敗之因素甚為繁多,例如教育政 策、教育經費、教育設備、學校行政、校長領導、社會文化背景等,但十二 年國教最重要的執行者還是基層教師。本節透過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期望、

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認知與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態度作探討。

壹、 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期望

謝小芩(1998)指出教育期望的意義,可以從兩方面來探討。其一,教育 成就是獲致經濟成就和社會地位的重要工具與途徑,人們因而抱持著相當的 教育程度。其二,是視教育程度或學歷本身為一種外顯的地位表徵。教育期 望其概念與內涵包含個人自我期望、家長對兒女期望、老師對學生期望以及 社會對個人期望(張芳全,2006)。教師的教育期望是指教師根據個人的背景 經驗、學生特質與環境因素,對學生所形成的一種評價與期望,此種期望和 家長期望一樣,可能對學生產生正負影響(李鴻章,2006)。美國學者 Rosenthal 與 Jacobson 提出教師的教育期望的理論,認為學生會在學習表現上反應教師 的期望,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越高,則學生的學習表現會越高(引自於周新富、

賴鑫城,2004)。

貳、 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認知

在心理學上,認知是指個體對事物進行認識、記憶、思維、理解以及推

(34)

理等心理活動(張春興,2011)。本研究針對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的七大面向 之認知進行探討,根據江佳雨(2013)宜蘭縣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政策的認 知與認同之研究,研究指出宜蘭縣教師在「入學方案、適性輔導、比序原則、

生涯手冊的填寫、生涯測驗、參與實作、品德表現、服務表現與教育會考」

之認知程度皆趨向高認知,顯示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政策有高度了解。其內 容也指出因為交通便利且辦理多次強制性研習及報章媒體等影響,因而學校 所在之區域並不影響教師認知;年資十年以下之教師比十年以上之教師的認 知程度較高;但根據李靜璦(2012)以臺南市永康區的四所國中教師對擴大高 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政策之研究,其內容指出家長與教師對擴大高中職及五 專免試入學的實施內容並不十分清楚,因此建議須加強方案的宣導與溝通。

顯然不同縣市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的認知內容有所差異,然而位居偏遠地區 的臺東縣,其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的認知為何,更是值得關注並探討。

參、 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態度

以下根據各縣市的研究內容,探討出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之態度,並把 內容分為「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升學之態度」、「教師以十二年國教對學生之 看法」、「教師對於新政策的適應度」三項作為探討。

一、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升學之態度

王淑俐(2011)指出臺北市教師會為了解基層教師的意見,於 6 月 17 日至 6 月 21 日對會員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為 714 份),結果有逾三分之二 反對「免試入學作為主要升學管道,65%教師認為「免試入學適當比例為 50%

以下」。近三分之二同意「辦理教育會考把關國中教育品質」,但不同意「以 會考結果取代採計在校成績」。八成不同意「十二年國教方案可以降低升學壓 力」,建議應先加強下列措施,而非貿然實施行政策略;而江佳雨(2013)宜蘭 縣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政策的認知與認同之研究,對宜蘭縣國中教師進行 問卷調查(有效問卷為 321 份),結果為教師對於「入學管道、均衡學習、品 德表現、服務表現、競賽表現、與體適能成績」有高度認同。

李靜璦(2012) 以臺南市永康區四所國中教師為例,針對擴大高中職及五 專免試入學政策之看法與態度研析,內容指出國中教師同意擴大高中職和五 專免試入學的實施,可達成五育均衡、就近入學、常態編班的目標,但不同 意擴大高中職和五專免試入學取代現行的多元入學;葉嘉楠、方曉青 (2012)

則以新竹縣市為例,針對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評估之研究,

研究指出國中教育人員保持正面看法,認為免試入學可達成五育均衡目標,

因其學校推薦及學生申請入學採取在校成績,有助於提升常態編班功能;賴 幸妮(2010)以臺中市、臺中縣、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為研究樣 本,共有 261 所學校進行國中教育人員對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

(35)

案意見之研究,研究指出國中教育人員對免試入學制度正面看法,並可達成 五育均衡、提升常態編班功能、使國中教學正常化就近入學,也認為免試入 學制度應該繼續辦理。以上針對各縣市的問卷調查顯示出,各縣市的教師對 於十二年國教所展現出的態度截然不同,對於臺東縣的國中教師對升學又有 何看法,是研究者想探討之問題。

二、教師以十二年國教對學生之看法

臺北市教師會問卷內容指出八成不同意「十二年國教方案可以降低升學 壓力」,建議應先加強下列措施,而非貿然實施行政策略(王淑俐,2011);李 靜璦(2012)也指出國中教師不認為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有助提升學 生學習動機和整體素質,也無減輕同儕競爭的壓力,適性學習的現象也不明 顯;葉嘉楠、方曉青 (2012)研究則指出國中教育人員認為實施免試入學不 能有效的減緩考試領導教學的問題,免試入學短時間或許可能降低升學壓 力,長時間是否能夠提昇學生學習的素質和對學習的熱誠,以及了解自己的 性向,則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尾端學生有可能誤以為「免試」等於「不用考 試」,等於「不用學習」,導致學習意願低落,學生素質下降。十二年國教即 將實施,對於臺東地區的教師,看法是否有如以上敘述之內容,有待於探討。

三、教師對於新政策的適應度

江佳雨(2013)研究內容表示資淺教師對於政策的適應與接受度較高;跟 陳怡妘(2013)臺東縣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看法與態度之個案 研究,研究結論指出資淺老師需要提升對政策的適應力,兩者之間存在著差 異。然而陳信宏(2012)針對臺東縣和臺中市兩區探討國中學生、家長與教師 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意見之調查,內容指出教師服務年資 11~15 年比 31 年以 上的教師更認為政府宣導十二年國教政策目標充足,其中對十二年國教的意 見,11~15 年也比 20~30 年較高,對此教師的適應能力有待於探討。

肆、 小結

臺灣教育從過去到現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的社會風氣,迎面而來的問題是各界對於明星學校嚮往所產生學生的升學壓 力,之所以有九年國教,乃是當時政府為了減緩學生升學壓力所致,然而十 二年國教政策,最主要就是要減緩升學壓力,並幫助家庭弱勢的學生,但歷 年來的教育缺失,導致教師、家長、學生人心惶惶,如今十二年國教為目前 台灣重大教育議題,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的議題又有多少認知和表現出的態 度,更是值得去深入了解,以及對於十二年國教如何幫助學生所抱持的教育 期望,如今更是無人去探討,對此能透過此研究了解教師的教育期望。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教育期望 、認知與態度。我選擇臺 東三名國中合格教師為研究對象,以質性訪談和文獻分析進行研究。首先將 研究架構以圖呈現並輔以說明;其次對研究步驟與研究法的介紹與解釋以及 研究對象的陳述;再者將研究者的研究內容作逐一分析;最後,將本研究的 信度與效度作探討與說明。

本章研究方法共分為:1.研究架構、2.研究步驟與方法、3.研究對象、

4.研究蒐集、5.資料處理與分析等五個部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自變項為臺東縣國民中學合格教師,透過質性訪談進行研究,過 程中蒐集訪談研究內容的三大重要議題,做出探討並取得研究結果,其研究 架構如圖 4 所示:

圖3 研究架構圖

研究對象

臺東縣國民中學 合格教師

教師的認知與態度

1.十二年國教的目標、入學方式、特色招生之認知與 態度

2.超額比序、多元學習表現評分之認知與態度 3.免學費、教育公平、與適性輔導之認知與態度

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的課程與教學策略

1.教師因應十二年一貫課程體系

2.教師因應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策略 3.教師進行國中小補救教學

4.教師因應國中學生輟學預防與復學輔導

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期望和建議

1.十二年國教對於學生的學力品質 2.十二年國教提升學生國民素養 3.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之建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生活科技科 1 實缺代理教師 以臺中市政府教育局核定聘期為準。 備取若干名 特殊教育國. 文科 1 實缺代理教師

學科 1 實缺代理教師 以臺中市政府教育局核定聘期為準。 備取若干名 國文科 2 鐘點代課教師.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ensus 2001 and the data on subsequent population changes, resident population of Macao was estimated at 465 333 as at 31 st December 2004, which represent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the twelv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o further develop test items for science literacy assessment, it is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

110 年度臺中市推動硬筆書法與美感教育師生硬筆書法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