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協力工作塑造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2

第三節 協力工作塑造

本節主要探討協力工作塑造(Collaborative Job Crafting)之意涵、歷程與實 例。所謂協力工作塑造,係指組織中,兩人或兩人以上團體成員共同採取行動,重新 定義並改變自己工作的職責、關係、與認知疆界的動態過程 (Leana, Appelbaum, &

Shevchuk,2009)。

首先我們就協力(Collaborative)的意涵、特性及其運作指標作探討,進而深 入討論協力與工作塑造之概念結合之相關研究。

壹、協力(Collaborative)相關概念

Collaboration 的涵意為「合作;協力」、「共同工作合作;與某人合作」、「與別 人合作」(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辭典,1989);或可稱為兩人團隊(collaboration、

two-person team)(樊學良,2014)。

一、協力/兩人團隊之定義

「協力」指的是兩個或以上的行為者(個人、團體、組織或部門),以相互信任為 基礎,能夠相互分享資源,包括資訊、知識、技術與資金等,且共擔責任,制定一套 協議規則一起共事解決問題,達成共同目標後,可以分享正面產出的利益(陳恆鈞、

張國偉,2005:50-51)。「兩人團隊」意旨,由兩人因著共同的價值或目標所組成,團 隊成員彼此相互依存且適應彼此,以完成共同的任務或目標,兩人均需帶進各自擅長 的專業,或是透過責任分工的方式,承擔特定被指派的角色(樊學良,2014)。 若將「協力」與「兩人團隊」概念運用於教育上,便是兩位教師,在同一班級中,

因著共同的價值或目標所組成,以相互信任為基礎,相互分享資源,且共擔責任,團 隊成員彼此相互依存且適應彼此,帶進各自擅長的專業,或是透過責任分工的方式,

承擔特定被指派的角色,以完成共同的任務或目標,並共同分享正面產出的利益。根 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因此,本研究中指的「協力」,為「兩人」而非「兩人以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3

二、協力團隊/兩人團隊之特性及其運作指標

協力團隊因其場域/背景脈絡之運用,具備不同的特性。以下將不同學者對協力 活動之特性分類整理如下;

(一)Vigoda & Gilboa(2002:101)指出六點協力活動的特性:

1、協力是高層次的策略(strategy)而非低層次的戰術(tactic);

2、參與者之間的強的連結鏈(即網絡);

3、涉及不同團體;

4、涉及團體成員致力於長期的活動;

5、運作的過程有正式的型態;

6、傾向透明化。

(二)陳恆鈞等人(2005)提出協力活動的特質包括:

1、兩個或以上的行為者 2、網絡的存在

3、分享資源 4、共擔責任 5、分享利益

除其特性外,學者也對協力團隊/兩人團隊之運作指標及互動模式做討論,分述 如下:Martha 等學者(2004:173-180)提出協力運作的內在指標包括:溝通、承諾、

公平、技巧與能力、信任、尊重,這些都會影響協力運作的品質。惟其兩人團隊間,

成員互動頻率高,因此兩人的思考、行為、情緒反應,以及利益分配的情形都會相互 牽連,樊學良(2014)將其分為三種主要互動形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4

(一)一方行動者影響另外一方的行為

兩人之間,一為訊息傳遞者,另一為訊息接收者。訊息接收者從傳遞者獲 得知識或資訊,並經由討論、互動等歷程,發現知識之淺在價值性和有用性。

此互動形式屬於垂直形式的互動,通常從一方之觀點出發,探討其行為表現或 創作背後,如何受到另外一方的影響。如學生的學習受到教師影響、部屬之績 效表現受主管領導行為之影響。

學者(De Stobbeleir, Ashlford, and Buyens,2001)運用回饋尋求理 論,將回饋尋求定義為,成員透過他人回饋,藉以改善個人的績效表現,且發 現,員工透過回饋尋求之方式,能提高個人接受回饋的數量與廣度,對成員在 工作中之創意表現有正面幫助。

(二)兩人各自受惠於對偶關係

以印象派畫家畢卡索和布拉克為例,他們一起討論、批判彼此的技法,一 起完成各自的作品,成為彼此的創作歷程中,重要的一環。於此互動關係中,

其關注焦點為,協力之兩個人,其結構為成對的,他們所擁有之資源、權力、

知識、技能及地位,皆為平等,且各自受惠於此關係中。透過同儕互動、擔任 彼此的教練,分別增進彼此的學習成效或專業成長,為亦師亦友的關係。

(三)兩人團隊:兩人相互影響彼此行為且有共同作品

此互動關係,亦即兩人團隊,又稱為相互依存的對偶關係。兩人為達成共 同的價值、目標而組成團隊,彼此依賴、適應,進而成為一個整體。例如萊特 兄弟,從小形影不離,一同工作與玩樂、共享生活、思想與靈感,透過彼此對 話、討論與建議,完成生活所有大小事,進而發明飛機。

要一同完成某任務或目標,兩人團隊間的協力關係,皆有其必要性與助益,惟兩 人團隊間的協力關係是否成功、以及其長期影響之層面與持續維繫的長久,往往有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5

確定性。

兩人團隊間的協力關係能區分不同階段,其具有其動態性,無論是組織成員、活 動領域、資源分配等,皆會影響到協力合作的議程及行動。其協力合作之歷程模型為 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包括共識形成前、創始、正式化、運作、終結等五階段。若某一 環節改變,協力合作可能會在任何一個階段夭折(Takahashi and Smutny, 2002;

Lownde and Skelcher,2002:309-311)。在正當、真理、真誠、互為理解等前提下,

協力團隊達成互惠、學習、創造與互賴關係的結果,將產生新的啟發、新的認知與意 義、甚至變革(Innes and Booher, 2003) 。

小結

由以上討論可發現,「協力」與「兩人團隊」概念運用於教育上,便是兩位教師,

在同一班級中,因著共同的價值或目標所組成,以相互信任為基礎,相互分享資源,

且共擔責任,團隊成員彼此相互依存且適應彼此,帶進各自擅長的專業,或是透過責 任分工的方式,承擔特定被指派的角色,以完成共同的任務或目標,並共同分享正面 產出的利益。兩人團隊間的協力關係具有動態性,無論是組織成員、活動領域、資源 分配等,都有可能影響到協力合作的議程及行動。透過協力活動的運作,組織成員建 立協力關係,共同參與事務運作、整合資源、分享資訊與分工合作等,以達成目標。

協力過程中,每一方都具有積極的功能與角色。

貳、協力工作塑造之相關研究

有關協力工作塑造之相關實證研究較少,藉由 Leana 等人(2009)、樊學良(2014)

的研究,首先討論個人層次與團隊層次的創新歷程及其前因後果,接著深入了解其項 目指標,以及研究結果。

一、協力創新歷程及其前因後果(Leana 等人,2009;樊學良,2014)

Leana 等人(2009)在研究中指出,幼教品質決定於教學歷程,而不只是教師學經 歷;以及,增加工作塑造(job crafting)之概念,將大幅影響教學歷程品質;因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6

創新歷程與前因後果之重要性漸被重視;本研究中,以問卷、觀察與訪談的方式,針 對 62 間幼托中心和 232 位教師及助手,探討比較幼教師協力工作塑造與個人工作塑 造的前因後果。

協力工作塑造之前因後果中,前因包含六項:工作自主權、工作互賴性、工作取 向、支持性管理、同儕關係、職級;後果包含四項:工作績效、工作滿足、工作附加 價值以及教保品質,以下分述之:

表 2-3-1

協力工作塑造前因後果

前因/背景脈絡 工作塑造結果

①工作自主性

②工作互賴性

③工作取向

④支持性管理)

⑤同儕關係

⑥職級

①工作績效

②工作滿足

③工作附加價值

④教保品質

資料來源:Leana, Appelbaum,& Shevchuk(2009)

(一)工作自主權(Discretion)

現有的理論建議在工作自主權和個人間應建立一正向的關係,人如何定義及執行工作上的自主權,應重視工作是如何

概念化及執行的個人選擇權。自主權和個別的工作塑造之間有一個正向關係的爭論,是根深蒂固且強而有力的,而我們也期望 它能適用於幼托人員上。

研究假設,若能給團隊成員較高的工作自主權,有利於高品質的工作環境,以及更好的工作決策與工作執行。

(二)工作互賴性(Interdependence)

研究假設,工作互賴性可能與協力工作塑造呈現正相關。工作互賴性的增加會導致人們需花費更多時間在與他人協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7 然工作互賴性能促進共同事務的發展,以解決問題,並共同協調如何完成工作。幼教工作者在工作上與他人有較多互賴性,可

能會限制他們的工作行為,因為他們需要安排增進與他人關係的活動時間,以及在他們的工作活動中,修飾任何他們可能原先 想做的事,如此才不會擾亂到其他人的工作。同時,工作互賴性也可能限制個人工作塑造行為的發生,因其透過減少工作中的

支配感。

(三)工作取向(Calling versus job or career work orientation)

工作取向指的是工作者如何定位自己的工作之使命感,只是一件維持生活的事,亦或是有使命任務,甚至稱之為天職。

Wrzesniewski和Dutton(2001)認為工作取向將會影響個人於工作上之呈現

(四)支持性管理(Supportive supervision)

過去數十年來,管理者可以在某種限度下影響員工工作塑造他們的工作,而

密切的監控並鼓勵順從,不是創新,而是阻礙了工作塑造的機會(Wrzesniewski & Dutton,2001)

啟發性與支持性的管理,管理者若能適時提供有用的回饋、可用性資源地,幫助工作者跨越工作中的挑戰,可能有利

於員工的學習與創新,從而鼓勵員工去重塑他們在個別及協同工作中的分界。透過這樣的方式,支持性管理可以促進工作塑造 行為。

(五)同儕關係(Social ties)

在工作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經過一段時間的社交及工作互動而顯露出來,

是協同活動的基礎(Weick, 1979)。因此,研究預期工作者與同儕有較頻繁且緊密的 互動,也就是,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同儕社會關係強度,將會幫助協力工作塑造。

幼托人員擁有與同儕較緊密的連結關係,應更容易協同規劃他們的工作,以滿足他們共同的目標及情況。而對個

幼托人員擁有與同儕較緊密的連結關係,應更容易協同規劃他們的工作,以滿足他們共同的目標及情況。而對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