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博物館導覽

一、導覽解說的定義

博物館講解是以展示內容為中心,由博物館講解員對觀眾所作的現場解說。

(賈建明,2000)在1910年,波士頓美術館哈特女士(Mary B. Hartt)闡釋導覽的 定義為:「一種教育運動,其名稱雖含蓄,但效果極為生動,使沉悶如深宮的博 物館成為大眾化場所;使每日與古董為伍的博物館人員之學究態度,變為可藹可 親的傳導者,不再抱守殘缺、自炫孤高,其不僅是知識吸收者,亦為知識的傳播 者」(包遵彭,1970)。由於講解融合科學知識、語言表達和講解員個人風格,

成功的講解往往能在觀眾中產生強烈的共鳴和無窮的感染力,因此,講解也是一 門綜合性的藝術(賈建明,2000)。

由此可知,博物館的導覽是從博物館展示主題和相關資料出發,並在展覽的 氛圍下,與觀眾進行觀點與情感的交流。因此,張明洵、林秀玥(1992)認為:

「導覽解說是一種教育的工作,他並非僅傳達了資訊,資訊本身也並不是解說。

導覽是透過各類資訊加以串聯、整合,消化反芻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

博物館的展覽開放以後,博物館導覽即成為推廣教育的第一線。所以導覽員的表 達,不僅僅只是傳遞知識而已,更是將相關展覽知識轉化成為觀眾能夠了解學習 的知識概念,以達到博物館推廣教育的目的。

由此可知,導覽對博物館與大眾的意義,是資訊交流的交換者,博物館需要 導覽人員來引導觀眾、傳遞訊息,觀眾則透過導覽人員來了解展覽、學習新知。

這種解說是解說員根據特定的具體內容與所面對不同觀眾,用簡潔、準確和富有 感情色彩的語言對展示主題思想和內容的揭示;由於講解的過程是講解員與觀眾 面對面的接觸,因而在某種程度上說,講解的過程也就是講解員與觀眾的交流(賈 建明,2000)。

所以,博物館導覽是一種詮釋的過程。安德生與汀恩(Edson & Dean,1994)

認為導覽的功能是讓事物能夠更容易被理解,或是賦予其特殊意義的過程。意義 上有三個重點:(1)解釋或澄清;(2)翻譯或說明;(3)依據個人對藝術方 面的理解作表現或陳述(余慧玉,1999)。

二、導覽解說制度的源起

博物館教育發展的歷史,乃自於 17 世紀公眾博物館的設立開始,在此之前 博物館多半屬於皇室貴族私人收藏的儲藏空間。以法國羅浮宮(The Louvre)為 例,從 1793 年開放後便陸續以主題式展覽品以及目錄與館內參觀解說,做為公 民教育的方法之一(Hooper-Greenhill, 1991)。由於菁英教育的緣故,一直到 19 世紀初期,博物館都被視為專家學者的學習中心,教育在當時只是附帶的功能,

而非主要的目的與功能。

直到 1907 年,美國波士頓美術館(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任用世界上第

一個導覽解說人員,引導觀眾的學習,引起各大博物館仿效,博物館進行大眾教 育的觀念,才開始散播開來(王啟祥,2000)。而博物館傳播文化的活動也是一 種教育,是一種傳達思想觀念或價值觀念的教育(賈建明,2000)。因為當時的 大眾教育觀念逐漸發展,所以文化傳播概念的影響之下,博物館既然是價值觀念 的產物,是文化發展的產物,那麼對於傳播文化自然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博 物館教育雖不具有學校教育那樣的正規性、直接性、目的性,但它卻可以是學校 教育的補充,它所具有的全民性和終身教育的特點,是學校教育所望塵莫及的(賈 建明,2000)。

三、導覽解說制度的功能

在視覺世界裡,博物館類型中的美術館是美術教育的主要資源。美術館的主

要任務之一便是促進觀眾與美術品的交流互動(劉婉珍,1997)。由於博物館導 覽解說這樣的講解是一門專門學問,其中包含了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

文學等學科知識(賈建明,2000)。因此,導覽人員利用博物館特有的魅力,展 現博物館教育的深度與廣度(賈建明,2000)。導覽志工作為文化教育的種子,

向社會大眾傳播文化訊息,是最有效的方法(趙來春,2001)。

由上述可知,導覽具有直接性、立即性、引導性的學習效能。周功鑫(1986)

認為博物館語音、書籍、電腦(數位)的導覽,都是冰冷、而沒有回應的,只有

「人」的導覽才是最直接、最有意思的,可以回答觀眾問題,導覽員也可以看觀 眾的反應而做出導覽上的修正。黃光男(1993)認為美術館的觀眾通常不會主動 去拓展其他知識領域而只是自選所好,美術館的導覽員便應該事先掌握觀眾的特 性,在導覽過程中因應變化,以其專業知識和經驗激發觀眾不同的學習方法。此 外,靳知勤(1995)也表示導覽能使博物館教育人員與觀眾之間,能使博物館更 具主動性去迎合觀眾的需求,產生互動,讓觀眾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多知識。因 為,博物館教育相對不具有學校教育那種獎懲制度,所強調的是一種較為寬鬆、

和諧、自由的學習氣氛,任由觀眾興致所至,信馬由韁,或在博物館講解員的引 導下參觀,從而達到陶冶性情、享受美感、提高鑑賞水平的效果,這些是其他社 會教育機構所無法比擬的(賈建明,2000)。

所以從 1960 年代開始,許多博物館開始成立教育部門,推行教育活動。此 外,展示手法也有了突破創新,不管是動態與參與式的展示手法,都提供觀眾與 展品互動的機會(王啟祥,2000)。之後美國博物館協會(AAM)於 1984 年出 版的「二十一世紀的博物館」(Museums for the New Century)和 1992 年出版的

「卓越與平等」(Excellence and Equity)中強調博物館教育的優先性,確立博物 館教育的專業地位。強調博物館每個教育活動層面應該包含社會各個族群,每項 活動都應蘊含教育目的,且博物館教育的角色應擴大至參觀博物館的每一個人

(王啟祥,2000)。所以 Hooper-Greenhill(1991)認為博物館教育最重要的哲學 便是有效地將博物館中的物件(Objects)與博物館不同特質的觀眾建立關係。

四、小結

由於博物館教育具有彈性、多元的特性。所以博物館透過其多元豐富的展覽 內容為其核心,透過導覽人員的解說,向人們傳達藝術、生活等不同的觀念。因 此一如黃光男(1991)所認為的,博物館教育是以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為基礎,

採用自由、開放性的學習方式,並以真實作品做為獨特的教學資源。所以博物館 的導覽工作在這樣的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基礎下,愈顯其重要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