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工作滿足

一、工作滿足的定義

工作滿足(Job Satisfaction,亦譯為工作滿意度)的概念可說是起源於霍桑研 究,是由Mayo, Roethisberger & Whitehead於1927年至1932年間,在芝加哥的西方 電器公司(Western Electric Company)共同主持研究。研究報告指出,工作者的 情感影響其工作行為,而決定工作滿足與生產力的主要因素是工作者之社會及心 理因素(張永旺,1995)。

1935 年 Hoppock 以美國賓州 309 位工作者為對象進行研究,發現不同階層的 工作者,工作滿足感亦不同,階層較高的工作者有較高的工作滿足感。Hoppock 對工作滿足的研究著重於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其定義工作滿足為工作者心理和 生理對環境因素的滿意感覺,亦即工作者對工作情境的主觀反應。Hoppock 認為 可經由向工作者詢問對工作感到滿意的程度而得,工作滿足是指員工在心理與生 理兩方面對工作環境因素的滿足感受,然而,由於研究範圍、目的的不同與所依 據之理論架構的不同,故對「工作滿足」的定義亦有所不同。自從Hoppock 提出

「工作滿足」這一概念後,逐漸受到各界學者注意投入研究。

二、工作滿足的理論基礎

因此,在之後的工作滿足的專業研究上,工作滿足理論區分為「內容理論」

及「程序理論」二種類型,如表2-5-1所示。

表2-5-1工作滿足理論類型彙整表

1、 需求層次理論(Needs Hierarchy Theory):

Maslow(1954)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係由五種需求所引起,由 低而高分別為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等需求。已於本文文獻探 討中的志願服務部份提及,故不再於此贅述。

2、 雙因子理論(Two-factor Theory):

由Herzberg , Mausner & Snyderman(1959)所提出,認為人們有兩種需求,一 種是希望避免痛苦的需求,另一種是追求心理上之成長的需求。

Herzberg, Mausner & Snyderman認為影響工作滿足有「激勵」及「保健」兩個 因素,因此本理論亦稱為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保健因 子」與工作內容無關,主要是滿足個人基本生理安全及社會需求,包括薪資、工 作安全、工作條件、人際關係等,因此又稱為外在因子(extrinsic factors)。

「激勵因子」與工作內容有直接關係,包括成就感、受別人的讚賞和認同,

富有挑戰性的工作等,而帶來滿足的因素包含成就、責任、升遷與發展。這類因 素主要是滿足個人高層次需求的工作特性,因此又稱為內在因子(intrinsic

格式化: 縮排: 左: 0.63 cm, 編

factors)。

當激勵因子能符合個人的心理成長需求時,就會感到滿足;若是缺乏激勵因 子時,並不會感到不滿足,只是沒有工作滿足。而當保健因子未能符合個人的避 免痛苦需求時,就會感到不滿足。若是擁有這些保健因子,並不會感到滿足,只 是沒有工作不滿足。

3、 成就動機理論(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

McClelland(1961)認為人的主要需求可分為下列三種:

(1)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當人們心中有想要達成的目標 時,就會產生驅動力,以獲得滿足。例如:想追求成功,超越他人 與得到他人的肯定。

(2) 權力需求(Need for Power):是指人們想要獲得權力,以控制他人 等慾望。權力需求高者,在團體中希望能居於領導地位,可以去指 揮或支配其他人。

(3) 歸屬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人們希望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 際關係,形成良好的互動,能獲得友誼。

4、 生存、關係、成長理論(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Theory):

生存、關係、成長理論是由Alderfer(1972)將需求層次理論簡化成三種需求:

(1) 生存需求(Existence Needs):指一些物質及生理的慾望,如飢餓、

口渴、工作條件等。相當於Maslow所提出的生理和某些安全的需求。

(2) 關係的需求(Relatedness Needs):想擁有人際互動關係的需求,能 與家人、長官、朋友等重要他人間相互關懷,是一種情感性的分享。

相當於Maslow的安全、愛與歸屬及尊重的需求。

格式化: 縮排: 左: 0.63 cm, 編

(3) 成長的需求(Growth Needs):指人們追求自我發展的需求,能發 揮潛能,實現理想。類似Maslow尊重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二)程序理論:在探討期望、需求和價值等變數與工作特性交互作用後,所產

(2) 工作所得(Outcomes):指個人從工作上所獲得的價值,如薪資、

地位、成就、福利。

(4) 參考人物(Comparison person):工作者心目中的比較對象。

(5) 公平與不公平(Equity and Inequity):若個人的工作投入及工作所得 的比率等於參考人物的比率,則代表公平;反之則是不公平的。

Adams認為員工的滿足與否乃決定於「個人工作投入和工作所得之比率」與

「一個人或多個參考人物的工作投入和工作所得之比率」的比較(Robbins, 1999)。

2、 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

Vroom(1964)對激勵與滿足提出期望理論,認為促使個人產生特定行為的

示:

Force(Motivation)=Σ(Valence × Expectancy)

Vroom的理論,只有V×E的力量很高時,才有可能激勵個人行為;若V和E兩 者有一個很低時,激勵效果就很差(李銓,1993)。也就是說,個人選擇所表現 出的行為不僅受到其對結果偏好的影響,也受到相信這些行為可能達成的影響。

因此當個人行為受動機引發後,就會戮力於目標的達成,而工作滿足則需視目標 的達成與否及所獲得的結果而定。

綜合上述學者對人性需求的看法,可知人類有許多不同的需求,包括生存的 需求或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會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賞識、自我控制和 自立、能力、成就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可概分為兩個層級,生存需求 和安全需求屬於較低層級,社會需求、成就需求等屬於較高層級。

三、影響工作滿足的相關因素

影響工作滿足之實證研究上,不同的研究者所強調之重點有所差異,迄今仍 相當分歧且複雜,但多數學者都有一個共同的較為接近的看法,即工作滿足乃取 決於個人與工作有關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較多的學者將之區分成兩大向度來討 論(黃智,1999),但分法不盡相同,說明如下:

Herzberg(1966)將影響工作滿足的因素分為:(一)內在激勵因素:如工作、

工作者本身之變項;(二)外在維持因素:如人際關係、工作環境、組織政策、

薪資等。

Fournet(1966)認為影響工作滿足的因素可分為:(一)個人特性因素:包 括年齡、教育、性別、智力、人格特質等。(二)工作特性因素:組織與管理、

薪資、工作安全、工作單調程度、上司監督、溝通等。

Locke(1973)指出影響工作的因素可分為:(一)工作事件:包括工作本身、

工作報酬、工作環境;(二)行為者:包括行為者本身、組織內外的其他人。

Seashore & Taber(1975)認為影響工作滿足的因素分為:(一)個人變項:

如人格特質、能力、知覺、期望、人口統計等特徵等;(二)環境變項:政治及 經濟環境、職業性質、組織內部環境、工作與工作環境等。

四、小結

綜上所述,學者們對工作滿足的定義雖未一致,但仍在工作者對於工作的感 覺或工作中不同構面的相關態度範圍內。因此,工作滿足是指個人內在對其工作 本身等所持的一種整體看法,同時也會受到工作特徵、工作環境等外在因素的影 響而形成不同的態度。

從上述文獻可以看出,影響工作滿足的因素可大致分為「內在」和「外在」

因素兩方面來探討:內在因素,包括個人特質、工作經驗、工作動機、人際關係 等;外在因素則有工作環境、工作報酬、工作陞遷、職業性質等,以上這些因素 都可能影響到工作滿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