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生直觀依然固執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研究結果 (頁 35-41)

當問學生:你覺得混淆的地方在哪裡?為什麼會讓你覺得混淆?結 果學生仍然呈現以下兩種的直觀迷思:

(1) 比例基模的直觀迷思

S0109:用 1 個跟 100 個就會懷疑他到底一不一樣?

T:你所謂用 1 個跟 100 個,指的是什麼?

S0109:這裡(第 2 題)P1:丟 2 個,P2:丟 4 個,然後,就會猶豫一下到底一不 一樣?

T:所謂的一樣(停頓)…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003)。Van Dooren et al.(2003)也認同,線性的模型(model)具有一般性、不 證自明的特性,它會被學生心中立即且明確地接受,這與Fischbein(19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S0109:差別在這個C24

T:好,這邊你覺得這個C24要嗎?

S0109:嗯….,要吧!

T:為什麼要?

S0109:因為,老師以前說過什麼要之類的吧!

T:等一下,先不要管老師說的。你自己心裡覺得要不要?

S0109:心裡覺得喔?

T:對,你覺得要不要?

S0109:不用吧!

T: 不用,為什麼不用?

S0109:因為恰好,有出現就好,不用管它第幾個出現。

T:你的意思是說,第一個是偶數和第二個是偶數這種狀況,跟第三個是 偶數和第四個是偶數這種狀況,其實是一樣的?你覺得它是沒有差別 的?

S0109:嗯。

T:就是說,裡面只要有偶數的情況出現就可以了?

S0109:對。 (訪談二,63-82) 由以上對話可以發現,她是從兩種不同觀點寫出機率式子,卻發現 答案不同:一個是老師說的,一個是直觀的想法。因此,無法確定哪一 個是對的。像這樣,在學生心中的自發性直觀概念,正是Fischbein(1991) 的複合事件等機率迷思。原本以為她選擇了正確的算式,是因為經過教 學之後,她已經認識到這種迷思,但是,事實上顯然並非如此單存。她 只是接受老師說的結果罷了!國外的研究指出,受過機率教學的孩童有 此迷思概念的比例,比沒有學過機率的孩童還高;而且即使經多種教學 法,仍無法改善此迷思概念(Fischbein, 1991)。而本研究中,學生在教學 介入之後,此迷思似乎有部分的改善,但是,也很可能只是個假象。因 為,教學後立即後測,學生的記憶猶新,所以,對部分學生而言,這可 能不是真正的暸解而只是記憶的結果。個人必須再做測試,以確定她們

第四章 研究結果

學習成效的持續性。

2.科學性知識與原生直觀的相互競爭

個人再次深入探究,發現 S0109 不清楚 24 2 )2 2 (1 2) (1

C

中的

C

24所代表的 意義,會寫出來只是習慣,因為,上課都是這樣寫,如下:

T:好,所以,你的混淆就是在排序的問題?

S0109:就是這邊有排,這邊沒有。

T:所以,你的混淆是你有兩個觀點..

S0109:其實應該是我只記得這樣,然後習慣上寫成這種東西( 24 2 )2 2 (1 2) (1

C

)

就會乘個係數,就會寫上去(

C )。

24 T:你的意思是說,寫成這樣( 24 2 )2

2 (1 2) (1

C

),就會習慣寫上

C ,是因為我

24 們上課都寫?

S0109:對,習慣。

T:可是,你從來都不知道這個東西代表什麼意思?

S0109:對 (訪談二,124-131)

由此可知,她認為這只是習慣或規約,並不完全清楚所寫數學式的內涵。

後來,她雖然選擇正確的算式也選擇了正確的答案,但是,一直對自己 所寫的算式沒有信心,而且算式又與原生直觀一直互相衝突,因而產生 混淆。這情況可由以下的對話看出:

T:不知道怎麼算?那你寫的這個算式呢?你知不知道你在寫些什麼?

S0109:我知道。

T:你知道?

S0109:嗯。

T:你知道,那為什麼你寫出了算式之後,還說你混淆呢?

S0109: 喔,這答案是對的啊?

第四章 研究結果

T:那是說,你不確定你寫的答案是對的?

S0109:我不確定。

T:那就是,你不確定你寫的答案是對的,那你認為你寫的答案對不對?

S0109:對呀!

T:你覺得你的答案是對的?

S0109:對。

T:那就是你對你的答案沒有信心?

S0109:對。

T:為什麼會沒有信心呢?

S0109: 因為常錯呀!

T:因為你常錯,同樣類型的東西常錯?

S0109:對,因為有時對只是剛好、湊巧答對。 (訪談二,23-40)

個人再次比對前測與後測問卷,發現她交互使用這兩個想法。若題 目敘述與上課所提過重複試驗的形式較相近,例如「丟四個均勻骰子恰 出現二個是偶數點的機率」和「四個孩子中是二男二女的機率」,就會使 用上課習慣的做法,因而沒有出錯;但是,若題目敘述與重複試驗的形 式較不同,例如「丟二個公正骰子出現一個 3 點一個 4 點的機率」,就會 回到原始的直觀迷思。這可能是,一方面,直觀很容易受情境及問題敘 述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學生對正確的科學性概念只停留在慣性和規約 的層次而並未產生真正的理解,所以,無法改變其原生的直觀。正如 Skemp(1989,p.43)認為“慣性學習者一旦碰到新問題時,在記憶中無法 找到法則來解決,就會感到沒有信心"。

這位學生在第 3 題與第 2 題中,寫出完全相同的式子,但是,在這 兩題中,卻一個選 B 另一個選 C,又表示「和上一題一樣,但感覺機率應該

要一樣啊!」。共出現三種不同的答案與想法。由訪談中得知,她否定自

己的感覺,又認為二選一至少會有一個是對的,她說:

S0109:就是..我覺得還是跟上一題一樣,所以,我寫一樣的算式。

T:你寫一樣的算式?

第四章 研究結果

S0109:所以,這樣算出來應該是這個比較大呀(指選項 B)。

T:所以,你原來是不小心勾錯了?還是你原來勾那個是..?

S0109:因為,我做完時這題不肯定是對的,雖然,感覺機率是一樣,但 又覺得可能不是,所以,想說那這題選這個,這題選這個好了。

T:哦,原來你是二選一,它總有一個是對的?

S0109: 對對對。

T:你的習慣就是你寫東西的時候,其實,你不太肯定你自己東西的想法 是對的?

S0109:(想了一下)對。 (訪談二,172 -180)

Skemp(1989, p.103)認為,“表層的學習在短期是較容易達成的,但 是,長期可能出現困難,因為,它並非內在一貫;而數學概念的結構特 性是,前後一致與內在一貫,所以更易長期學習與保存。"S0109 可能 就是因為慣性學習之故,只學到符號的表層結構,不瞭解概念的深層結 構,所以,她所學得的科學概念是不清晰也不完全的。而原始直觀卻是 非常容易受情境脈絡的影響,特別是在沒有邏輯、形式的科學概念支持 之下,所以,造成原始直觀與科學性概念產生衝突和混淆。此時,可能 又受到直觀教學介入的影響,時而捨棄原生直觀、時而擁抱科學性知識。

可見教學的介入,使得學生的科學概念與原生直觀像似在拔河般,在其 心中一直擺盪著。S0114 在訪談中曾經表示,「現在我已經完全認同正確的 想法,然後,已經忘記我那時錯誤的想法了(訪談二,212),但是,從她在後測 的表現可看出來,她在第2 題寫出完全正確的式子(她不是寫 24 2 )2

2 (1 2) (1

C

而是6 6 6 6 3 3 3 3

.6,∵偶偶奇奇

! 2

! 2

!

4 =6),但是,在第 3 題她卻選擇(A)的直 觀迷思選項,而且還說「此題好像跟上題差不多,但我還是覺得兩題答案不相 」,又拉了一條線到第 2 題寫著「害我 confuse 了啦!」。另外,在第 2 題填答中,她並無等機率的迷思,這可能是由於,不熟悉第 3 題的情境 而受原生直觀的影響,可是,又感覺這兩題相似而造成混淆。由此可見 原生直觀的強韌性。

第四章 研究結果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研究結果 (頁 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