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直觀的影響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研究結果 (頁 69-82)

拿到的 4 張彩卷中恰有 2 張中獎的機 率為 P5,與王先生在兩家公司各消費

III. 前階段教學對其沒有正面影響者(共 3 人,可再細分為以下兩種 情況):

4. 直觀的影響

學生可能的直觀思考類型中,發現有「直觀折返」的現象。而在這 階段後期的焦點小組晤談教學中,卻發現個案學生已經可以清楚地說 出,直觀法則Same A-Same B、More A-More B 不一定正確。但是,當我 們討論到問卷的第 4 題時,S0137 因不熟悉問題而開始畫樹狀圖。她只 看到,樹狀圖中的那一分支比較多,就認為機率會比較大。雖然,她不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是因題目的外型而做判斷,但是,More A-More B 這樣的直觀迷思,卻

「常常像鬼魅一樣就跑出來」。一起體會一下 S0137 當時的情緒如下:

S0137:剛剛和 S0113 討論過了,樹狀圖不準啦!

T:樹狀圖不準?

S0137:不能只看樹狀圖哪一支比較多。

S0113:她忘了考慮 0.2 和 0.8。

T:所以,不是樹狀圖哪一支(A 或 B)比較多,機率就比較大?

S0137:對呀,真是討厭!

……..

T:不錯,很好。這一題應該都沒問題了。記得已經發生了的事件,再 談發生的可能性就不太有意義了,所以,前面的事件是不是已經發生 了,要分清楚。還有,畫樹狀圖要注意量的大小,如果只注意哪一種 情況比較多,那不是又像是MoreA─ MoreB 了嗎?

S0137:對呀,直觀真討厭! (晤討,183-194) S0137 自己的整理中,還特別寫著「就算畫出乙贏的樹枝比甲贏的樹枝 多,但是,相乘出來不一定乙贏的機率比較大,要小心啊!」。其他的個案學生 也說,現在比較清楚地知道排序、知道直觀法則,但是,在很急的時候,

可能最原始的直觀又會出現。Chi(1992)的研究也提到當專家缺少時間 做反省性思考之時,也會出現直覺的、常識的、或是素樸的思考方式。

既然直觀的迷思是如此難以改變,更要提醒學生不要急著做反應,要多 想想再做判斷。培養學生的後設監控認知,也許是個有效的策略?在討 論的最後,S0108 在描述印象最深刻的剎那時,寫道:

現在寫題目時,常會告訴自己:A 對 B 不一定對,∴一定要檢查,而且,

能避免自己一直重複錯誤的直覺。這點很重要。∵通常在什麼都忘記時,

直覺就跑出來了,但現在某些直觀法則的提醒已壓過直覺,反而會讓我 去想:“直覺真的對嗎?” (概念反應,2, S0108)

她的敘述令人感動,雖然,個人的兩階段試探性行動教學,無法使 每位學生完全避免直觀的迷思,但是,這樣的教學努力,仍有部分學生

第四章 研究結果

能感受得到。

三、螺旋期的教學成效

為取得較穩定的學習表現,因此,本階段教學後的六週才實施評量,

藉此評估和反思螺旋前、後期的教學成效,並比較學生直觀思考類型可 能的變化。以下為 01 班學生共 37 人的評量問卷表現(其中,有 3 人請 假) ,學生的原始詳細答題狀況及統計,請參閱附錄一之 6(2)。

除了研究問卷外,並輔以學生的一般學校成就測驗的表現,以及收 集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回饋。

(一) 評量問卷中學生的表現

(4) More A-More B

題號 題目 各選項之選答百分率(選答人數) 答對率

(A)機率相等 (B) P1 *(C) P2 空白

1 (1)

將一公正骰子其中一面著上白色,其 他五面著上黑色。

連續投擲這枚骰子2 次,P1 表恰出現 1 次白色的機 率,P2 恰出現 1 次黑色的機率,請問:P1 與 P2 何 者較大?

1.00 (37)

0.00 (0)

0.00 (0)

0.00 (0)

1.00 (37) 表 4-19:評量問卷 More A-More B 01 班學生答題情況對照表

雖然學生的答對率是 100%, S0105 列出完全正確的計算式,也選 擇了正確的答案,卻在理由的最下方寫著「ps.我怎麼會直覺 P2 比較大

啊?!?!?!/」。這是否透露出,原生直觀與科學性知識的天平,仍

然在她心中一直擺盪著?

(5) Same A-Same B (等機率迷思)

(1)二項分佈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中,有三位學生 S0114、S0115、S0121 所寫的理由是「副主席為女生的機 率: 1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交集事件的問題來處理,此結果與Falk(in press ) 和 Pollatsek(et al. 1987) 針對機率生手的學生所進行之研究調查結果相一致。即使是學過條件機 率的高三學生,亦經常將條件機率誤解為交集事件的機率。

個人猜測,學生不明白“條件機率”的意義應是此問題的主要原因。

在焦點小組晤談討論中,曾因而留下“鸚鵡題"當作業,所以,小組的 六人中,皆無此問題出現。她們也表示,“鸚鵡題”的例子很好。因此,

若有機會,在下一次高三社會組的教學中,我會考慮在教學中引入條件 機率的相關概念,以中和學生的原生機率直觀。

由以上分析看來,螺旋前期的全班討論和後期的焦點小組晤談,應 對學生似有正面的影響。不過,在不熟悉問題中,學生是否仍有如此好 的表現?則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二) 學生直觀思考的分類

利用評量問卷,與前測、後測、延後測做比較,分類加入上階段未 考慮的因果關係、二項分布與超幾何分布的差異。經過螺旋前、後期,

個別學生可能的直觀思考分類變化如下表 4-23:

表 4-23: 01 班學生直觀思考表現分類情形 附註:1(I)---教學對其有正面影響者

2(II )---教學後想法在直觀迷思與正確答案間擺盪者

2.1(II -1)--cc+n---經教學後部分答案改變成為正確(cc),部分未改變仍堅持原 來錯誤的答案(n)

2.2(II -2)--cc+cu---經教學後部分答案改變成為正確(cc),部分答案卻由正確 改變成為錯誤(cu)

座號

*1 2

3 4 5 *6 7 *8 9 11 12 *1314 15 *1617 18 19 21 22

第一次教學後分類

2.3 1 2.3 1 2.2 1 1.1 2.2 2.1 2.2 1 2.3 2.2 2.3 2.3 2.2 2.2 1.1 2.1 2.3

第二次教學後分類

1 1 1 1 1 1 1 1 2.1 1 1 1 1 1 1 1 1 2.3 2.3

座號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3738 39 40 41 42

第一次教學後分類

1 2.1 1.1 1 3.1 1 1 1 2.2 3.1 1.1 1 2.3 2.2 2.1 2.3 2.3 1 3.2 1.1

第二次教學後分類

2.3 1 1 2.2 1 1 1 1 1 1 1 1 1 2.1 2.2 2.1 2.1 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3(II -3)--cc+uu---經教學後部分答案改變成為正確(cc),部分答案改變卻是 由錯誤變成另一錯誤的情況(uu)

3(III )---教學對其無正面影響者

3.1(III -1)--n---教學前後答案一致,部分堅持原來錯誤的答案,部分原來答 案即是正確的

3.2(III -2)--*---教學前後答案一致,原來答案即是正確的

從上表 4-23 中,有三位學生從 I 轉為 II,看似折返,實際上,她們的問 題是,發生在第一次分類未考慮的部份。S0140 是將超幾何分布情況(如 彩票問題),當成二項分佈(每次皆為獨立的情況)來處理,且在評量測驗 中仍維持不變;S0123 在後測、延後測中情況與 S0140 情況類似,在評 量測驗中改正此錯誤,卻忘了排序;而 S0126 則是,在因果關係的 Falk 問題(第 4(2)題)中,選擇“機率相等”,她的理由是:「因為,抽出的籤沒有

公佈,結果未知,所以,機率相等」。而在前測及延後測與此相類似的問題

中,她都是答對的。事後再詢問,她表示「是題目沒看清楚,以為是和第(3) 小題是一樣的問題」。

在第二次分類中,屬於 I 的高達 28 人(約 76%),螺旋期兩循環的教 學似有部分的成效,可見討論、溝通對克服原生的直觀迷思是有成效。

但是,個人覺得真正屬於 I 的學生可能沒有這麼多,或許是,題型相似 而學生已經做了許多次之故,因為熟悉,所以,學生才有如此好的表現。

這也顯示,下一階段的教學行動研究中,個人應使用學生較不熟悉的問 題來評量,以減輕此狀況。

(三) 學生在一般學校成就測驗的表現

為瞭解學生在一般考試中機率概念的理解狀況,收集複習考(高三每 個星期固定的考試)及期末考中與機率有關題目學生的表現,並與 04 班 作比較。所收集到這兩份考卷中的問題,皆是學生練習過許多次的問題。

第四章 研究結果

SameA-SameB 0 0.07(3)

(i2)因果關係 0.15(6) 0.10(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亦即,經過兩階段的教學後01 班的學生已不再出現 SameA-SameB 的情 況,而且,她們的表現似乎並未受到個人研究的干擾。

第2 題是計算題,比較可能看出學生的想法。(1)(2)兩小題都是學生 非常熟悉的問題,所以,兩班學生表現差異並不大。但是,(3)小題與時 間軸的順序有關,04 班有較多學生認為,應視前面兩次取球的情況,才 能決定第三次取得紅球的機率,覺得答案是不一定或不知該如何算,也 有不少人算的是“前兩次取出白球第三次取出紅球”的機率,而這些情況 在01 班皆未發生。

由訪談三中,可看出八位學生皆已釐清自己原先的迷思。其中直觀 思考表現屬於III 的 S0132,在訪談確認概念的過程中,又出現原生直觀,

不過,當個人再重複她的話語,她便立即察覺此迷思。可見她仍然非常 容易受原生直觀的影響,經過個人兩階段的教學後,她也清楚直觀迷思 之所在,只是,她表示仍有可能出現如此的迷思。由下面這段對話,即 可看出直觀的強制性對她的影響;即使自己知道錯了,仍無法完全避免

「它」:

T:下一次看到同樣的題目,你還是有可能這樣寫嗎?( ) 2 )(1 2 (1

2

C

1 ) S0132:會吧!?

T:你還是會這樣寫?

S0132:對呀(笑)!

T:那就是說,上課對你來說沒有感覺,沒有差?

S0132:有差啊!

T:差在哪裡?

S0132:就是知道,但是,看到題目就忍不住覺得…。 (訪談三,223-230) 有些學生現在已認為,2(3)這題是「非常的直觀」,她們會寫出計算 式「只是想驗證直觀是否正確?」,例如有兩位學生這樣說:

T:第(3)題你是用算,那你能不能看出這和抽籤問題是一樣的?

第四章 研究結果

S0114:一開始我就是認為這樣,但懷疑這個想法是不是對的?所以我用 算的來驗證它是不是對的,後來算出來,我就想它應該是對的。就好 像老師你上課說第98 個是老人的機率,跟把它當作第 1 個是一樣的。

所以,代表大家抽出的結果還沒公佈之前,大家都可以當第1 個。

(訪談三,5-6) S0109:原本是想,不管哪一次抽出紅球的機率都是

10

3 ,可是怕直觀會 錯,所以用算的。

T:所以,你是在驗證你的直觀是正確的?

S0109:對。 (訪談三,301-303)

這個問題,在前測的第 11 題中,S0109 曾經認為「不知道第一次取出 的球為何,所以,第二次取出白球的機率不確定,所以,兩者不能比大小」,明顯 地是受到時間軸順序的直觀想法影響,但是現在她卻認為,「正確的答 案是非常的直觀」。這似乎暗示了,可以經由適當的教學設計來轉化學生 的原生機率直觀,而 S0109 由原始一階直觀轉為二階直觀,就是一個很 好的例子。

晤談小組中的六位個案,在複習考中的表現,只有 S0137 在第(2)小 題忘了排序,其餘的人皆全對。S0137 在複習考中,改正了原來在評量 問卷測驗的迷思,但是,卻又忘了排序。她還在考卷的訂正上寫著「

師,我對不起你」,她表示寫考卷的當下,覺得很直接,可是考完之後,就

知道自己的問題了。在期末考中,只有 S0116 仍有機率直觀的迷思,事 後問她原因,她卻很清楚自己迷思之處,因為,在 P3中沒想到球數有限,

所以,認為 P1、P2、P3的機率皆相等,她把P3的狀況當成獨立的重複試

所以,認為 P1、P2、P3的機率皆相等,她把P3的狀況當成獨立的重複試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研究結果 (頁 6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