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 參、 、 、應用教學媒體於教學歷程中的相關學習理論 、 應用教學媒體於教學歷程中的相關學習理論 應用教學媒體於教學歷程中的相關學習理論 應用教學媒體於教學歷程中的相關學習理論

參 參、 、 、應用教學媒體於教學歷程中的相關學習理論 、 應用教學媒體於教學歷程中的相關學習理論 應用教學媒體於教學歷程中的相關學習理論 應用教學媒體於教學歷程中的相關學習理論

任何一學術性的科目,都有其背景概念與理論支持,同樣的當瞭解使用教學媒體教學 背後的理論概念後,便能推衍出教學媒體、學習與教學間的關係(李宗薇,1993)。以下分 述行為取向學習理論、認知取向學習理論、凱勒的動機學習理論、戴爾的經驗金字塔理論、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等主要支撐教學媒體的相關學習理論。

一、行為取向學習理論

行為取向學習理論(behaviorism)主張將個體學習到的行為解釋為刺激、反應與增強之 間新關係的聯結(沈中偉,2008)。行為主義偏向學習者外在顯現的行為觀察與測量,認為 學習就是行為的改變, 亦即個人受到外在環境刺激產生反應, 繼而導致某種反應結果, 持 續這種刺激反應的模式稱為操作制約。這理論應用在教學上就是編序教學(programmed instruction)(李宗薇,1993)。

根據 Skinner,Burrhus Frederick1904~1990 操作制約理論與增強作用的觀念,有效的學 習取決於謹慎適時安排刺激,反應與增強合宜的處置,包括對預期行為(行為目標)的預 先設定、增強方式的選擇、學習可能產生的反應分析、以及如何安排增強的頻率等,以便 於逐步形塑行為。在此理念下,行為取向的學習理論主張將教學及教材的內容分成很易掌 握的細小單元或元素,依序學習,以便於學生在學習完每一個小單元後給予適當的增強(沈 中偉,2008)。將這樣的教材分析循序輸入電腦中, 利用電腦呈現符號、文字、畫面及出 現聲音, 應用於教學上即稱為「電腦輔助教學系統」(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system),

對於「個別化教學」(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貢獻很大(張霄亭、朱則剛,1999)。

二、認知取向學習理論

認知取向學習理論主要探討知識的習得與使用,包含了兩個向度:一是知識在我們的 記憶中是如何儲存,亦即知識與記憶的心智結構;一是知識如何被使用或處理的心智運作 歷程(沈中偉,2008)。而其主要架構理論是訊息處理模式,探討人類頭腦的「黑盒子」,

在處理訊息時,是如何經由感官注意、編碼(encoding)、儲存(storage)、提取(retrieve)

與運用的歷程(張春興,1989)。訊息處理理論視學習為處理訊息的一連串的注意、選擇、

接收、處理、編碼與提取的歷程,個體的學習主要是透過選擇注意外界的資訊,加上舊有 的知識基模(schema),將選擇的外界訊息加以編碼,然後儲存至長期記憶體中。因此,教 師在教學時應注意增加短期記憶訊息的進入量與停留時間,太多或太短,無法留下深入記 憶,並且要注意短期記憶進入長期記憶後,協助學生編碼與組織資訊,以賦予意義成為知 識(沈中偉,2008)。而教學媒體的功效在於傳遞的內容與訊息是否適當,特色是否能充分 發揮,以及學習者對該媒體的感受與態度是否有助於學習者(李宗薇,1993)。

三、凱勒(Keller,1983)的動機學習理論

教學媒體要能充份表達學習教材,使學生運用感官而獲得印象,更要能引發強烈的學 習動機,增強學習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使用教學媒體,其目標主要在使學習變得更 有效果(effective)、更有效率(efficient)以及生動引人(appealing)(李宗薇,1993)。凱勒 認為要產生有趣、有意義及富有挑戰性的教學,先要掌握動機條件,並於 1984 年提出 ARCS 動機設計模式,將之區分為四個要素:注意(attention)、相關(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

與滿意度(satisfaction),目的在於幫助課程設計或改進教學(黃淑萍,2006)。亦即任何的 學習活動應先引起學習者的注意與關切,並使學習內容與學習者生活經驗切身有關, 讓學 習者有信心與能力去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享受樂趣與獲得滿意的成就感。ARCS 的四個步 驟的影響,資分別說明如下:

(一)引起注意

教學媒體本身即有吸引學生注意的特性, 利用一小段聲音、圖片、影像來引起學生 的動機是許多教師常用的教學技巧。在此過程中即是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和維持注意力, 如 果學生對一個主學習沒有相當的注意力與興趣, 則學習成效必不佳。

(二)切身相關

過程中的第二要件是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切身相關的體認,雖然新鮮的事物能幫助注 意力的集中,但對於任何的學習,往往須結合與本身已經熟悉、了解的知識與經驗( 許淑 玫,1999)。

(三)建立信心

信心與學生對成功或失敗的預期有關,且會影響學生實際的努力與表現,成功的經 驗常使人真正成功。因此在教學計畫中,設計配合學生個別能力的課程,協助每個人獲得 成功經驗,確保其繼續學習的信心(許淑玫,1999)。

(四)感到滿足

滿足感與成就是學生對學習結果所產生的一種評價,個人的滿足與成就是動機能否 繼續下去的重要因素。提供學生一顯身手的機會與舞台,必要時給予回饋與鼓勵,以正向 增強學生的自我成就,則會帶來較好的學習表現(王英州,2002),因為成功的經驗常使人 真正成功。

四、戴爾的經驗金字塔理論

1946 年,美國視聽教育專家戴爾(E. Dale)將人類學習經驗的結構,比擬成一個十層 次的錐形體,提出「經驗的金字塔( the cone of experience)」理論,並於 1969 年修正為十 一個層次,如圖 2-2-3。他歸納各種不同的人類學習經驗,並就經驗的構成加以分析, 把 不同的媒體與方法由具體到抽象的程度,循序漸近地由下逐漸向上排列(陳秀蘭,2007)。

這十一個層次可大約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是直接而具體的 經驗,是經由學習者自身的感官與生活中學習教材親身之感受或互動經驗, 強調做中學,

有目的直接經驗、設計與戲劇經驗。第二階段從觀察中學(learning by observing)為間接獲 得替代性之經驗,較以視聽覺所取得的印像經驗,即經由示範、參觀、展覽, 及由電視、

電影、靜畫錄音廣播的學習。第三階段從思考中學( learning by thinking) 即是經由視覺及 口述符號、標記、圖像從思考中學習, 是比較抽象, 具有想像和理解能力,經由此過程 而得到一些概念(陳淑英,1993)。

從上述,很清楚的剖析了經驗累積的基礎與脈絡,教師在使用教學媒體教學時,須評 估學生的學習經驗與其具有的層次,以使用合宜的教學媒體,協助學生學習,掌握教學媒 體的特性,提供學生更具體之學習經驗的過程,利於學生舊經驗的重現與新經驗的建立。

誠如:李宗薇(1993)指出:視聽教材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真實程度,教師可循科層化的 方式安排不同的方法,從真實到抽象使學生易於明瞭概念或事物。

五、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提出知識是由學習者自行主動建構的,而非被動的由外而內的輸入或傳遞;

知識是師生和同學、教材間互動溝通與建構的歷程;並強調學生先前組織經驗或先備知識 的重要性,主張學習者在學習時應統整新知識與舊有的經驗、知識。換言之,學習就是學 習者經由與環境的互動,以及教師的引導、同儕間的溝通與討論以及教材的考證與澄清,

而不斷地在檢視自己所具有的先前知識、經驗、認知,並能反省個體的基模與新知識(教 材)間的差距,並予以同化、調適與重構新知識(沈中偉,2008)。

基於上述的看法,建構主義強調一種「學習者中心」的教學,認為應該給予學生一種 開放的、發現的學習情境,讓學習者在教授者的協助下,有規畫的自由探索、學習。簡言

2 22

2----2222----3333 戴爾經驗的金字塔圖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引自張霄亭、朱則剛(1999)。教學媒體教學媒體教學媒體教學媒體。。。。頁8。台北市:五南。

之,教師或教授者的角色已不是一個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學習的促進者,是一個幫助學 習者充分發展自我與實現自己的輔助者。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學媒體所扮演的是一種「學 習資源」的角色,教師利用教學媒體,提供學習者豐富且多向度的學習資源與多種感官的 學習經驗(張霄亭、朱則剛,1999)。教師在使用教學媒體的過程中,審慎選擇與應用,讓 學生可經由不同教學媒體的感官刺激,能將學習的活動過程化被動為主動,而產生自己本 身知識建構的具體經驗。所以,教學媒體的使用要能提供學生更有趣的學習過程,有利於 學生學習舊經驗的重現與新經驗的建立(陳秀蘭,2007)。

教師在使用教學媒體時,須瞭解到媒體所演的只是促使整個教學環境改變的觸媒劑(張 玉燕,1996)。教師須有完整的教學計畫與教學流程,伴隨合宜的學習理論,經由教學媒體 傳達有效的學習經驗。傳統的教學媒體是如此;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亦須擅用適切的 學習理論教學。

第 第

第 第三 三 三 三節 節 節 節 教學媒體意涵 教學媒體意涵 教學媒體意涵與分析 教學媒體意涵 與分析 與分析 與分析

本節先說明教學媒體之意涵、分類與演進,功能,應用於教學歷程的相關傳播理論,

最後說明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的情形及其遭遇的困難。

壹 壹 壹

壹、 、 、教學媒體之意涵 、 教學媒體之意涵 教學媒體之意涵 教學媒體之意涵、 、 、分類與演進 、 分類與演進 分類與演進 分類與演進

一、意涵、

教學媒體(instructional media):在教學上,針對學習者的特性與學習目標所應用的媒 體為教學媒體(李宗薇,1993)。「媒體」(medium,複數為 media)表示溝通的工具或手段。

原為拉丁字「medium」,是中間(between)的意思,意指在資訊來源(source)和接受資訊 者之間傳遞資訊的任何事物(張玉燕,1996)。人與人之間用來互相溝通或傳遞訊息的媒介、

方法與管道(徐照麗,2003)。「媒體」是任何形式的資料、資源和設備,用之於人們的訊 息(張霄亭、朱則剛,1999)。媒介(或媒體)最早是指使雙方發生關係的聯繫人或事物;

現代的基本含義是使事物之間發生關係的物質,但在一些專業領域具有特定含義(維基百科)。 從上述,可歸納「媒體」為:把某一意念由甲方傳至乙方之事物或方式。在教學上應用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