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 、教學歷程中師生互動之意涵 、 教學歷程中師生互動之意涵 教學歷程中師生互動之意涵 教學歷程中師生互動之意涵

壹 壹

壹、 、 、教學歷程中師生互動之意涵 、 教學歷程中師生互動之意涵 教學歷程中師生互動之意涵 教學歷程中師生互動之意涵

「互動性」乃是數位教學媒體異於傳統教學媒體的特性。師、生、教材如何建立其關聯

性與有意義的學習,端賴彼此間互動的程度。教學者若能掌握互動的原則,便能善加使用 教學媒體,達成有效教學。

一、師生互動的意義

互動,指兩人或兩人以上之間發生的交互影響、動作、反應的過程(陳韻雯,2009)。

教育部社教博識網英語辭典對互動(interact)的定義為:交互作用、互相影響。奇摩字典 則將 interactive 解釋為 1.相互作用的,2.電腦,具有人、機通信功能的,3.電視節目,觀眾 可以利用電子設備和銀幕上呈現的節目對話的。

互動是個人和群體或物件的相互作用、影響和交流,是一種雙向溝通模式,在互動的 過程中應有回饋路徑,提供選擇的機會以滿足個人不同的需求,是一種相互交流或學習的 過程,也可以是相對獨立的學習個體之間在學習過程中互相促進、互相推動(陳韻雯,

2009),且其意含有持續的作用與回應,比較通用的概念還有回饋、溝通、對話等,都與互 動有密切相關 (陳惠邦,2007)。

陳惠邦(2007)指出,互動概念在數位學習與遠距教學的應用始見於 1970 年代。

設計者在當時利用互動影音技術而開始電腦益智遊戲、互動線上遊戲的大量開發,但 相關文獻中對於互動的教育概念卻缺乏清晰定義,直至最近的多數文獻均強調資訊的雙向 流動,尤其是在個人與多媒體、個人與電腦之間的資訊互動( Svanaes,2000)。

從教室教學情境中的系統分析(圖 2-2-1)來看,在教室中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教 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媒體等任一變項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作用、

回饋行為都稱為師生互動(陳惠邦,2007)。

由上圖可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媒體皆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成果,因而教師 對教學媒體的妥善運用,有助於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如果能透過教學媒體的互動性,與 學生進行雙向溝通,便可瞭解學生學習的程度。再依學生接受程度,調整教學進度,診斷 學生學習困難,幫助學生學習,則可達成預期效益。

二 二 二

二、、、、教學與學習互動的型態

Michael G. Moore 在 1989 年提出了教學的三大互動型態:學習者與學習教材的互動、

學習者與教師的互動、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湯宗益、廖莉芬,2003)。

第一種互動定義成學習者與教材內容智慧地互動(intellectually interacting)的過程,帶給 學習者在理解(understanding)、為觀點(perspective)或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的改變(湯宗 益、廖莉芬,2003)。

第二種互動是學習者與教師的互動,教師鼓勵或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闡述學習重點 教 室 環 境 設 施

教 室 環 境 設 施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陳惠邦 (2007)。以互動白板實踐互動教學理想的可能性以互動白板實踐互動教學理想的可能性以互動白板實踐互動教學理想的可能性:教師社群與專業發以互動白板實踐互動教學理想的可能性 教師社群與專業發教師社群與專業發教師社群與專業發

展 展

展觀點觀點觀點觀點。發表於北京師範大學主辦「Interactive Classroom」研討會。取自 http://tw.

classf0001.urlifelinks.com。

圖 圖圖

圖 2222----2222----1111 教室互動情境中的分析

並且澄清學生對課程教材內容不明瞭之處(湯宗益、廖莉芬,2003)。

第三種則是學習者間的互動,這是指學習者(同學)與學習者(同學)之間的互動,

教師可以加入或不加入此學習群體間的互動:學習者間相互詢問、討論或表達意見,使得 相互學習成為群體間合作、經驗交流、回饋重要的活動(湯宗益、廖莉芬,2003)。

根據構成互動主客體的不同, 從而形成了人—機(教學媒體展示的教材內容), 人—

機(教學媒體展示的教材內容)—人,人—人三種互動模式(王磊,2000)。

(一)人—機(教學媒體展示的教材內容)模式的互動是學習者與教材內容之間的互動與 知識內化建構的活動。它是學習者通過教學媒體與學習內容之間進行交互內化,並 能適時回應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且得到回饋,建構自己的認知。這種圖文影像、聲 音並茂,豐富多采的人—機(教學媒體展示的教材內容)學習模式不僅能有效地激 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形成學習動機,還有利於學生認 知主體主動學習作用的發揮。在這種人—機(教學媒體展示的教材內容)互動模式 環境下,教師可依學習者的特性設計需要的學習內容和合宜水準的練習,學習者按 照事先編好的教材,透過操作與回饋,學習到自我程度的提升。

(二)人—機(教學媒體展示的教材內容)—人的互動模式是教學流程中,學習者之間或 與教師之間透過教學媒體的交互或聯機對話進行聯繫,具體表現為三種互動形式 1.

教師—機(教學媒體展示的教材內容)—單一學生之間的互動。2.教師—機(教學媒 體展示的教材內容)—群體學生之間的互動。3.學生—機—學生之間的互動。分述如 下:

1.教師—機(教學媒體展示的教材內容)—單一學生之間的互動

這種模式適用於個別化的教學,學生向教師提出相關問題,教師能及時給予回 答。以教學媒體互動式電子白板為例,學習者提出問題所在,教師展示教材或透過 教學錄影流程,重新說明檢視問題所在點,與學生實現即時的語言討論,甚至表情、

動作的交流。學生不但可以得到教師的即時指導, 而且能讓教師說明更深入(王磊,

2000)。

2.教師—機(教學媒體展示的教材內容)—群體學生之間的互動

在這種模式中,教師通過教學介面向所有學生提出同一個問題,學生和教師進 行交互討論,在教師的允許下,同學發表對教材學習的心得、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教 師並可利用教學媒體的特性,設計評量於整個互動過程中,如:可透過操作評量,請 學生上台操作互動式電子白板回答教學重點,或透過互動式電子白板回饋系統評量出 學生學習的進度與程度。

3.學生—機—學生之間的互動

學生經由互動式電子白板實際演練過程,並與同學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將學習者間 討論的情形與結果(Smith, 2001),經由媒體與同學分享,進行經驗交流與互動,學生可 獲得回饋。

(三)人(教師)—人(學生)互動仍是實際教學中,一種不可缺少的互動模式。不管教 學媒體如何的先進,教師與學生間的互相討論,教師直接的口語評量,與情感交流,

最能影響教學品質。

從上可見,互動的型態與主客體雖不同,但其目的,皆在透過互動的歷程,建構學生 的學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

再從課堂互動行為類型來說明:英國學者艾雪黎(B.J. Ashley)把師生課堂互動行為 分為教師中心式、學生中心式、知識中心式三種(引自亢曉梅,2001):

(一)教師中心式:師生課堂互動行為的目標是把社會文化普世價值與規範制度灌輸在學 生思想觀念與教學理念中,把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師生之間是控制與服 從的關係。

(二)學生中心式:師生課堂互動行為的目地在於能使學生的身心層面能充份發展,學生 處在教學活動過程的中心,以平等的主體身份與教師互動,教學過程主要依據學生 身心發展的個別與普世需要進行,強調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性。教師扮演諮詢者、輔 導者、學習引導者的角色。在處理教學流程與課程設計與進度時,根據學生的回饋,

做出相對應調整,師生之間是主體與主體的關係。

(三)知識中心式:師生課堂互動行為是建立在強調系統知識重要性的基礎上,以有效傳授

和獲得知識,為讓學生升上高一級學校或取得更高學位與資格,將來就業或日常生活

技能做準備的知識性討論與學習,教師能享有專業上的一定權威,對學生的掌控在於 實惠性目標的引導,師生關係是為了達成共同目標而結成的特殊伙伴關係。

由於知識的迅速累積,科技的快速發展,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與時俱進。教學觀念與

型態、教材皆有所改變。以往現代主義強調的獨尊理性則朝向後現代的多元多樣發展;固 定的學科知識則移往相對的真理;教師的單向講授重心,改以學習者及個別差異所取代。

在這樣的背景下,師生互動愈顯重要。

課堂上的教學互動不是你一句、我一句則可,教師與學生可透過教材、教學媒體,

傳達彼此的意念;教師更可經教學媒體的使用,佈置情境,建構學生的普世價值與學識。

教師更可經由教學媒體的回饋,得知學生的學習狀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