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與休閒活動之重要性及參與狀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參與休閒活動之重要性及參與狀況

當人們邁入老年階段時會遭遇許多適應的問題,此時參與休閒活動可 以提供老年人各層面的幫助,如讓老年人在心靈上有所寄託、培養興趣嗜 好、增添生活樂趣、提高自我價值,並獲得社會互動的機會,從中提高生 活滿意度,豐富晚年生活。此節將分述參與休閒活動的功能以及目前我國 老年人休閒活動的參與情況。

壹、參與休閒活動的功能

基本上,參與休閒活動能為老年生活帶來許多的幫助,而不同學者皆 採用不同角度來進一步說明休閒活動對老年人的功能。多數學者以老年人 的角度出發,認為休閒活動可以產生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層面的幫助,如 在生理層面上,Chang(2011)尌曾提到,若想要有效的促進老年的身體健 康,尌應該讓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在心理層面上,高迪理(1993)提到休 閒活動對老年人具有六種功能:1.解除焦慮、放鬆心境;2.增添生活的變 化,消磨時間或擁有服務他人的機會;3.獲得快樂、補充過去想學習但未 能學習的滿足感及求知慾;4.擁有發揮創造力、自我表達及展現天份的機 會;5.獲得感官的愉快以及對自我的肯定;6.保持活力並有與人接觸的機 會,降低孤獨感。在社會層面,Iso-Ahola (1980)指出,休閒得以取代工 作成為個人新的角色認同,並達到另一功能性的帄衡(引自於周佳慧,

2001)。湯幸芬、楊明青、黃詵閔(2010)引用Settersten & Jr.(2006)的 論述,認為休閒是透過個人選擇以及社會力量來幫助老年人填補閒暇時間,

並作為退離職場的一種工作延續,以避免失去生活重心或與社會脫節,這 也點出休閒對於老年人的另一重大意義,尌是能提供個體與社會進行連結,

Argyle (1992)也提到老年人可以藉由休閒活動的參與,建立與他人的互 動與培養興趣,這樣一來可擴展生活圈,二來可獲得新的角色定位及社會 支持,並產生正向情緒及生活滿意度(引自於梁美惠、王建臺、黃泰源,

2009)。因此可知,休閒活動在生理上可以促進健康;在心理上可以改善

20

心情、維持正向情緒等;在社會層面上則能增加與社會的互動,促進社會 參與,透過帄衡生活狀態來適應老年。

而吳老德(2003)則從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層面說明休閒活動對老年人 的功能,尌個人而言,休閒活動的參與提供老年人獲得學習新技能、發揮 創造力、自我表達、提供服務給他人、維持身體健康、紓解情緒和壓力及 調整生活型態的機會;尌家庭而言,休閒活動有助於增加家人之間的互動,

增加老年人的獨立性,降低對家人的依賴,且能提升生活的品質;尌社會 層面而言,參與休閒活動可讓老年人學習與他人共處,發展人際行為和社 會互動的技巧,適應老年生活並形成人力資源服務社會。

此外,若從社會工作的三大功能出發,休閒活動亦有其存在的價值。

休閒活動可帶來預防、發展及治療的功能;在預防方面,休閒活動可以延 長壽命並保持老年人身心愉快;在發展方面,老年人得以追尋過去因工作 關係而無法從事的休閒活動,充實晚年生活;在治療方面,藉由休閒活動 得到與社會之互動,發現生命不同的意義與價值,在心理上得到精神支持,

進而得以適應晚年生活(謝政諭,1989)。

事實上,過去已有相關實證研究證實休閒活動的效益。透過參與休閒 活動,老年人在心理健康狀態、生活滿意度、幸福感以及生活品質皆有所 改善,且參與的頻率與種類也會影響滿意度的高低,參與程度越高,滿意 程度越高(陳娟娟,2005;高菁如、陳燕禎,2009;陳淑芬,2011;陳祥 慈,2012)。如 Everard, Lach, Fisher, & Baum(2000)的研究指出,參與 獨自型活動對於老人心理健康有正向的影響。Landers and Arent(2001) 則提出休閒活動對心理健康的正向作用,包括降低焦慮、抗憂鬱、減低壓 力反應、提高正面情緒、提升自尊及改善認知功能等(引自於李白麟,2009) 而 Menec(2003)指出不同的休閒活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社交活動與 生產活動所帶來的效益更佳,包括:身體功能的維持、壽命的延長、快樂 感等;而獨自進行的活動(如手工嗜好)所帶來的效益雖然不如生產力及社 交活動,但還是能提升老人的快樂感。相關的研究也可呼應此論點,如陳

21

育慧(2002)的研究指出,參與互動性休閒活動頻率越高者,其憂鬱情況愈 低;Gautam, Saito, & Kai(2007)針對休閒活動、宗教活動對老年憂鬱以 及生活滿意度的進行研究,調查 489 位居住於社區中的 60 歲以上老人,

結果發現無論男女,有參與看電視及聽收音機者,憂鬱程度都較低;而有 參與社交活動者,對於生活的滿意程度都較高;徐子惠(2007)探討休閒調 適信念、社交休閒頻率及休閒藍圖廣度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 社交休閒頻率與憂鬱傾向呈現負相關,也尌是社交休閒頻率越高者,其憂 鬱程度越低,且社交休閒頻率為憂鬱傾向的預測因子。

若單尌社交休閒中的志願服務,李曉婷(2007)探討志工休閒參與與心 理健康之關係指出,參與志工休閒頻率越高者,其心理情況越佳;黃明月、

賴素燕(2009)在高齡志工幸福感之研究發現,參與志願服務後,高齡者在 幸福感有所提升,並透過利他服務而滿足愛與歸屬、自尊以及自我實現的 需求,對生活的態度也更趨於正向。林婉婷(2011)訪問高齡志工的志願服 務經驗,發現老年人在參與志工服務後,明顯感受到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 改善,開始對生命感到滿足,生活也變得有意義。

歸納上述,無論是從老年人與其家庭,抑或社會的角度出發,都可看 出休閒活動重要性。當中若能維持社交活動與志願服務活動的參與,對於 老年人在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層面的幫助越大,事實上社交休閒活動的參 與,讓老年人可以互相照顧,分享彼此的喜悅與悲傷且互相作伴;志願服 務的參與則能讓老年人獲得自尊、自我價值感以及社會的肯定,從中獲得 社會歸屬感以及人際互動的滿足,且從社會工作的角度出發,參與志願服 務甚至能達到預防的效果(葉俊郎,1994;張嘉倩譯,1999;林麗惠,2011)。

總而言之,休閒活動可為老年生活增添許多正面能量,因此,瞭解我國目 前老年人的休閒參與狀況實為重要,透過瞭解可再進一步的針對未參與者 提供協助,讓老年人都能在晚年生活中參與合適的休閒活動。

22

貳、我國老人休閒活動參與狀況

進入高齡化社會後,各界亟欲透過各種層面的滿足來建構完善的老人 生活,讓老年人得以安享晚年,而休閒活動能改善老人在生理、心理、人 際等層面的情況,為老年生活重要的活動項目,也因此成為老人福利服務 中重要的一環,希望透過多樣化的服務提高老年人的休閒活動參與程度。

此部分將首先從政策面說明我國對於休閒服務的規劃,接著從實務面介紹 目前的文康休閒服務,最後針對相關研究來了解老年人實際的參與狀況。

一、休閒活動之政策面與實務面

從政策面來看,老人福利法由民國 69 年頒布,經歷幾次的修法後,

目前法條中與休閒活動相關的條文為:1.第十八條:為提高家庭照顧老人 之意願及能力,提升老人在社區生活之自主性,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應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提供下列社區式服務:如休閒服務等;2.第二十七 條:主管機關應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辦理下列事項:(1)鼓勵老人組織 社會團體,從事休閒活動,(2)舉行老人休閒、體育活動以及(3)設置休閒 活動設施。由此可見臺灣對於老人休閒活動參與的重視。此外,近年來透 過敬老福利津貼以及國民年金等建構出更完善的老人經濟安全體系,也讓 老年人在經濟得到適度保障之餘更有餘力去參與休閒活動(林冠穎,2008)。

2009 年行政院核定「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以「活躍老化」、「友善老 人」、「世代融合」為方案主軸,期望能積極維護老人尊嚴與自主,形塑友 善老人的生活環境,強化老人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參與的整體照顧,使老 人得以享有無歧視、友善且獨立自主的生活環境。而在促進老人社會參與、

建立正向生活態度上的執行策略包括:1.鼓勵推動老人參與志願服務;2.

推廣屆齡退休活動,豐富老人退休內涵;3.充實老人休閒設備,提供健康、

休閒育樂活動與資訊(監察院,2009)。根據上述法源及相關方案可看出我 國對於老人休閒活動的正視,並期待從休閒活動的參與來提升老人的自主 性,透過尌近提供的概念,讓老年人得以在社區中尌享有服務。

23

而我國老人休閒活動目前以大小不同的規模散佈在全國各地區鄉鎮,

也分由不同的團體經營。根據內政部社會司(2012)所公布的老人休閒活動 服務,目前我國針對老人休閒活動服務可分為三大項目:

(一)老人福利服務(文康活動)中心:

目前政府設置的老人文康活動中心(含老人服務中心)共有 325 個,以 提供老人休閒、康樂文藝、技藝、進修及聯誼活動為主;在民間方面,社 區型老人文康中心及其他類型老人活動場所共 4442 個(如表 2-2-1)。在服 務內容的提供上,公部門所提供的服務類型以文康社團居多,而私部門以 休閒活動安排居多(張怡,2003)。

(二)行動式老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

行動式老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是縣市政府結合民間團體所定期定點 辦理的社區巡迴服務,其主要是為了帄衡各地資訊及福利服務的取得,並 由這樣的巡迴式服務來取代老人文康活動中心。此服務透過巡迴關懷專車 深入社區,在老人常聚集的公園、廟口或社區,提供健康諮詢、生活照顧、

行動式老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是縣市政府結合民間團體所定期定點 辦理的社區巡迴服務,其主要是為了帄衡各地資訊及福利服務的取得,並 由這樣的巡迴式服務來取代老人文康活動中心。此服務透過巡迴關懷專車 深入社區,在老人常聚集的公園、廟口或社區,提供健康諮詢、生活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