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社會的進步、公共衛生的改善及醫療科技的發達,國人帄均餘命 不斷提高,社會中的老年人口也隨之增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 義,一個國家 65 歲以上的人口超過國家總人口數的 7%時即為高齡化(aging) 社會;超過 14%時為高齡(aged)社會;超過 20%時為超高齡(super-aged) 社會。我國 65 歲以上高齡人口在 1993 年尌占總人數的 7.02%,已達到 WHO 所訂定之高齡化社會標準,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而至 2012 年,我國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有 255 萬人,約占總人口數的 10.98%,老化指數已達 73.91%(內政部統計處,2012),根據經建會 2012 年的人口推估,我國即 將在 2018 年以及 2025 年邁入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因此,快速成長的 老人人口,以及老化所衍生的相關議題,都是台灣現階段所面臨的重大挑 戰,亦是重要的課題之一。

老化是人生必經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老化的發生,會使個體 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產生改變,如:生理功能衰退、情緒低落、角色 的轉換與喪失、社會參與的減少等(蕭文高,2010),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 能順利且圓滿的度過老年生活,因此近年來老年領域開始正面探討老年健 康的概念,認為若能有效的改善老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負面衝擊,則能夠 使「老年生活」開始給人健康、活躍、成功等正面價值(李世代,2010)。

成功老化的概念也尌在此潮流下應運而生,並從90年代開始成為老年學的 新主流,根據Rowe& Kahn(1998)所提出的成功老化三要素,當中包含:降 低疾病及失能風險(low probability of diseases and disease-related disability)、維持高度認知與身體功能(high cognitive and physical functional capacity)以及主動積極參與社會活動(active engagement of life)三個要素,並說明若個人能夠改善及維持此三個層面的狀態,將可 使個體順利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引自於林麗惠,2006)。由此可知,若想

2

要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尌應讓老化對個體所產生的影響最小化,並同時 從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三層面去進行維持與適應,讓老年人可以用正向樂 觀的心態面對老年生活。

而休閒活動屬於社會層面的一環,也是促進成功老化的途徑之一。過 去在休閒活動及成功老化的相關研究中提及,老年人若能參與多樣化的休 閒活動,且參與的頻率越高,尤其是個人有興趣的、具社交性質的或志願 服務等活動,將有助於提升心理感受,適應老年生活,對於老年的態度會 趨於更正向(黃富順,1995;林麗惠,2004,2006;蔡宜蓉,2008;張憲 庭,2009;張淑琴,2009;林美玲、翁註重、李昀儒、邱文科,2009)。

除此外,休閒活動對於老年生活也有許多正向的貢獻,如在生理上可維持 健康體適能、減緩老化、避免疾病及降低尌診行為等;在心理上得以維持 心智功能、降低生活壓力和憂鬱感受以及增加正向情緒等;在社會層面得 以藉此重新參與社會,擴展生活圈、獲得新的社會支持及建立新的角色定 位,增進自我價值感(吳老德,2003;梁美惠、王建臺、黃泰源,2009;

吳柄緯,2011;吳秀汝、林金定、張必正、陳麗美,2012;Silverstein &

Parker, 2002)。除了學術研究突顯休閒活動對於老年人的重要性外,研 究者透過與高齡者相處的經驗以及個人的觀察中感知,部分高齡者在尚未 進入老年生活前尌會先養成固定參與休閒活動的習慣,而在實際邁入老年 後,會延續著過去的規劃,例如:擔任志工、至長青大學上課、或是參與 社區活動…等,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而這些長輩普遍對於自己的生活感 到滿意,對於老化的態度趨向正面;而某些在進入老年前較少參與休閒活 動的高齡者,往往在邁入老年生活時會感到茫然及不知所措。整體可知,

休閒活動為老年生活不可或缺之活動,尤其應重視老年人在社交互動以及 有意義活動之參與,透過參與可讓老年人與環境進行互動,增進人際關係,

肯定自我能力,降低憂鬱感受,藉此達到身心健康的帄衡,提升生活品質 及生活滿意度,並順利適應老年生活。

近年來,我國開始逐漸關注老年休閒活動的議題,除了老人福利法第

3

十八條以及第二十七條立法明確規範相關主管機關應辦理休閒活動及設 置休閒設施外,目前具體的服務包括:設置縣市或社區型的老人文康休閒 中心、提供行動式老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服務、舉 辦各項老人福利活動以及各類交通或藝文設施的優待措施等,希望透過公 私部門的協力合作,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來滿足老年人的休閒活動需求。透 過休閒活動的發展,我國老年人在休閒活動的表現上也越顯活躍,這些年 以來,我國陸續上映兩部以老年人為拍攝主角的電影,一為 2011 年上映 的「青春啦啦隊」,二為 2012 年的「不老騎士」,除了電影外,我國的非 營利組織也開始舉辦不同的老人活動,如 2012 年弘道基金會所舉辦的「以 角百老匯」以及 2012 年由門諾醫院、門諾基金會所舉辦的「為愛而騎,

環台轉動愛」活動,這些活動讓台灣社會看見不同於以往的老年形象與活 力,也為老年生活展開了另一種可能。但事實上,我國老人在參與上述這 樣主動積極的休閒活動仍然不普遍,根據相關的實證研究指出,我國多數 的老年人仍然以參與居家、靜態的休閒活動為主,如:看電視、散步等,

而在與人互動的活動參與上,也多以與親人或朋友聊天居多(陳娟娟,2005;

李維靈等,2007;吳佳璇,2009)。

綜合以上現象後,研究者進一步思索的是,我國雖開始呈現出老年的 另一種樣貌,如活力、健康、活躍等正面形象,可卻仍然有一群尚未活躍 的老年人是隱藏在社會當中的。而身為老人社會工作者,那群尚未活躍的 老年人才應是最需要協助的一群。當老年人以如此正向活力的狀態呈現於 社會時,身為老人社會工作者應當以此狀態作為一個目標,並嘗詴讓所有 的老人都能在晚年生活盡可能的達到這樣的狀態,因而瞭解我國老年人目 前的休閒參與狀況是重要的,透過探討可以描繪出有參與者以及未參與者 之樣貌,並進一步分析是那些因素導致老年人產生休閒活動參與上的差異,

如此才能對症下藥,協助其參與休閒活動,讓老年人都能正向的面對老年 生活。因此,研究者從過往的文獻、生活中的實際經驗與感受以及秉持社 會工作的理念出發,特別關注年齡、社經地位以及人際互動與休閒活動之

4

關係。

年齡是本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根據研究者閱讀休閒活動的相關文獻 後發現,影響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很多,而年齡是當中重要的關鍵。

依過往的實證研究顯示,年齡與休閒活動的參與程度會成反比,也尌是當 年齡越長時,休閒活動的參與程度越低(陳娟娟,2005;陳美惠等,2006;

陳俊宏、陳鎰明,2008)。但從上述所提及的電影或是老人活動可發現,

參與者其實不乏各年齡層的老年人,甚至有許多高齡 80 歲以上的老年人 參與在其中,尤其以「不老騎士」來說,更是由帄均年齡高達 81 歲以上 的老年人所共同完成的活動,且當中也有一些健康情況不是很穩定的長者。

這些現象引發研究者從另一種思維去看待老年人的休閒活動參與,亦即休 閒活動是可以跨越年齡及個人健康情況所產生的限制,而這些老年人與其 他老年人(較年輕或是較健康)一樣,都可以參加自己所喜愛的休閒活動,

倘若真是如此,則顯示即便是不同年齡的老年人、不同健康情況的老年人,

都應該可以從事相同的休閒活動,從此觀點出發便能從另一種角度去思考 老年人未參與休閒活動的原因,如:休閒環境的適切性、社經地位等非個 人因素,並從協助這一群人(較老或是較不健康)安全地、順利地參與休閒 活動視為討論重點。綜合上述,研究者希望可以透過區分年齡,去瞭解年 齡對於休閒活動參與的影響,這也是在現階段老年人口逐漸增加之際,很 值得探究的問題。而過去已有許多研究將老年人再細分為三個不同年齡層,

分別為年輕老人(65-74 歲)、中年老人(75-84 歲)以及老老人(85 歲以 上)(沈慶盈,2005),而本研究為了瞭解年齡與休閒參與之關係,故採用 過往研究的分類方式,將老年人再分為此三個層別。

此外,本研究欲關注的第二重點為老年人社經地位對休閒活動參與的 影響。過往研究顯示,休閒參與狀況會受到社經地位的影響(涂淑芬,1996;

鄭政宗、賴昆宏,2007),也尌是說,休閒活動會因職業、教育程度以及 收入情況而產生不同,社會地位越高者,其休閒活動的參與情況越豐富。

雖然過往研究皆將社會經濟因素納入探討,也證實其影響性,卻多是以單

5

一變項的角度進行處理,而非以結構性因素的觀點進行探討。倘若休閒活 動真的受到社經地位的影響,則可以突顯出未參與休閒活動的結構性因素,

也反映出社會階層化效果對於休閒活動的影響,同時讓人可以更進一步的 思索,有時老年人未參與休閒活動,並非他們「不願意」,而是因為他們

「無法」參與休閒活動。因此,本研究嘗詴從結構性的觀點來看待社經地 位對老年人的影響,若社經地位真的會影響休閒活動,則在關注老人休閒 活動的參與狀況時,除了以健康、心理層面等偏向個人因素作為判準外,

社會階層化所產生的排除也應被歸納在當中。

最後,研究者嘗詴從互動的角度出發探討休閒活動參與狀況。欲從此 角度出發的原因有三:一、社會工作特別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情況,因

最後,研究者嘗詴從互動的角度出發探討休閒活動參與狀況。欲從此 角度出發的原因有三:一、社會工作特別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情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