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地區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狀況與影響因素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地區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狀況與影響因素之探討"

Copied!
1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臺灣地區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狀況與影響因素 之探討. 指導教授:王永慈 研究生:莊婷婷. 教授 撰. 中華民國一零二年七月.

(2) 謝誌 回首三年的碩士生涯,其實充滿許多難以言喻的感受。走在這條學習的道路 上,我仍不斷的在建構心中所想像的社會工作,從學校以及實務場域中尋找自己 對於社會工作的認同,在這個迷你的小社會裡,我看見更多不同的社會工作,也 對於社會工作有更多的瞭解,而這個尋找自我的路途中,我看見自己對於老人領 域的興趣,並因此開啟了我的論文之路。 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首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永慈老師,謝謝您細心的指 導,讓我不致於在統計中迷失了方向,感謝您總是精準的點出我的矛盾與問題, 讓我可以更進一步的檢視自己,也刺激我有更多的思考。在與您討論論文的過程 中,我從您身上獲得的不僅是統計以及論文寫作方式的教導,更包括許多實務以 及自我的成長,未來,我會將這些學習都帶進實務工作中!同時,也要感謝兩位 口詴委員─張宏哲老師以及王品老師,兩位老師溫和又不失威嚴的討論方式,讓 我在口詴過程中更能侃侃而談自己的想法,也謝謝兩位老師在口詴過程中所給予 的建議與指引,讓我得以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論文的撰寫,從中豐富了論文的完 整性。 此外,感謝家人一路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撰寫論文;感 謝明惠總是與我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帶給我許多新的想法與感受,並在我遇到論 文瓶頸時總是費心與我討論,陪伴我走過因論文寫不出來而焦慮的日子,從旁的 鼓勵我、協助我,讓我更有信心完成;感謝書綺總是帶給我很多歡笑,在撰寫論 文遇到挫折時,有妳開心的嗓音陪伴,再鬱悶的心情也會一掃而空;感謝佩君、 馨方、穎姍、怡芬還有碩班的每一個同學,每每跟你們相聚時總可以得到很多歡 笑與支持,也因為有你們,碩班生活有許多快樂;感謝在這段時間裡陪伴在我的 每一個朋友,yy 團、高中群、七小福、豐年幫,你們的關心總是非常溫暖,有 你們在身邊,讓我在時時都擁有一個非常大的垃圾桶,且不致寂寞孤單,真的謝 謝! 碩士生活終究要畫上句點了,我會謹記這三年所學,並努力實踐。最後,真 的十分感謝出現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不論是過客、朋友、同事、老師還是家 人,都是我生命中的養分,滋養我成長茁壯,我會記得每一個美好,然後邁入下 一個階段。.

(3) 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一)老年人之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二)老年人 在休閒參與與否、休閒參與類型以及休閒活動類型數上是否有社會階層化 之現象。(三)影響老年人在參與「觀賞類」 、 「個人嗜好類」 、 「運動健身類」 、 以及「社交類」四種休閒參與類型之因素。(四)期待根據相關研究結果提 出適切性的服務,做為推動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析,以 2007 年所進行的「高齡社會的來臨: 為 2025 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老年生活的需求、 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之調查研究」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以年滿 65 歲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依據本研究目的,以描述性分析、二元迴歸分析 以及階層迴歸檢驗之。. 研究結果如下: 壹、研究結果發現有將近九成的老年人有參與休閒活動。 貳、老年人的休閒參與與否會受到個人變項中非正式社會支持程度的影 響,而扣除「看電視、聽收/錄音機」後,老年人的休閒參與與否會受 到婚姻狀況、宗教信仰、體能狀況、憂鬱程度、非正式社會支持程度、 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會開(騎)車之影響。 參、觀賞類不會受到個人變項、社經地位變項以及社區環境變項的影響, 但扣除「看電視、聽收/錄音機」後,觀賞類中的「觀賞音樂劇或歌劇 (含歌仔戲、帄劇)等」會受到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地區的影響。 肆、個人嗜好類會受到婚姻狀況、自評健康狀況、體能狀況、非正式社會 支持程度、教育程度的影響。 伍、運動健身類會受到居住安排、憂鬱程度以及教育程度的影響。 陸、社交類會受到宗教信仰、體能狀況、憂鬱程度、非正式社會支持程度、 教育程度的影響。 I.

(4) 柒、在參與類型數上,發現自評健康狀況、體能狀況、憂鬱程度、非正式 社會支持程度、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會開(騎)車會影響老年人在休閒類 型數的參與狀況。. 關鍵字:老年人、休閒活動、影響休閒參與因素. II.

(5) Investigating Participa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the Elderly in Taiwa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a) participa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among the elderly, (b) whet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affects the elderly in participation of leisure, leisure categories and numbers of leisure categories, (c) related factors of the elderly to participate four typ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and (d) providing suggest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social policy. This study used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nd the database was “The coming of an aging society: for the 2025 Taiwan Social Planning Integration”. Respondents were people aged 65 or over. According to the study purpose, I us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 (a) There is almost 90% of elderly participating leisure activities. (b)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affects leisure participation. Deleting one type of leisure activity─”watch TV, and listen to radio”, leisure participation are affected by marital status, religion, physical capability, depression,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level of education, and ability to drive. (c) No significant variables affect“watch TV, and listen to radio”and “appreciating. musical III. opera”. Deleting one type.

(6) of leisure activity─”watch TV, and listen to radio”, “appreciating musical opera” are affected by level of education and location of residence. (d) “Hobbies “are affected by marital status, self-assessed health, physical capability,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and level of education. (e) “Sports “are affected by location of residence, depression and level of education. (f) “Social activities “are affected by religion, physical capability, depression,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and level of education. (g) Numbers of leisure categories are affected by self-assessed health, physical capability, depression,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level of education and ability to drive.. Key words:the elderly、leisure activities、related factors. IV.

(7) 目錄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圖次.............................................................. VII 表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休閒活動的內涵............................................ 9. 第二節. 參與休閒活動之重要性及參與狀況........................... 19. 第三節. 影響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的理論及因素.......................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5. 第一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對象....................................... 45. 第二節. 變項說明................................................. 47.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59. 第一節. 樣本資料................................................. 59. 第二節. 老年人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現況分析......................... 62. 第三節. 自變項與休閒活動參與與否之關係........................... 68. 第四節. 自變項與休閒參與類型之關係............................... 71. 第五節. 自變項與休閒參與類型數之關係............................. 82. 第五章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 90 結論與討論............................................... 90 V.

(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研究建議 ....................................... 100 參考文獻.......................................................... 104. VI.

(9) 圖次 圖 3-2-1 研究架構圖………………………………………………………………57. VII.

(10) 表目次 表 2-1-1 休閒活動分類方式 .......................................... 17 表 2-2-1 各縣市老人文康中心單位數以及參與人次整理表 ................ 25 表 2-2-2 國內老年人休閒活動參與狀況 ................................ 28 表 2-3-1 影響休閒活動參與因素 ...................................... 35 表 3-2-1 年齡之虛擬變項(以 65-74 歲作為參照組) ...................... 47 表 3-2-2 婚姻狀況之虛擬變項(以已婚作為參照組) ...................... 47 表 3-2-3 體能情況量表因素分析取樣適當性結果 ........................ 49 表 3-2-4 憂鬱程度量表因素分析取樣適當性結果 ........................ 50 表 3-2-5 「標準化 CES-D 量表」 ...................................... 50 表 3-2-6 非正式社會支持題目 ........................................ 51 表 3-2-7 非正式社會支持量表因素分析取樣適當性結果 .................. 51 表 3-2-8 教育程度之虛擬變項(以不識字作為參照組) .................... 52 表 3-2-9 居住地區分類 .............................................. 52 表 3-2-10 居住地區之虛擬變項(以非都會區作為參照組) ................. 53 表 3-2-11 休閒活動分類 ............................................. 54 表 3-2-12 本研究的休閒活動類型及項目 ............................... 55 表 4-1-1 個人變項、社經地位變項、社區環境變項之描述統計分析 ........ 60 表 4-2-1 老年人是否參與休閒活動 .................................... 62 表 4-2-2 休閒類型之參與狀況(1) ..................................... 64 表 4-2-3 休閒類型之參與狀況(2) ..................................... 65 表 4-2-4 參與類型數之參與狀況 ...................................... 66 表 4-3-1 個人變項、社經地位變項及社區環境變項與休閒參與與否之關係 .. 70 表 4-4-1 個人變項、社經地位變項及社區環境變項與觀賞類之關係......... 73 VIII.

(11) 表 4-4-2 個人變項、社經地位變項及社區環境變項與個人嗜好類之關係..... 75 表 4-4-3 個人變項、社經地位變項及社區環境變項與運動健身類之關係..... 77 表 4-4-4 個人變項、社經地位變項及社區環境變項與社交類之關係......... 80 表 4-5-1 個人變項、社經地位變項以及社區環境變項與休閒活動類型數之關係 ................................................................... 85 表 4-5-2 個人變項、社經地位變項以及社區環境變項與休閒活動類型數(扣除看 電視、聽收/錄音機)之關係........................................... 87 表 4-5-3 個人變項、社經地位變項及社區環境變項與休閒參與與否、休閒類型 以及類型數之關係整理表............................................. 89. IX.

(12)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社會的進步、公共衛生的改善及醫療科技的發達,國人帄均餘命 不斷提高,社會中的老年人口也隨之增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 義,一個國家 65 歲以上的人口超過國家總人口數的 7%時即為高齡化(aging) 社會;超過 14%時為高齡(aged)社會;超過 20%時為超高齡(super-aged) 社會。我國 65 歲以上高齡人口在 1993 年尌占總人數的 7.02%,已達到 WHO 所訂定之高齡化社會標準,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而至 2012 年,我國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有 255 萬人,約占總人口數的 10.98%,老化指數已達 73.91%(內政部統計處,2012),根據經建會 2012 年的人口推估,我國即 將在 2018 年以及 2025 年邁入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因此,快速成長的 老人人口,以及老化所衍生的相關議題,都是台灣現階段所面臨的重大挑 戰,亦是重要的課題之一。 老化是人生必經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老化的發生,會使個體 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產生改變,如:生理功能衰退、情緒低落、角色 的轉換與喪失、社會參與的減少等(蕭文高,2010),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 能順利且圓滿的度過老年生活,因此近年來老年領域開始正面探討老年健 康的概念,認為若能有效的改善老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負面衝擊,則能夠 使「老年生活」開始給人健康、活躍、成功等正面價值(李世代,2010)。 成功老化的概念也尌在此潮流下應運而生,並從90年代開始成為老年學的 新主流,根據Rowe& Kahn(1998)所提出的成功老化三要素,當中包含:降 低疾病及失能風險(low probability of diseases and disease-related disability)、維持高度認知與身體功能(high cognitive and physical functional capacity)以及主動積極參與社會活動(active engagement of life)三個要素,並說明若個人能夠改善及維持此三個層面的狀態,將可 使個體順利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引自於林麗惠,2006)。由此可知,若想 1.

(13) 要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尌應讓老化對個體所產生的影響最小化,並同時 從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三層面去進行維持與適應,讓老年人可以用正向樂 觀的心態面對老年生活。 而休閒活動屬於社會層面的一環,也是促進成功老化的途徑之一。過 去在休閒活動及成功老化的相關研究中提及,老年人若能參與多樣化的休 閒活動,且參與的頻率越高,尤其是個人有興趣的、具社交性質的或志願 服務等活動,將有助於提升心理感受,適應老年生活,對於老年的態度會 趨於更正向(黃富順,1995;林麗惠,2004,2006;蔡宜蓉,2008;張憲 庭,2009;張淑琴,2009;林美玲、翁註重、李昀儒、邱文科,2009)。 除此外,休閒活動對於老年生活也有許多正向的貢獻,如在生理上可維持 健康體適能、減緩老化、避免疾病及降低尌診行為等;在心理上得以維持 心智功能、降低生活壓力和憂鬱感受以及增加正向情緒等;在社會層面得 以藉此重新參與社會,擴展生活圈、獲得新的社會支持及建立新的角色定 位,增進自我價值感(吳老德,2003;梁美惠、王建臺、黃泰源,2009; 吳柄緯,2011;吳秀汝、林金定、張必正、陳麗美,2012;Silverstein & Parker, 2002)。除了學術研究突顯休閒活動對於老年人的重要性外,研 究者透過與高齡者相處的經驗以及個人的觀察中感知,部分高齡者在尚未 進入老年生活前尌會先養成固定參與休閒活動的習慣,而在實際邁入老年 後,會延續著過去的規劃,例如:擔任志工、至長青大學上課、或是參與 社區活動…等,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而這些長輩普遍對於自己的生活感 到滿意,對於老化的態度趨向正面;而某些在進入老年前較少參與休閒活 動的高齡者,往往在邁入老年生活時會感到茫然及不知所措。整體可知, 休閒活動為老年生活不可或缺之活動,尤其應重視老年人在社交互動以及 有意義活動之參與,透過參與可讓老年人與環境進行互動,增進人際關係, 肯定自我能力,降低憂鬱感受,藉此達到身心健康的帄衡,提升生活品質 及生活滿意度,並順利適應老年生活。 近年來,我國開始逐漸關注老年休閒活動的議題,除了老人福利法第 2.

(14) 十八條以及第二十七條立法明確規範相關主管機關應辦理休閒活動及設 置休閒設施外,目前具體的服務包括:設置縣市或社區型的老人文康休閒 中心、提供行動式老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服務、舉 辦各項老人福利活動以及各類交通或藝文設施的優待措施等,希望透過公 私部門的協力合作,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來滿足老年人的休閒活動需求。透 過休閒活動的發展,我國老年人在休閒活動的表現上也越顯活躍,這些年 以來,我國陸續上映兩部以老年人為拍攝主角的電影,一為 2011 年上映 的「青春啦啦隊」,二為 2012 年的「不老騎士」,除了電影外,我國的非 營利組織也開始舉辦不同的老人活動,如 2012 年弘道基金會所舉辦的「以 角百老匯」以及 2012 年由門諾醫院、門諾基金會所舉辦的「為愛而騎, 環台轉動愛」活動,這些活動讓台灣社會看見不同於以往的老年形象與活 力,也為老年生活展開了另一種可能。但事實上,我國老人在參與上述這 樣主動積極的休閒活動仍然不普遍,根據相關的實證研究指出,我國多數 的老年人仍然以參與居家、靜態的休閒活動為主,如:看電視、散步等, 而在與人互動的活動參與上,也多以與親人或朋友聊天居多(陳娟娟,2005; 李維靈等,2007;吳佳璇,2009)。 綜合以上現象後,研究者進一步思索的是,我國雖開始呈現出老年的 另一種樣貌,如活力、健康、活躍等正面形象,可卻仍然有一群尚未活躍 的老年人是隱藏在社會當中的。而身為老人社會工作者,那群尚未活躍的 老年人才應是最需要協助的一群。當老年人以如此正向活力的狀態呈現於 社會時,身為老人社會工作者應當以此狀態作為一個目標,並嘗詴讓所有 的老人都能在晚年生活盡可能的達到這樣的狀態,因而瞭解我國老年人目 前的休閒參與狀況是重要的,透過探討可以描繪出有參與者以及未參與者 之樣貌,並進一步分析是那些因素導致老年人產生休閒活動參與上的差異, 如此才能對症下藥,協助其參與休閒活動,讓老年人都能正向的面對老年 生活。因此,研究者從過往的文獻、生活中的實際經驗與感受以及秉持社 會工作的理念出發,特別關注年齡、社經地位以及人際互動與休閒活動之 3.

(15) 關係。 年齡是本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根據研究者閱讀休閒活動的相關文獻 後發現,影響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很多,而年齡是當中重要的關鍵。 依過往的實證研究顯示,年齡與休閒活動的參與程度會成反比,也尌是當 年齡越長時,休閒活動的參與程度越低(陳娟娟,2005;陳美惠等,2006; 陳俊宏、陳鎰明,2008)。但從上述所提及的電影或是老人活動可發現, 參與者其實不乏各年齡層的老年人,甚至有許多高齡 80 歲以上的老年人 參與在其中,尤其以「不老騎士」來說,更是由帄均年齡高達 81 歲以上 的老年人所共同完成的活動,且當中也有一些健康情況不是很穩定的長者。 這些現象引發研究者從另一種思維去看待老年人的休閒活動參與,亦即休 閒活動是可以跨越年齡及個人健康情況所產生的限制,而這些老年人與其 他老年人(較年輕或是較健康)一樣,都可以參加自己所喜愛的休閒活動, 倘若真是如此,則顯示即便是不同年齡的老年人、不同健康情況的老年人, 都應該可以從事相同的休閒活動,從此觀點出發便能從另一種角度去思考 老年人未參與休閒活動的原因,如:休閒環境的適切性、社經地位等非個 人因素,並從協助這一群人(較老或是較不健康)安全地、順利地參與休閒 活動視為討論重點。綜合上述,研究者希望可以透過區分年齡,去瞭解年 齡對於休閒活動參與的影響,這也是在現階段老年人口逐漸增加之際,很 值得探究的問題。而過去已有許多研究將老年人再細分為三個不同年齡層, 分別為年輕老人(65-74 歲)、中年老人(75-84 歲)以及老老人(85 歲以 上)(沈慶盈,2005),而本研究為了瞭解年齡與休閒參與之關係,故採用 過往研究的分類方式,將老年人再分為此三個層別。 此外,本研究欲關注的第二重點為老年人社經地位對休閒活動參與的 影響。過往研究顯示,休閒參與狀況會受到社經地位的影響(涂淑芬,1996; 鄭政宗、賴昆宏,2007),也尌是說,休閒活動會因職業、教育程度以及 收入情況而產生不同,社會地位越高者,其休閒活動的參與情況越豐富。 雖然過往研究皆將社會經濟因素納入探討,也證實其影響性,卻多是以單 4.

(16) 一變項的角度進行處理,而非以結構性因素的觀點進行探討。倘若休閒活 動真的受到社經地位的影響,則可以突顯出未參與休閒活動的結構性因素, 也反映出社會階層化效果對於休閒活動的影響,同時讓人可以更進一步的 思索,有時老年人未參與休閒活動,並非他們「不願意」,而是因為他們 「無法」參與休閒活動。因此,本研究嘗詴從結構性的觀點來看待社經地 位對老年人的影響,若社經地位真的會影響休閒活動,則在關注老人休閒 活動的參與狀況時,除了以健康、心理層面等偏向個人因素作為判準外, 社會階層化所產生的排除也應被歸納在當中。 最後,研究者嘗詴從互動的角度出發探討休閒活動參與狀況。欲從此 角度出發的原因有三:一、社會工作特別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情況,因 為互動可以產生連結以及支持,讓老年人擁有更多元的關係網絡,對於老 年生活有很多正向的幫助。二、在不同的休閒活動中,富含「互動」的休 閒活動又更令人滿意,如聊天、拜訪親友、打牌等,和其他休閒活動相比, 有社會互動的休閒活動更能夠促進身心健康、增強角色功能以及激勵自我 發展(引自於傅仰止,2009),且過去的研究也發現參與社交性的活動有助 於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洪千雅,2009;黃淑貞,2011)。故本研究以 休閒活動的特性區分休閒活動,將休閒活動分類為觀賞類、個人嗜好類、 運動健身類以及社交類,並關注於老年人在社交類休閒,如與朋友聊天、 參與志願服務之狀況,以及影響社交類參與之因素,期待能透過瞭解影響 因素來提升老年人於社交類休閒的參與。 綜論而述,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年齡層的老年人在休閒活動的參與狀 況,去瞭解當中是有否存有差異;在影響因素上,將其區分為個人因素、 社經地位以及社區環境因素,探討各種因素是否會使老年人在休閒活動參 與上有所不同,並進一步與過往實證研究進行對照;在休閒參與狀況上則 分類為四種不同的參與類型,進而能更了解我國老年人在各種休閒類型的 參與狀況,並特別關注老年人於社交類的參與。希望可以藉此描繪出有參 與以及未參與休閒活動老人之樣貌,讓社會對於老人休閒參與有更全面性 5.

(17) 的瞭解,往後可提供實務領域做為參考,未來針對不同年齡、不同狀態的 老年人口設計不同的休閒環境與休閒策略,協助老年人走出家庭,走入社 會,達成社會及心理需求上的滿足,讓全民一起邁向幸福的老年。. 6.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以臺灣地區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從中探討不同年齡 層的老年人在休閒活動的參與狀況,以及影響其參與的因素,故研究目的 以及研究問題如下:. 壹、 研究目的 一、 瞭解老年人之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以協助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 二、 瞭解老年人在休閒參與與否、休閒參與類型以及休閒活動類型數 上是否有社會階層化之現象。 三、 瞭解影響老年人在參與「觀賞類」 、 「個人嗜好類」 、 「運動健身類」 、 以及「社交類」四種休閒參與類型之因素。 四、 根據相關研究結果提出適切性的服務,做為推動老年人參與休閒 活動之參考。. 貳、 研究問題 一、 探討老年人的休閒參與狀況(參與與否)為何? 二、 分析老年人的休閒參與類型以及休閒活動類型數為何? 三、 探討影響老年人休閒參與與否的因素為何? 四、 分析影響老年人休閒參與類型以及休閒活動類型數的因素為何?. 7.

(19)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休閒定義 本研究所採用之休閒定義為個人於自由時閒內從事自己想要做的活動, 並強調參與者本身的自主性,即休閒活動的參與是出自於個人的意願,而 參與種類的選擇也是由個人自行決定,因此如看電視、閱讀、看電影、逛 街、運動等都算是休閒活動。. 貳、休閒類型 在休閒類型上,本研究參考過往相關休閒研究的分類,以休閒活動的 特性作為區分標準,將休閒活動分類為「觀賞類」 、 「個人嗜好類」 、 「運動 健身類」以及「社交類」四類。. 參、休閒參與類型數 休閒參與類型數的測量方法為將休閒類型進行加總,意即將「觀賞類」 、 「個人嗜好類」、「運動健身類」以及「社交類」四類進行加總,故休閒類 型數會分佈在零到四類之間。. 8.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整理過往相關文獻,將其分為「休閒活動的內涵」 、 「參與休閒活動之 重要性及參與狀況」以及「影響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的理論及因素」三部 分進行討論。. 第一節. 休閒活動的內涵. 老年人離開工作角色後,會感到重要身分的失去,因此面對漫長的老 年生活,若無適當安排,極易引起生活適應的問題,為了避免退休所造成 的生活轉變,以及能夠順利的追求成功老化,做好各面向的準備是很重要 的(林麗惠,2011)。Kelly(1987)提到休閒活動提供了發展初級社會關係 的環境,在人生面臨社會失落的重要階段,如失去朋友、喪偶以及退休時, 休閒活動可以提供一個社會環境以創造新的社會關係(引自於呂寶靜, 2007)。由此可知,參與休閒活動是老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本節將 分為兩部分介紹休閒活動的內涵,分別為:休閒活動的定義以及休閒活動 的分類。. 壹、休閒活動的定義 從字源來看,休閒(leisure)一詞是源於拉丁文「licere」,意指被允 許的(to be permitted),而休閒讓人可在自由時間中,娛樂身心,甚至 達到個人發展及社會成尌的狀態(謝政諭,1989)。涂淑芬(1996)提到休閒 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擁有照顧生活必需以外的時間,並且還要有足夠的 精力及熱誠去追尋某些事;二為擁有一種所為尌是目的的態度與心情,其 主要在於愉快和享受,而非儲存精力。而從哲學的角度出發,Patricia A. Stokowski (1994)在《社會中的休閒》一書中,提到三種定義休閒的觀點: 1.休閒是一種態度: 視休閒為一種「自由的態度」或「自由的感受」 ,而透過休閒可讓個人 從約束或壓力當中獲得解放,並認為這種自由的感受是個人主觀情緒下的 9.

(21) 產物。在當代社會來說,休閒的重點在於:主觀、內在感受、自由、滿足 以及情感。 2.休閒是一種活動: 視休閒為活動的觀點中,休閒主要是出自於自我自由的選擇,並且不 同於人們生活中存在的義務活動,如工作及家庭責任。而休閒的性質為可 一人獨自達成或是可與他人共同進行。 3 休閒是一種時間: 在此觀點中,提到人們在達成必要的責任以及維持生存後所剩下的時 間即為休閒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人們有權利自由的選擇想要的活動。. 而整理國內學者對於休閒的定義後,將休閒分別從時間、活動、心理 狀態以及自我實現四個層面進行說明(舒坤雲,2002;吳老德,2003;林 冠穎,2008;林子禹、張俊傑、張淑君,2011): 1.從時間定義: 從時間的觀點出發,休閒是除了維持生存所需花費的時間(吃飯、睡 覺)、工作和責任義務(照顧家庭)以外的時間。而對退休的老年人說,扣 除日常生活所需的必要時間以外的時間都可為休閒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個 人可以依照本身的意志選擇自己想做的事,即「剩餘時間」及「選擇自由」 的概念。 2.從活動定義: 從活動的面向定義休閒,是依照從事活動的種類、頻率、參與程度等 具體形式及內容,將某些活動認定為休閒活動。然而以活動定義休閒為較 廣泛、粗略的概念,因此某些活動在形式上雖屬於休閒活動,在內容要素 上則否,如活動中隱含責任及義務時。因此,活動觀點對休閒的定義為: 個人領域、促進社會參與以及實踐創造能力。 3.從心理狀態定義: Kelly(1982)從心理的角度定義休閒,強調休閒是一種健全的心理狀 10.

(22) 態,且是一種主觀的經驗,由個人自行解釋自己的行為是否為一種休閒, 而休閒的存在是為了改善或創造更有效的精神生活。此概念主要關注於個 人從行為中得到的主觀感受與經驗,而較不重視個人行為本身所具備的意 義。 4.從自我實現定義: Cskiszentmahaly & Kleiber (1991)認為休閒扮演著促進自我實現的 角色(引自林子禹,2011)。透過休閒人們得以探索潛能,獲得實踐自我的 滿足,因此休閒的價值不僅只於提供樂趣及放鬆,更進一步的要求個體付 出努力,以得到成尌感及提高自尊。. 休閒心理學家 Neulinger 及 Breit (1969)指出休閒應是具備一種自由 自在不受拘束的心理狀態,而從事休閒活動可以得到內心的自由以及忘我 的享受,因此休閒活動的特色有二:出於自我選擇以及滿足個人內在需要 (引自於陳清惠,2004)。陳克宗(1998)則提出休閒活動有三個共同性:1. 在空閒時舉行,不求報酬,且活動本身即是享受;2.強調主動性以發展身 心情況;3.自由選擇喜愛的活動並能獲得立即的滿足。而 Meer(2008)認為 休閒活動的核心價值為個人娛樂、放鬆、自我實現以及社交,且休閒活動 不同於生產活動,其所產生的價值是無法移轉的。 綜合上述文獻以及國內的相關休閒研究後,研究者認為休閒可大致涵 蓋幾個概念,第一,強調休閒活動是在自由閒暇的時間中所從事的的活動; 第二,休閒活動的參與是自發性的,由個人自行決定是否進行;第三,休 閒活動的選擇出自於個人意識,由個人自主決定;第四,休閒活動對於個 人是具有正面意義的,透過參與休閒活動,個人可以得到立即得到滿足感 以及享受,如:快樂、自信等;第五,對於休閒的判定取決於個人的主觀 感受,且種類會因文化環境之差異而有所不同(高迪理,1993;周佳慧, 2001;李維靈、 施建彬、邱翔蘭,2007;陳俊宏、陳鎰明,2008;張淑 琴,2009;黃淑貞、林春鳳,2010)。 11.

(23) 事實上,學者對於休閒或休閒活動的定義繁多,主要因其關注的角度 不同,所以產生不同的定義。而對於老年人而言,如何去定義「休閒活動」 是重要的,主要是因為老年人多半都已從工作岡位退休,開始擁有大量的 自由時間,如此一來,休閒活動尌可能成為老年生活的重心,這也使得老 年階段裡的休閒活動比起其他生命階段富含更多的功能與意義,而這部分 會在第二節進行詳細的說明。整體而論,若加入老年生活的特殊性來定義 休閒活動,根據吳老德(2003)在《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一書中所提及 之休閒活動的定義,其認為只要是在自由時間內從事想要做而非必要做的 活動,都可稱之為休閒活動,而所謂的自由時間,應是扣除日常生活所需 的必要時間以外的時間都可算是。故綜合以上,本研究認為對於老年人而 言,休閒活動可定義為個人於自由時閒內從事自己想要做的活動, 並強調參與者本身的自主性,意即休閒活動的參與是出自於個人的意願, 而參與種類的選擇也是由個人自行決定,因此如志願服務、運動、宗教活 動、做環保等,都可算是休閒活動的一種。. 貳、休閒活動的分類 休閒屬於多種活動的複合情境,因此會隨著學者們對於休閒活動所著 重的焦點,而產生不同的分類方式(舒坤雲,2002)。如Orthner & Mancini(1980)以休閒進行的方式區分休閒的類型,將休閒活動大致分為 個人的休閒活動(individual activity)、帄行的休閒活動(parallel activity)以及共同的休閒活動(joint Activity)三種。個人的休閒活動 係屬於單獨個人所從事的休閒,不需與配偶或是其他人互動,如游泳、慢 跑、體操等;帄行的休閒活動則係指此活動雖然是與他人一起進行,但產 生互動的情形很少,如與家人一同看電視,多數時間家人都只是在觀賞, 偶爾才會針對節目內容交換看法;共同的休閒活動則需要高度的互動,如 拜訪朋友、玩牌、球類和團隊運動等,是增進關係的休閒活動(引自黃逎 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2007)。 12.

(24) Kelly(1987)則是根據人類的需求,將休閒活動分為四大類:1.無目 的的休閒活動(unconditional leisure):此類活動為人們內心所喜愛, 從事活動僅是為了單純的快樂,沒有特殊目的也非為了家庭責任,且不受 到社會角色的要求;2.補償性、恢復性的休閒(compensatory & recupe-reative leisure):從事此類活動主要是為了精神或體力補償與 恢復功能,以紓解工作壓力,擺脫生活的煩悶與枯燥;3.人際式、情感式 的休閒(rational leisure):從事此類活動主要在於建立親密關係,維持 人際關係及滿足情感需求;4.角色義務式休閒活動:此類休閒活動主要出 於角色義務和責任,但往往具有人際交誼的目的(引自於舒坤雲,2002)。 Lawton(1993)以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與目的作為分類的依據,分為經 驗型、社交型以及發展型,經驗型係指從事該活動單純只是因為個人喜歡 且受吸引,與活動產生的結果無關;社交型活動係活動涉及不同的人際互 動,如親友互動、社交聚會以及參與社會服務;發展型活動可分益智性、 智能性、保健性、自我展現性及創造性五大類,這類活動除了可以帶來個 人的享受,亦會隨著參與頻率的增加,使個人獲得體能和心智的成長(引 自於陳清惠,2004)。 吳老德(2003)則以人類習慣從事的休閒為標準,認為休閒活動大致上 可分為五類:第一類是藝術、音樂、雕刻、小說以及戲劇;第二類是園藝、 露營、旅遊以及欣賞自然;第三類是約會交際、跳舞集會、宴會聊天以及 社交活動;第四類為運動競賽和體育活動;第五類是宗教、心靈、教會以 及寺廟活動。 蔡宏進(2010)則從活動人數、活動地點、活動所需的花費、活動時間 的長短以及活動地點與居住地點距離的遠近五種角度將休閒活動分為:個 人活動與團體活動的休閒、室內與室外的休閒、低廉與昂貴消費的休閒、 短暫與長時間的休閒、近處與遠處的休閒。 而李力昌(2009)在「休閒社會學」一書中,引用Stebbins(1982)對於 休閒活動的分類,將休閒活動分成認真休閒/嚴肅休閒(Serious Leisure) 13.

(25) 以及隨性休閒(Casual Leisure)兩種概念,嚴肅休閒與隨性休閒的差別在 於隨性休閒是一種不需要太多訓練尌可以從事的活動,且可以立即獲得內 在的報酬,是相對短暫尋找樂子的活動,如:遊戲、嬉鬧、看電視、打牌、 社交談話等;嚴肅休閒則是以認真的態度與目的來面對休閒活動,並將個 人的認同建立在活動上,從中獲得快樂、社會互動以及正向能力的成長, 並發展人際關係網絡,而嚴肅休閒的分類可分為業餘玩票(amateur)、嗜 好蒐集(hobbyist)以及志願服務(volunteer)三類。 從上述可以發現,學理上對於休閒活動的分類並沒有一個一定的準則, 多半以學者本身對於休閒活動的關注重點來進行區分,因此雖為同一種休 閒活動,在不同的分類上可能呈現出不同的意義,如以社交談話來說,它 同時是共同性的、社交性以及團體性的休閒活動,也是一種情感性、隨性 的休閒活動。因此在沒有一個固定的分類模式下,多數研究者在進行休閒 活動的相關研究時,會採用主觀分類法或是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來分類休閒活動,主觀分類法為依照研究者個人的主觀判斷,直接區分出 某些類型;因素分析法則係研究者利用統計軟體資料縮減的功能,依活動 項目參與的頻率,自眾多的項目中萃取出較具有代表性的活動,歸類後依 活動的特徵命名(廖淑容,2011)。而整理相關實證研究後,發現無論是透 過主觀分析還是因素分析,目前的研究多以「休閒活動的項目與內容」以 及「自己進行或是與他人互動」作為休閒活動類型的命名,並以「休閒活 動的項目與內容」為最常見的命名方法,以下將分別論述與這兩類相關的 實證研究。 以「休閒活動的項目與內容」為分類方法的實證研究,如:Steinkamp & Kelly (2001)探討男性高齡者與女性高齡者在休閒動機、休閒活動以及 生活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中,將28個共同參與以及獨立參與的休閒活動分類 為:文化類、旅遊類、運動類、親子類(family)、戶外類、社交類、社區 活動類(community organizations)以及室內活動類(home-based)。 Silverstein & Parker(2002)研究瑞典老人休閒活動與生活品質的關係, 14.

(26) 將15種休閒活動分成六大類,分別為文化-娛樂類 (culture-entertainment)、生產-成長類(productive-personal growth)、 戶外-活動類(outdoor-physical)、娛樂-表現類 (recreation-expressive)、社交類(friendship)、正式-團體類 (formal-group)。Rennemark & Berggren (2006)研究60歲以上老年人在 工作與休閒型態之間的關係,並將休閒型態分為三類:社交活動類,如外 出用餐、去酒吧、參加私人聚會及探親;體能活動類,如步行、園藝、釣 魚/打獵;以及文化知識類,如參觀博物館或藝術展覽、玩樂器及讀書。 Meer(2008)在探討荷蘭老人休閒活動的多樣性研究中,將休閒活動分類為 戶外娛樂類(open-air recreation)、運動類、興趣嗜好類、在家觀賞類 (media at home)、家庭社交類(socializing at home)、外出社交類(going out socially)、文化娛樂類(culture and amusement)以及公民活動類 (civic activities)八大類。 蔡長清等(2001)針對退休老人休閒參與量及類型與生活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中,透過因素分析法將39項休閒活動歸納成四大項目,分別為:社 交類、觀賞類、運動健身類、個人嗜好類。鄭政宗、賴昆宏(2007)探討台 中地區65歲以上老人休閒活動參與的研究,將休閒活動分類為:一般型、 宗教服務型以及社團型。李維靈等(2007)以及陳俊宏等(2008)採用何麗芳 (1992)的休閒活動量表,將休閒活動區分成消遣性、嗜好性、健身型、學 習型以及社交型等五種不同休閒活動型態。而林冠穎(2008)研究臺灣老人 休閒參與之轉變,將老年人的休閒活動分為獨自型、社交型以及運動健身 型。 林俞均(2008)及洪千雅(2009)的研究中則將休閒活動分為視聽娛樂 型、社交活動型、戶外休閒型。高菁如、陳燕禎(2009)研究老人休閒活動 團體與自我認同之關聯,將休閒活動分為健康型、學習型、娛樂型以及社 會型四類。歐鏸黛(2009)在退休老人休閒參與和生活品質之探討中,把休 閒活動分類為運動類、社交類、嗜好閑逸型、知識進修型以及靜態休息型。 15.

(27) 郭慧莉(2010)的研究則將休閒活動分為五類,分別為娛樂型活動、運動型 活動、知識型活動、社交類活動、技藝型活動。而高立學(2011)則依據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休閒活動可以區分成七類:獲得知識與常識 類、建立社交關係、獲得身心休憩及放鬆、尋求刺激、有益身體健康、獲 得自我肯定以及自我實現、追求美。 而以「自己進行或是與他人互動」為分類的實證研究(整理如表2-1-1), 包括:陳娟娟(2005)探討高雄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 將休閒活動分為三類,分別為「與個人日常生活相關,可以獨立完成的休 閒活動」,如:散步、爬山、看電視、收藏、園藝等15項活動; 「在社區活 動、需要與他人互動或合力完成之休閒活動」 ,如:球類活動、下棋、打 牌、上教堂、做義工等10項活動;以及「參與範圍更大,需要到其他縣市 區域、與外界接觸更多的休閒活動」 ,如:逛街購物、聽演講、郊遊等5項 活動。黃世芳(2009)探討社會支持對台灣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之影響研究 中,將休閒活動分類為「共同性的休閒活動」和「非共同性的休閒活動」 兩種。共同性的休閒活動(collective leisure activities)係指需要與 他人有所互動,如:下棋、打牌、與親戚朋友或鄰居聊天、泡老人茶、慢 跑、爬山、打球、個人戶外健身活動、參加團體運(活)動、唱卡拉OK等團 體活動;非共同性的休閒活動(non-collective leisure activities)則 指可以不需要與他人有所互動,例如:看電視、聽收/錄音機、看報紙雜 誌、讀書或小說、種花、整理花園、園藝、盆栽以及散步等。. 綜合可知,休閒活動的分類方式相當多元,同一項休閒活動可能被分 類在不同的類別當中,如有些研究將閱讀歸納為知識類活動,有的則歸為 個人嗜好類、獨立類型或是非共同性活動。且研究者進一步發現到,近年 來我國雖已有研究將志願服務當作一特定的研究主題進行討論,但是經由 整理上述的相關研究,發現仍然有許多研究將志願服務納入休閒活動中一 併討論,且當中不乏近五年的研究(李維靈等,2007;鄭政宗、賴昆宏, 16.

(28) 2007;高菁如、陳燕禎,2009;歐鏸黛,2009;郭慧莉,2010;林子禹等, 2011;高立學,2011),顯示志願服務仍可算是休閒活動種類的一種,故 本研究亦將志願服務納入休閒活動項目中。 在休閒活動分類方式的選擇上,本研究採用休閒活動項目及內容的進 行分類,有鑑於目前各研究對於休閒類型仍無一個具體的分類方法,故研 究者以蔡長清等(2001)的休閒分類作為主要分類架構,將過往研究中有類 似分類方式的研究作一統整,藉此瞭解在類似分類下,休閒活動項目的同 異性(見表2-1-1)。 從表 2-1-1 中可見,以觀賞類命名的休閒研究不多,其主要是來自在 「看電視、聽廣播、看錄影帶」這類休閒活動項目上,各研究皆使用不同 的命名方式,例如李維靈等(2007)以及陳俊宏等(2008)的研究,是將看電 視、聽收音機分為消遣類;高菁如、陳燕禎(2009)及郭慧莉(2010)則是將 看電視放入娛樂類;林冠穎(2008)的研究則使用獨自型來含括看電視、聽 收錄音機等休閒活動。而在個人嗜好類、運動健身類以及社交類上,可以 發現過去有些研究同樣採用此名稱,且底下所涵蓋的休閒活動項目皆有所 雷同,如嗜好類上各研究皆包含蒐集物品、手工藝、園藝、旅行(遊)、書 畫等;運動健身類則包括登山健行、球類運動、舞蹈類、慢跑等等;社交 類則有聊天、訪問親友、團體活動(社團、老人會等)等。綜合以上後,本 研究將休閒活動分為:觀賞類、個人嗜好類、運動健身類以及社交類四類, 相關整理如表 2-1-1,而本研究所採用的休閒活動項目及種類,則會在第 三章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表 2-1-1 休閒活動分類方式 研究者. 類型內雷同的 休閒活動項目. 類型內不同的休閒活動項目. 觀賞類. 蔡長清等(2001). 看電視、聽廣 播、看錄影帶、 觀賞戲劇表演. 嗜好類. 蔡長清等(2001). 蒐集物品、手工 1.蔡長清等(2001):閱讀以及進修學習。 17.

(29) 歐鏸黛(2009) 郭慧莉(2010) 運動健 身類. 社交類. 藝、園藝、旅行 2.歐鏸黛(2009):養寵物、攝影。 1. (遊)、書畫. 3.郭慧莉(2010):烹飪、練習樂器、打坐冥想。. 蔡長清等(2001) 林冠穎(2008) 歐鏸黛(2009) 林子禹(2011). 登山健行、球類 1.蔡長清等(2001):游泳。 運動、舞蹈類、 2.歐鏸黛(2009):游泳、郊遊(無散步、拳類 慢跑、散步、拳 及體操)。 類、體操 3.林子禹(2011):騎自行車。. 蔡長清等(2001) 李維靈等(2007) 陳俊宏等(2008) 林冠穎(2008) 林俞均(2008). 聊天、訪問親 友、團體活動 (社團、老人會 等)、下棋打 牌、志工服務. 洪千雅(2009) 詹帛勳、喬芷 (2012). 1.蔡長清等(2001):上教堂、看電影、逛街購 物(無下棋打牌)。 2.李維靈等(2007)以及陳俊宏等(2008):宗 教活動、與兒孫玩樂(無下棋打牌)。 3.林冠穎(2008):(無團體活動及志工服務)。 4.林俞均(2008)以及洪千雅(2009):(無團體 活動、志工服務)。 5.詹帛勳、喬芷(2012):(無下棋打牌)。. (本表格由研究者自行整理). 1. 郭慧莉(2010):以技藝型作為名稱,但所含之休閒項目與蔡長清等(2001)、歐鏸黛(2009)之項 目多有雷同,故本研究將其放入個人嗜好類一併整理。 18.

(30) 第二節. 參與休閒活動之重要性及參與狀況. 當人們邁入老年階段時會遭遇許多適應的問題,此時參與休閒活動可 以提供老年人各層面的幫助,如讓老年人在心靈上有所寄託、培養興趣嗜 好、增添生活樂趣、提高自我價值,並獲得社會互動的機會,從中提高生 活滿意度,豐富晚年生活。此節將分述參與休閒活動的功能以及目前我國 老年人休閒活動的參與情況。. 壹、參與休閒活動的功能 基本上,參與休閒活動能為老年生活帶來許多的幫助,而不同學者皆 採用不同角度來進一步說明休閒活動對老年人的功能。多數學者以老年人 的角度出發,認為休閒活動可以產生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層面的幫助,如 在生理層面上,Chang(2011)尌曾提到,若想要有效的促進老年的身體健 康,尌應該讓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在心理層面上,高迪理(1993)提到休 閒活動對老年人具有六種功能:1.解除焦慮、放鬆心境;2.增添生活的變 化,消磨時間或擁有服務他人的機會;3.獲得快樂、補充過去想學習但未 能學習的滿足感及求知慾;4.擁有發揮創造力、自我表達及展現天份的機 會;5.獲得感官的愉快以及對自我的肯定;6.保持活力並有與人接觸的機 會,降低孤獨感。在社會層面,Iso-Ahola (1980)指出,休閒得以取代工 作成為個人新的角色認同,並達到另一功能性的帄衡(引自於周佳慧, 2001)。湯幸芬、楊明青、黃詵閔(2010)引用Settersten & Jr.(2006)的 論述,認為休閒是透過個人選擇以及社會力量來幫助老年人填補閒暇時間, 並作為退離職場的一種工作延續,以避免失去生活重心或與社會脫節,這 也點出休閒對於老年人的另一重大意義,尌是能提供個體與社會進行連結, Argyle (1992)也提到老年人可以藉由休閒活動的參與,建立與他人的互 動與培養興趣,這樣一來可擴展生活圈,二來可獲得新的角色定位及社會 支持,並產生正向情緒及生活滿意度(引自於梁美惠、王建臺、黃泰源, 2009)。因此可知,休閒活動在生理上可以促進健康;在心理上可以改善 19.

(31) 心情、維持正向情緒等;在社會層面上則能增加與社會的互動,促進社會 參與,透過帄衡生活狀態來適應老年。 而吳老德(2003)則從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層面說明休閒活動對老年人 的功能,尌個人而言,休閒活動的參與提供老年人獲得學習新技能、發揮 創造力、自我表達、提供服務給他人、維持身體健康、紓解情緒和壓力及 調整生活型態的機會;尌家庭而言,休閒活動有助於增加家人之間的互動, 增加老年人的獨立性,降低對家人的依賴,且能提升生活的品質;尌社會 層面而言,參與休閒活動可讓老年人學習與他人共處,發展人際行為和社 會互動的技巧,適應老年生活並形成人力資源服務社會。 此外,若從社會工作的三大功能出發,休閒活動亦有其存在的價值。 休閒活動可帶來預防、發展及治療的功能;在預防方面,休閒活動可以延 長壽命並保持老年人身心愉快;在發展方面,老年人得以追尋過去因工作 關係而無法從事的休閒活動,充實晚年生活;在治療方面,藉由休閒活動 得到與社會之互動,發現生命不同的意義與價值,在心理上得到精神支持, 進而得以適應晚年生活(謝政諭,1989)。 事實上,過去已有相關實證研究證實休閒活動的效益。透過參與休閒 活動,老年人在心理健康狀態、生活滿意度、幸福感以及生活品質皆有所 改善,且參與的頻率與種類也會影響滿意度的高低,參與程度越高,滿意 程度越高(陳娟娟,2005;高菁如、陳燕禎,2009;陳淑芬,2011;陳祥 慈,2012)。如 Everard, Lach, Fisher, & Baum(2000)的研究指出,參與 獨自型活動對於老人心理健康有正向的影響。Landers and Arent(2001) 則提出休閒活動對心理健康的正向作用,包括降低焦慮、抗憂鬱、減低壓 力反應、提高正面情緒、提升自尊及改善認知功能等(引自於李白麟,2009) 而 Menec(2003)指出不同的休閒活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社交活動與 生產活動所帶來的效益更佳,包括:身體功能的維持、壽命的延長、快樂 感等;而獨自進行的活動(如手工嗜好)所帶來的效益雖然不如生產力及社 交活動,但還是能提升老人的快樂感。相關的研究也可呼應此論點,如陳 20.

(32) 育慧(2002)的研究指出,參與互動性休閒活動頻率越高者,其憂鬱情況愈 低;Gautam, Saito, & Kai(2007)針對休閒活動、宗教活動對老年憂鬱以 及生活滿意度的進行研究,調查 489 位居住於社區中的 60 歲以上老人, 結果發現無論男女,有參與看電視及聽收音機者,憂鬱程度都較低;而有 參與社交活動者,對於生活的滿意程度都較高;徐子惠(2007)探討休閒調 適信念、社交休閒頻率及休閒藍圖廣度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 社交休閒頻率與憂鬱傾向呈現負相關,也尌是社交休閒頻率越高者,其憂 鬱程度越低,且社交休閒頻率為憂鬱傾向的預測因子。 若單尌社交休閒中的志願服務,李曉婷(2007)探討志工休閒參與與心 理健康之關係指出,參與志工休閒頻率越高者,其心理情況越佳;黃明月、 賴素燕(2009)在高齡志工幸福感之研究發現,參與志願服務後,高齡者在 幸福感有所提升,並透過利他服務而滿足愛與歸屬、自尊以及自我實現的 需求,對生活的態度也更趨於正向。林婉婷(2011)訪問高齡志工的志願服 務經驗,發現老年人在參與志工服務後,明顯感受到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 改善,開始對生命感到滿足,生活也變得有意義。 歸納上述,無論是從老年人與其家庭,抑或社會的角度出發,都可看 出休閒活動重要性。當中若能維持社交活動與志願服務活動的參與,對於 老年人在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層面的幫助越大,事實上社交休閒活動的參 與,讓老年人可以互相照顧,分享彼此的喜悅與悲傷且互相作伴;志願服 務的參與則能讓老年人獲得自尊、自我價值感以及社會的肯定,從中獲得 社會歸屬感以及人際互動的滿足,且從社會工作的角度出發,參與志願服 務甚至能達到預防的效果(葉俊郎,1994;張嘉倩譯,1999;林麗惠,2011)。 總而言之,休閒活動可為老年生活增添許多正面能量,因此,瞭解我國目 前老年人的休閒參與狀況實為重要,透過瞭解可再進一步的針對未參與者 提供協助,讓老年人都能在晚年生活中參與合適的休閒活動。. 21.

(33) 貳、我國老人休閒活動參與狀況 進入高齡化社會後,各界亟欲透過各種層面的滿足來建構完善的老人 生活,讓老年人得以安享晚年,而休閒活動能改善老人在生理、心理、人 際等層面的情況,為老年生活重要的活動項目,也因此成為老人福利服務 中重要的一環,希望透過多樣化的服務提高老年人的休閒活動參與程度。 此部分將首先從政策面說明我國對於休閒服務的規劃,接著從實務面介紹 目前的文康休閒服務,最後針對相關研究來了解老年人實際的參與狀況。. 一、休閒活動之政策面與實務面 從政策面來看,老人福利法由民國 69 年頒布,經歷幾次的修法後, 目前法條中與休閒活動相關的條文為:1.第十八條:為提高家庭照顧老人 之意願及能力,提升老人在社區生活之自主性,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應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提供下列社區式服務:如休閒服務等;2.第二十七 條:主管機關應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辦理下列事項:(1)鼓勵老人組織 社會團體,從事休閒活動,(2)舉行老人休閒、體育活動以及(3)設置休閒 活動設施。由此可見臺灣對於老人休閒活動參與的重視。此外,近年來透 過敬老福利津貼以及國民年金等建構出更完善的老人經濟安全體系,也讓 老年人在經濟得到適度保障之餘更有餘力去參與休閒活動(林冠穎,2008)。 2009 年行政院核定「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 ,以「活躍老化」、 「友善老 人」 、 「世代融合」為方案主軸,期望能積極維護老人尊嚴與自主,形塑友 善老人的生活環境,強化老人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參與的整體照顧,使老 人得以享有無歧視、友善且獨立自主的生活環境。而在促進老人社會參與、 建立正向生活態度上的執行策略包括:1.鼓勵推動老人參與志願服務;2. 推廣屆齡退休活動,豐富老人退休內涵;3.充實老人休閒設備,提供健康、 休閒育樂活動與資訊(監察院,2009)。根據上述法源及相關方案可看出我 國對於老人休閒活動的正視,並期待從休閒活動的參與來提升老人的自主 性,透過尌近提供的概念,讓老年人得以在社區中尌享有服務。 22.

(34) 而我國老人休閒活動目前以大小不同的規模散佈在全國各地區鄉鎮, 也分由不同的團體經營。根據內政部社會司(2012)所公布的老人休閒活動 服務,目前我國針對老人休閒活動服務可分為三大項目:. (一)老人福利服務(文康活動)中心: 目前政府設置的老人文康活動中心(含老人服務中心)共有 325 個,以 提供老人休閒、康樂文藝、技藝、進修及聯誼活動為主;在民間方面,社 區型老人文康中心及其他類型老人活動場所共 4442 個(如表 2-2-1)。在服 務內容的提供上,公部門所提供的服務類型以文康社團居多,而私部門以 休閒活動安排居多(張怡,2003)。. (二)行動式老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 行動式老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是縣市政府結合民間團體所定期定點 辦理的社區巡迴服務,其主要是為了帄衡各地資訊及福利服務的取得,並 由這樣的巡迴式服務來取代老人文康活動中心。此服務透過巡迴關懷專車 深入社區,在老人常聚集的公園、廟口或社區,提供健康諮詢、生活照顧、 福利服務、休閒文康育樂等服務,協助鄉村或偏遠地區老人可以尌近接受 服務、並鼓勵社區老人走出家門與社區居民互動,參與活動並了解各項社 會福利服務措施。. (三)各類型的休閒育樂活動: 各類型的休閒育樂活動包含:1.鼓勵老年人參與社團或社會服務活動, 以增進與社會互動關係及精神生活;2.舉辦各項老人福利活動:如敬老活 動、長青運動會、才藝競賽、歌唱比賽、槌球(球類)比賽、研討會、團 體輔導、老人健康講座及老人福利宣導等活動,滿足老人休閒、康樂、文 藝、技藝及聯誼等需求,提升其身心靈的健康;3 提供老年人各類優待措 施,例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進入康樂場所及參觀文教設施等,讓老年人 23.

(35) 享有半價優待或免費搭乘之服務。. 整體而言,我國目前所提供的老人休閒活動服務以社區型、行動型的 服務為主,如設置老人文康中心、長春俱樂部以及巡迴服務,透過在中心 內或定期舉辦各種的休閒活動,讓長輩走出家後有一個可以與人互動的地 方,建立新的社會支持網絡。而目前我國針對老年休閒活動的服務成果可 見表 2-2-1,從表 2-2-1 中可看出目前我國在老人文康休閒中心的單位數 以及參與人次之樣貌,其中研究者發現,各縣市在各種老人文康中心的單 位數上存在落差,服務人次上也有所不同,如臺北市有 14 家老人中心, 一年約有 80 萬人次參與,而高雄僅有兩家老人中心,一年卻有將近一百 五十萬人次的參與,可見單位數之多寡與參與人次並不一定成正比,另外, 因參與人次是以參與次數作為計算單位,故無法真實反映實際的參與人數。 除了難以窺伺老年人在各種老人文康中心的參與全貌外,過往的相關研究 中也發現,老年人多半喜歡在住家附近的公園、學校等地點從事戶外的休 閒,如:下棋、運動等活動(高菁如、陳燕禎,2009;李澎蓉,2012),而 這些非老人文康中心的休閒場所,亦無法從官方統計中獲得,故可知目前 政府對於老人文康休閒參與之資料仍有限,若單尌政府統計來推論老年人 休閒參與之情況,恐有失真可能,因此,在探討老年休閒參與狀況時,應 將此情況納入考量後進行探討,才能更全面的理解老年在休閒活動的參與 情況,並更有效的促進老年參與休閒。. 24.

(36) 表 2-2-1 合計 新北市 臺北市 臺中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宜蘭縣 桃園縣 新竹縣 苗栗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屏東縣 臺東縣 花蓮縣 澎湖縣 基隆市 新竹市 嘉義市 金門縣 連江縣 合計. 單位數. 參與人次. 365 185 459 684 420 175 146 183 230 441 87 307 339 457 25 132 50 96 48 29 65 16 4,939. 762,991 2,303,823 715,542 309,920 6,360,714 179,382 1,584,293 7,500 50,611 568,848 57,361 205,580 528,789 567,692 28,627 31,819 75,819 42,537 31,091 51,848 179,500 33,000 14,677,287. 各縣市老人文康中心單位數以及參與人次整理表. 全縣性老人文康中心 單位數 參與人次 0 14 2 1 2 0 2 0 1 1 0 0 0 1 1 1 1 1 2 1 0 1 32. 0 828,601 218,824 6,000 1,529,049 0 407,834 0 28,653 25,728 0 0 0 130,478 6,650 2,280 4,260 2,400 8,691 44,418 0 9,000 3,252,866. 鄉鎮市區老人文康中心 單位數 參與人次 19 0 14 27 52 8 14 12 13 24 13 20 16 23 14 12 6 2 0 0 0 5 294. 521,953 0 169,981 66,005 2,148,458 30,080 1,040,905 3,000 4,207 90,624 5,810 122,121 141,789 268,440 14,616 16,164 34,264 5,852 0 0 0 16,000 4,700,269. 社區型老人文康中心 單位數 參與人次 174 0 396 581 179 131 98 157 181 386 0 285 306 314 0 86 37 58 0 18 24 10 3,421. 84,000 0 249,487 134,229 1,792,800 124,659 32,690 4,000 11,451 419,196 0 63,890 367,800 86,664 0 7,950 33,615 17,170 0 4,000 96,500 8,000 3,538,101. 其他類型老人活動場所 單位數 參與人次 172 171 47 75 187 36 32 14 35 30 74 2 17 119 10 33 6 35 46 10 41 0 1,192. 157,038 1,475,222 77,250 103,686 890,407 24,643 102,864 500 6,300 33,300 51,551 19,569 19,200 82,110 7,361 5,425 3,680 17,115 22,400 3,430 83,000 0 3,186,051.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2012)。老人福利、十年長照服務成果。 25.

(37) 二、老年休閒活動參與情況 根據我國 2009 年的老人狀況調查,65 歲以上的老年人認為政府需加 強提供的服務項目中,休閒娛樂活動項目從 2005 年的 1%提升到 2%,雖然 成長的幅度不大,但仍可解讀成是受到社會環境的變遷,健康促進、衛生 保健等概念的提倡,才導致休閒活動的參與逐漸受到重視,藉而讓老年人 將休閒活動納入需求之一。對老年人而言,休閒活動為老年的生活重心之 一,但由於生理機能的限制,許多強烈刺激的休閒活動已不適合老年人, 加上老年人因退休離開工作場域,擁有更多可以享受休閒的機會,因此老 人的休閒參與狀況有其特殊性,與其他年齡層所從事休閒不盡相同(林冠 穎,2008)。 在瞭解我國老人休閒活動參與情況的同時,可透過對照國外老人的休 閒情況,來知道不同文化背景是否會產生休閒活動參與上的不同。根據 Silverstein & Parker(2002)探討瑞典老人休閒活動與生活品質的研究中, 分析 1981 年以及 1992 年老年人在休閒活動參與頻率上的變化,結果發現 1981 年參與頻率最高的三項活動為:園藝、興趣嗜好以及閱讀;1992 年 的參與頻率最高的三項活動則為散步、閱讀以及園藝。Strain, Grabusic, Searle & Dunn(2002)探討加拿大老年人休閒活動的轉變,其分別在 1985 年及 1993 年面訪 380 位老年人,在 1985 年,老年人參與率最高的前三項 為活動為看電視、閱讀以及逛街,最不常參與的活動是看電影、運動、玩 牌以及從事宗教活動,而 1985 年與 1993 年的參與情況前三項與後三項仍 相同。 Agahi, Ahacic, & Parker(2006)針對瑞典中高齡者進行長達 34 年的 趨勢研究,從 1968 年追蹤到 2002 年,研究對象的年齡從 43-65 歲(1968 年)到 77-99 歲(2002),而 34 年中共進行過三次的休閒活動調查,研究結 果發現三次調查中參與率最高的排名皆相同,分別為閱讀、興趣嗜好以及 園藝,而釣魚和打獵的參與率則隨著年齡逐漸下降。Meer(2008)採用問卷 調查法了解芬蘭老人的休閒活動情況,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老人都有參與 26.

(38) 家庭式的娛樂及社交活動(media and social activities at home),而 其次為嗜好興趣以及戶外娛樂,也發現較少老人參與戶外型的社交、文化 活動以及運動。 國內相關研究則指出,多數老人最常見的休閒活動為看電視,社交活 動以與親朋好友聊天為主,而體能類則以散步為主(蔡長清等,2001;陳 肇男,2003;陳娟娟,2005;李維靈等,2007;陳俊宏、陳鎰明,2008; 吳佳璇,2009;林俞均,2009;高菁如、陳燕禎,2009;吳秀汝等,2012)。 在休閒活動參與程度上,蔡蜜西(2003)探討新竹地區居家老人時間運用與 生活品質之研究中,發現老年人每週花超過3小時以上的時間看電視,其 次為拜訪親友,每週帄均約花2-3小時。Chen & Fu(2008)以臺灣老人作為 研究對象,探討休閒參與與休閒效益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在499位 受訪者中,有將近82%的老人每天看電視,48.5%的老人每日參與體能活動; 而僅有6.5%以及7%的老人每日與朋友聊天以及閱讀。盧俊吉、蕭崑杉、林 如森、王春熙(2011)的研究指出約有75%的高齡者參與消遣型、體力型休 閒活動。在參與休閒活動地點選擇上,高菁如、陳燕禎(2009)的研究指出, 老年人傾向於在住家附近進行活動;李澎蓉(2012)以高雄市大寮區中興里 高齡榮民為訪談對象,瞭解其對於社區休閒設施的看法,研究結果發現榮 民喜好在住家附近進行休閒活動。 兩相比較後可以發現,國外的老年人以參與獨自性的靜態休閒活動為 主,如:看電視、聽音樂、閱讀,而體能類的活動是他們很少參與的;我 國老年人雖也以參與靜態活動為主,但在參與社交活動的程度上高於國外 老年人,顯示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上,休閒活動會呈現不同的樣貌。 而研究者在休閒活動狀況的整理上,考量各研究對於休閒活動的分類 皆有差異,使得休閒活動項目呈現不互斥之現象,且各類別內的休閒活動 項目略有不同,加上老年人在不同活動項目的參與程度也有所不一,若只 單尌類別呈現老年人休閒活動的參與狀況恐有失偏頗。故為更明確了解老 年人的休閒活動參與狀況,本研究整理各實證研究所統計出的前三項休閒 27.

(39) 活動項目,並結合本研究所採用的分類方法,去瞭解老年人在不同參與方 式、不同休閒種類上的參與狀況(表 2-2-2)。. 表 2-2-2 休閒活動 種類. 國內老年人休閒活動參與狀況. 最常參與的休閒 活動(前三名). 在家觀賞類 看電視. 資料來源 蔡長清等(2001);陳肇男(2003);蔡蜜西 (2003);陳娟娟(2005);賴昆宏(2006);李 維靈等(2007);陳俊宏、陳鎰明(2008);Chen & Fu(2008);林冠穎(2008);林俞均(2009); 吳佳璇(2009);黃世芳(2009);郭慧莉 (2010);吳秀汝等(2012). 聽演講. 陳欣宏、李志恭(2011). 音樂欣賞. 陳欣宏、李志恭(2011). 個人嗜好類 閱讀. 蔡長清等(2001);林冠穎(2008). 園藝. 高菁如、陳燕禎(2009). 進修學習. 賴昆宏(2006). 運動健身類 散步. 社交類. 蔡長清等(2001);陳娟娟(2005);陳俊宏、 陳鎰明(2008);林冠穎(2008);歐鏸黛 (2009);林俞均(2009);吳佳璇(2009);黃 世芳(2009);吳秀汝等(2012);陳祥慈(2012). 晨間運動. 高菁如、陳燕禎(2009). 體能活動. 賴昆宏(2006);Chen & Fu(2008). 與親朋好友聊天. 陳肇男(2003);蔡蜜西(2003);陳娟娟 (2005);李維靈等(2007);陳俊宏、陳鎰明 (2008);林俞均(2009);吳佳璇(2009);陳 欣宏、李志恭(2011);吳秀汝等(2012);陳 祥慈(2012). 陪孫子女玩樂. 陳肇男(2003). 聚會活動. 高菁如、陳燕禎(2009);郭慧莉(2010). 唱歌. 郭慧莉(2010). 泡茶. 歐鏸黛(2009);黃世芳(2009);陳祥慈(2012) (表格由研究者自行整理). 28.

(40) 從此表可以看出在不同的休閒活動參與方式上,各有一種休閒活動項 目是老年人經常參與的,各自為:「觀賞類─看電視」、「運動健身類─ 散步」以及「社交類─與親朋好友聊天」,這三項也是多數實證研究的研 究結果。另外,也有少數研究提到閱讀、園藝、聽演講、音樂欣賞、進修 學習是老年人常參與的休閒活動,而娛樂類(逛街、看電影)以及其他的休 閒活動(收藏、繪畫、上網等)則是老年人很少參與的。此外,研究者也發 現,休閒活動的參與程度會受到樣本特性的影響,如賴昆宏(2006)以及陳 欣宏、李志恭(2011)皆是長青大學的老年人為研究樣本,而這群老年人帄 時在參與聽演講、音樂欣賞或是進修學習的機會本尌較多,也因此這些活 動容易成為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為避免此情況的發生,本研究採用全國 性的樣本進行分析,希望能藉此更瞭解整體老年人休閒活動參與的樣貌。 整體而言,可以看出老年人的休閒活動並不僅侷限於家中,走到戶外也是 老年人會做的休閒活動。事實上,這樣的發現剛好呼應 MacNeil(1987)等 人歸納高齡者在參與休閒活動上的特性:1.高齡者最普遍的休閒活動有二, (1)是靜態且孤立的(sedentary-isolate)活動,如看電視;(2)為靜態且 社交的活動(sedentary-social)如,拜訪親戚朋友;2.多數休閒活動發生 的場域在家中或接近住家的地方;3.高齡者很少參與積極且社交 (active-social)的活動以及積極且孤立(active-isolate)的活動 (引自 於謝國榮,2008)。同時凸顯我國在積極社交活動的參與上仍不普遍,如 志願服務的參與,根據呂朝賢、鄭清霞(2005)分析「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 勢調查」的結果,指出我國 2000 年時 65 歲以上有參與志願服務的比率為 10.25%,而簡美娜(2011)分析我國「2009 年老人狀況調查」 ,發現我國 65 歲以上參與志願服務的比率僅占 12.4%,顯示這十年來老人志願服務參與 率以緩慢的速度成長。. 綜合上述,老年人的休閒活動以靜態居家活動為主,尌算離開家,也 是以與親朋好友的互動為主要社交項目,稀少參與社區型的休閒活動。但 29.

(41) 社區型休閒活動的存在,尌是希望可以避免老人被孤立,同時藉由活動的 參與,增進老年人與他人的互動,建立新的支持網絡。因此為鼓勵老年人 多參與休閒活動,瞭解影響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極為重要,根據研 究顯示,性別、婚姻關係、社經地位、社會支持程度等都會影響老年人參 與休閒活動,而相關影響參與因素的介紹,將在第三節中一一介紹。. 30.

(42) 第三節. 影響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的理論及因素. 本節從理論與影響因素探討老年人的休閒活動,並分別介紹相關理論 以及透過實證研究證實會影響休閒活動參與的因素。. 壹、影響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的相關理論 老年人在退休後,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參與休閒活動,並使其成為日常 生活的一部分,為深入且完整的探索休閒活動對老年人的意涵,老年理論 之應用實不可或缺(陳清惠,2004)。以下將分別介紹角色理論、持續理論、 活動理論、撤退理論對老年休閒活動之意涵。 一、角色理論(role theory) 角色理論可說是社會學界用來解釋老年生活的最早理論之一,角色理 論提到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扮演許多的角色,且不同的角色會被賦予不同 的期待,也影響自我概念的形成(蔡文輝,2008)。而邁入老年後,老年人 會開始經歷角色的喪失,如工作角色、配偶角色等等,社會甚至會視老年 人為依賴者,這樣的轉變將對老年人產生感到負面影響,如:失落、無用、 自尊降低等(林歐貴英、郭鐘隆,2003)。因此,若要使老年人適應晚年生 活,其關鍵在於使老年人接受角色的轉變,並拋棄成年人的角色型態,以 新的角色取代之(黃世芳,2009)。而休閒活動的參與,可以提供老年人扮 演新的角色,藉此減輕因角色喪失而產生的負面衝擊。. 二、持續理論(continuity theory) 持續理論為美國老年學學者 Atchley 於 1989 年提出。根據持續理論, 個人並不會受到年齡增長而產生很大的影響,相反的,他們會更常去從事 他們已經在從事的活動,且儘管老化會帶來健康與社會條件的改變,但個 人的思想、活動或是生活習慣還是會保有一致和持續性,不過老化還是不 可避免會帶來一些轉變,如:退休、喪偶、個人能力的喪失或是社會網絡 31.

(43) 的減少等,因此,持續理論主要強調在老化下,個人的適應過程( Agahi, Ahacic,& Parker, 2006)。 Atchley(1989)提到持續包含兩個層面,一為內在的持續(internal continuity),係指心智層面的狀態,包含:脾氣、體驗、情感、喜好、 信念、態度、價值觀等特性的延續,會直接表現於個人的自信、自尊以及 對自我的體認與認同;二為外在的持續(external. continuity),係指社. 會人際結構與行為的展現,例如:個人會傾向選擇熟悉環境、追求相似的 樂趣、從事熟悉的活動以及接近熟悉的人群的(引自於陳清惠,2004)。比 如來說,一個被動或社交孤寂者不可能積極的面對老年生活,相對的,一 個原本尌喜歡參與活動者,會積極的面對老年生活,也許傾向於維持原本 的活動,也許會尋找新的活動來替代因退休而無法參與的活動。 整體而言,持續理論尌是強調個人在進入老年階段後不會產生太大的 轉變,仍然會延續著過去的人格特質、行為以及生活方式,並從中尋找可 以替代過去角色的相似生活型態,以適應老化所帶來的改變(林歐貴英、 郭鐘隆,2003;吳宜泰,2010)。因此,將延續理論結合老年的休閒活動 參與可知,受到延續性的影響,老年人應該會持續參與過去所參與的活動 類型。. 三、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活動理論在老年學領域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將參與活動能夠產 生幸福感(well-being)這個概念變成一種普世的價值,很多研究都支持這 樣的論點,證實參與活動對於老年福址有很大的貢獻(Nimrod,2007)。活 動理論是由 R. J. Havighurst 於 1953 年提出,主要是描繪人類心理社會 層面的老化過程,強調老年人要認清身體功能退化對生活產生的限制,並 透過不斷的參與社會,才能進行成功的老化,為美國早期說明老年人成功 適應老年生活及邁向成功老化的重要理論(林麗惠,2011)。 活動理論與撤退理論在社會活動的參與上抱持著不同的觀點,活動理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stage 6 syllabus.. New South Wales: Board of Studies New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The 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 of Gifted Students and the Main Categories of Emotional and Mental

(The 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 of Gifted Students and the Main Categories of Emotional and Mental

ESDA is used by schools to collect and manage self-evaluation data, includ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on-line Stakeholder Survey (SHS), assessing students’ affective and

Topic 4 - Promo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4CAspects of risk assessment and

community, including the students, teachers, support staff (counsellors, social workers);.. parents and board of governors, are involved in confronting the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