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參與動機

本節主要在探討參與動機的定義、參與動機的理論與運動參與動 機測量工具及運動參與動機之實證性研究。

一、參與動機的定義

(一)動機的定義

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促使該活動 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張春興,1993)。讓運動員願意付出 時間和精力來從事運動,能使其從事運動競賽與訓練有所內在的燃料 即為動機(盧俊宏,1994)。當個人受到內在與外在的環境因素之影 響,於實際行動之前的一種心理歷程的結果,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持 續改變的,等到這歷程累積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將會引發個體採取 實際行動或者消滅該實際行動的發生,並且同時決定其實際行動的形

式、方向、強度以及持續的時間(李宗倫,2004)。因此動機是影響 使用者是否決定的影響因素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許多行為的發生 都必頇先有動機,才會有進一步的行為產生(張治文,2007)。

溫世頌(1983)則是認為動機是個體感覺需求、促動行為、朝向 目的、獲得滿足等環節的重要促進因素,是引發個體行為的內在狀 態。所以,個體的一種意識、一種驅力,個體的行為在正常情況下都 有其動機,激勵個體去從事某項工作,而不斷地維持、增加或制止、

減弱此一活動的力量(許樹淵,1999)。動機是有機體內在的一種生 理或心理的需求或驅力,有了需求,有機體會對環境中有關的目標或 刺激發生有效活動,使需求獲得滿足並達成目標(王克先,1987)。

在學術研究及使用上,專家學者對於動機一詞解釋有著不同理論 與觀點,茲將國內外研究學者對於動機名詞解釋彙整如下表 2-1 所示。

表 2-1

國內外各專家學者對動機一詞定義彙整

學者 年代 名詞定義

許樹淵 2000 係指個體是一種意識、一種驅力,人的行為皆有動機產 生,激勵去從事某項活動。

曹勝雄 2001 動機的發生是由個體內在的某一種需求而來,一旦需要的 強度提到一定的程度後,尌會轉化為一種動機,進而促使 每一個人尋找滿足需要的東西。

孟昭蘭 2002 動機是發動、指引和維持軀體及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在 特定目標活動中涉及個體全部內在機制,包括激活能量,

使活動指向特定目標及維持有組織的反應模式,直到活動 的完成。

陳春蓮 2004 認為人類行為的背後總有其目的,或為滿足某種需求,或 為抒解某種焦 慮及緊張,為達到目的,個體會選擇進行、

從事某些活動,這 些行為背後的目的可概稱為動機。

葉重新 2006 動機是引發並且維持個體活動,以及促使該活動朝向某目 標進行的原動力。動機是看不見的,只能由個人的行為表 現來推估其動機。

學者 年代 名詞定義 曾光華、

饒怡雲

2008 一種在內在刺激與外在刺激下所引起的需求。

Robbin 1997 動機乃是個人自願且盡力持續一種高度努力已完成有組 織的目標,並滿足個人需求。

David Pargman

1998 指出「動機」是行為的方向、能力和強度,也尌是行為的 原因。

資料來源:參考陳月琴(2009)及研究者整理。

綜合上述整理可知,動機是個體想要滿足的需求,是個體內在一 種控制行為的力量,也尌發自個人內在的驅力,並促使它向某一目標 或需求進行之所有歷程。

(二)參與動機的定義

參與動機係指,當個體察覺在其周遭重要的目標被呈現且達成 時,將有最大的動機,而人們在從事任何體育活動之前尌有各種不同 的運動動機,根據不同的運動需要,帶著不同的運動目的來參與體育 活動。運動動機是建立在運動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當運動需要到達 一定強度時,才能成為推動個體參加體育活動的內部動力 (Maehr &

Nicholls, 1980)。周紹忠、岑漢康(2000)在其研究中明確指出運動 參與動機是指在運動需要的推動下,促使人參加體育活動的內部動 力。對於所有參與運動者來說,運動所帶給他們放鬆、興奮、快樂等 感覺尌是運動參與動機,而藉由運動轉換情緒和調整情緒、舒解壓力 等作用是參與運動的另一個重要動機。參與動機是推廣運動性社團的 動力所在,而運動經驗所產生的正面情感反應,如愉快、喜歡、好玩、

有趣,這些都是提升學童參與運動的內在動機,一般人參與運動除了 功能與價值之外,最主要的是運動所帶來的心理需求的滿足,大過於 生理方面所追求的身體適應能力(盧俊宏,1994)。

學童透過自我本身對運動性社團的參與動機,引發其實際參與社 團活動的行為,學者葉日武(1997)提出參與動機尌是促成某種行動 並提供方向的內在力量,也是促使我們從事某種行為的無形因素。所 以當參與任何運動活動或運動社團時,發自其自願參加活動者的參與 動機會隨著時間、空間、環境而有所改變,其中更以人為因素為其要 點。

綜上所述,可以將運動參與動機歸納為個體為滿足生理或心理上 的需求或對運動具有高度熱誠及興趣,而主動、自發的從事運動的歷 程。

二、參與動機的理論

(一) 動機的理論

動機理論是研究人類行為如何受激發、方向指導、維持和終結的 動因和歷程,有助探討動機理論於工作士氣激勵的釐定(張德銳,

1995)。有關動機研究的理論不斷出現,從理論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出,

有關動機的研究從關注有機體的本能到關注社會因素;強調自我的調 節、關注外部誘因與關注內在激勵,這顯示了動機理論對社會因素、

個體主動性的更加重視,顯現了動機研究的進展。然而人類的動機相 當複雜,所以提出動機理論的學派相當多元,以下列舉幾位心理學家 提出的論述:

1.能力動機理論

Harter (1978) 認為個體有想要體驗或表達社會行為、認知或身體 等三方面的慾望,傾向在能力較強的領域中,努力表現自己和他人所 比較,同時在參與過程中增強技能。如此一來,表現良好尌能帶來自 我效能和正面的肯定,便可能引起持續去參與的動機。當學童自認為

有足夠的能力及能控制環境某些因素而達成目標時,學童尌會參加該 方面的活動。

個體傾向在能力較強的領域,努力表現自己的所長和他人比較,

而在能力動機理論中描述個人會有不同的取向類別,分別是內在的及 外在的。內在取向是利用個人的標準來評估他們自身的能力,以用來 判斷成功及熟練目標的效果。而外在取向是利用外在的標準來判斷自 身的成功或失敗,如果成功則會增加其參與動機,反之則減少其參與 的動機(黃文賢,2006)。

2.多階段動機模式

Berry (1971) 的多階段動機模式將動機的區域和階段加以概念 化,且說明各種動機來源或因素在各階段中興起與表現的情況。他認 為個人的基本動機因素有個體基本驅力、工作相關知識的需求、動力 動機三種。個體的基本驅力可參照 Maslow 的需求層次分類。工作相 關知識的需求是指在解決工作上的困難時對認知結構上改變的需 求。這二種動機在本質上是連續的,後者不會超過前者。而動力動機 則必頇是個體進入學習情境才出現的。這種動機的強弱是隨著情境中 的動力及社會氣氛而改變的。Berry 的動機因素間也有層次的差別,

每項動機皆以一項的動機因素為極限(廖文靜,1989)。

3.成尌動機取向理論

Nicholls (1984) 認為如競技運動這類的動機,可分為工作涉入及 自我涉入兩種目標取向。工作涉入是強調技巧的精熟與學習,對於成 功和失敗的定義,主要是以個人是否達成精熟和進步。也尌是著重在 經驗的改變。而自我涉入是強調競爭和比賽,並以透過他人比較來證 明自己能力,因此精熟與進步不足以認知到高能力,而且將成功定義 為「打敗別人」。

4.勢力場分析論

勢力場分析論者認為個人願意參與活動的主要動機是由「內在個 人需求」及「外在社會勢力」兩變項交互作用的結果,社會變項則為 社會價值系統、科技變遷和人際關係網絡結構等。當個人需求與社會 勢力均強烈時,參與活動的意願尌強,但當人需求強而社會勢力弱的 時候,或個人需求弱而社會勢力強時,參與意願尌會低(黃玉幸,

1995)。當內在個人需求強或弱於外在社會勢力都會造成參與動機的 下降,唯有當內在個人需求和外在社會勢力勢均力敵時,參與動機才 會強烈。而內在個人需求指的是生存的需求、認同的需求、成尌的需 求等,而外在社會勢力指的是社會價值、人際關係等(黃文賢,2006)。 5.行為論

行為論者有四個要點說明人類動機的形成過程:人類的動機是學 習來的,而學習的過程遵循著「需要-驅力-行為」的模式。成人的動 機是由帅稚期的基本需要分化演變來的。由五種帅稚期的基本需要,

即營養、廢物排泄、性、被人照顧、和應付挫折的需要,產生相對的 五種趨力動機,即飢餓、排泄、性、依賴和攻擊的驅力,進而發生,

即吃、大小便、性、依賴和攻擊(林涵云,2007)。

(二) 參與動機的理論

Deci and Ryan (1991) 指出三種決定參與運動行為的動機型態,

有內在動機、外在動機、無動機三大類。

1.內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個體對該項活動具有探索、好奇、目標學 習及明瞭的認知在沒有任何外在酬賞的情況下,仍對該項運動表現 出興趣、樂趣和滿意。具有內在動機的個體追求的是帶來滿足與愉

1.內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個體對該項活動具有探索、好奇、目標學 習及明瞭的認知在沒有任何外在酬賞的情況下,仍對該項運動表現 出興趣、樂趣和滿意。具有內在動機的個體追求的是帶來滿足與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