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反思與建議

一、在歷史課堂中加強並落實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依照本研究的結果來看,大部分的學生到了高中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不 甘於被動式的無意義學習,很多人都曾思考學習歷史的意義何在。本研究中發現,

能將學習歷史的意義解釋為能培養以古鑑今或鑑往知來的能力、做為人生成長的 磨練,與習得思辨能力的學生,有較好的銜接狀況;相反的,若認為學習歷史只 是以往單純的學習知識或考試,則上高中後其他方面的銜接狀況都較差。因此,

可以知道若學生能明白學習歷史的意義,特別是將其視為習得某種能力的手段,

那他們在歷史課的學習上都會比較順利,也比較能跳脫現有的學習限制與課程框 架,例如時數不足、升學主義下的考試壓力、知識份量分配不均等。可惜的是,

儘管目前高中歷史課綱主張要培養歷史思維能力,但大多數學生無法於國中或高 中的歷史課堂上理解學習歷史的意義,只得依賴課外的經驗,向外尋求其他與學 習歷史相關的能力,以解答自身學習歷史的意義與用處。研究者認為,這主要是 因目前歷史課堂仍是受時數、考試壓力所限,以傳統知識傳遞的教學方式所導致。

儘管課綱中明訂要以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為主,但在課堂上能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 機會少之又少,本研究的學生學習經驗中也不見教師運用史料進行教學,僅有史 料判讀的測驗題型才能讓學生有運用史料的機會。儘管學生大多對此類題型抱持 肯定的態度,但因其難度較高,教師無教導學生史料判讀而易對學生造成負擔,

無法發揮培養歷史思維能力之功效,實為可惜。因此,希望未來能在歷史課堂中 在課綱規劃、教材編寫、教師教學、評量測驗等方面,都能全面落實歷史思維能 力的培養。

二、關注自然組與社會組學生的差異

一般來說,講到歷史課的學生學習經驗,大多都會想到研究社會組的學生,

不會想到自然組的學生,畢竟歷史算是社會組的主科。然而在邁向十二年一貫課 程的規劃下,歷史課仍是自然組學生需要修習的課程,因此本研究也訪談了自然 組的學生。這些學生除了小凡之外,其他人學習歷史的動機較大且態度也算積極,

因此較難明顯看出自然組與社會組學生之間的差異。但從本研究的結果可以知道,

上課時數、唸書的時間、學習單或小組報告等作業、考試題型這些因素都會影響 學生國高中歷史學習經驗的。在本次研究中,自然組的學生就提到他們的上課時 數較少、要讀的科目又較多,老師為了體諒自然組的學生,在高二沒有其他作業,

也會選擇比較輕鬆的方式上課,不額外派作業、不帶討論、只教課本裡的內容的 學習狀況。歷史老師在自然組這種傳統的上課方式,無益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能力,也較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經驗,反而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本研究對歷 史較有學習動機的自然組學生尚且如此,那更何況其他學習動機低、學習態度消 極的自然組學生呢?因此,未來在討論歷史課程銜接的議題時,在高中學生方面 應該要以社會組與自然組兩種學生的差異作為考量。

貳、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對於學生從國中到高中學習歷史必修課程的經驗進行了解與探究,但 在研究實施過程中,由於時間和能力的限制,仍有些不盡完善或尚未探討的地方。

以下說明本研究所存在的限制與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有相同受教經驗學生的長時間追蹤研究

教師本身人格特質與教學方式等等也是影響學生的學習經驗相當重要的因 素。但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僅高二歷史教師相同,高二之前的歷史教師皆不同,

98

本研究之學生歷史學習經驗無法溯及每位學生所遇到的歷任歷史教師與教學方 式,無法深入分析其對於學生歷史學習經驗的影響。另外,僅憑學生高二回憶過 往五年的學習,難免會有不盡完善或是被遺漏的地方。未來期望能長期觀察與訪 談學生從國一到高二的歷史學習經驗,使學生的學習經驗能更加詳實、完善地呈 現。

二、異質性學生之間的研究

學生歷史學習經驗也會受到學生自身多年來的學習態度與高中學習風氣之 影響。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雖就讀不同的國中,但在國中時皆學習認真、成績優 異,考試都是班上前幾名的學生,且國中學習歷史時並無學習困難的狀況;高中 皆唸同一間學校可知入校時綜合學科能力不相上下,高二時學校歷史段考成績也 都皆為中上水準。高二歷史老師認為,研究參與者皆上課態度優良,對學習認真 負責。因此,未來研究可多探究不同性質的學生學習狀況,如學業表現不同的學 生、學習態度不同的學生等。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瑞碧(2008)。國高中英語課程銜接問題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方德隆(2009)。高中新課程特色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77,12-97。

王仲孚(1993)。再談歷史教學的基礎知識。歷史教學研究。台北:幼獅文化。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Pp.51-59

王偲宇(2011,8 月)。歷史 101 的承先啟後-歷史新課綱與九五歷史暫綱的比 較。歷史學科中心電子報,60。2013 年 10 月 26 日,取自

http://203.68.236.93/xoops2/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439&foru m=22

卯靜儒、甄曉蘭、林永豐(2012)。高中課程改革之政策形塑與實施的歷程分析:

以 95 課程暫綱為例。課程與教學,15(3),181-206。

朱采慧(2000)。新編國中與高中歷史教科書銜接性的探討──以日治時期為例。

歷史教育,7,71-118。

朱曉俞(2009)。我國現行國高中台灣史教材銜接度的探討-以南一版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愛華、高家彬(2011)。全球化趨勢與中小學教育改革分析。載於國家教育研 究院(編),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頁 81-104)。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 院。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 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吳婌菱(2008)。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課程與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銜接之研究

-以法律部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麗君(2002)。中小學課程銜接-台灣、英格蘭與蘇格蘭的比較。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學報,15,17-50。

李坤崇(2007)。高中新課程綱要總綱修訂的理念與特色。教育研究月刊,159,

106-120。

李坤崇(2010)。高中課程 99 課綱與 95 暫綱之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92,1-24。

林宗義(2006)。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和高一基礎物理課程銜接問題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慈淑(1999)。歷史與歷史教育的目的──試析倫敦大學兩位學者的爭議。東 吳歷史學報,5,179-204。

林慈淑(2002)。歷史教與學的鴻溝──英國兒童歷史認知的探究(1960’s-1990’s)。

100

東吳歷史學報,8,153-190。

林慈淑(2010)。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臺北市:學生 書局。

林殿傑、張素貞(2002)。因應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問題之探析。國民教育,43(2),

20-27。

胡凱(譯)(1999)。Wolfgang Hug 著。《我們的歷史》與歷史學習。清華歷史教 學,9,22-33。

秦葆琦(2003)。從國一社會領域的實施看課程與教材面臨的問題。中等教育,

54(4)

,32-45。

高明士(2009)。歷史教育與教育目的。歷史教育,14,21-34。

高級中等教育法(民 102 年 7 月 10 日)。

高淑清(2009)。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台北市:麗文文化。

張香莉(2004)。國小三、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課程銜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歷史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建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2013 年 10 月 5 日,取自

http://12basic.tchcvs.tc.edu.tw/Detail.php?LevelNo=20

莊德仁(2014)。閱讀素養與中學歷史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陳以叡(2011)。小學生眼中的英語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台灣教育,540,11-15。

陳妍岐(2011)。以多文本閱讀討論提升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實驗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明印(2002)。九年一貫課程銜接的調整與因應。國民教育,43(2),10-19。

陳明和、郭靜芳(2003)。從學校課程銜接的觀點談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南縣 國教,9,4-5。

陳冠華(2001)。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的歷史教育改革。台北縣:

龍騰。

陳美如(2007)。從「理解」看見「課程理解」。教育研究,159,126-132。

單文經、宋明娟(2004)6 月課程與教學研究之發展與前瞻。台北:高等教育。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歷史教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09-137。

游秀美(2010)。國、高中地圖知能銜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大學,臺北市。

游家政(1999)。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課程銜接與統整的推動與落實。台灣教 育,581,37-42。

黃政傑(2003)。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問題之分析。中等教育,54(6),120-135。

黃政傑(2008)。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炳煌譯(1981)。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台北:景文。

黃淳玲(2012)。探究國高中地理教材之空間思維能力之銜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鴻文、湯仁燕(2005)。學生如何詮釋學校課程?。教育研究集刊,51(2),

99-131。

楊玲悅(2010)。國高中公民科教科書課程銜接之研究-以政治部分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煬彬(2011)。高中歷史核心能力的探索與實踐(上)。2013 年 9 月 30 日,取 自

http://www.wretch.cc/blog/yeh3836man/15372

葉煬彬(2011)。高中歷史核心能力的探索與實踐(下)。2013 年 9 月 30 日,取 自

http://www.wretch.cc/blog/yeh3836man/15374

葉煬彬(2011)。高中歷史教育的現況與展望。2013 年 9 月 30 日,取自

葉煬彬(2011)。高中歷史教育的現況與展望。2013 年 9 月 30 日,取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