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壹、學生高中歷史學習經歷較國中多元,但仍囿限於一般的知識傳遞 與接收的經驗

黃政傑(2003)認為,課程綱要、教科書、實際教學、學生經驗與升學考科 此五個面向在討論課程的銜接狀況時是環環相扣、交互影響的。本研究將他的五 個面向簡化為教材內容、學習方式與評量測驗三個面向在第四章第一節進行探討。

訪談後發現可知,在教科書編寫上,高中歷史課本的書寫內容在份量與脈絡性描 述都比國中豐富許多;在學習方式上,國中非常簡單地回家翻翻課本即可,但到 了高中上課時需要相當認真,需要有抄筆記或是整理筆記的讀書技巧,教師在課 堂上也指派較多類型的作業供學生學習;評量測驗上,國中的題型簡短直接,相 當直覺式,對於考試成績的壓力也較小,但高中單科考試題數變多,成績壓力增 加,題型種類多元且多為需要思考,有多選題、敘述長的題目、分辨圖片、文字 等不同資料的題型。

儘管高中的學習經歷看起來比國中多元,但實際教學仍是以傳遞歷史知識為 主。教材也只是增加知識內容,在課本上並沒有比較多可提供思考的開放式問題,

且除了課本和習作以外也無別的教材。充其量就是學生自己去買來練習的參考書。

學習方式上,不論是老師的筆記、課堂問答或是小組作業,也都是以補充課本中 不足的內容、整理課本知識為筆記以方便背誦、幫助學生複習所學內容喚醒記憶、

94

將課本知識做成報告或自行查詢有興趣的資料做成報告。在評量測驗上,雖然有 些題型能幫助學生思考,但仍主要是以需要記熟所有歷史知識的題目為主。

回顧先前探討的高中歷史課綱與歷史教育目的,學生到高中除了有更豐富的 歷史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出歷史思維能力。陳冠華(2010)就指出,要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應要能夠將史料運用於課堂之中,但訪談學生不論在國中還是 高中的歷史課學習歷程中,都未見學生提及上課有對於史料的分析與探討。國中 到高中的歷史學習歷程仍都只是知識的傳遞,並未完全達到課綱中的歷史教育之 精神。

貳、認知層面是銜接的基礎,但無與社會文化與情感層面的配合,則 學生國高中歷史學習經驗無法順利銜接

在學生五年漫長的歷史學習歷程中,最終目標是要能培養出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雖需經由分析史料的方式才能習得,但在進行史料分析之前,一開 始仍是需要基礎歷史知識的學習(王仲孚,1993:52)。知識作為一切學習能力 的基礎,若基礎知識不足就遑論後續能力的提升。

在研究 10 位學生的學習經驗後,可發現大多數銜接狀況較為良好的學生,

都能在高中剛開始時快速適應大量的知識量,並連結知識的脈絡性將學習歷史提 升到理解的境界,一旦他們能以理解與思考的方式看待知識內容,便能同時在社 會文化層面與情感層面有較好的銜接狀況。就如同第二章的學生國高中歷史學習 經驗架構圖所呈現的三角柱一般,能夠將三種層面連結並共同提升,學生高中的 歷史學習經驗較國中時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然而,小禮雖然在認知層面的銜接較無問題,能夠以理解的方式看待歷史學 習,但由於她在社會文化層面無法取得較好的銜接,因此連帶著她的情感層面也 無法提升。由此可知,認知層面雖為完整銜接發展的基礎,但並不一定能發展成 完整的三角柱。小凡和小實兩人的銜接狀況較差,他們高中的歷史學習經驗與國

中相去不遠,較難將學習歷史的心態與方式提升到另一個境界。在第四章的研究 發現中可知他們在認知層面、社會文化層面與情感層面皆有落差的狀況,但仔細 爬梳各層面的落差狀況,可知最初的癥結在剛進入高中時,他們對於高中龐大知 識量的接受度較其他人差。小實是記憶上非常辛苦,較難以理解的方式學習歷史,

對知識的學習停留在國中的記憶背誦的方式;小凡也是一直以來以背誦的方式學 習歷史,較難提升到理解的方式。他們倆人在一開始作為基礎的認知層面銜接較 為困難,因此社會文化與情感層面的銜接自然就有落差了。

參、從學生國高中歷史學習經驗在認知、社會文化與情感層面的落差,

可知現行課綱規劃與課程實施仍有不足之處

從第四章的研究發現,可清楚知道各層面銜接與落差之情況。在各層面的銜 接狀況而言,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在高中提升至與國中不同的層次,但提昇至較高 的境界,較能夠理解高中歷史課程之理念等,並非就代表高中歷史課綱規劃與課 程實施對學生來說相當完美,各層面的落差就顯現了其不足之處。

各層面的落差例如:學生雖認為高中增加的知識內容與脈絡,能連貫國中知 識並可增進理解,但其增加的比例仍會造成學習重負,內容增加過多;儘管知道 要以思考的方式學習歷史為佳,評量測驗是能訓練自己思考能力的方式之一,但 因知識份量過多讀書時間緊迫,與仍有許多以熟背為主的考試題型,最終還是使 用與國中一樣背誦的舊方法;儘管認同多元的作業能學到表達、思考的能力,但 小組作業容易因上課時間、學生討論技巧、表達能力、聆聽習慣等因素,使得多 元作業效果不彰;儘管認為學習歷史不是只有考試,仍有其他意義,但在學校教 育中大多不易讓學生體會到意義何在等。以上種種,都說明了目前國高中歷史教 育在知識份量拿捏、教學時數安排、教學方法、考試題型等方面有尚待改進之處。

96

第二節 反思與建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