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3 取樣位置的選擇

由圖4.1B 可知,殼體部分可明顯區分為殼身、韌帶部位硬質殼體、韌 帶部位白堊層,那麼分析哪個部位較能觀察出殼體生長時所記錄連續且較 佳的環境訊號?

過去文獻中,曾研究牡蠣殼身沿生長紋路的殼體氧同位素記錄 (Wang et al., 1995),牡蠣韌帶部位白堊層所記錄的氧同位素變化(Surge et al., 2001),牡蠣韌帶部位表面凹槽的氧同位素變化(Surge et al., 2001),牡蠣韌 帶部位硬質殼體的碳氧同位素分布(Kirby et al., 1998; Andrus and Crowe, 2000; Surge et al., 2001),而實驗結果皆顯示殼身、韌帶部位硬質殼體、韌 帶部位白堊層的氧同位素記錄有冬夏之別,因此本研究也就殼體不同部位 取樣,以進行穩定同位素分析。

而在文獻中,提到牡蠣韌帶部位表面凹槽則由霰石組成(Surge et al., 2001)或霰石與方解石混合(Carriker and Palmer, 1979),牡蠣韌帶部位表面 凹槽取樣時不容易與硬質殼體分隔,且表面凹槽的成分並非由純霰石或純 方解石組成,因此此部位暫且不分析。而牡蠣殼身及韌帶部位硬質殼體為 方解石的成分(Stenzel, 1963; Surge et al., 2001),且牡蠣韌帶部位白堊層經 X 光繞射分析,得知其主要礦物組成亦為方解石(圖 4.9)。

圖4.9 (A)現生牡蠣殼體間白堊粉末經X光繞射分析結果;(B)方解石(Calcite) 與霰石(Aragonite)的X光繞射圖形(Chen, 1977)。

(A)

分別對南關里遺址牡蠣編號NKL4277 的殼身與韌帶部位硬質殼體,現 生牡蠣JH080614_05 的殼身與韌帶部位硬質殼體,現生牡蠣 JH02 的韌帶 部位硬質殼體及韌帶部位白堊層進行分析,將同一個體不同部位的穩定同 位素數值比較後(圖 4.10、圖 4.11、圖 4.12),觀察距喙部距離對氧同位素 曲線變化,發現其分布趨勢一致,將這些數據繪成δ18O-δ13C 圖(圖 4.13),

從圖中可看到同一個體不同部位的碳氧同位素數值分布範圍相近,其中又 以JH02 的韌帶部位硬質殼體及韌帶部位白堊層的碳氧同位素數值分布範 圍較相近,NKL4277 及 JH080614_05 的殼身與韌帶部位硬質殼體的碳氧同 位素數值分布範圍差異稍微大一些,可能是韌帶部位硬質殼體與韌帶部位 白堊層屬於身體同一區,生長特性較接近,因此差異較小。但整體而言牡 蠣殼身、韌帶部位硬質殼體及韌帶部位白堊層皆為分析碳氧同位素的取樣 候選位置。

0.0 20.0 40.0 60.0 80.0 -8.00

-4.00

0.00

0.0 4.0 8.0 12.0 16.0

-8.00

-4.00

0.00

δ18 O(‰)

距離(mm) 距離(mm)

δ 18O(‰) (A)

(B)

圖4.11 JH080614_05殼體不同部位的氧同位素對距喙部距離分布圖。(A)為 韌帶部位硬質殼體 (B)為殼身。

圖4.12 JH02殼體不同部位的氧同位素對距喙部距離分布圖。(A)為韌帶部 位白堊層 (B)為韌帶部位硬質殼體。

(A)

(B)

δ18 O(‰) δ 18O(‰)

距離(mm) 距離(mm)

0.0 2.0 4.0 6.0 8.0

-6.00

-4.00

-2.00

0.0 10.0 20.0 30.0

-6.00

-4.00

-2.00

(A)

0.0 4.0 8.0 12.0 16.0 -6.00

-4.00 -2.00 0.00

-6.00 -4.00 -2.00 (B) 0.00

δ18 O(‰)

距離(mm)

δ 18O(‰)

圖4.13 JH02、JH080614_05、NKL4277殼體不同部位的碳氧同位素分布圖 (平均值的線段長度為兩個標準偏差)。

牡蠣不同個體間殼身、韌帶部位硬質殼體及韌帶部位白堊層的型態,

可明顯看出有些個體的白堊層面積較大,有些則很小,幾乎難以取到足夠 的分析量。而殼身中常不規律的夾雜白堊層,部分殼身硬質殼體部分較 小,部分殼身硬質殼體部分所佔比較較大,且生長型態差異頗大。相較之 下韌帶部位硬質殼體型態較穩定,少有白堊交雜的情形,取樣較連續,保 存度較佳,因此本研究選擇以韌帶部位硬質殼體為取樣位置。

δ13 C(‰)

δ18O(‰) -8.00

-6.00 -4.00 -2.00 0.00 2.00

-8.00 -6.00 -4.00 -2.00 0.00 2.00

JH02_韌帶殼 JH02_白堊

JH080614_05_韌帶殼 JH080614_05_殼身 NKL4277_韌帶殼 NKL4277_殼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