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研究區域及材料

2.2 牡蠣 Crassostrea gigas 的生長史與生活習性

Crassostrea gigas 的中文名為長牡蠣或巨大牡蠣,俗稱蚵仔或蠔,是一 種大型牡蠣,殼長可達30 公分,通常左殼較深較大,右殼較平坦較小(圖 2.4),表殼有不規則的輪紋狀,且形成波狀的突起,並帶有濃紫色之放射 帶,內面為灰白色 (雷淑芬,1990),殼表面帶有灰黑色,間雜有紫色、褐 色、黑色或黃色的斑紋及紋點,殼內有一個明顯的帶紫色的閉殼肌痕(巫文 隆,1980)。

圖2.4 現生種長牡蠣 (A)為左殼外視圖;(B)為左殼內視圖;(C)為右殼外視 圖;(D)為右殼內視圖。

(A)

(B)

(C)

(D)

根據Kuroda(1941)、Moore(1971)、波部(1977)的論著,經楊夢南(1996) 整理,其動物學上的分類屬於:

Phylum:Mollusca Linnaeus, 1758 軟體動物門 Class:Bivalvia Linnaeus, 1758 雙殼綱 Order:Pterioida Newell, 1965 鶯蛤目

Family:Ostreidae Rafinesque, 1815 牡蠣科 Genus:Crassostrea Sacco, 1897 牡蠣屬

Species:gigas Thunberg, 1793 長牡蠣種 牡蠣分布極廣,長牡蠣一般棲息於河口、潮間帶及淺海的岩礁海底 (Stenzel, 1971;巫文隆,1980;Harry, 1985),牡蠣的鰓絲上有許多纖毛,

利用纖毛的擺動可將海水送入外套腔中,再濾食海水中的食物,其鰓絲上 會分泌一種黏液,利用黏液將浮游生物黏在一起形成小塊後,再以鰓的纖 毛運動將食物經由唇瓣送入口中(楊夢南,1996)。雷淑芬(1990)取同一隻長 牡蠣觀察胃含物兩次,所得之37 屬藻類中,大部分皆屬於浮游性與底棲 性生活的混合型藻類,但牡蠣為懸浮性濾食性生物,應以浮游性藻類為 主,而底棲性藻類可能是漲朝時潮水將其帶至上層。長牡蠣的攝食量是依 鰓之纖毛運動機能而異,水溫、鹽度、濁度為主要影響因素,尤其是水溫 最為敏感,水溫在7~24°C 間,溫度越高纖毛運動越快(楊夢南,1996)。因 牡蠣生長在潮間帶地區,攝食時會受潮汐影響,當漲朝時,牡蠣沒入水中,

打開雙殼濾食,而退潮時,才開始消化,因此牡蠣殼體殼體碳酸鈣沉澱速 率可能與月亮周期有關(Pannella & MacClintlock, 1968; Whyte, 1975)。

而水體的溫度及鹽度也是影響牡蠣生長的主因,長牡蠣在15°C~30°C 下較適合生長,低於15°C 則生長不良,若低於 10°C 則停止生長,台灣位 處副熱帶地區,周圍海域的水體年均溫高於10°C,所以全年均適合牡蠣生 長(繆端生,1953;黃丁郎,1974;宋薰華,1988)。牡蠣為廣鹽性的貝類,

在10~36‰均適合其生長,牡蠣在高鹽度下成長較好,但低鹽度下食物充

牡蠣為雌雄異體,但是部分牡蠣在生活史中性別會發生改變,通常一 出生為雄性,後來變成雌性,也可能再變回雄性,這種現象稱為雄性先熟 的雌雄同體(protandric hermaphrodite)。在第一次生殖季節時,大多數年幼 的個體是雄性,而在第二次生殖週期時,雄性個體與雌性個體的數目幾乎 相等,而性別的轉換也需視環境而定,若環境壓力大,則仍為雄性,若環 境能量足夠,便會轉換成雌性(Lorio and Malone, 1994)。在生殖季節時,雌 性個體排卵,雄性個體釋放精子,成熟的卵為梨形,受精後,受精卵呈球 形,因受精卵比重比水體大,會沉至水底,再由水流或波浪帶走。受精後 1 小時開始行細胞分裂,約 5、6 小時進入擔輪子期(trochophore stage),擔 輪子幼蟲依靠口前的纖毛環行浮游生活,隨後纖毛環變成面盤,稱為面盤 子(veliger),此時能分泌造殼物質將肉體包裹起來,因成 D 狀,又稱 D 狀 面盤子,約24 小時內雙殼便形成,48 小時內雙殼可完全包裹住肉體,基 本器官也形成,再經10~12 天即進入固著期,幼貝會分泌某種物質使左殼 固著於物體上,此時面盤便開始萎縮(圖 2.5;Lorio and Malone, 1994)。

圖2.5 牡蠣生活史(修改自Lorio and Malone, 1994)。

面盤子 Veliger

擔輪子期 Trochphore

受精卵 fertilized egg

未受精卵 unfertilized egg

產卵 Spawing

成熟個體 Adult Oysters

固著 Setting 早期雉貝 early spat

晚期雉貝 later spat

面盤幼蟲 pediveli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