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地區圖書出版資訊發展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台灣地區圖書出版資訊發展概

一、圖書出版資訊定義與內涵

圖書「出版資訊」因研究者微乎其微,在台灣相關文獻中並沒有清楚的定義。

根據中國《圖書發行辭典》釋義,「圖書出版資訊」是反映圖書流通(包括出版、印 刷、發行與讀者需求)的活動特徵,以及圖書供需方面發展變化的各種訊息、情報、

資料的通稱(嚴成榮、桑百安,1992)。台灣地區雖未正式對圖書「出版資訊」定義 或正名,但從文化部及出版產業相關訊息揭露來看,符合此概念的名詞還包括:

新書資訊、書訊、出版品資訊、出版資訊、出版情報、圖書出版發行訊息、書目、

專業書目訊息等。

張琬渝(2003)將圖書資訊界定為:「反應圖書內容、形式、出版與發行的各種 相關訊息」,將出版資訊歸納為三大類,包括書籍基本資料(開本/頁數/封面/售價與 折扣/裝訂特色/印刷特色等)、作/繪者與出版者資訊(作者、繪者與出版社背景介 紹)、參考資訊(內容簡介/書摘/書評/專家名人推薦與導讀/目次/適齡對象等)。曾堃 賢(1993)認為新書出版資訊除了書籍本身資料如書名、作者、編譯者、出版者、出 版日期、定價、開本、頁數等,還應包括 ISBN(國際標準書號)、CIP(出版品預行 編目)等,若能附上書籍簡介或是書評(附上書評人署名),對使用者幫助更多。

錢忠芹、胡廣(2009)分析亞馬遜與當當網兩者網路書店的圖書訊息,發現網站 都以新書資訊為重點,相關圖書資訊類型,包括出版基本資料、內容介紹、作者 介紹、圖書的推薦訊息、評價訊息、市場銷售訊息等六個面向的資訊。依版面編 排特別顯著的是推薦訊息,以及包含銷售排行、分類排行、即時排行的市場銷售 訊息,與來自作者、出版者、讀者、專業人士等不同角度的書評。而台灣博客來 網路書店的童書/青少年文學首頁,依序編排強調的是搶眼新書、暢銷榜、編輯推 薦、編輯選書、分類推薦等,其中排行榜以即時、暢銷、新書、預購新書、每周

暢銷、每月暢銷等七種排行分類表現,顯示網路書店圖書資訊普遍以新書資訊為 重點,特別關注圖書推薦和市場銷售訊息。

綜合上述,將圖畫書出版資訊界定為:反映圖畫書創作者、內容、形式、出 版以及發行相關的各種訊息,特別是新書出版訊息。傳達的訊息包括書籍本身出 版相關的基本資料、外觀、內容以及流通過程中的發行資訊、推廣活動、市場銷 售與評價等。整合歸納圖畫書出版資訊內容包括:

1. 書籍基本資訊:ISBN、CIP、書名(含中文/原文書名)、封面、作者、繪者、

編譯者、出版者、出版日期、印刷版次、裝訂方式、尺寸、印刷色彩、文 字注音與否、定價、頁數、書籍分類、叢書系列、適讀年齡等。

2. 書籍內容資訊:主題、內容概述、內容摘要、作/繪者介紹、試讀版面、

書籍特色與功能介紹、專家導讀、目次(目錄)等。

3. 書籍評論資訊:專家名人推薦、書評、心得與經驗分享、獲獎訊息、政府 /專業機構/學校採購選書入選與推薦訊息等。

4. 書籍行銷資訊:市場銷售資訊(含各種銷售排行榜)、行銷推廣活動、銷售 優惠價格、贈品、購買通路、付款機制、運送、售後服務等。

二、圖書出版資訊的功能與形式

曾堃賢(1993)認為出版資訊是瞭解和掌握書籍與文獻來源的重要途徑,是圖書 採購人員選擇、評價和訂購文獻與書籍的重要基礎,也是了解出版社和發行商信 息的必要手段,強調一個理想的圖書採訪館員,必須全面快速的掌握最新出版資 訊。莊芳榮(1999)進一步闡述,台灣的新書出版資訊應有四項功能,包括:(1)蒐集、

編印台灣地區完整之出版新書資訊;(2)刊載新書介紹與書評,藉以提升出版品質;

(3)提供圖書出版與行銷之訊息,以促進圖書行銷、嘉惠及提升讀者利用圖書資訊 之素養;(4)提供圖書館及各界人士新書訊息,做為圖書館採購之參考。

對消費者來說,出版資訊連結了消費者對書籍的認知和情感,日常對圖書出 版資訊的接觸內容與資訊的來源,更會直接影響圖書購買的意願和行為(簡莉芳,

2008)。就出版資訊供應者來說,圖書資訊是幫助消費者認識其出版或發行版品內 容、瞭解圖書創作內涵與價值的媒介,有效的傳遞出版訊息可以幫助出版者與消 費者相互瞭解彼此的需求,形成良性的出版循環(林新倫,2005)。

圖書出版資訊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的發展形式已經非常多元化。以資 訊供應來源分類,包括從生產端(出版社/進口商)、銷售端(發行銷售通路)、圖書推 廣端(閱讀推廣與評選相關組織或個人)、圖書館界等四種來源出版資訊;而消費 者取得出版資訊管道更遍及:個人人際網絡、推銷人員、電視、廣播、紙本報紙 與雜誌、電子報與電子雜誌、網站、網路論壇、網路討論區(部落格)、紙本或電子 郵件、書店陳設、書展、夾頁、海報、圖書館展示等。內容不僅提供出版書籍基 本資訊,更透過文字、圖像與影音形式,提供各類圖書介紹、書評、分享與推薦。

但從文化部《102 年暨 103 年台灣出版產業調查》中發現,雖然圖書資訊的形式和 管道眾多,台灣 40%的出版單位並沒有任何在 DM、報章雜誌、電視、網路或作 者簽書會等圖書行銷推廣預算,其他出版單位即便是有規畫投入金額也不高。多 數出版社仍以製作文宣 DM 為主,配置在雜誌及報紙等媒體的預算比例不及一成。

整體出版資訊受經營規模小的限制,可投入的行銷費用少,高度依賴單向傳播的

「出版目錄或 DM」 (文化部,2015)。

圖畫書的購買者包括個人和團體,購買者與閱讀者並不一定相同。因此圖畫 書資訊必須透過不同方式和形式接觸購買者和使用者。除正式傳播管道外,圖畫 書資訊還會透過兒童劇、故事媽媽、建築物佈置、親子館、遊戲場、親子餐廳、

繪本館、故事屋、嬰童用品專賣店、食品包裝、玩具包裝等傳遞訊息。消費者面 對這樣的多元視聽環境,如何順利找到自己所需的圖畫書資訊?本研究便是從消 費者角度出發了解其出版資訊接觸經驗,幫助出版資訊供應者更清楚掌握消費者 出版資訊來源使用態度與看法,以便擬定更有效率的出版資訊傳播計畫。

三、圖書出版資訊發展歷程

從文獻中發現,長期以來台灣市場欠缺與出版資訊發展或應用的相關學術研 究,也欠缺消費者或出版界普遍認同使用的圖書出版資訊;圖畫書出版因發展較 晚,出版資訊長期附庸於整體圖書出版資訊中,相關研究更為鮮少。故本節將從 整體出版資訊發展歷程中頗析圖畫書出版資訊發展歷程與現況。

1987 年以前,台灣戒嚴時期,礙於報禁等媒體發展限制,出版資訊傳播媒體 受限於印刷媒體版面篇幅限制,以小眾雜誌和報紙刊物的專業書評和新書報導為 主。最早的報紙書評出現在 1954 年 1 月 3 日的《台灣新生報》,以文學書評為主,

在副刊中推出固定專欄「星期書評」(王任乾,2009)。此後《大華晚報》、《中華 日報》雖相繼推出專欄,但因版面零散市場影響力並未顯著。直至 1972 年 9 月洪 建全文教基金會創立《書評書目》雜誌,不僅是台灣最早發行的讀書與閱讀專業 雜誌,也在其發行的十年間成為市場上最具影響力的專業書評書訊雜誌。往後包 括出版產業、政黨、報紙等也相繼推出《出版界》、《文訊》、《聯合文學》等雜誌。

1987 年 7 月戒嚴令解除後,出版資訊因報紙解除張數限制,進入大眾傳播全 盛時期,開啟了圖書出版二十年的黃金歲月。當時市場主流報紙紛紛推出讀書與 閱讀相關的固定版面,包括中國時報《開卷周報》、聯合報《讀書人》周報、民生 報《讀書》周刊、中時晚報《時代文學周刊》、中央日報「讀書•出版」版面等,

一時之間閱讀與書訊版面成為各報刊增加版面的主要內容。這時期不只報紙大放 異彩,金石堂書店也在 1988 年 5 月率先發行《出版情報》月刊,以專刊方式呈現,

系統化介紹每月新書、銷售排行、書市觀察、書評及出版脈動和人物等訊息免費 提供給讀者參考。之後「誠品閱讀」雙月刊也在 1992 年創立,兩大連鎖書店出版 資訊,成為出版業、消費者重要的圖書出版資訊。雖然因為時代演進,「出版情報」

自 2007 年 12 月停刊改為電子版;「誠品閱讀」創刊後二度停刊,歷經「誠品好讀」

到目前的「On the desk 提案」月刊(2013 年 5 月創立),書店書訊仍是喜愛紙本書

訊讀者最容易取得的免費資訊。

1999 年《無名小站》、PTT 開台,台灣網誌、電子論壇興起,出版資訊傳播進 入前所未有的多元分眾傳播時代。在此之前平面媒體以「書評」為出版資訊刊載 主流,因平面媒體有版面和出刊時間的限制,報刊書評高度依賴具有閱讀評論素 養的出版人、編輯、學者等推薦市場新書,消費者也仰賴專家書評選購新書。據

《1999 台灣圖書出版市場研究報告》中,調查顯示當時購書訊息來源,來自「報 紙專欄或圖書評鑑」占 30.7%,影響受訪者購書因素前三位分別是內容性質、書評、

價格,足見這時期專業書評的地位與影響 (王乾任,2004) 。研究者綜合相關文 獻資料,將各年代書評書訊演進歷程依媒體傳播廣度分別彙整詳見附錄 2-4。

「書評」簡單來說是探討書籍內容及形式,對書籍進行評論、分析,與正、

負面價值評斷的文體。沈謙(2005)認為書評有二種寫法,包括感性的讀後感和知 性的評介:感性的讀後感憑個人直覺敘述讀後感受,知性的評介顧及全書整體分 析,不只指出書的優缺點,還要與其他作品參照比較,給予適當的評價。書評寫 法多樣,無非是以個人感受兼容各式寫法進行詮釋,書評不同於一般書介、導讀,

消費者可以透過撰寫者的詮釋,深入瞭解作品形式、內涵,啟發思維並拓展閱讀 視野(汪淑珍,2015)。但也因平面印刷媒體資源與時間有限,過去書評論述往往 成為少數文化精英壟斷,不只多重供稿、角色混淆,常見同一人既寫推薦序又寫

消費者可以透過撰寫者的詮釋,深入瞭解作品形式、內涵,啟發思維並拓展閱讀 視野(汪淑珍,2015)。但也因平面印刷媒體資源與時間有限,過去書評論述往往 成為少數文化精英壟斷,不只多重供稿、角色混淆,常見同一人既寫推薦序又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