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消費者資訊需求與資訊來源概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消費者資訊需求與資訊來源概論

一、 資訊需求的定義與內涵

「資訊」(information)是很難定義的概念,它的內涵與定義隨學科及主題不同 而被賦予不同的意義。Bouazza(1989)認為,資訊是種日用品,經過系統處理後成 為介於資料和知識之間一種有用的資訊,可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減少不確定感。

Wurman(1989)詮釋資訊是使用者經過處理及整理後的思緒。也就是說資訊是需求 引發的概念,也是一種相對的概念,會隨著時間、情境、知識與經驗而詮釋或轉 變。因此資訊的概念是高度個人化的,它的意義會因人、主題、環境、面臨的問 題與需求而異,必須被使用者擷取、轉化、運用、解決其問題或疑惑,才能發揮 作用,變成使用者的資訊。也就是說,資訊是用來解決使用者的問題和困惑的資 料或訊息(引自潘政緯,2013)。

資訊需求的定義延伸自資訊的定義,因不同個體主觀認知的不同,對資訊的 需求便因自身對資訊認知的不同與不足而異。Belkin(1978)認為,當人們意識到自 己的知識有所不足或對知識產生某些疑惑或衝突,甚至是現有資訊無法解決現有 問題而想要尋求解答時,就會產生資訊需求。「資訊需求」存在人生各個階段,不 同角色與責任的人在所處的環境差異下,會產生不同的資訊需求(Wilson,1981;

吳美美、楊曉雯,1999)。

Wilson(1981)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認為資訊需求是源自個人動機與個人環境而 產生,將需求分成三大類:1.認知的需求,是為滿足智能需求(如學習新知、技能);

2.情感的需求,是為維持心理的自我滿足(如情緒、自我實現);3.生理的需求,是 為延續生命所需的基本需求(如生活、健康)。資訊需求會因使用者所處環境、生活 背景與工作角色等變化而轉變,也會因個人特質與扮演角色 不同而有差異。

Krikelas(1983)針對學齡前幼兒父母資訊行為研究,認為父母的育兒過程個人資訊

需求產生的原因有兩種,分別是非刻意的「資訊蒐集」(Information Gathering)

和目的性的「資訊給予」(Information Giving)兩種,這兩種原因與所處環境、情境 和資訊需要的迫切性交織,會產生「立即性」和「延遲性」兩種需求。立即性需 求是為滿足特定問題而引發的資訊需求,因時間與問題的急迫性而產生立即性資 訊行為;延遲性需求則有需求未必立即行動,而是透過長期資訊搜尋以建構對某 種特定事物或主題的瞭解,來減少對事物或主題的不確定感或累積個人經驗與認 知(Henefer & Fulton,2005;鄭宛靜,2013)。

也有學者將消費者的需求區分為功能性需求與經驗性需求,功能性需求是在 解決目前或未來外在問題的需求,屬於功能性動機;經驗性需求則在滿足感官愉 悅、多樣性及認知上刺激的需求,對應在動機上則可稱做快樂性動機。功能性動 機可以滿足消費者功能性需求,透過功能屬性提供,達到消費者解決問題的目的,

或達成某項功能或任務;快樂性動機是帶給消費者情感或感官上美好、愉悅、幻 想或歡樂的感覺。這兩種動機都存在於消費者活動中,只是所佔比重不同而已(Park et al.,1986;Strahilevitz & Myers,1998;汪志堅,2013)。

本研究探討圖畫書消費者對出版資訊的需求,主要是關注消費者購買圖畫書 所需要搜尋、參考的出版資訊。因圖畫書消費者多數是父母為子女而購買,相對 資訊需求類型上是代為處理子女(兒童)在認知、情感與生理上的需求,解決消費 者育兒功能性的需求為主,當然也有從滿足個人感官愉悅與多元認知或社交等經 驗性需求的動機。這些需求有長期關注累積對圖畫書專業知識與市場資訊的延遲 性需求,也有因當下購買誘因、情境或環境等迫切所需的立即性需求,或立即與 延遲性需求重疊或重複交替出現在同一種需求中,譬如情緒類圖畫書的出版資訊 需求,看似父母對孩子情緒教養透過圖畫書引導有立即性需求,但事實上在孩子 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發展會產生不同情緒反應與共讀需求,因此圖畫書出 版資訊需求可能是立即性需求,或是累積資訊的延遲性需求,也或是兩種需求重 疊交錯所致。

二、資訊來源的內涵與重要性

消費者意識到有資訊需求,或進行購買決策時,會透過資訊搜尋方式協助完 成購買決策,這過程所發生的一連串活動便是資訊尋求行為,包含了尋求資訊的 目的、資訊選用的來源、查詢資訊的途徑等(Krikelas,1983;蘇諼,1995)。資訊 來源與蒐尋管道是購買決策必要的選擇與歷程,著名的 EKB 模式(Engel、Blackwell

& Miniard,1986)把消費者決策歷程分成五個步驟,包括問題確認、資訊搜尋、方 案評估選擇、購買行動、購後行為等,無論在哪一個決策歷程,資訊來源與蒐尋 管道都是幫助釐清問題與評估選擇的必要步驟。依消費者的動機與目的之不同,

資訊搜尋可分為兩種,一是購買前的資訊搜尋(prepurchase search),是在即將購買 產品前所做的資訊搜尋,目的是解決購買過程的疑慮,幫助購買者做出最好的決 定;另一種是持續性的資訊搜尋(on-going search),是因購買者平日的興趣或累積 未來購買決策的資料庫所做的搜尋,並不一定與立即的購買目的有關。而傳遞或 承載這些資訊的媒介或媒體便是資訊來源,因此資訊來源選擇與使用是影響消費 者購買決策的重要關鍵(Blackwell et al.,2006;Solomon,1994)。Black Sherrel &

Ridgway(1986)認為資訊來源不僅可以提升消費者未來的採購效率和購買影響力,

也可能因資訊來源而提高了衝動性購買的機會和機率(李欣妍,2010)。

正因資訊來源的選擇與使用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所以對產品 供應者來說有效掌握消費者資訊來源,將行銷組合適切地透過資訊管道擴散到消 費者手上,引起消費者注意、搜尋、認同、使用,是行銷計劃成敗的重要關鍵。

因此了解消費者如何取得並運用這些資訊管道與來源,是產品供需間相互了解、

溝通最重要的橋樑與藥引。圖畫書出版資訊來源管道與供需間關係亦復如此。

三、資訊來源的類型與特質

在資訊搜尋過程中首先要確認的是資訊來源(Webster,1965)。根據 Kolter(2003)

的說法,將資訊來源分為五種管道,包括記憶(個人長期累積的搜尋經驗與知識)、

個人來源(親友、專家等人際來源)、公共來源(媒體或中立機構客觀資訊)、商業來 源(供應者提供之媒體報導或廣告)與經驗來源(過去購買、使用經驗)等。其中記憶 為內部搜尋資訊來源,也是行銷或供應端難以立即掌握的資訊來源;而個人、公 共、商業、經驗等來源屬於外部搜尋資訊來源,是行銷與供應端長期經營的傳播 資訊管道,也是本研究探究的重點。

外部資訊來源分類各學派不同,有從銷售人員可否支配角度分類,也有從人 際接觸與否角度分類,也有從傳播管道的學術認定或發展歷程分類,甚至從個人 資源運用的角度分配。Engel & Blackwell(1986)將資訊來源從行銷支配性與人際關 聯角度切入分為四種,包括:行銷人員可支配的人際來源(如商展)、行銷人員不可 支配的人際來源(如專家)、行銷人員可支配的非人際來源(如店頭資訊)、行銷人員 不可支配的非人際來源(如社群討論);Hoffman 與 Novak(1996)將資訊來源管道歸 納為傳統媒體(含正式媒體、人員式溝通)和新興媒體(影音光碟、網路、電子信件) 兩種;Ford(1973)將資訊來源區分為正式管道(如:圖書、期刊、電視、廣播、影片、

錄音)與非正式(如非定期會議、聊天、通信、聚會等)管道;Olshavsky & Wymer(1995) 將外部資訊來源細分成五類,包括:來自產品行銷者的資訊(如產品包裝或人員、

廣告)、來自零售商的資訊(如銷售目錄、DM)、第三獨立來源(如消費者團體或媒 體新聞報導)、人際來源、消費者直接調查等(Blackwell et al.,2006;Kolter,2003;

Hawkins et al.,1995;吳美美、楊曉雯,1999;劉煌裕,2012;)。但隨著媒體資 訊管道的多元化與競爭白熱化下,新聞報導往往也可以商業置入廣告,部落客推 薦文也可以由商品賣方付稿費撰寫,導致閱聽人往往不易分辨所接觸的資訊是否 含有商業目的或金錢利益。

Mitra et al.(1999)從消費者個人資源累積運用角度,將資訊來源分成兩種,包 括個人資訊來源、非個人資訊來源。個人資訊來源是指購買者在需要資訊時會先 從個人內部記憶、以往經驗、專家意見、口碑等搜尋自己或別人的相關經驗參考,

進行購買決策;非個人資訊來源則是指透過獨立或中立、公共來源資訊來源,如 書籍、大眾媒體等。據 Nelson(1970)的理論與 Urbany & Weilbaker(1987)的研究,

像耐久材經驗品(如房屋)的高價產品購買,或是知覺風險提高時,個人資訊來源在 購買決策中扮演了比較重要的角色;個人資訊來源之所以常被採用,不只是因其 非商業特性與取得的便利性,也因為資訊的多元與超載、各式資訊選擇過多,而 缺乏客觀具體評估準則,反傾向選擇個人來源(Arndt,1967;Bettman et al.,1990;

Gilly et al.,1998)。

個人資訊來源最常見的形式是「口碑建議來源」,往往是親友、網友等間「非 正式的溝通」,因不具商業色彩、不以獲利考量,被消費者認為是較可靠、信賴的 資訊來源,相較其他資訊來源,口碑傳遞更能影響個人決策(Pan et.,2007);而口 碑傳播中因部落格平台可長期累積虛擬資產(如網誌、相簿),部落格口碑建議往 往更受消費者重視;Hanson(2000)認為網路口碑傳播行為可以使口碑建議在人 際間的影響效果更快速、更廣泛;也因在虛擬網路空間裡,撰寫人不必提供正確 身份,在不需顧及情感或利害關係下,無論是正面或負面評價資訊,都較願意提 供真實的意見與分享第一手經驗,所以越來越多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前會先行搜尋 相關部落格口碑,以強化自己的購買信心(周美伶,2006;邱于平、楊美雪,2011;

劉煌裕,2012;周秀蓉等,2012)。也因此當顧客滿意或不滿意的程度愈高,口碑 傳播的效應也愈高,特別是負面口碑遠較正面的推薦有更大的影響力(Finch,

1999;Mangold & Brockway,1999)。也有研究指出就是因為網路口碑的匿名性,

供應端或行銷者亦可輕易假扮為一般大眾或委託部落客,從事口碑建議以達到宣

供應端或行銷者亦可輕易假扮為一般大眾或委託部落客,從事口碑建議以達到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