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永續校園的發展過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台灣永續校園的發展過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台灣永續校園的發展過程

壹、台灣永續校園發展過程

台灣永續校園的構想源自於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之生態學校及健康學校,

指的是應用本土化之永續建築技術與生態式校園環境結合所構建而成,符合永 續、生態、環保、健康等原則且與世界接軌的學習環境。教育部在民國 89 年 至 90 年間,開始推行「綠色學校」的概念。此時,台灣適逢百年罕見的九二 一大地震後,中部地區多所學校亟待重建,因此如何透過綠色科技的設計理念 作為改造新學校的藍本,將傳統封閉的校園改造為符合永續、生態、健康、節 能、環保、安全的人性化教育環境,以建立良好校園學習環境之目標。同時,

藉由突破傳統校園封閉的環境與智識管理原則下,積極思考整合社區共同意識 與資源,建立社區風貌、拓展生態旅遊等課題,將校園環境改造成為具有社區 特質的公共活動空間,結合校園綠色科技的實施應用,轉化國內相關產業技術,

增進綠色產業推廣效益及落實擴大內需, 進而促進產業升級與提升國內景氣之 功效,發揮永續台灣環境教育之積極意義與促進教育改革之目的(李顯榮,

2007;江哲銘,2004)。

為促成國家永續發展的目標,在行政院推動的「挑戰 2008-六年國家重點 發展計畫」中,由教育部規劃、推動的「永續校園推廣計畫」,其主要的計畫 精神,便是要為我們的下一代,建立一個進步、安全、衛生、健康、人性化的 學習環境空間。教育部所推動的「永續校園計畫」內涵,便是希望善用學校硬 體環境,搭配、融合學校課程教學等軟體,讓學生能夠從每日學習的生活空間 中,經由與環境的互動,真正體驗與貫徹永續發展的精神,累積為一種新核心 價值與生活態度,帶動日後社會持續進步與改革的基礎力量。故除了在軟體方 面,落實以「永續發展」理念出發的課程設計與校園經營外;在硬體方面,則 可透過永續建築技術--建立節省能源、省資源、健康、舒適的校園建築,及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態環保回收利用之校園環境;並藉此環境改造的過程,建立起台灣本土永續校 園技術應用與評估的實例,整合成省能、環保、健康之校園環境應用技術,以 提供未來國內永續校園改造與設置的規範(永續校園學習之旅,2006)。此外,

「永續校園」已經成為社區活動的重要核心。校園公共空間的改善,將能夠有 效地透過居民參與的方式,獲致鄰里社區認同,讓永續校園能進一步地擴及社 區再造方案的推動;同時,在這些各校的永續校園改造的過程中,更具有突顯 地域特色、順應環境條件、凝聚社區意識等效益,創造出社區與校園緊密結合 之生態教育示範社區。而每一所示範校園,呈現了教育改革之理念,回歸教育 改革方針,同步為永續教育播下愛與希望的種子。

依據教育部 96 學年度之統計,全台灣公立國小學校共有 2620 所。教育部 於 2001 年開始著手推動全國性之「綠校園推廣獎勵之改造計畫」,期望透過綠 色科技的開發與應用,將校園建構成為一個安全、衛生、健康、環保、永續的 人性化學習環境,並於擴大內需刺激景氣的期程內,加速推行校園公共工程改 造計畫。2002 年可以說是台灣將永續校園之理想轉化為實際行動,並具體落實 永續台灣目標的啟動點,教育部配合行政院「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 之「水與綠建設計畫」特別提出「綠校園推廣獎勵之改造計畫」。自 2003 年開 始,永續校園的改造運動已經在台灣如火如荼地展開,並將既有改造對象從原 本的國中小學拓展至高中職及大專院校,計有 101 所國中小學、18 所高中職及 21 所大專院校共 140 所各級學校參與。2004 年起,永續校園以過去幾年所推動 之各校單點改造為基礎,進一步鼓勵多校整合之改造計畫,期望由點狀的改造 拓展成為面狀的共同發展,在既有改造學校之引導與相互學習及經驗交流之作 用下,全台各縣市共有 562 所學校參與提案,其中並包含 131 個整合型計畫。

歷經多年來的努力耕耘,在校長、主任、老師、學生、家長、社區組織、

建築師、營造廠等專業技術人員的通力合作之下,已有將近 900 所各級學校開 始思考如何將既有校園改造得更符合永續、更生態、更健康、更環保。而其中 超過 250 所各級學校透過永續校園的改造運動,突破傳統校園規劃與管理的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維,將既有校園環境無論是在生態環境的維護、健康空間的確保、資源循環再 利用、再生能源利用的新思維、地方人文歷史的對應等各方面種種的改造成果 都發揮了聚沙成塔的效果,為台灣的永續環境教育打下了穩固的基礎,而永續 校園改造背後所隱藏的「永續生活教育」理念,也透過改造過程中的逐步根植 於校園與社區的共同居民。

貳、綠建築之推行與指標

綠建築係指在建築生命週期中(指由建材生產到建築物規劃、設計、施工、

使用、管理及拆除之一系列過程),消耗最少地球資源,使用最少能源及製造最 少廢棄物的建築物。我國的綠色建築政策在評估體系與法制化工作上已相當成 熟,值得永續校園政策之參考。所謂「綠色建築」在日本稱為「環境共生建築」, 有些歐美國家稱為「生態建築(Ecological Building)」、「永續建築

(Sustainable Building)」、「綠色建築(Green Building)」,是生態、環保、

永續、環境共生之建築的通稱綠建築之推動係為紓解生態環境惡化、溫室效應 及地球暖化之現象,在世界各國已蔚為風潮,我國也不能例外。行政院於九十 年核定「綠建築推動方案」,正逐步推動此項具有時代性意義之工作。以消耗最 少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來達到環境共生、共榮地球永續發展的目標。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1996 年起積極推動「綠建築」概念,於 1997 年推動

「綠建築與居住環境科技計畫」,於 1999 年頒定「綠建築標章推動使用作業要 點」並編訂「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開始建立我國本土之綠建築評估體系。

2005 年建築技術規則納入第 17 章綠建築專章,使國內建築物正式受「綠建築」

規範之限制,並增加綠建築的第三階段評估,亦即所謂的「分級評估」。「分級 評估」的目的,在於提供合格綠建築優劣品質認定的評估工具,以協助政府推 動綠建築獎勵政策。有鑑於過去的九大評估指標系統,各指標之間並無綜合評 估機制,使合格的綠建築作品之間並無優劣之評價,同時由於現行綠建築指標 之合格基準尚屬低門檻之水準,各指標之合格門檻難易有別,使合格指標數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能表現真正合格作品之高下,因而無法提供明確可靠的綠建築獎勵標準,也無 法推動專業酬金、容積率、財稅、融資方面之獎勵辦法(內政部,2006)。

為鼓勵及推動全民參與綠建築運動,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已訂定申請綠建築 標章及綠建築候選證書之制度。推動綠建築,以建設綠色矽島,積極維護生態 環境為目標,具有六大目的:

一、促進建築與環境共生共利,永續經營居住環境。

二、落實建築師節約能源,持續降低能源消耗及減少二氧化碳之排放。

三、發展室內環境品質技術,創造舒適健康室內居住環境。

四、促進建築廢棄物減量,減少環境污染與衝擊。

五、提昇資源有效利用技術,維護生態環境之平衡。

六、獎勵建立綠建築市場機制,發展台灣本土亞熱帶建築新風貌。

1973 年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機之後,政府即開始著手於建築節能研究,1990 年正式提出 ENVLOAD 草案作為建築外殼之節能設計標準。1995 年營建署正式在 建築技術規則中制訂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同時頒佈各類建築物的「建築節能設 計規範」。1999 年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頒佈「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作為綠建 築的評估工具,並陸續推出「綠建築標章」,作為獎勵綠建築設計的識別標誌,

同時在中華建築中心成立「綠建築委員會」,開始接受綠建築的審查評定工作,

啟動了台灣綠建築運動的新頁。

2001 年行政院核定「綠建築推動方案」,開始強制造價超過 5,000 萬元之 公有建築物進行綠建築設計。在 2002 年更推出「綠廳舍改善計畫」與「中央空 調節能改善計畫」,針對舊有辦公廳舍進行綠建築改善計畫,同年行政院更將綠 建築政策列為「挑戰 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的一環。2003 年開辦「優良綠 建築作品評選」,2004 年營建署亦在「建築技術規則」中增訂「綠建築專章」, 以強制新建建築物推行綠建築設計。為了配合「綠建築專章」有關的綠建材審 查,於 2004 年 7 月正式啟動「綠建材標章制度」。內政部更於 2004 年舉辦全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性「綠建築博覽會」活動,同時並推動「綠廳舍改善計畫」與「中央空調改善 計畫」,在 2002~2005 年,發動 44 名專家學者團隊,計編列八億七仟萬元,進 行了 126 件舊建築物的綠建築改造工程。(內政部,2007)

我國政府為了建立綠色建築的審核認證制度,提出生物多樣化、綠化量、

基地保水、日常節能、CO²減量、廢棄物減量、室內環境、水資源、污水垃圾改 善等九大指標(如表 2-1 所示),作為台灣目前綠色建築評估的主軸。茲針對各 指標的意義與基準分述如下(綠色消費者基金會,n.d.;林憲德,2004):

一、基地綠化量指標

(一)意義

「基地綠化量」就是利用建築基地內自然土層以及屋頂、陽台、外牆、人 工地盤上之覆土層來栽種各類植物的方式。

綠化被公認為唯一可吸收大氣二氧化碳最好的策略,有助於減緩地球氣候

綠化被公認為唯一可吸收大氣二氧化碳最好的策略,有助於減緩地球氣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