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永續校園政策執行評估之研究

第一章、緒論

本研究係藉由利害關係人的觀點,進行「永續校園政策執行」之評估,以 瞭解此一政策執行的績效及其相關問題。本章主要在闡述研究之基本思維,共 分為四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名詞解釋;第四 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教育是肩負社會和諧、政治發展、經濟提升、文化紮根、國家進步、提高 國際競爭力的責任。在國家邁向均富康樂的過程中,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努 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滿足國人對教育或其他公共事務的需求,將是政府機 關不逮之責;是以,政府扮演的「四 R」角色將會日益顯著;亦即回應性 (Responsive)-回應民眾的需求、代表性(Representative)-代表民眾的利 益、責任性(Responsible)-負責完成政府應執行的任務、可靠性(Reliable)

-獲得民眾的信賴(江偉平,1997)。從另一個角度看,教育是公共事務,公共 政策在謀求公共事務問題的解決,公共問題能否有效地解決,端賴有效的執行,

政策執行是否有效,是否回應民眾的需求,負責的完成政府應執行的任務,則 有賴於周詳的政策執行評估。因此,教育政策的執行應強調政策執行面的持續 性及發展性,更應強調教育政策評估的代表性,回應性與有效性。教育政策推 行時,資源的稀有性下要達成永續校園政策目標,除要有良好長遠的政策規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外,更應加強政策執行的配合與教育政策的執行評估,才不致造成政策規劃與 政策執行的脫節而產生失落的聯結。Sarason(1991)指出,過去美國投資數億元 在學校教育改革上,但是成效卻不佳,究竟是教育政策或教育改革策略不佳呢?

還是其他因素影響呢?其也指出是長期的教育組織結構伴隨著諸多的利益團體 及壓力團體的權力運作,阻礙了教育改革政策的成效。我國的教育改革政策難 道亦非如是乎?教育改革的各項政策多缺乏評估與反省的機制,因而建立一套 完整的教育政策評估制度乃是教育改革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傳統的教育政策分 析多著重於教育政策的規劃與教育政策的制定,較忽略政策如何有效地執行與 精確地評估。古典執行理論(或稱第一代執行理論)強調政策如何制定與規劃,

此種由上而下的政策執行,認為政策一旦制定,政策即可自動的付諸實行,且 能順利地達成所預定的政策目標。政策執行研究途徑所言-政策規劃制定後會 自動有效地執行;事實上不然,其尚包括許多隱藏的影響執行因素。因此,政 策執行如何有效,自一九七O年代開始盛行政策執行的研究。Wildavsky&

Pressman(1973)所發表的「執行」一書,被認為是政策執行的先驅,自始國外 對教育政策的執行與評估的相關議題。國內有關教育政策執行與評估的研究,

較為少見。且研究多集中於個案性的政策執行探討;整體政策上的評估則更為 少見,並多偏於單一計畫、政策、學校的評鑑研究。對於執行與評估的理論較 少著墨,尤其教育政策執行評估理論的建立及評估指標的探討、評估模式的建 立等,缺乏有系統的研究。為期教育政策的執行與評估的理論與指標權重建構,

作為學術研究參考,是本研究動機之一。

台灣永續校園的構想源自於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之生態學校、健康學校 及綠建築,指的是應用本土化之永續建築技術與生態式校園環境結合所建構而 成,符合永續、生態、環保、健康等原則且與世界接軌的學習環境。民國八十 八年,台灣發生了百年罕見的921 大地震,造成全台各地建築物嚴重的損毀與 生命財產的損失,卻也是台灣得以轉型邁向永續環境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鍵點。在歷經地震的無情摧殘之後,中部地區包括南投、中寮在內的許多社區、

學校建築都倒塌毀壞,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此一大地震共造成全台12 個縣市 1,546 所學校受損,其中 293 校需要重建。正所謂非常的破壞後需要非常的建設,

如何透過綠色科技的開發與應用,將傳統封閉式的校園改造成符合永續、生態、

健康、節能、環保、安全的人性化教育環境,是校園改造運動史上的一大契機。

同時,藉由突破傳統校園封閉的環境與制式管理原則下,積極思考整合社區共 同意識與資源、建立社區風貌、拓展生態旅遊等課題,將校園環境改造成為具 有社區特質的公共活動空間,結合校園綠色科技的實施應用,轉化國內相關產 業技術,進而增進綠色產業推廣效益,落實擴大內需進而促進產業升級與提振 國內景氣之功效,政策執行是否發揮永續環境教育之積極意義,運用政策執行 評估機制,借以檢核政策規則與政策執行差異,作為教育改革參考,是研究動 機之二。

另外,由於學校用地在國土配置上分布最為均勻與廣泛,由大學、高中職、

中小學、與幼稚園、托兒所擁有的廣大校園,具有最優良的綠化、透水、生物 棲息條件,因此將校園改造為更優良的生態環境,對於城鄉生態綠網、都市氣 候、生物基因交流、國土生態保護有莫大幫助。所以,永續校園的發展更顯其 發展上的必要性與不可取代性。永續校園計畫橫跨全國各教育系統,統整永續 發展相關專業,學有專精的教授學者參與,德國、日本、荷蘭與北歐四國等先 進國家施行已有亮麗的表現,由於台灣地理氣侯環境的相異於上列的先進國 家,因此,我國在擷取上述各國的經驗,考量本地的地理氣候環境,在保護環 境的同時也能兼顧學生們使用上的便利,師生參與,提升其學習效能,結合社 區資源,在合理的經濟成本的前提下,達到永續校園發展的指標。我國「永續 校園」計畫從 91 年 6 月開始推動,至今 10 年,已培訓出許多相關專業人員,

成立技術輔導團協助學校執行,每年向教育部申請經費補助的學校數量,從 91 年度的 26 所、92 年度的 154 所,93 年度 93 所,94 年度 148 所,95 年度 1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所,96 年度 84 所,97 年度 62 所,91 年至 97 年共有 672 所學校獲得每年一億 五千萬台幣相關經費補助(教育部,2008),92 年底至 95 年度參與永續校園計 劃學校以四倍以上快速成長,有越來越多的學校積極想要加入永續校園的行 列,各校專業素養是否提升?成果是否能與社區結合?經費運用的效益是否達 預期目標?各縣市及台灣北部與南部經費分配是否適當,政策專家之理論與執 行現況是否落差,等等問題確實有待探討,作為提昇教學績效參考,此為本研 究動機之三。

人類文明自工業革命以後,隨著人口的快速增加及工業化迅速發展的結 果,在追求高度經濟成長的同時,卻忽略伴隨而來的環境破壞、溫室效應、生 物與文化多樣性的消逝、全球資源耗竭等重大代價,也使得地球有限的自然環 境資源大量且快速的消耗,並造成嚴重的污染與破壞,自 1962 年 Rachel Carson 所發表《寂靜的春天》一書,針對人類長久以來破壞自然環境的後果,提出強 而有力的警訊後,人類的社會和經濟的活動, 對環境會有潛在的損害,而這些 損害將直接或間接衝擊人類目前和未來的利益(陳星皓 , 2006),因此,人類 對於環境議題的探討也出現轉折,開始由如何儘可能地去利用環境資源來謀求 最大的利益,轉變為思考如何保護環境並妥善運用資源。永續校園的建立,除 了能夠有實質的環境改善外,對於國人孩提時期與青少年生活體驗及人格塑造 亦有極大幫助。在現代教育活動中,教育評鑑的影子無所不在。即以班級而論,

學生有各種考試,導師也必須隨時對其評量,而學校之運作對內包括對行政人 員與教師的考核,對外則需接受上級機關的視導。國家的教育政策也受到民眾 嚴格的檢驗,教育評鑑牽涉對品質與公平的追求,其過程所產生的訊息往往影 響教育事業的推行與成敗(秦夢群,2004)。民國 96 年度至 98 年度,參與教育 部永續校園政策執行學校,明顯減少,因此,永續校園政策執行成果及困難因 素是值得探討的重大議題,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