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蔬果類農產品產銷組織現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台灣蔬果類農產品產銷組織現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灣蔬果類農產品目前產銷現況的機會點及限制性,並利用 商業角度分析國內外蔬果類農產品產銷營運模式及成功因素,以提供業者建立商 業營運模式及創新的可能方向。首先必需了解台灣蔬果類農產運銷沿革與現況、

營運方式,才能找出產銷問題的脈絡,而解決產銷問題所建立的營運模式與企業 交易成本有著密切的關係,商業創新有助於業者建立具有競爭優勢及差異化的營 運模式。因此本章將針對有關台灣蔬果類農產品產銷組織現況、企業交易成本理 論與商業創新原則作相關文獻整理。

第一節

台灣蔬果類農產品產銷組織現況的機會點及限制性

台灣地區山多平原少,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有限,農業經營方式以家庭農場為 主。平均每一農戶的耕地面積在一公頃以下的佔總戶數得75.64% (行政院農業委 員會,2009),屬於小農制家庭農場經營型態。其中又以蔬菜生產農戶的平均耕地 面積僅有 0.5~1.0 公頃 ,由於農場經營面積太小,農業投資報酬率低,生產成本 偏高,農家獲利偏低,農業經營效率無法提昇。

政府為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所得,利用組織農民的方式,擴大 農場經營規模,從1961 年代起,即推動共同栽培及共同經營的方式,輔導家庭農 場聯合成農業經營區,希望能藉由推動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村勞動生產效率及投 資報酬率,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自1971 年起,以核心農民為基礎組成了共 同經營班及產銷組織。這些組織雖有各種不同的名稱,但其功能相似,且有部份 組織重疊的現象。行政農業委員會於1992 年開始整合農業生產組織,正式命名為

「農業產銷班」,並積極進行多項的輔導措施,如補助產銷班設施,提供優惠貸款,

辦理經營管理講習班,進行產銷班評鑑,及協助產銷開發品牌、辦理農產品促銷 活動等,以增加產銷班的經營能力。關於台灣農業組織與發展如下所示:

一、政府對農業組織輔導方向的演進

台灣農業組織的形成,是多年來政府為了配合社會環境變遷及農民經濟活動 的需求,透過各級農業輔導機構,以協助農民改善生產經營環境及降低生產成本。

鄒樹康 (2004) 台灣的農業發展自 1945 年至今可分為三個時期:農業恢復時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45 年~1953 年)、農業生產時間 (1954 年~1968 年)、農業生產行銷組織時期。

台灣在農業恢復時期,進行了許多的土地改革政策,三七五減租 (1949 年)、

公地放領 (1951 年)、耕者有其田 (1952 年),使大部份佃農擁有自己的土地,成為 自耕農,激發了農民耕作意願,由於自耕農高度投資,促成了農業用地生產力不 斷提高,也形成了台灣農業的小農制度,雖然佃農有了自己的耕地,但也造成了 台灣自耕農的耕地面積過小,無法規模化的生產的缺點,也造成了台灣農業企業 化的限制因子。

為了因應台灣自耕農規模過小造成生產與運銷成本的提高,台灣政府於農業 生產時期從美國引進而教育性農業推廣工作,藉由農事研究班、四健會作業組及 家事改進班的運作,來催化各項耕作、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生產技術之研討與農 事技術之交流 (1954 年~1968 年教育性生產組織期),又有鑑於七十年代工業部門 的快速成長,造成和農業資源的使用競爭,發展出以核心農民為骨幹組織的共同 經營班,以擴大經營規模並採用農業機械替代勞力,以提高勞動生產力,增加農 場收益是為勞力結合性共同經營組織期 (1969 年~1973 年),這時期的共同經營班 使農業生產班、隊,獲得充分的滋潤與活化,是台灣農業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轉 捩點。

台灣農業隨著國內經濟結構的改變,農業人口外移、工資上漲,勞力密集的 生產方式已不再可行,因此在 1974 年~1981 年綜合性共同經營組織期,政府為謀 求解決之道,開始調整農業結構,以縮短城鄉差距、擴大農場經營規模、農業化 為目標,各類型的產銷經營組織已蛻變成經濟性兼具社會性綜合型態之農業產銷 經營組織,均附屬於不同的農建計畫 (陳昭郎,1999)。而農業產銷班組織形成是 為專業性共同經營組織期 (1982 年~1991 年),此時期共同經營班並實施生產資材 共同採購與設備共同利用及人力調配等措施,經由班組織之運作,達到生產成本 降低,擴大農場經營規模之目的 (陳昭郎,1999)。

(1954~1991)

u1954~1968 教育性生產組織期:

以促進生產、改善技術為主。 農事研究班 v1969~1973 勞力結合性共同經營組織

期:結合資源、共同經營、機械化。

共同經營班 w1974~1981 專業性共同經營組織期:

經濟性兼具社會性綜合型態之產銷組織 x1982~1991 專業性共同經營組織期:

專業分工、降低成本、擴大經營 農業產銷班

農業生產、行銷 組織(1992~2010)

u1992~1997 專業性產銷組織整合期 1992 農業綜合調整方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方式,協助產業洞悉所處的環境條件,選擇或創造自己的未來空間,與外界相關 機構和資源提供者維持平衡而互利的關係,以充分發揮現有的競爭優勢,並建立 長期競爭優勢。

台灣農業的發展已有多年的歷史,也建立了許多的制度,但面臨國際化及兩 岸競爭的浪潮,必需再次的修正相關政策與協助農業升級,在有限的基礎下若能 加入商業創新的因子就能激發出更多的能量,國內外也有許多的案例顯示,農業 上的創新所造成的效益並不亞於高科技產業的效益。

二、蔬果類農產品的產銷經營組織型態

農業產品受到時空的限制,在生產過程中,受到天候、病蟲害等外部的影響 及種子基因內部的影響,而在行銷過程中也受到儲存時限及保鮮處置的影響。農 業產銷經營組織,基於外在環境的影響及內部資源的不同,經過政府政策引導及 各執行單位的輔導,而產生各種不同的經營組合及型能,其產生的成效亦各自不 同。而其型態之區分,各項結合因素的研究如下:

陳昭郎 (1998) 依照資源結合、經營方式及合作關係來區分產銷班的型態,分述如 下:

(一) 資源結合型態區分為:1) 技術結合型,2) 勞力結合型,3) 設備結合型,

4) 土地利用型,5) 綜合型。

(二) 經營型態區分為:1) 完全的共同經營,2) 共同作業的共同經營,3) 共同 利用設備的共同經營,4) 共同運銷的共同經營,5) 共同研究的共同經營。

(三) 合作關係區分為:1) 家庭農場,2) 分耕合營,3) 共同事業的統收統支,

4) 井田制度,5) 交叉投資,6) 全部統收統支,7) 公司型態。

洪進雄、呂明雄 (1995) 認為農企業所有的產銷經營型態,基本上可以分兩個階 段:

1) 生長階段:此階段無實質的經濟效益。

2) 可以出售或有經濟效益的階段:表示此一階段產品可以隨時出售,以換取 實質的經濟效益。

並依據生產及銷售將產銷經營組織區分為六種型態。包括:1) 長期生長且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期連續收穫型,2) 中長期生長且間歇性收穫型,3) 中長期生長且短期收穫型,4) 長期生長且中長期收穫型,5) 短期生長且知期收穫型,6) 短時間生產且長時間供 應型。

段兆麟 (1996) 依據農場採用的合作策略,因環境因的不同,而顯現出各種不 同的經營類型,並深入探討農場經營合作行為之構成影響因素,包括生產因素、

供應因素、政令因素、經營因素、休閒生活環境因素等,並依各因素影響之深淺,

將農場經營區分為以下類型。

1) 依平行的合作行為探討結果,區分為:契作型、接受設施及共同運銷型、

共同事業型、接受設施資材型、作業與運銷協調型。

2) 依與上游的合作行為探討結果,區分為:資材供應合資型、農會服務對農 事約定型、資材採購與農事約定型、採購約定型。

3) 依與下游合作行為探討結果,區分為:商販運銷約定型、機構運銷約定型、

運銷點作偏低型。

羅明哲、李朝賢 (1980) 認為選擇或調整農場組織型態以擴大農場經營規模,

必先了解影響農場組織型態之因素,將影響因素歸納為自然因素、經濟因素、技 術因素、制度因素及社會因素等五項。並依經營主體之不同,將農場組織型態區 分為:1) 家庭農場,2) 公司農場,3) 合作農場,4) 集體農場,5) 公營農場等五 種。

由於台灣地區屬於小農制的環境,所以發展出以上多種的生產機制,但目前 缺乏整合生產的機制與組織,其組織各自發展的結果,往往造成生產與銷售上的 資訊不對稱,因此時常產銷失衡,因此需要建構企業化的產銷組織,並透過政府 資源的協助,整合各產銷班之生產規格及提供生產者充分的市場資訊,來擴大產 銷規模。

三、蔬果類農產品行銷通路

近年來隨著生鮮食品零售現代化的潮流,超市為降低交易成本、產品品質及 貨源,直接向產地產銷班進貨並建立穩定交易關係,同時採垂直整合策略成立生 鮮處理中心,兼具其連鎖超市的批發商的功能。這種趨勢導致產銷班的經營規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往競爭優勢及擴大規模的方向思考,而產銷班之水平整合及上下游間之垂直整合 也慢慢形成,如此促使產地生產組織形成新的集貨站,而在政府的輔導之下,農 會或合作社亦成立包裝處理場或配銷中心,專供農會超市或社區小超市、量販店、

專賣店等,漸漸形成新的集貨及批發體系。

許漢卿 (1992) 依據國人消費習性及農產品運銷成長趨勢分析結果,將蔬果類 農產品運銷通路歸納為下列六個通路型態。

1) 零階通路:農民 à 消費者。

2) 一階通路:農民 à 零售商 à 消費者。

3) 二階通路:農民 à 零批商 à 零售商 à 消費者。

4) 三階通路:農民 à 販運商 à 零批商 à 零售商 à 消費者。

5) 共同運銷:農民 à 農民團體 à 批發商 à 零批商 à 零售商 à 消費者。

6) 直接運銷:農民 à 產品處理配送中心 à 零售商 à 消費者。

在台灣最大的產地批發市場為溪湖與西螺果菜市場,重要的消費地批發市場

在台灣最大的產地批發市場為溪湖與西螺果菜市場,重要的消費地批發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