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用商業創新元素建構台灣農業競爭力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運用商業創新元素建構台灣農業競爭力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運用商業創新元素建構台灣農業競爭力

商業營運模式是建立企業經營獲利的架構,而創新因素的導入可為企業創造 差異性及增進競爭優勢。營運模式 (Business Model) 為商業營運模式之簡稱,

Konczal 最早使用 Business Model 這個名詞,直到 90 年代中期,電子商務平台出 現後,營運模式一詞才成為企業界的用語,逐漸引起學術界之關注。

以創新的程度來說。Marquis (1982) 定義三種一般型態的創新,1) 漸進式的 創新:對於產品、製程或服務所做的微小,但很重要的改善;2) 系統的創新:需 較多的時間與昂貴的代價,才能完成的具體成果;3) 突破性的創新:其影響可改 變或創造整個產業。

Frankel (1990) 則根據技術上的更新程度及對消費者型態的改變程度,將創新 分為三類:1) 持續性之創新:在現有產品型式上的變更,而非製造出一個迥然不 同的產品;2) 動態持續性之創新:產品的計與製造上運用較大幅度的技術創新,

或使產品具備新功能,對消費型之影響程度較持續型創新更大;3) 非連續性之創 新:此種創新往往是人們所未聞的,並建立了新的消費型態。

Schumann (1994) 則認為創新有以下三種:1) 漸進式創新:將現有產品、製 程、方法進行漸進式的改善,使得現有產品或功能進一步改善、更方便或更為便 宜;2) 獨特性創新:對現有產品、製程、方法做顯著的改善及提供特別的功能;

3) 突破性創新:共有技術或方式上的根本性差異,使功能績效明顯地優於傳統功 能,甚至完全取代。

從創新的類型來說,Betz (1987) 指出,所謂發明是為了新奇的產品或程序 而形成的概念,而創新將產品、程序或服務介紹到市場,因此將創新分成三類:

1) 產品創新;2)程序創新;3) 服務創新。Chacke (1998) 認為創新為修正一項發明 使符合現在或潛在的需求,大致可分為三類:1) 產品創新;2) 程序創新;3) 方 法創新。

Magretta (2002) 對營運模式的定義為:「一個好的營運模式,即了解顧客是誰?

顧客重視的是什麼?營運模式同時也回答每個經理人必然會問的基本問題,例如 如何從這項業務賺錢?如何以適當成本傳遞價值給顧客?根本的經濟邏輯是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麼?」。以營運模式的組成來看,Timmers (1998) 認為營運模式涵蓋物流、服務流 及資訊流等三種結構的組合,也是描繪商業各種參與者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分析 參與者潛在利益及收入來源的方法。經營模式包括競爭、產品和服務、客戶、供 應商和分銷商、合作夥伴、行銷策略、流程和組織等八個要素。Alt &Zimmermann (2001) 把經營模式區分為六大要素,包括任務、結構、過程、收入、法律議題以 及技術,其中法律議題必須同時與商業模式中的所有層面一起考量,因為它可能 會影響整體展望,而技術問題會影響商業模式的每一個面向,包括整體任務、結 構、過程及收入模式。

v 創新營運模式

創新的目的不外乎提昇企業經營績效與利潤,熊彼得 (J.Schumpeter) 是最早 將企業創新的行為列入經濟活動來考量的學者,他在 1912 年提出對創新的定義,

並於1934 年提出對創新的分類。根據熊彼得對創新的定義,可以五種評定基準檢 測企業改變經營模式時是否涉及到創新。這五種評定的基準為:

1.新產品 (New Product) 2.新生產流程 (New Process)

3.新市場開拓 (Exploitation of New Market) 4.為原料及半製品創造新的供給來源

5.建立獨占與打破獨占

熊彼得的創新幾乎涵蓋企業管理所有方面的創新,當他提出後,最早被應用 在研發活動之創新,而經營模式的概念也是因熊彼得創新的概念而來,因為創新 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要素組合的生產函數。」也因此引起學術界與業界的高 度重視,成為企業與國家競爭力提升的主要利器。

Afuah & Tucci (2001) 認為經營模式需不斷的創新,才能制敵機先或避開競爭 對手的威脅,所以經營模式是動態的。Afua 定義創新經營模式是利用新知識對顧 客提供新產品或新型態的服務,他認為許多能讓企業賺錢的商業經營模式,往往 立基於創新,換句話說,也就是因為創新,所以使企業賺錢,經營模式創新是使 企業經由差異或獲得優勢的一種策略或新方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Malhotra (2000) 從資訊系統知識管理的角度提出經營模式創新的架構,他認 為以往的資訊系統和傳統組織的經營模式一樣,都是基於預定的計畫和目標,目 的在於優化和保證效率,這樣的經營模式和資訊系統適合相對穩定和可預測的商 業環境。創新經營模式的實體論,認為創新是為了獲利,而影響獲利的因素包含 顧客層面、公共建設層面以及財務層面等三大層面。

商業創新的策略在於運用經驗、產品保證、品牌價值、隱藏資訊、垂直整合、

策略聯盟…,主要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連結過程中,利用企業組織的方式來達成 最佳的獲利模式,而中間企業組織的利潤在於交易成本的差異,企業組織可利用 商業創新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與提高附加價值,而商業技術的成本在於物流配送 技術、資訊通訊技術、會計技術、金融財務技術、行銷採購技術、貿易技術…,

由於農產品具有其限制性,包括:時效性 (農產品的保鮮性及產期特性)、價值性 (使用的安全性及特殊食用價值)、商業技術成本高,再加上台灣農業現實環境為小 農制,以單一類農作物為生產要素、市場反應機制弱,因此單一農民及生產導向 的方式無法獲利,必需透過中間商的組織化才能運作,因此若能經由商業創新的 方式來降低交易成本,就能加以整合,發揮最大的獲利方式,而商業創新的構成 絛件為,提供全新的產品、服務,開創新的產業領域,至少多個要素明顯的差異 性、良好的獲利表現 (成本、利潤、獨特優勢),而商業模式創新的特點在於,由 客戶的角度設計企業行為、創新的表現更為系統與根本,可開創新全新的營利產 業領域。對台灣農業而言,大多數的農民組織,大多以生產導向的方式整合,其 創新點通當在於如何結合農民,讓生產的產量及銷售的項目種類增加,透過組織 整合的機制,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較少建立商業創新的模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利益思維,不會摻雜太多的人情道義考量。相反的。如果台灣農產品能夠在消費 市場上具有品牌形象與知名度,消費者對品牌產品成本效益的要求壓力固然還是 存在,但是消費者也有可能因為品牌認同與信任因素,而不願輕易轉換品牌。如 此一來,銷售的業績與毛利就會有較高的穩定性;同時,當品牌產品的成本效益 暫時性的輸給競爭對手時,也比較能夠透過這些品牌優勢的保護,儘快在產品的 成本效益上趕上競爭對手,因此有了這個消費者面的品牌基礎之後,保護農產品 業績的工具,就不再只是依靠硬碰硬的產品成本效益,可以利用品牌的力量來維 持市場地位的穩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