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非營利組織現況

依內政部的統計名詞釋義,社會團體意指以推展文化、學術、醫療、

衛生、宗教、慈善、體育、聯誼、社會服務或其他以公益為目的,由個人 或團體組成之團體。而由統計處在民國 94 年底針對台灣人民團體的統計 發現,社會團體的總數已達到 19,570 家,比 93 年的 18,306 家增加了 7%,

其中又以社會服務與公益慈善團體增加的家數最多,一共增加了 291 家,

而宗教團體的增加幅度最大,兩年間增加了 13.4%。由此可以看出台灣非 營利組織的數目一直不斷成長中。

台灣目前已經或可以採用的非營利組織商業化的做法可簡略分成下 列幾項:1.向受益人收費:舉辦活動,接受諮詢、出租場地等的收費。2.

販賣商品:陳設販賣部、郵購或電子商務、各式販賣本身產品或代理產品。

3.庇護工廠的對外營業:庇護工廠不只是就業訓練或生產產品的場所,可 以直接對外營業。4.將資源回收物轉賣可賺取費用。5.向第三者收費:透 過政府提供的經費,服務民眾,或協助企業辦理進修教育,收取費用。6.

直接經營事業:在僱用弱勢族群為員工的前提下,經營各種事業。7.運用 組織的聲譽收取贈款:以善團行銷的方式,與企業合作,幫其背書,收取 回饋金。8.辦理與任務相關的各種方案:針對組織本身的專長及特性,辦 理方案活動,收取費用(陳金貴,2002)

貳、台灣非營利組織商業化行為之研究概況

在台灣非營利組織商業化的現象是近四、五年才被注意到,而目前以 此為主題的論文研究也不算多,研究的方式與面向不盡相同,在這裡嘗試

表 2- 2 台灣非營利組織商業化行為相關論文研究

作者 年代 論文題目與結論

張上仁 2001 「非營利組織社會活動商業化之研究」從資金來源、

市場行銷、社會活動商業化及因應策略等四個面向來 分析非營利組織的商業化活動,研究發現,並非所有 非營利組織都認同商業化的趨勢,機構規模較大、經 費支出較多的組織持贊同意見,反之則持反對態度;

而對於商業化的動機、面臨的問題與競爭,則採取不 同的因應策略。

蕭盈潔 2002 「非營利組織事業化-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探討政 府的規範與輔導對社會福利機構事業化運作的影響,

及事業化對非營利組織的組織結構與運作、人力管 理、社會工作倫理與價值的影響,研究發現事業化可 以提高非營利組織財務的穩定性。此外,事業化可以 提高非營利組織服務的品質、提供工作機會給弱勢人 口群、及促進組織的專業化;其挑戰則為:組織文化 的衝突、事業化業務與機構使命的連結、及對組織內 部管理的影響。再者,因為非營利組織具有免稅優惠 的優勢,事業化會造成與營利部門在市場的不公平競 爭。

洪久雅 2003 「我國非營利組織產業化之研究」從募款議題、組織 使命以及部門互動三個面向來分析非營利組織產業化 之後的影響,發現(1)政府、個人及企業並不會因為非 營利組織從事營利行為而影響對其的補助或捐助。(2)

產業化除能提供案主教育訓練與就業機會外,更提供 非營利組織建立社會形象的契機。(3)基金會皆有擴大 商業規模的趨勢,但實際上,除喜憨兒基金會擴大商 業規模與投入成本成正相關外,其餘基金會反而呈現 下滑趨勢。(4)基金會在從事營利的商業活動後,與政 府的合作機會的確有增加,但這種合作與產業化收入 間欠缺明顯關聯。(5)對於現行法規缺乏庇護工場取得 營利事業登記證的明確規範,基金會多表不滿;而政 府執行力不彰、跨部會溝通不良,造成基金會業務運 作上的困難。

曹詠婷 2004 「由非營利組織產業化指標建構看產業化程度與組織 經營關係─以台灣農會為例」分析全國農會產業化程 度與組織經營之相關性,發現受訪者對農會之產業化 都持相當肯定之態度,但無法從產業化程度來判斷農 會營運績效良好與否。

許竣傑 2004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社會企業機制綜合架構規劃之 研究」探討公益創投與社會企業的理論與模式,發現 非營利組織是否有實行產業化與公益創投的條件在於 (1)是否具有專業的經營管理能力(2)產品是否能掌握 市場的需求與脈動(3)是否將營利行為視為達成組織 績效。

資料來源:高靜鴻(2005)及本研究整理

由上述的研究結果發現,目前台灣非營利組織商業化行為有增多的趨 勢,也都認同商業化行為是未來必經的方向,雖然商業化的規模有越大越

大,但是投入的成本不一定會正向增加。

此外,商業化行為對非營利組織而言其功能除了增加經費,還包括提 高服務品質、增加組織的專業程度、與外在的合作機會增加、以及建立社 會形象等。但在經營商業化行為的同時也可能會造成以下的問題:產品無 法掌握市場的需求與脈動、商業化行為與組織使命無法連結、組織內部文 化衝突等。

而從上面的相關論文研究中可得知,這些結果都是針對單一個案或者 同類型的非營利組織進行研究得來,無法得知若不同類型的組織是否會有 相同的結果,因此更奠定本論文研究採取不同類型的非營利組織當做個案 以比較分析,想要藉此窺得台灣非營利組織從事商業化行為的概況。

參、台灣非營利組織未來趨勢

蕭新煌、孫志慧(2000)認為在觀察台灣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企業、社 會大眾間的互動,以及資源網路的建立之後,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未來非 營利組織的發展趨勢:

一、社區化:近年來不少團體組織調整發展腳步,落實在地化的概念,在 加上政府推動社區改造,並在各地方實施多項公辦民營的政策,更促 使各非營利組織的服務走向社區化。

二、全球化:不管是營利或非營利組織,全球化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在世 界各國也都有不同的組織開始關心全球性的議題,雖然目前從事國際 性公共服務的非營利組織仍是少數,但這是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

三、資訊化:由於資訊發展的進步,台灣非營利組織幾乎都會使用網路來 進行資訊傳播、推廣各項活動,甚至是人才招募,但目前最缺乏的卻 是對於現有網站的系統性更新整理,以及運用資訊系統來做內部管 理,資訊化對於非營利組織而言是十分重要,往後網路募款也可能變

成一種趨勢。

四、聯盟化:社會問題越趨複雜,再加上非營利組織數目不斷成長,而資 源有限的情況下,非營利組織之間應該要互相聯合共同爭取權益,聯 盟化實為必要的發展趨勢。

另外他們也提出非營利組織應該建立以下七項機制才能使得未來非 營利組織運作更為健全:一、政府管理制度應整合和單一化;二、建立具 公信力的評審制度;三、培育專業化人才;四、建立完善捐募制度;五、

建立遊說制度;六、建立公共網路;七、增加國際合作。(蕭新煌、孫志 慧,200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試圖從以下四個部份來進行分析:

一、動機:想要探究到底是基於何種因素會讓非營利組織開始進行商業化 行為,又或者何種因素影響較大。此部份分為兩個因素來進行分析-

(1)外在環境因素:包括與政府之間的關係、與其他非營利組織的互 動、募款捐獻、市場潮流等等。(2)內在環境因素:包括來自領導人、

董事會、員工、服務對象等等組織內部的影響因素。

二、商業化類型:根據之前的文獻探討,可以初步將商業化行為分為三纇:

與本業直接相關、與本業間接相關、與本業毫無相關之商業化行為,

藉由訪談及次級資料分析可以得知非營利組織商業化行為的類型大 多為哪些?而不同種類的非營利組織在這方面又有何不同?

三、商業化行為之運作模式:運作模式裡面包括規劃、組織、領導、控制 等各項管理議題,而控制這部份將會單獨拉出來再下一個段落做專門 的討論,運作模式主要是想藉由各個面向的深入探討,大致描繪出非 營利組織進行商業化行為之全貌。

四、商業化行為之成效:成效的評估是商業化行為最重要的部份,一直以 來非營利組織從事商業化行為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就是會導致組織的 目標置移,營利手段與使命產生衝突,因此非營利組織在從事商業化 行為時用什麼標準來評估自身的績效,而又如何看待組織目標與商業 化行為之間的關係,即是本研究最後的重點。

以上四個部份並非為各自獨立的構面,由前面的文獻探討可以得知其 中是有互相影響的部份,因此大膽假設不同的外在與內在環境因素,會影 響非營利組織選擇商業化行為之類型,而相異的類型會產生不同的運作模

式,運作模式的好壞也會影響商業化行為的成效,其中這四個部份並非單 純只是線性的關係,一個非營利組織在從事商業化行為的運作時,會隨著 外在與內在環境的改變以及成效評估的結果來不斷進行修正,而這樣的關 係應該是個持續進行的動態模式,下方即簡單以圖3- 1來表示本研究的研 究架構:

圖 3- 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依前述非營利組織的定義與分類來選擇國 內現有從事商業化活動的非營利組織,作為主要的個案研究對象。

而本研究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部份:

一、文獻分析:蒐集國內外非營利組織相關書籍、報章雜誌、期刊論文以 及網站等資訊,期望可以從中建立起一套理論系統,用以檢視目前台

一、文獻分析:蒐集國內外非營利組織相關書籍、報章雜誌、期刊論文以 及網站等資訊,期望可以從中建立起一套理論系統,用以檢視目前台

相關文件